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古代文化常识-2022年高考语文微一轮复习资料整理及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1 古代文化常识-2022年高考语文微一轮复习资料整理及训练

ID:735868

大小:863.96 KB

页数:109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目录 第一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整理 姓名称谓 古代官职 科举制度 风俗礼仪 文史典籍 饮食器用 音乐文娱 天文历法 古代地理 第二部分:初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初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 高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 第三部分:文化常识训练题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第一部分:文化常识整理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 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 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 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 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 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 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 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 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 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 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 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 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 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 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 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 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 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 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 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 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 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 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 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 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 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 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 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 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 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 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 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 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 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 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 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 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 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 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 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 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 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 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 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 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 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词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 【孤】(小国之君) 【寡】(少德之人) 【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4、古代敬辞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 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 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 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 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 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 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 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 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 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 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 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 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 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 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 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 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 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 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 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 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 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 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 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 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 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 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 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 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 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 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 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 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 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 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 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 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 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 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 老总:现代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 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 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 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5、古代贱称 【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 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 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 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 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 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 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 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 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 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 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 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zuì,婴儿周岁)。 【孩提】(2-3 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幼学】小孩 10 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 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 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 “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古代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 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电视剧呀!你知道它 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 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 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 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 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 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 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 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 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 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 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 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 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 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 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 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 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 袭了这一官司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 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 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 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 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 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 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 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 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 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 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 《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 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 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 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 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 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 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 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 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 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 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 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 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 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 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 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 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 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 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 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 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 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 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 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 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 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 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 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 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 —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 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 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 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 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 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 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 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 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 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 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 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 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 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 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 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 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 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 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 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 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 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 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 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 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 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 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 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 书》),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 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1300 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 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 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 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 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 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 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 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 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 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 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 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 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 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 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 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 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 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 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 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 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 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 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 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 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 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 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 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 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 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 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 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 “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 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 Q 正传》中称赵 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 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 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 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 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 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 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 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 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 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 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 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 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 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 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 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 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 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 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 类监生。