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中学 2020—2021 学年 6 月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11 月 27 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首次
并网成功。这在核电站建设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节点。”中核集团首席专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
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告诉记者。
“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将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
技术的国家。邢继说,“华龙一号”最大的特征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正是这一系统使
它成为国际上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之一。邢继介绍说:“福岛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只有能动安全系统,它
必须依靠电力来实现和保障安全;一旦失去电力,整个安全系统就瘫痪了。因此,就必须有不依靠电力就
能发挥安全作用的非能动安全措施。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不依赖电源,而是利用重力、温差、密度差这样
的自然驱动力来实现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等功能的设施。‘华龙一号’在最主要的三道安全屏障上,都设置
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这三道屏障,从内到外包括:核燃料芯块的金属包壳、一回路承压边界和
反应堆厂房的安全壳。”
针对记者“为什么我国必须发展核电产业”的提问,邢继说:“我国已向世界作出了 2030 年二氧化碳
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 20%的庄严承诺。截至‘十二五’末,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
64%,非化石能源占比 12%,其中核电仅为 2%左右。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能源
结构亟待调整。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主力能源,在治理雾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台百万千
瓦核电机组与一般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 600 万吨。”
他接着介绍:“核电产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华龙一号’
包含 6 万多台设备,涉及设备供应商 5300 多家,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意义也十分重大。
而且,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目前,中核集团已出口 3 台‘华龙一号’。据测算,我们每出口 1
台核电机组相当于出口 30 万辆汽车,能拉动装备制造和设计领域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全寿命周期
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摘编自郑蔚《邢继:建造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
材料二: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公众带来了持久且严重的心理影响。核污水泄漏持续恶化,核事故产生的污
染清理工作仍在继续,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能源的结论正面临严峻挑战,涉核项目“污
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突出。
“污名化”是风险放大后的社会效应。1988 年,克拉克大学的学者们提出了“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
这主要是指小风险问题或事件,经过社会这个媒介多层次、多角度、辐射性传播,会使公众产生巨大的恐
惧。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而民众往往并未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其风险更
易被放大,更易被贴上“有害”的标签,从而产生“污名化”现象。
“污名化”现象也是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在核能问题上,民众对涉核项目的安全风险表现
出天然的抵抗。如果官方仅仅通过对话机械地强调“绝对安全”,出于本能和基于对涉核项目的误解和恐
慌,民众会更加怀疑项目的危险性。信任危机造成的涉核项目“污名化”会导致双方的对话语境错位,致
使项目最终无法开展。
“邻避现象”指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建设有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共或工业设施时,受到当地居民的集体
反对与抵制。“邻避设施”包括垃圾场、变电所、机场、核能工程等,其中核能工程是一种具有特殊性风
险的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不均衡的“风险——利益”空间分配,即利益由社会共享,而
风险和损失却由附近居民承担。居住在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既渴望发展清洁的核能,但又不愿承担风险,就
可能产生所谓的“邻避现象”。
核电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有两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方面,公众对涉核项目不了解,
又存在恐惧心理,就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是直接利益相关方,
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
近几年来,国家将发展核电作为能源供给侧改革、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积极推进,而涉核项目“污
名化”以及“邻避”问题成为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政府、核行业、学术界、媒体等应给于高度重
视,并积极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
(摘编白张振华等《涉核项目的“污名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极大提高了“华龙一号”的安全性,这是该项目能够成功走出国门
的关键因素。
B. “华龙一号”的出口,响应了核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相关
产业的发展。
