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5822

大小:9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阜新市二高中 2021 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 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 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 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 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 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 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 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 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 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 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 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 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 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 清景明的节目内涵。 文明祭扫,责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 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 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 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 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 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 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 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 方,故土家园水远是不变的精神很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 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 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 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 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 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 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 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 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 得相对冷清些。2020 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 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 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 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 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 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 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 “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面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 现场”的庄重感。 C. 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 法。 D. 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 其心必不诚。 B. 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 流价值是合拍的。 C. 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 祭祖的活动方式。 D. 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 强行管制。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 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 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 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 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A 3. A 4. 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例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采用的是引用 论证;“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 5. 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 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 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 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错误。“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 B.“只有网上祭莫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 C.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能力。 A.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看,“《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采用的是引用论证,论述“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观点; “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阐释“让祭奠 情感保持气清景明”。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 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可知,网上祭奠有利于健康和环保, 概括出绿色低碳; 由传统祭奠“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可知,网上祭奠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形 成简朴节约的风气。 由“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 义”“‘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 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 尚”可知,网上祭奠形式更文明,概括出弘扬新风; 由“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 和先烈”“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让传统不老,让英雄 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弘扬新风、摒弃陋习”可知, 网上祭奠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凝聚和升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 陆文夫 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宋坤 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特别是当肉从生活 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 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两头猪从 1959 年的夏天养到了 1960 年的夏天, 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 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 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 票不认人。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 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来到领肉的窗口前, 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 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 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 抖,流下了眼泪。,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 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 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 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 两美!可是,这种精神上的火花刚一迸发,便被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压了下去。这一压就把思路压弯了。他 想:“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 来处理……唔,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林文山不那么怜惜宋坤宁 了,反而有一种责怪和埋怨的意味。这意味对同情、正义、救急、扶危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剂。按照 此种逻辑见死都能不救,何况一盘肉呢! 此事过后不久,林文山便由工厂里调到了机关里,将近二十年没有和宋坤宁见面。二十年的风吹、雨 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 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 有了点制服的能力。林文山的老伴儿林大妈一天买莱回来时,说是在菜场上碰到了宋坤宁。他如今在航运 管理站当站长,家住在城外面。 林文山驻了神:“真的?我要请他来吃顿饭,向他赔个礼。” 林大妈惊奇了:“你什么时候得罪过他的?” “唉,你不知道……”林文山把二十年前吃肉的事体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好好,请就请吧,谈不上什么赔礼,请个老朋友来叙叙也是应该的,反正现在的肉好买,尽他吃够!” 宋坤宁来了。 宋坤宁进门以后,屋子里突然一阵亮堂。他高大壮实。满面红光,一个很有气派的肚子挺在雪白的丝 质衬衫里面,一条淡灰色的凡立丁长裤棱角铮铮,很光流闪,气宇轩昂。一反当年。两个人坐下以后。林 大妈先上几个冷盘,跟着便是冰糖蹄膀,乳腐酱方,虎皮四喜肉,红烧狮子头……全是大块的文章,肉做 的市面。 宋坤宁见到这些大块的文章,连声:"噢!噢!"