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微一轮复习资料整理及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微一轮复习资料整理及训练

ID:735859

大小:1.43 MB

页数:80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 目录 1、文言实词 故事记忆文言实词 120 常考易错文言实词 100 文言实词分类记忆 文言实词高频词语整理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简表 十八个虚词的故事 文言文--实词 故事记忆文言实词 120 1、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 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 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 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 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 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 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 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 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 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 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 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 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 ,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 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 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 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 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 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 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 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 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 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17、殆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 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 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 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 力,不负君望!” 19、道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 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 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20、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着。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 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21、度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 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 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 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 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 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 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 日复(再)往。 24、负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 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 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 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 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26、故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 “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 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 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 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 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 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 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9、归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 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 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31、过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 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 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32、何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 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 ’忌具答,且谓齐王蔽 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33、恨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 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 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 “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36、或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 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 为学, 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 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 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 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及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 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 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 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39、即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 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40、既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41、假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 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 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42、间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 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 (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 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 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43、见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 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 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 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 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44、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 疑之,甩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 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45、就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 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46、举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 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 样子)。 47、绝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 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 遂居于此。 48、堪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 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忍受)。 49、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 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50、类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 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51、怜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 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52、弥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 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53、莫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 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54、明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拓人间 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闻湖上有筝 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照 明)也,遂罢。 55、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 “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56、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 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 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 而忘归耶?” 57、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 才多矣!" 58、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 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 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59、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 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60、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 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 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61、去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 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 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62、劝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 (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63、却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 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 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 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64、如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 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 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 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65、若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甚 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 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66、善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 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 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 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67、少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 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 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 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 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68、涉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 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69、胜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 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 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70、识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 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71、使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 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 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 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 来,人皆赞。 