C. 为发展核能,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我国制定了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达
到 20%的目标。
D.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运用各种便捷的传播手段,能促进民众对涉核项目的了解,涉核项目的神秘性
也会逐渐降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一项是( )
A. 当遭遇外部强力撞击时,双层安全壳的外层抵御冲撞,内层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B. 一旦事故发生,换热器内的水受热膨胀,水蒸汽将沿上升管道排出,达到散热目的。
C. 如果发生事故,柴油机将驱动水泵,把水打入到反应堆内进行冷却,带走堆芯余热。
D. 核反应堆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实现能量转换。
3. 材料二第二段引述了“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我国某地即将建设一个新的核电项目,为避免“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的出现,请结合材料谈谈如
何做好公众沟通工作。
【答案】1. C 2. B
3. ①为分析“污名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用以分析“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传播机制,为解决问题提供启示。
4. ①向公众普及核能与涉核项目的基本常识,减少误解和恐慌。
②讲究对话艺术,改变由企业主导核科普核公众沟通的现状。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 “为……我国制定了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 20%的目标”错误,原文意思
是“针对记者‘为什么我国必须发展核电产业’的提问,邢继说:‘我国已向世界作出了 2030 年二氧化碳
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 20%的庄严承诺”,分析可见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原文说: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不依赖电源,而是利用重力、温差、密度差这样的自然驱动力来实现流体的
流动和传热等功能的设施。
A.属于“安全屏障”而非“安全系统”。
B.机制是利用密度差来实现传热功能,属于非能动安全系统。
C.柴油机为水泵供电,属于能动安全系统。
D.描述了核电站的发电原理,与安全系统无关。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
材料二重点论述涉核项目的“污名化”现象及对策,对这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文本而言,文中引用大量的
理论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问题,为分析“污名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
“这主要是指小风险问题或事件,经过社会这个媒介多层次、多角度、辐射性传播,会使公众产生巨大的
恐惧”“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而民众往往并未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其风
险更易被放大”说明了“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传播机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提供启示。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特定情境:我国某地即将建设一个新的核电项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做好公众沟通工
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由 “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而民众往往并未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其风险更
易被放大”“公众对涉核项目不了解,又存在恐惧心理”可知,可以通过向公众普及核能与涉核项目的基
本常识,减少误解和恐慌。
由“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在核电站
建设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节点”“将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
技术的国家”可知,可以介绍我国在核电安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消除公众的恐惧。
由“在核能问题上,民众对涉核项目的安全风险表现出天然的抵抗。如果官方仅仅通过对话机械地强调‘绝
对安全’,出于本能和基于对涉核项目的误解和恐慌,民众会更加怀疑项目的危险性”“由于企业是直接
利益相关方,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可知,沟通时应当讲究对话艺术,改
变由企业主导核科普和公众沟通的现状。
由“公众对涉核项目不了解,又存在恐惧心理,就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爸有福
邹世奇
老爸是个有福之人,让我感触尤深的是在妹妹的婚礼上。
妹妹本来要裸婚、坚决不办婚礼的,后来在长辈劝说下妥协了,但她的底线是不要司仪。她说:“姐,
你给我主持。”于是在学校主持过文艺活动的我,生平唯一一次当了婚礼司仪。
和妹妹、妹夫站在小城婚礼的红毯上,我作为司仪和家庭成员向来宾讲述这对新人在燕园相识、相知
的经过时,现场起了一阵骚动,我清晰地听见,离舞台最近的人都在说着类似的话:“老邹命真好啊,有
这样两个女儿。”“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老邹这辈子值了。”我下意识在现场找了找我老爸,他
坐在主桌主位上满眼含笑注视着台上,笑容那叫一个满足。轮到他致辞的时候,他重复说了好几次:“我
觉得自己很有福。”
在小城亲友眼中,读了名校博士便是“出息”了,当然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还差得远呢。即便这样,
我们仍然觉得老爸命好,这是因为,相对于这世上大多数父母的殚精竭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
事半功倍。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妹妹是姥姥姥爷带大的,都是学龄前后才来到父母身边。那个年代不存在校外
辅导班,父亲也从不辅导我们。我们做功课的时候,他在旁边看闲书。做完家庭作业,我们自觉检查一遍,
确保无误后拿去给他签字,他拿过来用红笔草草写上一个“阅”,再签上日期,仅此而已。印象中他说的
最多的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然后到了期中、期末考试,考好了不予置评、更不要说奖励,考得不
好、名次退步了却是要打要罚的。妹妹一次也没被罚过,我几次挨罚,那滋味,至今仍不堪回首。
在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下,妹妹一路成绩优异,不仅考上北大,还成了核物理学博士。和妹
妹比起来,我的学业可就逊色很多,唯一令我在她面前保持长姐尊严的,可能就是我的一点所谓的文学特
