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诗歌主旨及思想感情 (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主旨思想评价鉴赏宝鉴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1 诗歌主旨及思想感情 (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主旨思想评价鉴赏宝鉴

ID:735872

大小:146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1-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课题 课题: 《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 教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 1. 概括诗歌内容,归纳诗歌主旨,结合诗歌分类及诗人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 政治倾向等,辩证分析诗歌情感。 2. 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 法 品读法 探究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的情感的抒发,升华自己的精神情操。 重点 难点 诗歌内容分类、主旨分析,思想的鉴赏方法、答题技巧。 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考点突破】 考点一:概括诗歌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 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 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该考点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为常考题型。因为内容的理解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以其它题型的考查也 离不开对内容的理解。在新课标试卷的客观题型中是常考知识点。 考点二: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 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思想感情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加之情感的表达往往 依托形象、技巧等,有时它会和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结合考查。目前在新课标试卷的主观题(6 分)中 是常考知识点。 【课堂知识点拨】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第 2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设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 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背诵(三)咏史怀古诗 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的不同,确定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作者想往一种隐逸生活。②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 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 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 观点,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③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的生活的情怀。 【赏析】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 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 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 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 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 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 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 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 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 奇才也”(《书倦壳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 跋潘邠分老帖》。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 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 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只要看“形胜三 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 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 第 3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诗句凝炼。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 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设题】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路】 第一步: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什么场景。运用什么手法。 第二步:判断揭示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中所表现的情感的倾向性及社会意义进行客观的评价。 这是由意象、意境、手法到情感的思考步骤,而不是拟答案的步骤方法。答案拟写:情感+意象、手 法、情感(概括词和最后的收束词意义相同但不能重复) 【答案】①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2 分)②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 惜大好青春时光。(2 分) 或①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展示了早 春美好的景象,“最是一年春好处”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 (2 分)②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易 逝,人生易老的感叹。“花不看开”以花开时间之短,来不及欣赏就已经凋谢来比喻人生极其短暂。“人易 老”直抒胸臆,表达衰老匆至的人生感叹。(2 分)③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下片通过“休辞醉倒”,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珍惜现在,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欣赏及喜爱。“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 绿苔”,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2 分) 背诵(一)写景诗;(九)生活哲理诗 【赏析】 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整首词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 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 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 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 第 4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 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 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即学即练】 (2017 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上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4 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 在暮色中。 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 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 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答案】BD【解析】B 项“清新绮丽”错,与前句“暮色苍茫”相矛盾;D 项尾联没有议论,而是描写, 以景做结,以景结情。(答对一个给 2 分,答对两个给 5 分) 4.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答案】①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感叹。“水寒风似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天之寒 冷,风之凛冽边 塞苦寒景象。(3 分)②对将士不畏牺牲,奋勇杀敌意志的赞美。“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回忆昔日 “长城之战”,借众人之口客观夸赞将士斗争意志之坚、之高,同时与后文“白骨乱蓬蒿”形成对比,突 出将士不畏牺牲的壮志。③对残酷战争的厌恶。“白骨乱蓬蒿”一句描绘了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 蒿间的景象,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表达出对战争的强烈不满。(3 分)答出情感给 2 分, 第 5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结合诗句分析给 1 分。背诵(五)边塞征战诗。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 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 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 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 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 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 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 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 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 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 714 年(开 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 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 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 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 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 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 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 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2017 湖北黄冈高三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 láo 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松醪 ,即用松脂、 松花、松子、松叶酿制成的酒。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第 6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 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 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 《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 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 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BD【解析】B 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 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故判 2 分。D 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 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 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 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故判 3 分。 6.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6 分) 【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 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 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作者借此 表达物是人非,世事变化之感;③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 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英雄落悲之痛。(共 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注释】 ①潭州:唐代为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诗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作。 ②无端:没来由地。 ③湘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见 (博物志)卷八。 ④楚歌:指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离骚》中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等语,旧解以为“兰”指令尹子兰。 ⑤陶公:指东晋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击叛将陈恢,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 后又讨杜搜、平苏峻,封长沙郡公。事见《晋书》本传。 ⑥贾傅:指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贾谊庙,庙即谊宅。