73、适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 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 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享受)。” 74、书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 写)忆家之念。 75、孰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谁)及君 也。”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76、属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 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 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 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77、数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 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 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 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 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78、率 孔子率(带领)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 且率(轻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 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全都)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79、说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说法,主张)。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陈 述)心中之事。少年说(通“悦”,高兴,喜悦)。柳宗元说(劝说)少年弃捕蛇之事, 而少年不从。 80、私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偏爱)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 友闻之,私(私下)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私人, 个人)仇也。 81、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向来)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后嫁于焦仲卿, 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82、汤 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 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83、涕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 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夜夜涕(鼻涕)与泪垂帘。 84、徒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 步) 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 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85、亡 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 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 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86、王 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87、望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抱怨、埋怨)辞。日 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 宜珍重。”迁发愤,遂着《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88、恶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 屈原恶(讨厌)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89、微 李密身份微(卑下)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秘密地)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 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微弱 )者为辞拒, 且曰:微(没有)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含蓄),而旨意深远。 90、悉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全都)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 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完全表达)意,终弃之。 91、 相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观察)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形貌,状貌)。后 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 富贵。发达之日莫相(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辅 佐,帮助)君王。 92、谢 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拒 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歉,谢罪)。后至 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 (告诫)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真实),故每谏必以信(实情)告之,后 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罗江报国,信(随意)手取 头上之饰为信(信物),俾人闻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94、兴 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 人才兴(兴起)焉。 95、行 苏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践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设宴属托。 途中遇强盗随行(行走),见强盗犹如行(古代军制单位)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 之。 96、幸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幸运)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足见其志 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幸亏)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 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侥幸)得脱。 97、修 王羲之修(身高)七尺有余,常修(施行)文德。所住之处有茂林修(高,大)竹, 风景甚好。仅兰亭破,遂修(修理)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修建),又以名联 修(修饰、装饰)之。聚友人于兰亭,叹修(长)短随化,将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来,神清目爽。 99、许 大铁椎,不知何许(地方,处所)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表约数,上下)。赴京 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这样,如此),欲饮之,村人不许(答应,允许),怒而去。 100、阳 暮,斜阳(太阳,阳光)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指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 101、要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人体的腰部),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要领, 关健),终要(概括,总结)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相约)于茶馆,而其要(通 “邀”,邀请)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要挟,威胁)之,遂罢。 102、宜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适宜)橘生长也,是故,橘宜 (应当)植于淮南。 103、遗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 者回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 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 为赵王小施而大遗(遗弃)。 104、贻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遗留)害无穷,遂作《师 说》以贻(赠送,给予)李蟠,嘉其好学。 105、易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换,交换)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容 易,轻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变,改变)色,应对自如,令 秦王不易(轻视)相如。后完璧归赵。 106、阴 一日,天阴(阴天),一农夫于山阴(指山的北面)砍柴,其间阴(冷,寒冷)风阵 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暗中)窥之,后以肉为饵, 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107、右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上)。其左右(近臣)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 泰山,察路之左右(表方位,与“左”相对)涂鸦文字甚多。 108、再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 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109、造 太宗年间,魏征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 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 “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111、 致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 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 一也,甚欢。 112、 质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 “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 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 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113、 治 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 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114、 诸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道:“诸 (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兼词,“之乎”)? 115、 贼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 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 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 116、族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家族)不敢言, 士大夫之族(类,辈)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灭族)。 117、卒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士兵)与项王战,卒(通“猝”,仓促,突然)起不意。项 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死)于乌江、而卒(最终)成万世威名。 118、走 太史公牛马走(仆人,自称的谦辞)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逃跑) 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延伸)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跑),则叹历 史无情。 119、左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边)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左边的 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右(和“右”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120、 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地 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 守,不动)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常考易错文言实词 100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 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 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报告)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 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 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壁垒)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 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 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 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引次江北)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 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 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 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严惩不贷)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 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 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登即相许和)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 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 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 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舅夺母志)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误:阿附 