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 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 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 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 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 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 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 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 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 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 助教。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 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 类监生。 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春节/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 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 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 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 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 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 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 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 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 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 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 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 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 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 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 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 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 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 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 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 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 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 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 “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 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 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 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 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 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 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 “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 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2、古代礼仪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 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 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 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 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 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 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 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 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 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 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 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 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 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 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 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 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 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 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 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 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 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 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 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 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 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 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 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 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 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 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 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 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 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 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 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 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 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 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 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 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 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 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 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 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 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 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 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 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 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3、古代位次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 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 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 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 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 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 尊者居前,8 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 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 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4、古代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 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 逝、老、故、逝、终等。 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 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 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 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 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 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 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 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 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 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 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 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 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 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 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 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 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 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 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 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 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 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 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 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 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 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 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 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 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 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 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 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 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 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 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 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 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 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 《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 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 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 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 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ăn)中盛出 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ŭ),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 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 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 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 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 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 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 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 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 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ēng)、甗(yăn)、鬲(lí)等。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 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 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ŏu)、累(lěi)、缶(fŏ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 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 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 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 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 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 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 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 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 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 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 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 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 类繁多,品种齐全。 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五 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 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 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 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 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 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 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 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 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 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 《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 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 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 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 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 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 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 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 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在垓下 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 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 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 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 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 术。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 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 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 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 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 格。“梅、竹”见上条。 