象赞叹又象惊奇,那用意不是十分明确的。可是他 的动作却十分明确,只是喝啤酒、吃凉拌黄瓜,那筷子决不伸到肉碗里。 林文山不肯含糊,真心诚意地请宋坤宁吃肉,搛起一块足有两寸厚的乳腐酱方放在宋坤宁的盘子里: “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 小就是欢喜吃肉的。” 宋坤宁笑了:“哎,那是哪年哪月的事体!” “啊……我说的是二十年前,你丢了一张肉票,在食堂里流眼泪。当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宋坤宁的脖子涨红了,那红色迅速向脸部蔓延,好象是那血压计上的水银柱在呼呼地爬上去。他把筷 子一按:“请你别揭我的老底啦,为了吃肉我小时候挨过打,1959 年挨过批,1960 年还在食堂里那么丢人 现眼的!医生说吃肉对我的身体不利,这话也是可信可不信,主要的是我见了肉便来气,为什么一定要吃 肉呢?长寿的人都是吃素的!” 林文山傻眼啦,吃肉都被否定了,那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吃肉为着眼点,从宋坤宁的“欢喜吃肉”写到广食堂养猪分肉,看似轻描淡写,却以小见大, 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 “高大壮实,满面红光……气字轩昂”等写出了二十年后宋坤宁的变化之大,为后文他在餐桌之上只吃 素不吃肉埋下伏笔。 C. 宋坤宁因丢了肉票而落泪,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吃肉的渴望最终化作了眼泪,展现了普通 人生活的艰辛。 D. 小说以“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这一疑问句结尾,既将林文山内心的愧疚延续下去,又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吃肉”是明线,而“还债” 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 又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对宋坤宁丢失肉票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他内心的焦急 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C.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来,表现出小说的时代性,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语言看似幽默戏谑,但又质朴而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 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 8. 在看到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9. 小说题为“还债”,债因何而生?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恻隐怜惜,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②寄希望于他人,让自己脱离此事。③责怪埋怨宋坤 宁粗心大意。 9. 第一问:在物质资源匱乏的时代,本性质朴善良的林文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宋坤宁而心怀愧疚。第二 问:①生活水平提高,为林文山“还债”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林文山希望通过请“吃肉"来抚慰内心的愧疚, 消除内心的遗憾。③“还债”还是林文山的个人道德追求以及对自我人性的反思。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 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 项,“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表述错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落泪”是其内心极度痛苦的 真实反应,无法据此判定其“脆弱而敏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 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 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 项,“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表述不准确。对小说对物质匮乏的时代并无“嘲讽”之意,文中只 是从小处着眼来揭示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处境。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点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 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然后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归纳。在本题中,首先需要筛选宋坤宁 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语段,然后再按照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归纳。“林 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 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 这是他最初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宋坤宁的恻隐和怜惜,他想去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不 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理……” 这是他接下来的心理变化,这是他已经寄希望于他人,以此来让自己脱离此事。“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 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在责怪埋怨宋坤宁粗心大意,认为他的不幸 都是自己造成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是历年高考对于小说类题型考核的关键所在,对主题 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 倾向看。本题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债因何而生”,通过文中“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 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以及“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 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内容可知, 林文山心中的“债”就是在宋坤宁丢了肉票后,自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二十 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也就是探究他还债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来作答。由 文中“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 也有了点制服的能力”可得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林文山具备了“还债”的物质条件。通过文 中“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可知,他“还债”是为了减轻了一 份内疚,消除内心的遗憾。再结合林文山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可知,林文山是一个心肠软、感情重、 善良、善于反思的人,所以“还债”也是对他这种人物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项籍已死,天下定,汉王为皇帝。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 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 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 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 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 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 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 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 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 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 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 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选自《史记•曾相国世家》,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B.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C.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D. 择都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凭证,用铜 或竹、木制成。 B. 孝惠,是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文中“悼惠王”也是谥 号。 C. 春秋,此处指年龄。文中“悼惠王富于春秋”,是说悼惠王正值年轻,与“春秋鼎盛”意思相同。 D. 黄老,指上古的黄帝,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教派,黄老之术作为古代一种思想流源,始于战国,盛于西 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能征善战,屡建功勋。曹参曾征讨陈豨的部将张春的军队,讨伐叛将黥布,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B. 曹参集思广益,礼贤下士。曹参任齐丞相期间,向齐故诸儒问计,并且从胶西请来盖公,对其礼敬有加。 C. 曹参崇尚黄老,无为而治。无论在齐任丞相还是在朝任相国,曹参都主张清静无为,百姓得以安宁,能 够休养生息。 D. 曹参体恤下属,不拘小节。曹参自己饮酒,也纵容官吏们饮酒喧器;别人有细小的过失,他总是隐瞒遮 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2)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14. 曹参为何被萧何推荐做相国?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并查究,曹参竟然反而拿出酒来摆在坐席上喝起来,也高歌呼叫, 与那些官吏相应和。 (2)等到韩信被消灭,那么位列侯爵而成就战功的,唯独曹参据有其名。 14. ①忠于朝廷,值得信赖;②心胸坦荡,心无芥蒂;③有治世之策,宽以待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句中的“木诎”是一个词,是“木讷”的意思,故“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 是一完整句意,不能分开,可排除 AD 项;“言文刻深”是主谓短语,故“吏之言文刻深”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C 项。 此句大意:曹参从各郡国官吏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官吏中那 些言语文字古奥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黄老,指上古的黄帝”表述错误。