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知源高级中学 2020 年 10 月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量: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
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
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
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
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
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
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
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
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
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
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
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
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
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
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 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 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 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 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全都不被当时词坛的人接受。
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
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 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
“破”。
C.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李清照并不反感”错误,从第四段中“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
是反感“俗词”的。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但全都不被当时词坛的人接受”错误,原文第 4 段末句提到“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
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李清照重视词音乐性的主张,应该可以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项,原文第三段说“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并没有得出“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的结论。
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
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
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只有父亲
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
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
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 MP3:
丫头,奖励你的。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秋天的风,
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看着那些
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
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
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
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
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
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父亲好像有点生气: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真的?真的?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
你了。
真的?这回是她惊讶了。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
水面,拥抱温暖……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
努力地学习。
B. 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
的力量。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
的关爱。
D. “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
节作了铺垫。
5.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6. 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自卑自怜;②自尊心强;③聪明勤奋;④孝顺听话;⑤敏感固执。
6. ①内容上,与前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她”走出自卑,远离忧伤,获得自信的喜悦;②结构上,呼应
前文,使情节完整;③运用比喻,具有文采,富有意蕴。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
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 项,“获得了生活的力量”错误,选项对文本内容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直到有一天,她
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
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再结合上文她的感受和下文“高傲?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我已
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由此可知,她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
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在同病相怜中应该是“感到自卑”。故选 B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简
要概括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
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答题时先梳理文章的情节,
然后根据情节概括,考生可根据文中的“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
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以及看到高原上的鱼儿时的
感受,概括出人物“自卑自怜”的性格特征;根据“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
能干。父亲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
一墙”“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可以概括出“聪明勤奋”“孝顺听话”等特点;
根据“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
自己的自尊”可以概括出“自尊心强”的特点;根据“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
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你怎么这么固执”可以概括出“敏感固执”的性格特征。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
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首先要明确结尾
的形式和内涵,然后看这一结尾与上文的关联、与人物形象的关联、与小说主旨的关联。“她的心里绽放
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拥抱温暖”,
结尾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她的转变,从忧伤、自卑中走了出来,这与上文主人公的自卑忧伤形成对比,
从内容看与前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她”走出自卑,远离忧伤,获得自信的喜悦;从结构上来看,结尾
以“鱼儿跳出水面”来形容她心情的转变,这与上文所见到的高原的鱼儿形成照应,呼应前文,使结构完
整;如果从艺术手法看,结尾运用比喻,非常生动地展示人物的转变。考生主要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
度分析。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
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
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
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