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 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 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 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 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 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 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 kãng、氐 dí、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 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 măo、毕、觜 zT、参 shēn);南方朱雀 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zhē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 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 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 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 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 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 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 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 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 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 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翼轸 国:郑 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星宿: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 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 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 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 “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 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 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 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 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 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 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 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 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 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 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 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 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 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 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 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 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 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 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 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 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 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 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 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 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 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 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 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 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 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 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 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 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 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 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 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 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 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 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 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 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 “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 指公元 1627 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 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 1911 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 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 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 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 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 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 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 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 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 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 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 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 “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 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 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23-1 点 1-3 点 3-5 点 5-7 点 7-9 点 9-11 点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21-23 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 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 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 “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 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4、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 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 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 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 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 点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 24 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 100 刻,实算 96 刻,每刻 15 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1、地区名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 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 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 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 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 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 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 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 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 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 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 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 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 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 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 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 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 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 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 东的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 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 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 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 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 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 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 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 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 “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 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 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 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 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 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 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第二部分:初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观沧海》(曹操) 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西江月》(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山市》(蒲松龄)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 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 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 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7、参考资料: 一、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 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 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世说新语》(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的。 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 后追赠为太傅。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木兰诗》 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9、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 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社戏》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口技》(林嗣环)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参考资料: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 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 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 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 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 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二、主要戏曲剧种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 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三、京剧旦角流派 梅派:由梅兰芳创立。 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荀派:由荀慧生创立。 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四、京居脸谱 红脸——含 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 《夸父逐日》(《山海经》)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河、渭:黄河,渭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参考资料: 一、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 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 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 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 和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补充: 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 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 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 “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 66 个之多。其 次是“建”字打头者,有 30 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 28 个。用“隆”字的年号 19 个;有 “龙”字的年号有 13 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 11 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 年号重复使用现象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 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 9 次;“建 武”年号曾出现 7 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 等年号亦分别曾被 6 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 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 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 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 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 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 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 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 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 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 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 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 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 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 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 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 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 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 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 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 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 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 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 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 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 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 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 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 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 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 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 “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 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 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 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 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3、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 (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 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 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4、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 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刘禹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爱莲说》(周敦颐) 1、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2、自李唐来: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隐逸: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 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核舟记》(魏学洢) 1、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 的弟弟苏辙。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 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 3、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峨冠:高高的帽子。 5、卷端:指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6、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7、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大道之行》(《礼记》)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 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 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3、女子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望岳》(杜甫) 1、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2、岱宗:(1)本指对泰山的尊称。(2)古代谓人死后灵魂归泰山,故亦以岱宗指死亡。 3、齐鲁青未了:齐,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石壕吏》 1、公元 758 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 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两面夹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 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头等地, 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参考资料: 1、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 2、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 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 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三峡》(郦道元) 1、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 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 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 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睛初:天刚睛。4、霜旦:下霜的早晨。 《答谢中书书》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3、欲界之仙者: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 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4、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观潮》 1、周密,字公谨,宋代人。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京尹,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 4、一舸无迹:舸,船。 《湖心亭看雪》张岱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 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余强饮三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3、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本是对士人的尊称。