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主旨思想评价鉴赏宝鉴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2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主旨思想评价鉴赏宝鉴

ID:735869

大小:1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课题 课题: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 1.评价的角度和方法 2.评价要突出客观性 过程与方 法 自学、引导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客观、多角度评析思想和态度 重点 难点 视角要全面,态度要客观 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考点突破】 考点三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 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 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他人的给予作者或诗句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 的判断。 2018 年全国卷《精卫词》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 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高考语文内容繁多,考点复杂,形式多样。 【课前高考精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3 分)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2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设题】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案】 ①不好。②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 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①好。②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 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 (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两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第 七句写牧童躲雨,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 (二)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 4 个关键点:五、六句放在开头 好 不好 为什么 (三)解题思路要清晰 本题既考查了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又考查了对诗歌谋篇布局技巧的赏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 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言之成理 即可。 (四)评分细则要明了 无论选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分析具体即得 3 分。 (五)组织答案要规范(见上面答案) 【赏析】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 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 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 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 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 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 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第 3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 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 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 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 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 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 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 “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 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 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 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 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课堂知识点拨】 【答题步骤】: ①研读诗和某人的评价。(实际上这一步是分析,在答案中不一定写出来) ②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一步往往是答案的第一句话) ③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自己观点的依据。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 价。 【答题模式】: (1)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设问变式】: 1.诗人对 XX 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 X X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课堂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 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第 4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设题】: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 理由。 【解析】: 第一步,研读诗歌和前人的评价。诗歌的前四句很明显是 写一个女子思念出征之人的哀怨之情的,考生完全可以从“捣 衣声”和“玉关情”这六个字中感受得到;而最后两句虽然也 是写这种哀怨,却忽然跃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她把这种个人的 哀怨寄托于对国家平息外患的希望上,所以最后两句的内容要 明显深于前面四句。 第二步,由此,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意或不同意。 第三步,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认为可以删除的理由:诗歌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 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 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歌内容的表达,反而显得更加精练含蓄。或认为不可以删除的理由:诗歌的最后两句“何 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 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答案】: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 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练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 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 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 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 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 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 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 第 5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 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 “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 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 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 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 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 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 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 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3.读下面一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 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设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 第一步,研读诗歌和注释。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第二步,由此,形成自己的看法。侯蒙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 第三步,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答案】(1)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2)侯蒙乐观自 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3)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赏析】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 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刚刚得到风吹, 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从平地向上看,能 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 第 6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 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 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 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 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另一方 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 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 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 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 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 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课后及时巩固】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 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洲。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设题】“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 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我认为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 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①我认为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 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注释】 (1)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 《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仙》。此 第 7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 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3)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4)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5)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6)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7)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 所动。 (8)筠:竹。 (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 女子的眉毛。 (10)颦:皱眉头。 (11)逆旅:旅店。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是送给他的好友钱穆父的。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 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 三个年头了。离别的三个年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 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 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赞 扬了友人淡泊、竖贞的品格。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 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 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 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 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 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 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 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 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 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 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 第 8 页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共 8 页 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 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 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 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 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教(学)后反思】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