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
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
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
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
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
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
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
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
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
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古诗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
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 下面有关本文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B.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指的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
活泼。
C. 五岳,中国历史名山,指东岳峄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D. 文中“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访胜,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住宿。
8.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B. 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C.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虎鼓瑟兮鸾回车..(拉车回转)
D. 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9. 下列依据文章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
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 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
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情调。
D.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
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10. 请把文本中划线的诗句翻译在答题卷上。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7. C 8. D 9. D
10. ①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②怎么能够卑躬屈膝去
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
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C 项,“东岳峄山”错,东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 2.42 万公顷。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
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
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 项,前句句意为:烟波渺茫确实难以寻求。信:确实。
后句句意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拔:超出。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B 项,前句句意为:忽然魂魄惊动。悸:因惊惧而心跳。
后句句意为: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向来:先前。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C 项,前句句意为: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横:遮蔽。
后句句意为: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回车:拉车回转。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
D 项,前句句意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昏暗。
后句句意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震动。
选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
故选 D。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文本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文本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篇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文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看,诗人认为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
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但是
诗人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没
有“消极颓废、消沉”。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
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
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1)中“拔”,超过;“掩”,遮掩。(2)中“摧眉折腰”,卑
躬屈膝;“事”,侍奉。
【点睛】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
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
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
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
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参考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
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
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
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
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
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
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
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
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
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
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四句着重叙述描绘,后四句议论说理,生动形象深刻。
B. 《短歌行》节选的是全诗开篇,以酒为引,以朝露为喻,表达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C. 《短歌行》句式灵活,“人生几何”是反问句,“何以解忧”是设问句,变化多端。
D. 两首诗都是风格豪放,语言刚健有力,传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代的风云变化。
12.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慨而慷”与《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意思相同吗?抒发的情感相同
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①意思相同,都是“激昂慷慨”之意。表达的情感不同,②曹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愁思,
愁的原因未能得到众多贤才一道建功立业;③毛诗表达的是胜利的喜悦的豪情,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
讴歌南京解放,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
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然后要注意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短歌行》句式灵活,‘人生几何’是反问句”说法错误。“人生几何”不是反问句,“几何”是
多么的意思,本句是感叹句。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关键语句以及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
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慨而慷”与《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都是“激