长。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在这点特长上,有老爸的影子。
妹妹很恋家,已经有了自己小家的人,只要有 3 天假期,必定携先生飞行近 2000 公里回小城跟父母一
起过。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妹妹回家,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内容是老爸在用毛笔写字。视频
中,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握着毛笔,笔走龙蛇,随意挥洒间,笔力遒劲,布局严整,是一阕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眼角突然有点湿润,许多
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
这只手,曾在纸上用钢笔工楷写下一首首古诗词,教我们认字,后来是让我们照着练字。我对诗词、
继而对文学的热爱,就是那时候播下的种子。后来,父亲变“俗”了,爱上了搓麻将,那是因为他眼花了,
看字会重影。但骨子里,他始终是那个爱读书、一肚子诗词文章、一手琴棋书画的爸爸。他是一个被行政
工作和搓麻将耽误了的“文艺青年”,他对文艺的敏感、热忱,也许到我这里发了一点点芽。那一刻,我
突然明白了一件一直以来被我忽视的事:也许因为他是那样的他,所以我才是这样的我。
而妹妹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们小时候,爸爸太爱看书了,家里的藏书多,爸爸还
在源源不绝地从外面借书、租书。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爸爸都坐在椅子上静静看书,虽然看的都是些“闲
书”。但在妹妹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是一件美好而重要的事,不然为什么爸爸每时每刻都
在读呢?
几年前在云南木府,雪山前,耀眼的阳光下,抬头看见匾额上“天雨流芳”4 个鎏金大字,导游解释说,
那是纳西语的“读书去吧”,我一下子又想起爸爸和我们。
爸爸就像《种树郭橐驼传》里那个善于种树的驼子,在最合适的时候给小树苗舒展了树根,培实了土,
然后就拍拍手走开,任两棵小树沐天风浴海雨,自由、茁壮地成长。爸爸用的是巧劲。
老爸的福气,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福气呢?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爸是个有福之人”在文章中通过“我”之口、邻居之口和老爸之口反复出现,以此来串联小说情节
和揭示小说主旨。
B. “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重要人物,“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
者对老爸教育方式的思考。
C. 妹妹回家发的老爸在用毛笔写字的视频,此处描写细致入微,尤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
字,巧妙衔接了文章后面的回忆内容。
D. 文章引用了《种树郭橐驼传》,将爸爸教育孩子与郭橐驼种树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丰富了文章内涵,突
出表现了爸爸教育孩子善用巧劲。
6. 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 小说以“老爸有福”为题目,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 D 6. ①描写婚礼的情景,渲染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②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③通过妹妹婚礼中人们的议论,引出老爸的教育方式,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
教。
7. ①老爸有福,指亲朋好友对老爸的羡慕,老爸的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读了名校博士。
②老爸有福,指老爸命好,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③妹妹恋家,孝顺、理解老爸。
④老爸有福,老爸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用的巧劲,让我们自由茁壮成长,是我们的福气。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对比”错误,应是类比。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的情景,“和妹妹,妹夫站在小城婚礼的红毯上,我作为主持人和家庭
成员向来宾讲述这对新人在燕园相识,相知的经过”,婚礼都是喜庆的,因而渲染了一种欢快喜悦的氛围,
奠定了文章温馨幸福的基调。
从人物形象看,“离舞台最近的人都在说着类似的话:‘老邹命真好啊,有这样两个女儿。’”“‘我觉
得自己很有福。’”通过人们的议论以及老爸自己的阐述,直接点题,表现老爸是个有福之人。
从结构上看,“‘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引出老爸的教有方式,为下文做铺垫,即“学习是自己的
事”和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传身教。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第三段,从人们在婚礼上的议论,可以看出亲友对父亲的羡慕,也知道“老爸有福”指的就是两个女
儿都有出息。
根据第四段,“我们仍然觉得老爸命好,这是因为,相对于这世上大多数父母的殚精竭虑,父亲对我们的
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可以看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少但是事半功倍。
根据第六段,“在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下,妹妹一路成绩优异,不仅考上北大,还成了核物理学
博士。和妹妹比起来,我的学业可就逊色很多,唯一令我在她面前保持长姐尊严的,可能就是我的一点所
谓的文学特长,这也是受老爸影响。”和十一段“爸爸就像《种树郭橐驼传》里那个善于种树的驼子,在
最合适的时候给小树苗舒展了树根、培实了土,然后就拍拍手走开,任两棵小树沐天风浴海雨,自由、茁
壮地成长。爸爸用的是巧劲。”可以知道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自由成长,用的是巧劲。
根据第七段,“妹妹很恋家,已经有了自己小家的人,只要有 3 天假期,必定携先生飞行近 2000 公里回小
城跟父母一起过”,可以看出妹妹孝顺、理解父亲。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①,请恭为司马..,与
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②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
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
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
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乘城搏
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
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
