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
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
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
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
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
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
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
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
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
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
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
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
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
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
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
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
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
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
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
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
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
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
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
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
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
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
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
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
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
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
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
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
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
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
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
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
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
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
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
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
的原因。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
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
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
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
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
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
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
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
B 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
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
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
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A 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
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
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
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C 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
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
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
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
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
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
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
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
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
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
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
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
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
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
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
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
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
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
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
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节选)
冯骥才
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此后据消息灵通的裁缝老婆说,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现
行问题,进了监狱。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层,自然不配住在团结大楼内那种宽
敞的房间,被强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她搬到离楼十几米远孤零零的小屋去住。这倒也不错,省得
经常和楼里的住户打头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尴尬。但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
屋和她孤单单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
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
“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
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
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上班下班,走进走出,点着炉子,就
提一个挺大的黄色的破草篮去买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
是秋后时节,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人大变了样子,浑身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褪去了光泽和血色。
他回来径直奔楼里自家的门,却被新户主、老实巴交的裁缝送到门房前。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
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
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
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
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大楼里的
人们从他俩身上找不出任何异样,兴趣也就渐渐减少。无论有没有他俩,都与别人无关。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见矮男人惊慌失措从家里跑出去。不会儿,来了一辆救护车把高女
人拉走。一连好些天,那门房总是没人,夜间也黑着灯。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个陌生人抬一副担架回
来,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走进小门房。从此高女人便没有出屋。 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来总是急急忙忙
生上炉子,就提着草篮去买菜。这草篮就是一两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个。如今提在他手里便显得太大,
底儿快蹭地了。
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一层粉那样难看。刚刚立起的身子
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脑血栓。从
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 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
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
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
高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
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
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
偏偏在高女人离去后,幸运才重新来吻矮男人的脑门。他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扣
掉的工资补发给他了。只剩下被裁缝老婆占去的房子还没调换回来。团结大楼里又有人眼盯着他,等着瞧
他生活中的新闻。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
“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裁缝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
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
她坐在矮男人家里,一边四下打量屋里的家具物件,一边向这矮小的阔佬提亲。她笑容满面,正说得
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
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只在周日,从外边把孩子接回来,与他为伴。大楼里的人们看
着他矮墩墩而孤寂的身影,想到他十多年来一桩桩事,渐渐好像悟到他坚持这种独身生活的缘故……逢到
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
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6.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入狱后,高女人被迫与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搬到孤零零的小屋去住,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矮丈夫
的归来,表现出她坚强而忠贞的品质。
B. 矮丈夫出狱回到家后,夫妻见面,没有言语,只见妻子跑回屋里,丈夫拿起斧头劈柴。这些无言的动作,
真实展现了他们悲喜交加的心理状态。
C. “她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上去很难说她还年轻”“一个枯槁”“显得
更高"等多处描写,表明高女人身心已遭摧残。
D. 这对夫妻遭受了众人的冷眼和中伤,自始至终却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过言语上或者肢体上的还击,他们只
是过他们自己的平静生活,相伴到老。
7. 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房子主人的变换,巧妙地反映了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矮丈夫和高女人在生活方面的变迁,展现了
他们身上隐忍大度的精神品格。
B. “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象刷一层粉那样难看”中,作者用“刷一层粉”来形容高女人病情严重,
为下文高女人病死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团结大楼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团结大楼”中,但缺少真正的团结,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
夫妇,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D. 本文以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夫妇二人的悲剧性遭遇, 以小见大地折
射出践踏人性的社会环境。
8. 文中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情节上?请简要概括。
9. 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裁缝老婆”这个角色,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6. D 7. C
8. 鼓励并协助身患重病的妻子行走;谢绝许多人帮他续弦;保留当年的结婚照片:雨天上班时,仍保留高
高举伞的习惯。