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刚正不阿)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误:讨伐 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平伐其功)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误:富裕 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年 富力强)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 误:标准 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误:改换 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 误:购买 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误:规劝 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误:经过 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误:遗憾 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误:捆绑 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羁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误:憎恨 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误:节省 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 误:怜悯 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误:禁止 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令行禁止)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误:捐助 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细 大不捐)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误:刊登 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 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不刊之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误:战胜 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克勤克俭)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误:逐步 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厘定规则)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 误 :离开 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家大舍 小令外人) 45、民不胜掠,自诬服。 误:掠夺 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 误:违背 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逆风而 行)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误:停止 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 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误:妻子 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误:期限 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不期而遇)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误:亲人 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误:睡觉 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寿终正寝)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误:贫穷 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穷则独善其身)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误:权利 正:暂代官职(带)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国人皆劝) 55、议者皆然固奏 误:这样 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不以为然)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误:谦让 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 误:文书 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吾妻私我也)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不 速之客)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误:可惜 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 误:期望 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误:危险 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正襟危坐、 危言危行)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微斯人,吾谁与归)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误:陷害 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误:遗留 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误:事物 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误:休息 正:增长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 误:清闲 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 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误:新鲜 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鲜为人知)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误:感谢 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误:书信 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误:巡行 正:代理 (权 带 代)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 误:形势 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喜形于色) 75 阶疾病,帝自临省。 误:察看 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省亲)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误:曲从 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 误:找寻 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误:儒雅 正:平素、向来 (向 先 乡 囊)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误:厌恶 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学 而不厌)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 误:邀请 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误:改变 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 误:担忧 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误:游览 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误:尤其 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怨天尤人)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 误:角落 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 误:欺骗 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误:牢狱 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小大之狱)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误:遇到 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误:给予 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 误:察看 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阅历颇丰)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误:赞美 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 误:准则 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误:盗窃 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误:给予 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误:嘱托 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 误:家族 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误:因为 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文言实词分类记忆 一、 家居生活 孤:幼年失去父亲;孤家(寡人);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二、学习修养为人 工:擅长。工擅文。 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劝:勉励,奖励;劝告。 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 训释。 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 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 士为务” 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 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 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 如“然而隐忍以行”。 三、官职升迁 (一)授与提升 拜:授与官职。 拔:提拔,提升,多指没有官职的人;攻下,攻占。 除:任命,授与官职。 举:推荐,推举,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检举;攻下,占领; 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如“举不胜举”;发动,如“举兵”;全,如“举世无双”。 辟:征召,如司徒辟为御史。 征:召,征召,指君王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员充任官员,如“公车特征”;出征,远行; 征伐;征税;应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授:给予官职;传授;给予。 擢:提拔,提升;拔,如“擢发难数”。 (二)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多指提升调用,降职用“左迁”;迁移。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官职。 改:改任官职。 (三)兼职代理 兼:同时掌管,兼任;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兼并,合并。 领:兼任;率领,统率;脖子;衣领。 署: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布置,安排,如“部署诸将”; 签名,题写,如“署其官爵姓名”;衙门,官吏办公的场所。 权:暂代官职;权且;秤量;秤,秤锤。 摄:代理,如“摄政王”;辅助,帮助,如“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整理,整顿, 如“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拘捕,如“摄少司马兹与王士五人”。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务将军;主持;执行,实行,如赏罚不信,则政令不行;做; 品行;将要,行将。 知:主持,如知州。 主:掌管。 (四)降职罢免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指谪,谴责。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罢:罢免,免去官职;停止;通“疲”,疲乏。 免:免官;免除,避免;通“娩”,分娩。 黜:废弃不用,贬退;消除,去掉,如克黜其难。 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官者废免”;废弃,停止,如“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衰败,如“达见废兴”;残废。 (五)其它 宦:做官;做贵族的奴仆;宦官。 仕:做官。 四、政事 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面对。 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 医治。 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平:社会太平;平定。 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 疏远。 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如“每与臣论此事”;辩 论;判罪,如“辄捕论之”。 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明;标志。 案:考察,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案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 史案问诸生);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文书,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坐:因犯……罪或错误,如“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判罪,定罪, 如“犯法不坐”;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通“座”,座位。 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罪:惩处,判罪。 置:赦罪,释放,如“赏亲阅,见十置一”;放到一边,放弃,如“沛公则置车骑”“置 之不理”;搁,安放,如“置之度外”;摆,设,如“置酒咸阳宫”。 赈:救济。 听:治理,处理,如“兼听万事”;判决,如“断狱听事”;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给回信,答复,如“谁可使报秦者”;报告,如“遣使者 还报”;报应;酬报。 劾:揭发罪状。 课:督促完成指定工作,如“严课农桑”;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如“始课南 徐州侨民租”。 典:主管,如“承庆典选校百官”。 简:挑选,如“简贤选能”。 籍:登记,如“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如“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五、军事 伐:讨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 袭:偷袭;继承,随封爵或职;因循,沿袭。 克:战胜,攻破;能够;克制,如“克已复礼为仁”;约定或限定(时间),如“克日 会战”。 拔:攻取;提拔;突出,超出,如“出类拔萃”。 破:打败,攻克。 敌:仇敌,敌人;抵挡,抵抗,如“寡不敌众”;相当,匹敌,如“势均力敌”。 距:通“拒”,抗拒,抵御;距离。 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 怀远”;心意,情怀;关心,如“少者怀之”。 部:统率,指挥;部队;官署,行政机关。 将:带领;扶,持,如“出郭相扶将”;将要,行将,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拿, 用,如“将功赎罪”;且,又,发将信将疑。 间:离间;隔阂,疏远;间或,断断续续地,如“时时而间进”;秘密地,悄悄地,如 “屏(屏退)人间语”;从小路,如“道芷阳间行”。 引:率领,引导;拉开弓,如“引而不发”;延长,伸长,如“引领西望”;避开,退 却,如“秦军引而去”;取过来,如“引酒而饮之”;引用,如“旁征博引”。 