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
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
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
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
郡,卒于家。
(《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
数与羌接战/
B.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
数/与羌接战/
C.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
数与羌接战/
D. 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
数与羌接战/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B. 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
C.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
D. 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
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
10.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
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
B. 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
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
C. 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
军中投降。
D. 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
正义,不怕冒犯权贵。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12. 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
【答案】8. C 9. D 10. B
11. (1)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服破烂,
形体容颜憔悴不堪。
(2)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12. (1)匈奴兵中毒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
(2)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
(3)匈奴兵震惊害怕,以为汉兵是神人。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同年秋天,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陈述方法谋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于是派他率领五校(越
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
羌人交战。
“诏”的主语应该是“皇帝”,承前省略,前面句子“上疏言方略”的主语为“耿恭”,“诏”前面应该
断开,排除 A 项。
“数”是“多次”的意思,修饰“与羌接战”,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诏召入问状”和“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为两件事,其主语都是“皇帝”,“乃”为连词,于是、就,
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前面应该断开,中间应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第二次升迁”错,“再迁”应指“两次升迁”。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B.“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错,根据原文是耿恭上书建议窦固“坐镇安抚凉州”,而
不是“马防”。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穷困”,处境艰难,陷入窘迫的境地;“乃”,连词,就;“穿决”,缺损,破裂;“形容”,形
体容颜(古今异义词)。
(2)“当”,掌握,控制;“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大”,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地位;“崇”,
推崇;“极天”,指皇权;“无疆”,没有休止;“休”,喜庆,福禄。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根据“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可概括为:匈奴兵中毒
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
根据“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可概括为: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
根据“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可概括为:匈奴兵震惊害怕,以为汉兵是神人。
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
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朝
廷)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左鹿蠡王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终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
金蒲城。正巧这时显宗皇帝去世,救兵没有来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
卒打退了他们。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敌人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
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服破烂,形体
容颜憔悴不堪。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
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
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
出毒箭,中了箭的匈奴兵,看着创口都溃烂了,于是大惊失色。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
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相互传说道:“汉兵真是神人啊,太可怕了!”