9. 以裁缝老婆的妄下断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自私庸俗、趋炎附势的小市民这类人;用裁缝老婆的狠
毒欺压与高女人、矮丈夫的善良忍让作对比,凸显了高女人、矮丈夫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用裁缝老婆的
势利不改与“团结大楼”里的居民“友善地点头”作对比,肯定了这些居民身上人性的复苏。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
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
全文,整体感知;然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结合文章主旨做出
准确判断。
D 项,“相伴到老”,理解有误。依据原文“高女人没有更多的福气,在矮小而挚爱她的丈夫身边久留。死
神和生活一样无情。生活打垮了她,死神拖走了她。现在只留下矮男人了”,可知高女人在丈夫出狱后不
久便去世了,二人并没能相伴到老。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
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
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他们时刻都在恶意揣测这对夫妇”,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
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
了”,可知后来楼里的居民被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所感动。所以大楼里的人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在恶意
揣测这对夫妇。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全篇,理解文
章大意;然后根据题干中的相关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最后结合语境,分点概括。根据题干中的相关提示“矮
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可知答题区间应为矮男人出狱之后的情节。
如“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
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
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
女人每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矮男人在妻子身患重病后不离不弃,耐心地鼓励并协助妻
子行走,锻炼身体,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据说研究所不少人都来帮助他续弦,他都谢绝了”“ 几年过去,至今矮男人还是单身寡居”,在妻子
离世后,矮男人谢绝许多人帮他续弦,坚持独身一人。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她笑容满面,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
照片”,高女人去世多年,矮男人深切地怀念着妻子,房间里仍然挂着二人的结婚照片。通过这一情节可
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爱之情;
如“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
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雨天上班时,矮男人仍保
留高高举伞的习惯,说明在他的心里仍然留存着妻子的位置。通过这一情节可以看出矮丈夫对高女人的挚
爱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往往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自身作用、衬托主
要人物、情节作用、主题作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即“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作用”,答
题时需要考虑自身作用以及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矮男人入狱后,“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要是我啊——现在就离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来,人不是人,钱也没了!’”;高女人离世后,
矮男人拒绝了很多人为他续弦,这时“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裁缝
老婆度过了她的极盛时代,如今变得谦和多了。权力从身上摘去,笑容就得挂在脸上”“她怀里揣一张漂
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去到门房找矮男人。照片上这女人是她的亲侄女”,由此可知,裁缝老婆是一个庸
俗、专好说长道短、趋炎附势的无知小市民形象,是小市民中妒忌、自私、无知和冷酷的集中代表者。作
者借裁缝老婆的形象写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群人。
作者在裁缝老婆的刻画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就是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与裁缝老婆做对比。高
女人和矮丈夫,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他们因为爱情而结合,夫妇俩互相扶持。与此相对的是裁
缝老婆,作者将她的庸俗、愚昧、无知表现的淋漓尽致。进而凸显了高女人和矮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
第二处对比是将团结大楼里的居民与裁缝老婆做对比。高女人患病后,矮男人细致入微地照顾妻子并且协
助妻子行走,楼里的居民们被夫妇俩不离不弃的感情所打动,见面时主动友善地点头。而裁缝老婆在高女
人离世后,继续用自己阴暗的内心妄加揣测,故意给矮男人介绍漂亮女子。而作者将二者进行对照,反映
出了人性的挣扎与复苏。
【点睛】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
往可以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
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
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
得生动有趣,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渲
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
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
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
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
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
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
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
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
/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
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列候,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候,后改称列候。
B. 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汉高祖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 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 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最著名的太史公是司马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候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 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 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重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 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3)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14. 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⑴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⑵秦朝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清。
⑶这时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匈奴人活捉,
应当斩首。他缴纳赎金,免于斩刑,降为平民。
14. 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刚愎自用;贪功好利。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三年”,做后面整个句子的状语,所以要在“年”后断开,排除 A、D;”“灭秦”是“将五诸
侯”的目的,并且“灭秦”之后“分裂天下”,所以在“秦”后面断开,排除 A、B。
整句话的翻译为: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
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
(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自汉高祖以后”是错误的,应是自秦始皇开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 项,“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可知司马迁只是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并不肯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连百万之军”,联合众多的士兵;“战必胜”,只要打仗一定胜利;“攻必取”,
只要攻城一定取。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首难”,首先发难;“蜂起”,蜂拥而起;“相与”,相互、一起。
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下广吏”,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
“为虏所生得”,被匈奴人活捉。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可知,项羽妒贤嫉能,贪功好利。由原文“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可知,项羽刚愎自用。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
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
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
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
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
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
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
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
被我擒获的原因。”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
道是苗族(舜)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
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
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
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
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
难啦。(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
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
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含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 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 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 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5. A 16.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
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遗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手法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
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认真甄别选项的内容。选项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理
解有误。通过诗句:独凭幽几静尘劳,诗人是独自凭几,所以说其与友人畅谈理解有误。故答案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奖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
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
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
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处独处的自得其安宁之乐的读书人形象,
从“犹对群书拥敝袍”可以看出是在宁静的环境中的自得其乐的读书者的形象,同时从题目和仲蒙,也能
力看出诗人是对友人的挂念,也可看出是珍视友情有情有义的形象。从:大寒须遣酒争豪,也可已看出是
胸怀豪迈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
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
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
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诗人由现实转入了梦境。
(2)《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
(3)《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
(4)写洞庭湖壮阔的景象,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有这样的诗句: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一夜飞度镜湖月 (3). 随意春芳歇 (4). 王孙自可留 (5).