徇:示众,如“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巡行,如“籍为裨将,徇下县”。 次:驻扎,如“士卒次舍”。 勒:率领,如“三日而勒兵”。 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如“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地势)”;坚持, 如“管仲固谏”;固执,顽固,如“汝心之固”;固定,稳固,如“固本清源”;鄙陋, 如“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本来,如“人固有一死”。 六、人际交往 诣:到……去。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 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 “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 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 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身”;传达,表达,如 “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 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思乡怀远; 关心,“少者怀之”。 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如“自比 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 地,如“比三年日蚀”。 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微:地位低下,卑贱;衰败,衰弱,如“周室卑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如“微斯 人,吾谁与归”;不显露的,如“微服而行于民间(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 暗中伺察,如“童微伺其睡”。 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耽误,如“勿夺农时”。 七、心理 疾: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病;痛苦, 疾苦;缺点,毛病,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恨:遗憾,不满意(古人多用“怨”怨恨,恨不表,只有怨恨连用时才有仇恨义)。 望:埋怨,责怪,如“宗室贵族多有怨望者”;名望,名声;盼望,期望;农历每月十 五。 期:期望,要求,如“良剑期乎断”;一定的时间期限;约定(日期);约会;周(年、 月)。 冀:希望,如“冀复得兔”。 幸:希望,如“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宠幸,宠爱;特指皇帝到一处,驾幸;侥 幸,如“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幸亏,如“幸来告我”。 矜:怜悯,同情,如“矜恤孤羸”;注重,慎重,如“人矜节行”;庄重,如“矜持;”; 骄傲,夸耀,如“自矜功伐”。 伐:夸耀,如“无伐善”。 施:夸耀,表白,如“无施劳”。 耻:耻辱;羞愧,羞耻心;以……为耻。 厚:看重,如“固前圣之所厚”;深,重,优厚,如厚待;(为人)厚道,不刻薄。 多:称赞,如“人以此多之”。 少:轻视,看不起;稍微。 易:轻视;交换;改变;容易。 鄙:看不起,轻视,如“时议以此鄙之”;庸俗,浅陋,如“孤陋寡闻”;边疆,边远 的地方;谦称自己。 哀:同情,如“吾哀之”。 贷:宽恕,如“虽亲属不贷”;借出;借入。 患:担忧,忧虑,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忧患,灾难,如“有备无患”;得……病。 尚:崇尚,尊重,如“尚轻侠”;尚且,如“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还,如“尚能饭 否”。 厌:通“餍”,满足,如“抑为之不厌”;讨厌,如“与可厌之”。 异:惊奇,奇怪,如“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奇特,与众不同,如“君子生非异 也”。 八、语言 谢:感谢;道歉;辞别;推辞,拒绝;告诉,劝告,如“多谢后世人”;衰亡,凋落。 属:嘱托,如“属吾属文以记之”;委托,交给,如“以兵属蒙恬”;交给官吏治罪, 如“乃以秦王属吏”;连接,如“冠盖相属”;写作,如“属文”。 责;责备,责罚;要求,如“求全责备”;索取。 让:责备,责怪;辞让,谦让。 谯:责备。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如“使吏数之”;计算,如“楚兵之多,不可胜数”;一一列 举;屡次,如“数犯边境”;六艺之一,算术;规律,必然性;天命,命运。 非:非难,责怪,如“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不对的,不合理的;不是。 刺:斥责,指责,如“面刺寡人之过者”;名帖,名片。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 讥:非难,指责;讥讽。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如“讽齐王纳谏”。 喻:告诉,如“故作书以喻意”;知道,了解,明白,如“家喻户晓”;比喻。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如“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说”;指责,如“季布面折其短”; 折断,如“折颈而死”;弯曲,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挫折,损失,如“损兵折将”。 慎:表告诫,相当于“千万”,用于否定;谨慎,慎重。 可:许可,允许;合适,适合,如“可口”;可以;大约,约计。 许:答应,允许;赞许,赞同。 却:推辞,不接受,如“却之不恭”;退,如“李牧连却之”。 趣:催促,如“王趣见”;趋向,奔向,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军”;赶快,急促, 如“趣为我语”。 质:质问,问,如“质责汤于上前”;评判,对质,如“而欲质天之有无”;人质;作 人质,如“燕太子丹质于秦”;质地,如“黑质而白章”;质朴,朴实,如“其人质直, 市无二价”;刑具,杀人时用的砧板。 敢:谦词,冒昧,如“赤也感,敢问?”;表反问,岂敢。 九、其它 显:显扬,传扬,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贵,显赫,如“百乘,显使也”;明显, 显著;显露。 蹶:受挫折,如“一蹶不振,必蹶上将军(使受挫折)”;倒下,跌倒;竭尽,枯竭, 如“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阴:暗中,暗地里,如“孙膑以刑徒阴见”;山之北水之南;阴险。 迨:等到。如“迨至境上”。 用:因为。人用是多(赞扬)李疑。 稍:慢慢地,逐渐。如“其后秦稍蚕食魏”。 竟:穷尽,如“未能竟其义”。终究,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文言实词高频词语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 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 "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 传》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 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 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转、调、徙: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 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请求退职。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 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职的婉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2、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 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 分别指代南部、东部、西部、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 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荒:荒年,收成不好。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麻、匹、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 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偏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暗中的:阴、间、密 27、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御、诏、召、诰、(驾)幸、膳、 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谢、折、诘、诉、 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知道,了解。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4、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5、表告别的:辞、别、谢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2、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3、与马匹有关的: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4、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多指悄悄地遛走。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5、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 倘若、如果。 2、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 级。 3、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译作“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宁”“顾” 有同样用法。 4、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 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禽,通“擒”:“禽灭六王”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 9、郤,通“隙”:隔阂。“令将军与臣有郤”。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暂、立、即、遽、亟;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俄、俄而、俄 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未几、既而、已而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现在:“今、方、会” 4、表示将来: “将、行将、欲、且” 5、表示较长时间 :长、久、常、每、辄” 6、表示时间终止:终、竟、迄、卒 7、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居无何,居三月”) 8、表示特定时间 :曙、质明 、朝、旦、晓、夙 、亭午、夜分 、旦日、翌日、他 日、后日、朔、望、既望、晦、旬、期月、期年、岁、载、明年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7、典:主持。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贵族的住宅,科考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 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 八、常见固定短语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 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 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 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 “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崤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 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33、……,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 所决定的吗? 34、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 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35、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 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36、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 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 对这怎么办呢?” 37、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38、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39、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 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0、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 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41、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2、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 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43、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 (还是)比我小呢? 44、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 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4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 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46、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4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 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 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8、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 译为“哪里 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49、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 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50、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 是多次没有考中。 51、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 抗拯救我们村庄。 52、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 愤呢? 53、(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 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54、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 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 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简表 1.而 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秦论》 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 录〉后序》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 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你的、你 你的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2.何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 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怎么、多么 复音虚词 何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怎么样、什么样 3.