于是解兵离去了。
第二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陈述方法谋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
于是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
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羌人交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
尚未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羌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当
初,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凉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
即其子孙。前时窦固出兵天山,战功卓著,为全军之冠,适宜赐予大使职任,坐镇安抚凉州。可令车骑将
军马防驻防汉阳,作为重要的威慑力量。”由于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等到马防回京,监营谒者李
谭按照马防的意思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辞色。(因此)获罪被朝廷征召
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胜任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活着
⑤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兼词,从哪里
⑦窃.以为大王不取也 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⑧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A. ①②③ B. ④⑤⑧ C. ⑤⑥⑦ D. 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爱:吝啬,小气。句意: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④活: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⑧鄙:作动词,当作边邑。句意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故选 C。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时间与诗人此时情态,正值元宵佳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 颔联点明题意,诗人以酒浇愁,酒解客愁,萌发诗兴,诗觉有神。
C. 颈联“谋身”一词,既抒发诗人个人感慨,更凸显其心系苍生的情怀。
D. 尾联诗人叹息自己为微小的官职所缚,倍感苦闷惭愧,流露伤感之意。
15. 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
【答案】14. A 15. 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事眼前形势
的忧心。
②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
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正值元宵佳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错误。根据标题“独酌成诗”,以及第一句“灯花何太喜”可见,
诗人是在问灯花,为何流露喜兆?虽在元宵佳节,自己却独自一人“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可见
诗人漂泊在外,每逢佳节倍觉凄凉,应该是满怀愁绪,绝非“喜悦之情”。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兵戈犹在眼”一句,“兵戈”借代战争,描写战争犹在眼前,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处于战乱的担忧之情。
“儒术岂谋身”一句,采用反问手法,说自己学习儒术,难道能只为个人打算?流露出作者自己虽然只是
“微官”,却依然有心为天下分忧,只是报国无门,心系苍生而无能为力。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两句,直接抒发作者“愧”的情感,他深感自己官位低微,无法解民于倒悬,
无法为国家战乱出力,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
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______,_____”,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
熄灭。
(3)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言自己孤寂、病老的状态。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薪不尽 (4). 火不灭 (5). 亲朋无一字 (6).
老病有孤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为、薪、朋。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疫一年多,新冠疫苗成为人类一直期待的克敌制胜的“终极武器”。在经历了超过 1 亿人感染、300
多万人死亡的浩劫之后,各种新冠疫苗终于开始陆续上市了。历史上,每一次的大流行病,(甲) ,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开始反击,采取了各种新的防治手段。而要做到提前一步斩断病魔的魔爪,毫无疑
问就是发明疫苗了。(乙) ,一些肆虐千年的疾病都已经被终结。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天花,随着疫苗
的大范围接种,天花病毒几乎在全球被消灭,只有极少量的病毒样本被保留在实验室中。①现在,中国正
加速推进构筑全民免疫系统。疫苗接种已经突破 2 亿剂次,医务人员的新冠疫苗接种已经超过了 80%,取得
了良好的防控效果。就目前来看,②能否尽快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是防止新冠疫情蔓延的最好方法。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1967 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18. 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答案】17. C 18. (甲)人类都是被动承受病魔的屠戮
(乙)自从疫苗被发明以后
19. ①删去“推进”(或:在“系统”后加“工作”)。②删去“能否”。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终极武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引号表示强调;
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
D.引号表示引用。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甲处:根据下文“人类开始反击”“而要做到提前一步斩断病魔的魔爪”可知,补写的主语是“人类”,
应介绍人类面对病魔的情况,下文“但”字提示,内容应该与下文相反,下文写的是人类主动应对,因此
应写出人类在病魔面前的被动情况。
乙处:“肆虐千年的疾病都已经被终结”是结果,上文要补写的是原因或条件,文段中的关键词语是“疫
苗”,因此补写内容应与疫苗的发明或应用有关。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①“推进构筑全民免疫系统”成分残缺,“推进”“构筑”均是动词,“构筑系统”是动宾结构,搭配合
理;“推进”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改为“推进……工作”,原句应改为“推进构筑全民免疫系统的工
作”;或者把“推进”删除。
②前面有“能否”,后面说的是“是最好方法”,搭配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 年 12 月 19 日,话剧《断金》的西安站巡演在陕西大剧院落下帷幕。这部经典话剧首次来到古城