“黄老”中“黄”,指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 家学派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 项,“曹参体恤下属,不拘小节”错误,“曹参自己饮酒,也纵容官吏们饮酒喧闹”体现的是无为而治 的思想,不是“体恤下属,不拘小节”。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1)得分点:“幸”,希望;“按”,动词,追查;“乃”,竟然;“张”,摆设。 (2)得分点:“列侯”,位列侯爵;“成功”,成就,战功;“擅”,动词,独占,据有。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能力和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曹参为何被萧何推荐做相国”,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曹参的人物形象。可依据文本文句分 析,如“以齐相国击陈稀将张春军,破之。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 黥布军,大破之”概括出曹参忠于朝廷,值得信赖;如“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 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概括 出曹参心胸坦荡,心无芥蒂;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 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概括出曹参集思广益,礼贤下士;“参为汉 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概括出曹参有治世之策,宽以待民。治政不 苛求,崇尚敦厚。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项羽已死,天下平定,汉王做了皇帝。高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 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时,分封列侯的爵位,并与诸侯剖符为凭,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曹参以齐国相国 的身份攻打陈稀部将张春的军队,打败了敌军。黥布反叛,曹参跟从齐悼惠王率领军队车骑十二万人,与 高祖合攻黥布的军队,大败敌军。孝惠帝元年,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 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长者与读书人都召来,询间 用来安抚百姓的办法。到来的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曹参不知如何决定。 他听说胶西有位盖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贵在 清静无为,百姓就会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正厅,让盖公住。惠帝 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过了不久, 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起初贫贱的时候,和萧何关系很好;等到成为将相,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 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王朝的相国,做事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 度。曹参从各郡国官吏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官吏中那些言语 文字古奥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曹参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 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要说。这些人一到,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来人想说些 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 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厌恶这件事,但对此无可奈何,就 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并查究,但 曹参反而拿酒陈设座席喝起来,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地隐瞒 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太史公说:相国曹参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如此多,是因为他跟淮阴候一起 共事。等到韩信被消灭,那么位列侯爵而成就战功的,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主张清静 无为,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以后,曹参让他们休养生息,所以天下都称颂他的美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 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 令人唏嘘长叹。 B.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 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 萧瑟的秋景之中。 D.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 表意不同。 16.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 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 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 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动静结合”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 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 表意不同”理解有误,“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思是“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诗句中“空”是“白 白的、徒然”之意;“江上蝉鸣空满耳”的意思是说“说满腹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只有江上蝉叫伴着自己”, 诗句中的“空”是“白白的、徒然”之意。故两句中“空”表意相同,都为“白白的、徒然”之意。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 ②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首联自叙平生。“三度为 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 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 ③颔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 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 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 ④颈联点题,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 生失意。 ⑤尾联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突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摹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 神情。 (2)《过秦论》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4). 士不敢弯 弓而报怨 (5). 天生我材必有用 (6). 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扪、胁、膺、报、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植子的最好 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 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 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牌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 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 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 一个孩子都是天使,(②)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 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 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 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 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20. 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B 19. 如果说父母是创作者,那么孩子就是作品,作品的质量不好,要去反思的应该是创 作者。 20. ①你就要做到什么样 ②但也隐藏着恶魔的一面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句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中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A 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是评论家所说的内容,此处引号表示引用。 B 项,“早”中的引号是表示强调突出的。 C 项,“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中的“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 项,“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中的“自由”的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句子,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字数的一致性、修辞的一致性以及格调的一致性,依据句子之间的内在 联系进行仿写。 本题是让仿照例句来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首先,例句中,“如果说父母是 A,那 么孩子就是 B,B……,要去……的应该是 A”的句式特点要把握好,另外,还要注意 A 和 B 的关系,依 据例句,可以写父母是作者、孩子是作品,父母是导演、孩子是影片,等等。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以及“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该 是“你自己就应该先怎么样”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依据后文“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再结合前文没有出现“恶魔”可以推知,该空 所写内容要含有“恶魔”一词;另外,依据前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该句已经肯定孩子是天使,所 以说孩子“恶魔”的一面是让人难以发现而隐藏起来的,据此可以推知,该空所填句子应为“但也隐藏着 恶魔的一面”之类的句子。