乎 语气助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词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 孟子》 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 跟 4、乃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 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 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中的 副词 测度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 婉商 吾其还也。《殽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 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还是…… 6.且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 之战》 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7.也 句中语 气助词 表停顿舒缓语 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不译 句末语 气助词 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译 表陈述或解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不译 表肯定、感叹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啊、呢 表疑问或反诘, 句中有疑问代 词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 赋》) 呢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吧 8.若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 蛇者说》 你、你们、你 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 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 如 9.所 助词 在动词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 生序》 所……的人(事 物) “为……所”结 构,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被 名词 表地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处所、地方 复音虚 词 所以,表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 ……的原因 所以,表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用来……的…… 根据……的方法 10.之 结构助 词 表修饰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的 定语后置的标 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 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 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 不译 音 节 助 词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不译 调整音节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无义 代词 代人、物、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他(们)、它 (们)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那 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往,到……去 11.为 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对 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花源记》 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 代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 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 使楚》 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目 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 因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 语气助 词 疑问句末,表诘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动词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 根 据 具 体 情 况 翻译:修建、变 成、作、表判断、 认为、创作等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 琶行》 12.焉 代词 疑问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 语) 哪里、怎么、什么 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他(们)、它(们) 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了、啊、呢 反诘语气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呢 结构助词 句中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译 词尾 形容词、副 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相当于“然” 兼词 于之(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这里(那里) 13.以 介词 表工具、方法 等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用、拿、凭借、 依据、按照、用 (凭) 表提宾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 表原因 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 同“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 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在、从 表 对 象 , 同 “与”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和、跟、率领、 带领 连词 表并列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而、或省去 表目的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 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地 复音 虚词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 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奚足以语文事? 因此、无法、有 机会、够得上 14、与 介词 引出对象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替、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同、跟 连词 并列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和、同 助词 通“欤”,表疑 问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呢、吗 动词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送给、结交 赞许 15.则 连词 表承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 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就、便、原 来是 表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就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可是、却 表选择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就、或 副词 表 强 调 或 确 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只、仅 表推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 如列传》 或许、也许 16.者 结构 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 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 … 的 ( 人 或 物)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 提顿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不译 附在时间词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 宴》 不译 附在数词后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之战》 个、样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不译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不译 17.因 介词 介动作、行 为发生的原 因、依据、 方式 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因利乘便。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为、由于、趁机、 趁着、凭借、经过、 通过、依靠 连词 表顺承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便 名词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原因、机会 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依靠、顺着、继承 18.于 介词 表时间、处 所、范围、 对象、方面、 原因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 师表》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 山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在 … … 方 面 、 在……中、向、 到、自、从、跟、 同、对、对于、 由于 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比、胜过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 如列传》 被 复 音 虚 词 于 是 承接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 如列传》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从这 十八个虚词的故事 1.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 (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 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 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 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 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 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 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 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 法呢?所以冯婉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婉贞,你 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回应她。 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 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 (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 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 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 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 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 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 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3.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 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 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解析:(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 (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译文:大王喜欢音乐太投入了,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 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 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 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 的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为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 谅我吗?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 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 自高耳。 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 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 (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受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 (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向他询问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炒作来抬高自己 (的名气)吧。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 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 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 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2)连词, 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 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 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 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 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 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那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 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 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 “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 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6.