西安,对古城观众来说,是一次在“黑天鹅之年”与“难得好作品”的美好相遇。
话剧《断金》以北京东安市场为舞台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解放后这段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广大观
众熟悉的“铁三角”——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与金牌编剧邹静之联手,讲述了富小莲(张国立饰)、魏青
山(王刚饰)、贵宝(张铁林饰)虽素昧平生却在落魄境遇中结为拜把子兄弟的故事,演绎了共谋生计的人
间百态。
三位老戏骨带着沉淀了大半生的纯熟演技与人生智慧来到舞台,将对戏剧的一腔热血化作一幕幕教科
书级的表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经典桥段不时引得观众拍手叫绝,掌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盛况空
前。
20. 请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个字。
21. 同学们观看话剧《断金》后,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纷纷邀请学校的梨园社团组织一次《窦娥冤》的
戏剧片段演出活动,请你为本活动的海报创作一个宣传文案。
要求:剧情介绍全面清晰,语言表达有文采,不超过 100 字。
【答案】20. 话剧《断金》西安站圆满落幕,老戏骨“铁三角”倾情出演,盛况空前。
21. (参考示例)感天动地《窦娥冤》,经典剧目代代传!窦娥蒙冤后被披枷带锁押赴刑场,她一腔怨愤,
满腹冤屈,像火山一样爆发!她痛骂鬼神天地,斥责天地间的一切不公,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人间大悲
剧,超美舞台人,邀您来赏!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交代新闻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是新闻内容的总括。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19 日;事件为话剧《断
金》的西安站巡演在陕西大剧院落下帷幕。
第二段主要介绍话剧《断金》的具体情况,如舞台背景,演员及戏剧的主要内容等。
第三段主要是对三位老戏骨表演的评价,盛况空前。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话剧《断金》西安站圆满落幕和对演员及演出效果评价即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段之宣传海报写作的能力。
要求写宣传文案,需要明确宣传的对象,宣传的目的,简介《窦娥冤》剧情。题干要求“剧情介绍全面清
晰”,需要明确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如人物窦天章、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等。介绍情节时需要重点
抓住高潮部分介绍。如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
其父。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
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然后可以简单评价该作品,如“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
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等。
最后可以发出邀请。
四、写作(60 分)
22. 作文。
如今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有人认为,人们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视野会更开阔;
有人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野反而狭窄了……请说说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逃离“信息茧房”
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使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更多信息,开阔
视野,但也必须警惕那些信息传播技术背后的“陷阱”,因为它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视野变得狭隘和
片面。
过去,我们都推崇人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视野就会越开阔,心智就会越开放,格局也会越来越高,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一个人看的信息越多,有可能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智越来越封闭,格局越来越小。
因为在机器的眼中,用户不再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是一个挂满了标签的靶子,接受精准的信息轰炸。从前
打开首页,用户每次都需要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今用户打开首页就会发现,所有的推荐都
正中他的兴趣点,甚至眼花缭乱都不知道先点开哪个。
信息的推荐从广撒网变成了精准打击。更精准的投放增加了信息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营方的成本,
增加了用户的粘着性,对于用户来讲也能避免看到一堆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省去搜索信息的时间,得到
的信息更加个性化。看似两全其美,但这种科技的进步却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接收单一的信息,极容易让人的视野变窄。高速运行的社会,留给每个人的空闲时间都不多,打开首
页,已经自动为用户推荐喜欢的信息,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中,用户接收到的就只有这些,若不是专门需要
查找某一类信息,谁还会在一长串正中其偏好的信息中使用搜索功能?而大量类型相同、内容却不同的信
息也将人厌倦某一事物并寻求新事物这一过程的周期延长。熟悉的事确实物会让人感到更放松,但久而久
之,就会将自身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而信息茧房里的人会渐渐聚合成一个小圈子,形成一种
“群体共识”。不符合群体共识的他人言论,几乎都会受到整个团体的排斥和抵制。
喻国明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
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是获得同一
类人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当有一天,人类把选择权都交给了机器,那就意味着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却被一个无所
不在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所控制,正如《黑客帝国》或《头号玩家》等电影里揭示的那样。
所以,有时我们应该放下手机,看一些纸质书或报纸,同时保持阅读信息的广泛性,不断让自己接受
新事物,逃离信息茧房,多看看一些不常看的领域,说不定就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审题】关于互联网、微信、微博的话题十分广泛,这则材料将讨论的核心限定在了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
的增多是会让人视野更开阔还是更狭窄上。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的增多会让人视野更开阔,这是很好理解
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的增多反而使人们的视野更加狭窄的观点呢?这就需要考生
思考,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外,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人们的视野变得
狭窄?