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 2000 年,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布局,②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以保护生态的 前提下进行。③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福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④森林覆盖连续 40 年保持全国第 一。⑤2016 年 6 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⑥2017 年首次在国家发布的绿色发展指数中, ⑦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位居全国第二位。⑧八闽大地变得更加山清水秀,⑨生态美成为福建发 展的优势。 【答案】①“布局”改为“构想”;②“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改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或“在保 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④“森林覆盖”改为“森林覆盖率”;⑥“首次在国家”改为“在国家首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第①句中的“福建省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布局”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布局”改为“构想”或将 “提出”改为“实施”。 第②句中的“以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结构混乱,可改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 下进行”。 第④句,“森林覆盖连续 40 年保持全国第一”不合逻辑,“森林覆盖”无法进行比较,不可能“保持第一”, 可将“森林覆盖”改为“森林覆盖率”。 第⑥句中的“首次在国家”语序不当,可调整为“在国家首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20 年 6 月 18 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试验开展首次飞机观测,一架搭载了云雷达和云中 水凝物探测仪的飞机从湖北宜昌三峡机场起飞,穿越梅雨锋降水云团进行空基观测。与此同时,位于湖北 咸宁的中国气象局长江中游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荆州江陵观测基地通过对流层风廊线雷达、毫米 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GPS 探空系统等地面观测设备观测,并配合进行不定时观测。 【答案】2020 年 6 月 18 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试验开展首次飞机观测,并通过地面观测设备 配合飞机进行不定时观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压缩语段的能力。 对于新闻类压缩语段题,在压缩时,要考虑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对于 本题,时间为:2020 年 6 月 18 日,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试验开 展首次飞机观测,地面观测设备观测,并配合进行不定时观测。依据以上分析,根据题干“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等要求作答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战洪水、防非典、 抗地震、控疫情,用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 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回望 2020 年,从抗疫到抗洪,从复工复产到脱贫攻坚,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部署,团结带 领全国人民顽强奋斗,经历大风大浪,付出巨大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 答卷。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 的魏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 年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请结合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加校学生会举办的以“回眸历 史时光,感受温暖力量”为主题的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征文活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风华百年,温暖人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情碾碎旧的封建的主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她带领中国走过几十年 的风风雨雨,领导我们越过一个个坎坎坷坷。1921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 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弹指一挥间”84 年过去了,旧中国千疮百孔,民 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的景象。昔日的穷乡僻壤,而今牛羊成群、五谷满 仓;昨日的茅檐瓦舍,已被今天的林立高楼所取代,党一直带领着我们昂首阔步向前,劈波斩浪,开辟航 向。 我们忘不了,改革开放、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奋战在第一线,人民子弟兵挥泪洒血,保家卫国。我 们忘不了,89 年来的建设,改革开放,创新思想,一代又一代新旧党员,兢兢业业,刻苦肯干,是我们经 济的支柱。我们忘不了,助人为乐,为民请命,许多优秀共产党员无怨无悔,愿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 终身。 品读共产党员的故事,会发现平凡事迹中蕴含着高尚品质。最美“格桑花”达娃仓决,顾不上年幼的 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主动请缨坚守抗疫一线;火神山医院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连续奋战 10 天;退役 军人党员周光京大年初一“逆行”奔袭 1200 公里,如约抵达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等等。这些榜样人物仿佛 就是我们身边人,他们的行为堪称“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他们因平凡而伟大,用担当和勇气感 动了中国,温暖着亿万民众的心,成为新时代全社会尊崇的英雄。 坚持人民至上,守望相助践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党的一 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个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在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社区书记杜云“连轴转”奔波在大街小巷,排查摸底,当起了代购员、快递 员、家庭医生的“全能书记”,在她的带领下,芳草社区成为“无疫情社区”。正因为有像杜云这样坚守 一线的榜样,率先垂范、带头冲锋,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经济有序复苏。他们用追求“人民至 上”的殷殷之情,守望相助,把宗旨观念具体深入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 共产党人曾经的奉献和这些有形的正能量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个中国人都要化这种温暖为动力, 以奉献担当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关注党的 发展及取得的成就,认识身边的优秀党员、搜集新时期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党员的精神风貌,让这些正 能量温暖自己,激励自己,加强祖国努力奋斗的决心。 材料提供了写作背景:材料第一段总体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中国人民 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材料第二段叙述了 2020 年党在国家建设的各方面的领导作用,从疫情到扶贫,党“付出巨大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 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材料第三段总结,历经艰难,百折不挠,中国共产党茁壮成长,迎来百 年华诞。 以“回眸历史时光,感受温暖力量”为主题,在党百年华诞纪念活动中写征文,考生要立足于上述情境, 坚定立场,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体味党开创中国道路的艰辛与自豪,感受党为国为民奉献担当的温暖,从 而树立民族信仰,为“两个一百年”奋发努力,再创辉煌。行文中既要回顾历史,感奋老共产党人的奋斗 奉献精神,也要搜集尽可能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要做 到事例真实、典型、感人,语言铿将有力,彰显革命精神。 【立意】1. 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永远温暖国人胸怀; 2. 百年华诞,中国信仰; 3.红船依旧,精神永恒。 【素材】(1)理论素材 ①奋斗这一件事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②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 生根、开花。——毛泽东 ③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蜇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 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 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 (2)事实素材 ①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 貌焕然一新。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毛泽东同志称 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董必武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 处皆闻殷殷雷”。 ②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顺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 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 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风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夏明翰“砍 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文雍“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宁 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焦裕禄“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好”;改革开放 时期,杨善洲“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不相信这山绿不起来”,李保 国“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用行动为时代 明德和立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