昂慷慨”之意,但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意思是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意思是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
郁长久填满心窝,表达了诗人的未能得到众多贤才一道建功立业的愁思。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
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
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
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以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苍茫、匝、繁
霜鬓。
三、语言文字运用(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外防输出,
内防扩散,坚决防治疫情扩散。其他所有省份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严格隔离确诊患者,
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各市县乡(镇)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预案和
应对准备,必要时立即启动。
防控疫情是一场不能懈怠的赛跑。以最快速度救治患者,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是 的大事,容不
得有丝毫犹疑和侥幸。在这场与疫情的赛跑中,要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争分夺秒 疫情蔓延势头。
要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让每一条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有防控疫情的意识,都有主动
行动的自觉意识。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 救治感染患者。
同时,( )。用最有力最有效的举措,最大范围地全民动员,筑起 坚固的防线。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刻不容缓 遏制 全力以赴 一道道
B. 迫在眉睫 遏止 全力以赴 一条条
C. 迫在眉睫 遏制 不遗余力 一道道
D. 刻不容缓 遏止 不遗余力 一条条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也要关心和保护好,做好防护设备配置、防护措施落实
B. 也要关心和保护好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做好防护设备配置、防护措施落实
C. 要关心和保护好广大医疗卫生人员,防护设备配置和防护措施落实也要做好
D. 广大医疗卫生人员要关心和保护好,防护设备配置和防护措施落实也要做好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内防扩散,
外防输出,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B. 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外防输出,内防
扩散,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C. 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内防扩散,外防
输出,坚决防治疫情扩散。
D. 武汉市疫情防控事关全局,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内防扩散,外防
输出,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答案】14. A 15. B 16. D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由“防控疫情是一场不能懈怠的赛跑”可以看出,此处的紧迫还没有达到“眉睫”的程度,应选“刻不容
缓”。
第二处:“遏制”指制止,控制。“遏止”指用力阻止。此处表示控制疫情蔓延的势头。应选“遏制”。
第三处:“全力以赴”指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不遗余力”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此处表示把
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救治患者上,应选“全力以赴”。
第四处:“一道道”有立体感,“一条条”立体感不足。此处修饰的对象是“防线”,应选“一道道”。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该段文字的主语是省略了的“我们”,由前面两句“要……要……”可以看出,此处的句式也要与之相对
应。
A 项,主语换成了“人员”,与上下文衔接不当。
C 项,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换成了“防护设备配置和防护措施落实”,与上下文衔接不当。
D 项,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换成了“人员”和“防护设备配置和防护措施落实”,与上下文衔接不当。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成分赘余、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语病。
A 项,“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成分赘余。
B 项,“外防输出,内防扩散”语序不当。
C 项,“防治疫情扩散”搭配不当。
故选 D。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姚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很多人也如过江之鲫....,投身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公
益活动中去。
②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 3000 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
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③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这种做法无异于
饮鸩止渴....。
④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一挥而就....的,它是长期自我修炼的结果。
⑤一座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
多少书店。”
⑥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
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此句形
容大家都去做公益事业,褒贬不当。
②山高水长:原比喻人节操高尚,影响深远,后比喻恩德深厚。正确。
③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符合语境。
④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不能形容表示教养的获得,适用对象错误。
⑤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符合语境。
⑥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应是两方,
与句中的“三大阵营”不符。
故选 C。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开
发的关键。
B. 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
优势。
C.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国民经
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
的基本道德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 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具备了”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与“优势”
不搭配,应将“的优势”放在“容量大”的后面。
C 项,成分残缺,“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科学发展观”后加“的高度”。
D 项,语序不当,应将“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与“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互换位置。
故选 A。
1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
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 ①③⑤②④ B. ③①⑤④② C. ②①③⑤④ D. 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
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本道题可以采用
排除法:④“从远古时代的……”下一句显然是“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
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遵循从古到今的逻辑顺序,前后语义递进关联,应为④②,只有 B
满足。
故选 B。
20. 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毕业后,小明还经常写信给老师,信的结尾的祝词是:“敬颂教安”。
B. 同学邀请你到他家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C. 同学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主说:“我会多多惠顾贵店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
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
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
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