从主观角度考虑,人们的确更喜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很少有人能永远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尤
其现在很多人的爱好都是泛而不精的,除了自己的爱好外,他们还会关注自己身边亲朋好友关注的信息,
形成“群体意识”。另一方面,有不少人上网浏览信息并不是为了增加视野,开拓思路,而是为了求认同,
许多点赞最高的回答或文章往往是最能得到大家认同的,而未必是最客观最有理的。讨论一个热点、一件
事情,大家往往会基于自己预先的立场表达观点,对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其实并没有太多关心。
从客观角度考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展示方式往往是你关注了什么,就会继续推送给你相关的,并且
内容会越来越偏激,以此来吸引你的注意力。本来上网为了看更多不同想法的,结果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
观点,会让人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视野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片面与狭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微
博、微信的出现,会让爱好相近、想法相似的人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共识”,不符合群体共
识的他人言论,几乎都会受到这个团体的排斥和抵制,导致群体内的个体视野越来越狭窄。
所以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要警惕信息技术背后会让我们陷入视野狭窄的
各种功能。
文体上,本题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具体行文时要求注意观点鲜
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详实。
【立意】1. 警惕“精准打击”的信息推荐功能;
2.逃离“信息茧房”;
3.长期的知识偏食会让视野变窄;
4.保持阅读信息的广泛性;
5.重视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真正的精神需求;
6.对抗信息技术的“算法推荐”;等等。
【素材】1. 技术是中立的,但又不仅仅是中立的,关键在于掌握技术的人。如今很多网站也在推行小众领
域并进行优质内容的广泛宣传,可见对于大数据时代下人的精神需求正逐步被重视,毕竟,智能可以代替
人的工作力,却不能为人做决定,科技含量再高也是服务于人的。
2. 在互联网没普及的时代,人们都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资讯的,媒体提供的资讯较为单一,无论是知识的
广度还是视角都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现在一个经常上网的学生都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这
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比如这些年我们慢慢明白了外国的月亮也并不圆,那是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外国是什
么样吗?并不是,而是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了解外国的普通人没什么途径给大家讲真实的外国,大家只能
从有能力发声的人那里得到一些有限的信息。往往因为普及知识之人的误导,我们很容易在对很多知识浅
尝辄止的涉猎中形成偏见型的常识,并深信不疑,由此产生了网上经典的转基因、中医等经久不衰的争论
议题。
3. 知识大爆炸时代产生大量无效和重复的数据沉余,实用性知识技术不断萎缩,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
时代,你只要打开相关网页,马上就会获得大量同类的推送,网络算法和流量让人们习惯于知识的偏食,
偏食带来的坏处非常多,最显著的就是让人们的知识视野变得狭窄,长期的偏食会让人们看到一个虚幻的
世界,毕竟人工智能反复推送个人喜好的内容,会加深阅读者对自身狭隘观点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