肯与邻翁相对饮 (6). 隔篱呼取尽余杯 (7). 吴楚东南坼 (8).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度”“篱”“坼”“乾”。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
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①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
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嵌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
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
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
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
音的苍凉。 ② ,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
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
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拟、反问、设问 B. 反复、比拟、夸张
C. 反复、比喻、反问 D. 比喻、夸张、设问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我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
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到草地上独自坐着,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
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C 19. ①原文多用短句,表达简洁,句式也更灵活;②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韵律
美;③原文中“梧桐叶子”作后面三个分句的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
20. ①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②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 9 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
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
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
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
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
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
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
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
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别,然后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句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
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运用短句,让句式更活泼;句子“梧桐叶子开始
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簌簌地落
着,簌簌地落着”具有音韵美;原文后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梧桐叶子”,表达更连贯;等等。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
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
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
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
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
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①处,前文是“我忽然迷乱……兴奋”,后文是“叶子……梧桐子”,所以横线处要填一个过渡句,衔接
前后文,应填写“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之类的语句。
②处,根据后文“莫名所以地喜欢”可知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中应有“喜欢”一词;根据前后文叙述主语
一致原则和前文的“苍凉”可知,应填写“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之类的语句。
【点睛】“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
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
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
2020 年 6 月 3 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良好。《报告》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
模拟预计,2020 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高于 2019 年的 6.6 亿吨。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
达到 2.1 亿吨、1.3 亿吨和 2.6 亿吨。粮食种植面积较 2019 年略有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
【答案】示例:①2020 年 6 月 3 日,②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③预计今年
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压缩语段应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本语段是典型的新闻,语句的重要性是依次
递减的。第一句话是关键信息,因为字数限制,可以把“在京”、“以下简称《报告》”这些非重要信息
删除,保留时间即 2020 年 6 月 3 日(时间没必要精确到“上午”,所以删去“上午”)、事件即中国农业
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第二三句是对《报告》的具体内容,“基于统计数据”、“利
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讲的是《报告》的形成依据,不属于重要信息,可以删除,所以可以
压缩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第四句是具体粮食种类的产量,第四句是讲粮食种植面
积较往年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从整个语段来说,这些都是一些细节性的信息,不是最重要的,可以
删除。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盘”以前你可能认为是 VCD,但现在“光盘”成了社会上的热点词语,有了新的含义,就是每次用
餐不浪费,不剩饭菜。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
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
可学校里的食物浪费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为此,请你写一封信给全校同学,号召他们积极参加到“光盘
行动”中来,“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
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
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为此,我们号召全体同学
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 1 亿多贫困人口。
我们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倡议,家庭餐桌上,倡
议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荤素菜比例,按需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
我们倡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
兜着走。剩饭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我们倡议,同学们既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光
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用省下来的钱,多做好事,多做公益。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从今天午饭开始,让我们
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着走!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不妨就从参加“光盘行动”开始吧!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吃光盘中餐,今天不剩饭”。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期待您和
您身边的人加入“光盘族”!
提醒身边的人,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居民品质和责任。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学生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习
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
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XX 年 XX 月 XX 日
XX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性作为,围绕“光盘”展开。首先介绍了“光盘”的含义,
而本材料重点介绍的是“光盘”的新的含义,“光盘”行动是针对“舌尖上的浪费”提出来的,并且这项
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且得到了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可见大家都认识到“光
盘行动”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是学校里的食物浪费现象依旧是屡见不鲜,要求写一封信给
全校同学,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写作时内容要具体,可以谈“光
盘行动”的意义,向同学提出号召,在“光盘行动”中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参考立意:
1、“关盘行动”,从我做起
2、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3、“光盘行动”,我在行动
素材积累: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全校同学要从点滴做起,从餐饮开始,将口号变
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在校就餐时,根据自己食量确定饭菜数量,做到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在家用
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偏食,不扔剩饭剩菜。外出吃饭点菜时,不比阔气,不讲排场,确有剩菜,
尽量打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合理安排膳食,不攀比浪费,不暴饮暴食。
全校同学不但要争当勤俭节约的行动表率,更要做“光盘行动”的宣传使者,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
泛宣传节约理念,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发动和监督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都参加到“光盘行动”
中来,都来做一名“节约达人”。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通过小手牵大手,使同学们的节约习惯能延伸
到校园外,让更多家长向浪费说不。
2、我们倡议:弘扬文明之风,传播节俭之种,做“光盘行动”的推广者。通过短信、微博等传统或网
络媒介宣传“光盘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踊跃加入“光盘行动”,让节俭之风吹遍浙江
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校园。
我们倡议: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争做“光盘”达人,适当点餐,拒
绝攀比,以“光盘”为荣,以“剩餐”为耻,实在吃不了的,也要“兜着走”。
“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光盘”不仅仅是形式,也
是一种保护资源、健康时尚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从今天起,文明就餐,珍惜粮食,爱护资源,做一个光荣
的“光盘一族”吧!
3、“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虽然每一位公民都知道这句话,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有多少人能真
正做到节约呢?无论大饭店还是小餐馆,客人散去后虽然杯盘狼藉,但盘子里的饭菜却剩下许多,甚至有
些盘子里的菜点滴未动,看着这些剩余的饭菜,真的让人可惜。去饭店吃饭,吃多少点多少,争取做到人
去盘空,既杜绝了浪费,又节省了开支,一举两得。人情排场是浪费的一大源头。中国人向来讲究“酒桌
上谈事情,吃喝中建友情”,为了款待客人经常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人怕“光”了盘子“丢”了面
子,导致“盛宴”变“剩宴”。
民以食为天,文明就餐,珍惜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济条件好了,勤俭节
约依旧不能忘,老话说的好:“赚钱还需会节约”。就说富裕了,也不能忘了节约。让我们人人都来加入“光
盘一族”,节约粮食从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起。
我光盘,我自豪。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我们不仅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
盘行动”的推动者!
层次分析:
本文围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展开,首先说到实行“光盘”行动的原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了几条
倡议,“光旁”行动从我们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最后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