古时对君子、秀才、宰相和士人的另外一 种叫法。 《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补充: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 582 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 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 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 某道地名。 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 的身份。 3、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4、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登岳阳楼》(陈与义) 1、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2、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3、三年多难更凭危: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下有 洞和补丁。 2、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3、赞曰: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俦,辈、同类。 5、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7、衔觞赋诗:觞,酒杯。 《马说》(韩愈)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4、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 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6、带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7、媵人持汤沃灌:媵人,指陪送出嫁的人,这里指服侍的人。汤,热水。 8、同舍生: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0、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1、以衾拥覆:衾,被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 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群》,刘禹锡作此诗答 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赤壁》(杜牧)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 瑜之妻。 《过零丁洋》(文天祥) 1、文天祥,安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2、、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 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水调歌头》苏轼 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小石潭记》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2、、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岳阳楼记》范仲淹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居庙堂之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射者中: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 规定的杯数喝酒。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 为“公安三袁”。 2、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 2、胡天: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3、中军:主帅的营帐。 4、辕门:军营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 门,故称辕门。 5、对联常识: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6、《赠从弟》从弟:堂弟。 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罗贯中)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 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2、《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 活动和精神面貌。 3、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4、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相公,本是对士人的尊称。古时对君子、秀才、宰相和士人的另外 一种叫法。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 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总称。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 为“草标”。 11、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2、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 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 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 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和郑重。 18、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这种称呼是旧 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 19、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 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补充:补充: 1、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 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 107 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 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 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 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 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2、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只有童生才能参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 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 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全国各地的举 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 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 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 佼者才能成为秀才。秀才是往往都能高中状元,而状元往往都是为朝廷效力。 3、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 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 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 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 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 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 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 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 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 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 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 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 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 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 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 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 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 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 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 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 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香菱学诗(曹雪芹) 1、节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 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跟本文有关情 节是香菱被人贩子卖给薛蟠做妾,当时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3、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 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4、王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唐肃宗时官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5、老杜: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了区别于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 杜牧“小杜”。 6、李青莲:即李白,幼时曾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7、应玚、谢、阮、庾、鲍:应玚,字德琏,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谢,指南 朝宋诗人谢灵运。阮,指三国时魏诗人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涉世家》(司马迁) 1、节选自《史记•陈步世家》。公元前 209 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 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 大声势。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 史”。 3、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候之事。陈胜者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6、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8、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9、之次所旁丛祠中:前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 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10、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11、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 12、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上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 有守有令。 13、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14、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15、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 家的代称。 16、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员。 17、伙颐:伙,秦汉时楚地方言,表示众多的意思。 18、伙涉:指被人叹过“伙颐”的陈涉,“伙”字冠在名字面前,成为他的外号。 《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4、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隆中对》(陈寿) 1、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 的历史。 2、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3、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5、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这胄”。 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8、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 竹器。 《出师表》(诸葛亮)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渔家傲•秋思》 1、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 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骑。 《武陵春》(李清照) 1、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2、冯唐,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择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 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 节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3、天狼:星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补充: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 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 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九年级下册 《公输》(《墨子》)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 称。 4、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5、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6、褐:粗布衣服。 7、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文言文中,虚数以定数代不定数,是一种夸张的说 法,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前者如“三、六、九、百、十、万”等;后者如“一、二、一二” 等。 《孟子两章》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名轲,邹人,是孔之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惠子相梁》 1、《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3、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曹刿论战》(《左传》)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其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 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4、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5、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刺,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愚公移山》(《列子》) 1、选自《列子•汤问》。 2、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 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3、汉阴:汉水南岸。 4、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 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高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 必修 1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 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 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 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 33 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 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 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 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 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 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 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 “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 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 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 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 2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 305 篇。内容分为“风” “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 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 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 “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 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 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 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 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 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 弦或 25 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 19 时至 21 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 21 时至 23 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 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 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 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 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 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 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 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 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 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 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 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 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 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 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 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 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 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 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 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 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 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 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 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 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 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 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 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 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 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 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 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 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 “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 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 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 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 3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 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 征。 《琵琶行》 1 、 琵 琶 行 : 行 , 古 诗 的 一 种 体 裁 。 