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 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 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 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解析:(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 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 (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 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 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 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 “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7.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 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 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 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 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 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 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眺望故乡。”(真是) 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 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至于一般 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 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8.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 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 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 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 (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 方法(途径、手段)。 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 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 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 访朱亥,(而信陵君始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 榜样啊。 9.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世人言 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 (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11)? 解析:(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 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 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 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 (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 亡了。”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说它,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当职 业,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来到的时候,就用这个道理斥责他,揭露他的 用心。替社会清除坏的风气习俗,(这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何推辞拒绝呢? 10.焉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 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 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解析:(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 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 他们。 译文: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 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 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 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11.也 “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 “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解析:(1)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2)句末语气助词,表 疑问或反诘语气。(3)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什么能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 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怎么能比得上 啊!” 12.以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 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 “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 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冕之故而 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 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 忠不见以(15)”之叹。 解析:(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 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 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 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 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 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 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 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 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 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 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 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 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 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 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 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 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解析:(1)介词,根据,依靠,凭借。(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 介词,趁着,趁此。(5)副,于是,就。(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 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 为“因为”。 译文: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制度,这就是曹 操成就大业的原因。他常常趁敌人没有准备,突袭击败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这一次 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就趁着有利的时机打败了袁绍,取得官渡一战的大胜。这 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许攸的帮助而取得的。后来曹操路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 前拜祭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因 为曹操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他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14.于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 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 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世人皆欲老于(6)吾乡,此乃多人言于(7)我也, 非吾杜撰耳。于(8)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9)是,不亦乐乎? 解析:(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3)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 (5)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6)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 在。(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8)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相当于“对此”。(9)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在。 译文: “黄雀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 是长久没有看到的了。自从十年前偶而见过一次,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 如今造林还草,生态渐渐恢复,黄鸟又可以见到了,它的鸣叫比以前美一倍。我家乡的美 已经闻名于四方。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好多人对我说的,不是我杜撰的。 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好吗? 15.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 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 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 吾复算耳。 解析:(1)动词,赞许。(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 “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4)动词,结交,亲 附。(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 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介词,和,跟,同。 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 我也赞同。但是,现代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 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彬彬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 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但却不能到达本国百姓那里, (这)唯独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 16、则 “此则(1)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 若如此,则(2)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 则(3)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范氏则 (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 及,及知,赶至河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解析:(1)副词,表示肯定,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 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连词,表示条件、假设 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 “就”。(4)(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 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 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 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 什么只有岳阳楼天下闻名呢?范希文如果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岳阳楼能名闻天下 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 阿谀奉承。范希文却不是这样,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调子。(他的)朋友被贬 官,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等到(他)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已经在船上了, 可见他性情的忠厚。 17.者 李白者(1),诗仙也。为当国者(2)所拒,遂游于此山。今者(3),山中与幽人 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 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 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解析:(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 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 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译文:李白,是诗仙啊。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这座山中游赏。如今,(他)在山 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 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几件事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个性张扬的表现。 所以他虽然仕途上不如意,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并)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 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 18.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 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 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 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 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 为“我”。 译文: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唐僧也不 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唐僧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 僧人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 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有些过分了吧,你要骄 傲地笑话我吗?”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