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A 项,“敬颂教安”是写给老师信函的结束语,祝老师安康的意思。“教安”是指弟子写给授业老师的问候
语,是对老师传道授业的感激,可以用在书信之后。正确。
B 项,“光临寒舍”是客人到自己家来时的欢迎语。“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也有君临、荣誉所
及的意思。“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错误。
C 项,“笑纳”是敬称,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于自己收同学的礼物,错误。
D 项,“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此处用于小兰对店主,错误。
故选 A。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
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
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
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古代文字中的“吃”,①_______,而是指人说话结巴,即口吃,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周昌,
《汉书·周昌传》中有“昌为人吃”的记载,指的就是②_____,绝非周昌被人吃掉的的意思。古代讲到吃
东西,③_______,如:食肉、食菜等,但又有“食酒、食水”等词,可见“食”也包括“饮”的含义。
【答案】 (1). ①并不是“吃东西、吃饭”的意思 (2). ②周昌是一个说话结巴的人 (3). ③常常用
到的字是“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境补写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而是”,前面应该填写“不是……”,从内容的角度应该是填写“吃”的原意“吃东
西”;第②空注意前面的“人说话结巴,即口吃”和“周昌”;第③空注意后文“食肉、食菜”,结合前
文“吃”表示“口吃”,那什么表示“吃东西”的语意判定此处应为“常常用到的字是‘食’”。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
2020 年 6 月 3 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良好。《报告》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
模拟预计,2020 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高于 2019 年的 6.6 亿吨。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
达到 2.1 亿吨、1.3 亿吨和 2.6 亿吨。粮食种植面积较 2019 年略有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
【答案】示例:①2020 年 6 月 3 日,②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③预计今年
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压缩语段应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根据关键词语来筛选信息。本语段是典型的新闻,语句的重要性是依次
递减的。第一句话是关键信息,因为字数限制,可以把“在京”、“以下简称《报告》”这些非重要信息
删除,保留时间即 2020 年 6 月 3 日(时间没必要精确到“上午”,所以删去“上午”)、事件即中国农业
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0》。第二三句是对《报告》的具体内容,“基于统计数据”、“利
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讲的是《报告》的形成依据,不属于重要信息,可以删除,所以可以
压缩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 6.7 亿吨”。第四句是具体粮食种类的产量,第四句是讲粮食种植面
积较往年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从整个语段来说,这些都是一些细节性的信息,不是最重要的,可以
删除。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瑞士皮卡德家族,是个擅长冒险的家族,“变成鸟或鱼”一直是他们的梦想,他们信奉“一切重新开
始”,深圳曾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其主题口号也是“从这里开始”。
请以“从这里开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人生从这里开始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褪去儿时的稚嫩;从这里开始,我们将离别往日的故友;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为
各自的梦想拼搏,因为我们推开了高中的大门。
一首张学友的《祝福》,将毕业联欢会送到了尾声,同学们都沸腾起来,同窗三年,眼就要离别,不免
有些不舍。“这里是终点,但也是起点,从这里开始,大家要离别、要独立、要去更高的学府去学习,老
师相信你们会去拼搏;会去充实自己的人生;也终会重逢…”说完后,老师的话仍在我耳旁萦绕。从这里
开始,我们将步入高中,去寻梦、去思考、去奋发。但从这里开始,更有许多坎坷等着我们。
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初入学府,便是军训,昔日父母和老友在面前消声灭迹,眼前只有陌生的面
孔,耳旁尽是陌生的声音。心里本就十分失落与空荡,再加上军训的苦累。唉!此时外面虽然是骄阳似火
的酷暑,但我的内心却是寒冷肃杀的严冬。心中思念朋友更加思念父母,悔当初不知珍惜时光,总是虚度
年华。不禁掀起了阵阵伤感。但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去寻梦;要走自己的路;要学会放下。我相信伤离别,
但我们终有重逢之日。
从这里开始,独立之困。走进高中,异地求学,这意味着我们走向了成熟,不能再过度的依赖父母,
要开始独立自主生活。这些我们也都知道。但往日刁蛮的我们,不会同他人共处;往日过于依赖的我们,
不会照顾自我;往日无主见的我们,遇事不会处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都造成了独立之困。但从这里开
始,我们要常常思考;要学会处人做事;要明白事理。我相信独立难,但我们终有解惑之能。
从这里开始,求学之苦。步入高中, 压力山大,往日那简单易懂的知识,已不见了踪影。高中的功课,
不仅更复杂也更加难懂,老师授课的进度快的离谱,稍走神便望成莫及。并且作业量也成倍增加,再也没
有那么多的放松时间,甚至有时时间还不够用。缠绕在我们身上,束缚着我们的便是求学之苦。但从这里
开始,我们要去奋发;要以梦为马;要怀揣梦想拼搏。我相信求学苦,但我们终有苦尽甘来之时。
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将会化作动力,独立之困将会化作经验,求学之苦将会化作基石,共同充实人
生、圆梦为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首先看材料,材料从瑞士皮卡德家族信奉的“一切重新开始”到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题口号
“从这里开始”,引出本题的话题“从这里开始”。再来看话题“从这里开始”,本题是话题作文,审题
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关键词语,纵横开凿,以求立意新颖深刻,“这里”可指一个人眼前的境况、现
实、心境;可指一个人的困厄、遭际、失败甚至是绝境;也可指一次失败后的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或一
次辉煌后的冷静,狂欢后的沉寂;或征途中一次驿站驻留,跋涉中林间小憩。“这里”不仅是时间概念,
更是空间集合,确切地说“这里”是个平台,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二是要注意话题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这
里”“开始”的隐含意义,“这里”是起点,“开始”是“出发”,是行动,是冲刺。三是话题也有类别,
有个体举止,也可是群体行为,既可指物质层面、实体意义上的“开始”,也可指精神领域,灵魂层次的
凤凰浴火。
参考立意:
(1)梦想从这里开始;(2)人生从苦难开始;(3)万事开头难。
参考素材: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亚圣孟子已经帮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没错,人生,应该从这里——磨难开始。
(2)磨难面前,有人选择当奴仆,有人选择当主人。驾驭着“磨难”,驰骋沙场;牵制“磨难”,收复山
河。被送去赵国的嬴政,寄人篱下,哪能不低头?在这段日子里,“磨难”和他成为了“好朋友”,隔三
差五地就来拜访他。他没有屈服,他选择了“经历磨难”。在回秦国的路上,他把“磨难”刻在了心中。
磨难,使嬴政成为天下人景仰的“始皇帝”。毫无疑问,若不是磨难,他的雄心壮志即使多么强大,也抵
不过几次挫折。嬴政,从磨难开始,走向了“华夏统一”的道路。
(3)他披着散发,佩戴着“秋兰之香”的香囊,来到了汨罗江边,高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身体随巨石坠入江中,声音却冲上了九天之外,回荡了千年之久。
经历了“茅飞渡江洒江郊”的杜甫,拄着拐杖,望着那只剩框架的“房子”,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从这里开始,从磨难开始,寻找生命的绝唱。从磨难开始,屈原、杜甫划出了一条强而有力、响彻九
霄的“豹尾绝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磨难、忧患中开始人生,就会在成功、不朽中结束生命;
从奢侈、享乐中开始人生,就会在失败、腐烂中结束生命。
(5)如果李煜从磨难中寻求治国之道,而不是寻求吟诗填词的灵感,何至于落得身死人手的下场?如果刘
禅从磨难中寻求安邦之理,而不是寻求歌舞声色的享受,何至于落得断送父业的下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凤凰涅盘,欲火重生;人生苦短,从这里开始,用磨难书写不朽的诗篇。
结构示例:开头引出话题“从这里开始,我们将步入高中,去寻梦、去思考、去奋发。但从这里开始,更
有许多坎坷等着我们”;然后具体写以后的过程“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从这里开始,独立之困”“从
这里开始,求学之苦”;最后总结“从这里开始,离别之念将会化作动力,独立之困将会化作经验,求学
之苦将会化作基石,共同充实人生、圆梦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