常 见 的 古 体 诗 的 体 裁 还 有 歌 、 吟 、 引 、 曲 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 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 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 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 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 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 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 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 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 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 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 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 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 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 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 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 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 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 粤。 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 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 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 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 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林黛玉进贾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 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必修 4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 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 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 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 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 (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 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 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 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 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 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 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2、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 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 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 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 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 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 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 汉以后形成制度。 必修 5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 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 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 20 岁,古代以 20 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 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 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 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 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 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 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 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 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 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 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 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 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 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 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 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 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 “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 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 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 《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 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 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 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 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 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 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 2-3 岁。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 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 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 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 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 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 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 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 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 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 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 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 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 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 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 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 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 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 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 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了笞数。此后,该刑不再 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 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 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时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 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 分尸)、枭首(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 等。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 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 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 清 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 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 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 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 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 辆兵车,配甲士 3 人,步卒 72 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 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 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 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 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 “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 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 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 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 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 江东,“淮左”是指宋 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 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 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 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 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 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 20 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 15 岁成年;“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 15 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 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 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 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 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 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 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 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 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 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 日,余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 19 时至 21 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 21 时至 23 时;“鸡鸣外欲曙”中 的“鸡鸣”是指十二时辰的丑时,相当于现在的 1 时至 3 时。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青青子矜”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矜”是古代的衣领,“青矜”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祭酒”是古代的官职,指首席、主管,陶渊明就曾做过江州祭酒;王右军是指王羲之, 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中的“丞”是古代的佐官名,一般为主 官的副职,“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实 为有职无权的闲职了,白居易就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C、“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夏口”是现在的湖北武昌,“锦城”即锦官城,是指现 在四川的成都,“夔州”是现在的重庆奉节,“钱塘”“临安”都是现在的浙江杭州,“建康” “金陵”“石头城”都是现在江苏的南京。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 “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 灾。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 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来”中的“行 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周郎赤壁”“刘郎 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B、“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 阴”是指长江之南,“洛阳”是指洛水之北。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D、“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 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B、“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是指皇帝的笔迹。“宸”即北宸,就是北极星,代指皇 帝;“翰”是指墨迹、书法。 C、“堂前黼黻焕烟霞”中的“黼黻”是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待漏随朝墨龙大 画”中的“漏”是古代计时器;“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兽 形的铜香炉。 D、“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 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六部儒家 经典;“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 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又闻子规啼夜月”中的“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 声哀怨动人。“双双金鹧鸪”“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鹧鸪”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因 其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 鹧鸪就成了哀怨的象征。 B、“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斗”“牛”“参” “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宿名。此外,我国古代占星家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 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如参星对应蜀,井星对应秦。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筹”是 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另外,“筹”也是古代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 D、“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观太学”中的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 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黎民不饥不寒”“穷年忧黎元”“氓之蚩蚩”“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布 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黎民”“黎元”“氓”“氓隶”“布衣”都是指平民百姓。 C、成语“端木遗风”中的端木是指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善经商,有“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之风;同样善经商的还有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经商而成巨富, 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 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一般指梅、兰、 竹、菊。 1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种经书,此外,它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当垆卖酒”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哭倒长城”是指孟姜女,“莼鲈之思”是指 西晋张瀚(字季鹰),“塞上长城”说的是李广,“隔江犹唱后庭花”指的是陈后主。 C、“鳏寡孤独”分别是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 D、“上卿”是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周朝除天子外,官制大体上分为卿士、诸侯、卿大夫; “稍迁至栘中厩监”中是“监”是指管事的官员。 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拜”是授予名位或官职,“辟”是帝王征召并授予官职,“再迁”是两次升迁,“再 转”是两次调动官职;而“权”“署”“摄”“行”“领”都有代理官职的意思;“下车”是 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休回家,“丁忧”是指官员居丧守制。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中的“章台”是秦宫名;而“楼高不见章台路”中的“章台”则 是指西汉长安街名,因是当时妓院集中之处,后人常以章台代指娱乐场所;“奉宣室以何年” 中的“宣室”是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 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会盟而谋弱秦”中 的“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 D、“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臣请就汤镬”“其极刑”“其绞缢”“惟大辟无可要” 中的“炮烙”“汤镬”“极刑(凌迟)”“绞缢”“大辟”均是古代的刑罚;“刺配到这里” 中的“刺配”是在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的一种刑罚。 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 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C、“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案件审理官 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官署。 D、《滕王阁序》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宴集序。骈体文也称骈骊文,多以四六句为主,兼 用杂言,唐宋以后亦称“四六文”,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 1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是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而“夏”则是对古代汉 民族的称为;“匈奴”“鲜卑”“契丹”“突厥”“女真”“党项”“吐蕃”“大食”“波斯” 等均是我国周边少数民数名。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中的“棨戟”是古时皇帝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C、“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中的“阳 春”是指春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 休。 D、“扶辇下除”中的“辇”是古代帝、后所乘的车,“除”是指宫殿的台阶;“金城千里” 的“城”是指城墙;“多于九土之城郭”中的“城郭”是指内城和外城。 1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钟鸣鼎食之家”是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州吃饭时 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闾里之家皆宗之”中的“闾里”是指京城。 B、“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 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C、“四美具,二难并”中的“四美”分别是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D、“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 “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叨陪鲤对”“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梓泽 丘墟”等典故分别与终军、班固、孔子、司马相如、俞伯牙、石崇有关。 B、“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扶摇”“羊角”都是指旋风,“九”是虚数,不是 实指。 C、古代以亲属送我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就是指穿一 周年孝服的人,“功”分别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D、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 “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1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又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猥以 微贱,当侍东宫”中的“东宫”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马”中的“冼马”则是指太子冼马,是 太子的侍从官。 B、“拜臣郎中”“除臣冼马”“过蒙拔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拜”“除”“擢”“陟”“徙”“出”都是指授予官职。 C、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 因为都是以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题目中的“歌”“传”都显示了作品的体裁特点: 古体诗、小说。 D、“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是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 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1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 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伯仲”又可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 还有成语“不相伯仲”亦是此意。 B、“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 岳衡山。“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八州”是指除“秦”之外的冀、兖、青、徐、扬、荆、豫、 梁、雍等八州。 C、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然后以六合为家”“ 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八荒” “六合”“四海”均指天下;“朔气传金柝”中的“朔气”是指北方的风;“乡先辈左忠毅公 视学京畿”中的“京畿”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中 国”是指汉民族统治的地区。 D、我国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如“五更鼓角声悲壮” “夜夜达五更”中的“五更”也叫“五鼓”,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 3 点至 5 点的 时候。 1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柳河东、柳柳州分别是以籍贯、任所称柳宗元;“独惭康乐”中的“康乐”是以爵位称 谢灵运;“靖节先生”是以私谥称陶渊明。 B、“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是指唐代女子所画的小山眉,“懒起画蛾眉”中的“蛾 眉”是指女子又细又弯的眉毛,“花面交相映”中的“花面”是指花和女子的容颜。 C、“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中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彼路斯何”中的“路”是指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作的车;“流血漂橹”中的“橹”是指 船桨;“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是比喻边疆上的屏障;“渔阳鼙鼓动起来”中的“鼙 鼓”是我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也指代军队或者战争;“樯橹灰飞烟灭”也指代水军。 D、“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 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1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中的“幸”即是此意;“御”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如御膳、御笔、御酒、御弟、 御状。 B、“锱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 铢”连用,极言其细微,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忽微”也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忽”是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忽微”连用形容极微小的事,如 “祸患常积于忽微”;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长叫寻,如“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C、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五 代”是唐亡后中原地区依次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政权。 D、“牺牲”是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的牲畜,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牛为 “少牢”,如“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 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五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B、《诗经·小雅》中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后即用“所怙”指父亲,“所恃” 指母亲,如“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C、隋创三省六部制,后一直沿用至清代,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刑部掌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最高司法机关,如 《狱中杂记》“余在刑部狱”。 D、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2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羁晷刻”中的“晷”是日影,依日影测日高度以定时刻的仪器叫日晷,“晷刻”即 时刻。 B、“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四个学生的名字分别是仲由、曾点、冉求、 公西赤。 C、“千乘之国”中的“乘”是指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 3 人,步卒 72 人,称为 一乘。 D、“之子于归”“吾妻来归”“始适还家门”“吾妻归宁”中的“于归”“来归”“适” “归宁”均是指女子出嫁。 2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募士斥候百余人”中的“斥侯”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B、“误入罗网中”中的“罗”本指捕鸟的网,“数罟不入洿池”“罾何为兮木上”的“罟” “罾”均是指捕鱼的网。 C、“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严肃、恭敬或拘谨地、端正地坐着,而“坐”则是席地而 坐,双膝着地,以臀部着足跟;“因跪请秦王”“府吏长跪告”中的“跪”是古代的一种坐礼, 需伸直腰股,以示庄敬;“项王按剑而跽曰”中的“跽”亦是“长跪”;“倚柱而笑,箕踞以 骂”中的“箕踞”是一种极其愤怒的姿态,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稽首”是古代 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燕王拜送于庭”中的“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再拜献 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拜二次,一种隆重的礼节。 D、“高渐离击筑”“ 十五弹箜篌”“ 请奉盆缶秦王”“今以钟磬置水中”“鼓瑟吹笙” “ 千载琵琶作胡语”“ 客有吹洞箫者”“客驰下,吹筚篥数声”“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筑” “箜篌”“盆缶”“钟磬”“瑟”“笙”“琵琶”“箫”“筚篥”均是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 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答案:D 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 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答案:C 亲表“内亲”,戚表“外亲”。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 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 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 称。 答案:A 二世。四世。六世居左。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 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 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 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 庶出长子称为“伯”。 答案:D 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 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 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答案:B 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 “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答案: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 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 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 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答案: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 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 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 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 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答案:B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 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歃血。 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 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 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 就有义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 礼接待。 答案:D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 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 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禅”。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 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封”。 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 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答案:B 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 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11、以下古代宗法中关于祭祀之礼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 牺”;体全叫”牲”。 C、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一头。 答案:D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2、、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 官员死亦以此称之。 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 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答案:C 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 13、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 出殡””送殡”。 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 碑叫”墓表”。 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D、庐冢:也作”庐墓”。古时指为父母或师长而修的坟墓。庐,房屋;冢,坟墓。 答案:D 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 坟墓。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席时要 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此外还有稽 首、顿首、空首等。 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 答案:B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 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另外,小人又是 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 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 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答案:C 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 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答案:B 车座以左为尊。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 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 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答案:C 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幘。 唐朝时称幞头,后加了衬垫发展成硬质的“乌纱帽”。 B 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 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 D 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裈(裩)是大裤衩。煞风景的行为“花上晒裩”,就是 指在花上晒裤衩。 答案:B “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19、 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 A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 B 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白色庶人可以穿。 C 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 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D 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 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D 容臭是香囊。 20、 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 B 尊(也作樽)、壶、觞、觥等都是盛酒的器具,“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 交错”提到的就是酒器。 C 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几、案是古代桌子。 D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朝簪:朝廷官员上朝时手拿的笏板。 答案:D “觥筹交错”中的筹不是酒器,是酒筹,就是喝酒时做投壶游戏用的矢,类似竹签。 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笏板是上朝时拿在手上的,一般为象牙制作。如《项脊轩志》: 顷之,(祖母)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 ) A 干支纪年法 B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 年号纪年法 D 年号干支兼用法 答案:C 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 2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下面不是 表现中秋的诗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表现农 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3、下列对传统节日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 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B 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春节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春节时间相近,后人便将 寒食的风俗视为春节的习俗之一。 C 清明节之后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 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 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答案:B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不是春节。且春节为喜庆节日,清明是祭奠追思的日子。 24、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古诗十九首》:“孟 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是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 “仲春”是 。 A 农历十月\农历二月 B 农历十一月\农历二月 C 农历十月\农历三月 D 农历十二月\农历二月 答案:A 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 25、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常用时间词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九月。 B、《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旦日”的意思是明天。 C、《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的意思是满一年。 答案:A 仲秋指农历八月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时间词不表示时间短暂的一句是( ) A、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B、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答案:D 寻:不久;俄顷:一会儿;姑:暂且;素:向来 27、下列关于刑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髡、黥、墨、劓、笞、膑、宫这几种刑罚比较起来,髡刑最重,宫刑最轻。 B、古代“五刑”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辟。汉以后为笞、杖、 徒、流、死。 C、宋代凡是犯“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凌迟处死。元代正式将凌迟列入刑法之内, 明清两代沿用。 D、《水浒传》中林冲则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因罪被“刺字”,中国古代称其所受的刑罚 为墨刑,又为黥刑,是在罪人面颊或额头上刺字,再以墨染之。 答案:A 髡刑最轻,宫刑最重 28、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把商、宫、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商到羽,按照音的高底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 声音阶,即:商、宫、角 徵 羽(1 2 3 5 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1 2 3 4 5 6 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荆轲刺秦王》) B、六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 乐方面的专门名称。 “十二律:又称”十二律“,指的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 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其中单数为“律”双数为“吕”。 C、 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D、雅乐,"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俗乐,"雅乐"的对称。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庭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只好世俗之乐耳。" 答案:A 五声音阶,即:宫 商 角 徵 羽(1 2 3 5 6) 29、下面有关古代音乐的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的《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 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 B、《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为唐代著名乐曲名,相 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 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歌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用"阳 春白雪"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 D、中国十大古曲是指《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 伏》、《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答案:C《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下里》《巴人》比喻通俗流 行的文学艺术作品。 30、下面有关古籍注释体例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 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 一种体例。 B、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 疏通。例如《水经注》。 C、笺:指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 它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人的注释做注释。 D、诠:解释词义、字;义疏: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祝的文意、 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义训: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 析而解释词义的解释词义的方法。 答案:B《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叙列人臣事迹,令 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不属于“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范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