承尘:天花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作于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 这首诗用典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诗中 第 7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 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 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 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2017 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7~8 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 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 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 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 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风格。 【答案】CE【解析】C 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只有近体诗中律诗的颔联、颈联严格要求对仗。 E“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8.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o(6 分) 【答案】①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诗人通过“碧”“艳且鲜”“秀气”“馨香” 等写荷花秀丽鲜艳的花容,清香的气息,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秀 色空绝世”“凋此红芳年”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 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 2 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 1 分)背诵(二)咏物诗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第 8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 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 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 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 “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 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 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2017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9~10 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dǎn):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 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 有,聊赠一枝春。”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 远的意境。 B.本词上片由上到下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 理感受。 D.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E.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 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答案】BD【解析】B.从下到上描写;D.最后两句是虚写。 10.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案】①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②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 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③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每 第 9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点 2 分) 或①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本词开篇以“残荷”“落日”等凄凉哀伤的景象,描绘了苍凉高远 的意境,渲染了凄伤悲凉的氛围;②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 失意落魄之后只能寄愁于酒的无奈,“雪满长安道”岁暮之时,孤寂与年华易逝的慨叹;③对朋友的真挚 思念之情。最后从对方落笔,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的情景,表达了相思之情。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 ②涵:包含,包容。 ③沧:暗绿色(指水)。 ④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 ⑤阑:栏杆。 ⑥合:应该。 ⑦尊:同“樽”,酒杯。 ⑧故人二句:用陆觊赠梅与范晔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 曾赠诗……”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处化用其意。 【赏析】 《虞美人寄公度》是北宋词人舒亶(dǎn)所作。此词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 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 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 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 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 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句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 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 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 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 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 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第 10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 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 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 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 一作:折梅)江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 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 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 (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上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俅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的诗 句“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 11.下面对词的上阕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两句,山前的灯火和山头的浮云,构成一幅朦胧温馨的画面,“浮云”也巧妙的和诗人飘然 不定的心理密切关合。 B.“山前灯火欲黄昏",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之间 的景象。 C.作者选取“鹧鸪”的意象,不仅营造凄凉的氛围,也以此衬托凄凉的心境,表现对前途的担忧。 D.“潇湘逢故人”,诗人感情更加低落,其中蕴含了面对故人内心苦痛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 E.环境描写,也可以说远景近景结合(山前和山头),描绘出昏暗而漂浮的画面,融情于景,表达内心 忧虑与凄凉 【答案】AD【解析】A“朦胧温馨”错,与后文的“飘然不定的心理”相矛盾。D“感情更加低落”错, 应为“转忧为喜”。“内心苦痛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错。面对知己,有无尽的言语诉说:酒逢知己 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况且下片均是倾诉的心声。 12.词的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对比、用典手法。(2 分)(虚实结合亦可)②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 (2 分)以周瑜自指,将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形象和如今憔悴不堪、落魄江湖的形 象作对比,并引用《招魂》与杜甫的诗句表达如今有志报国,抑郁不得的感叹。(2 分) 第 11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或①运用对比、用典手法。(虚实结合亦可)少年时的羽扇纶巾与如今的憔悴招魂对比,运用周瑜之 典,以周瑜自指,暗示才华满腹。(3 分)②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以周瑜自指,将少年 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形象和如今憔悴不堪、落魄江湖的形象作对比,并引用《招魂》与 杜甫的诗句,表达如今有志报国,抑郁不得的感叹。(3 分) 【译文】山前的灯火像黄昏似的,山头有漂浮不定的云。鹧鸪的声音传到了数里以外的家乡的那个村 子,在潇湘遇见了故人。挥一挥羽扇,整理一下头巾,少年骑上了马踏入红尘。如今却憔悴的吟诗似乎能 够招魂,儒生多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这首诗是辛弃疾的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而引用典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说的是赤壁之战时候的周瑜。 屈原《招魂》:《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 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争议,一说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但是多主张为屈原作。“外陈四方 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词句即为凄婉,情景交融,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 “魂兮归来!”失魂落魄。 【赏析】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 1176 年(淳熙三年), 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 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 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 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 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 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 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 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 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 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 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 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 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 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 第 12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 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 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安徽重点高中 2019 届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 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 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 释、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 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 分) ( )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 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 达意。 【答案】D【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14.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 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 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 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每点 2 分,共 6 分) 【赏析】 ⑴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⑵暖回:隐喻政治形势的突然转变。⑶雁翼:雁的两翅。⑷借问何时:询 第 13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问什么时候。 ⑸委曲:曲折延伸。⑹妍华:指美艳,华丽。⑺陌头:路上;路旁。⑻堪嗟(kān jiē):感叹词。 ⑼清江:夷水,既可指清澈的江水,又可特指湖北省境内流入长江的一段江水,《水经注》记载该水,“水 色清照石上,分沙石”故名之曰“清江”⑽画舸(huà gě):装饰华美的游船。⑾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 禄。 ⑿乌纱:指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制成,始于东晋宫官著乌纱帢,后经改制,隋代时帝王、贵臣亦 多戴之;至唐宋已行于民间,不论贵贱⒀水驿:水中驿站。⒁蒹葭(jiān jiā):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 水草,喻微贱。 ⒂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状物。 作者在上阙写春,春是杨柳逐渐抽芽的初春,下阕写秋,秋是水草已慢慢变长的深秋,这一春一秋、 一荣一谢两种景致。作者通过歌咏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哀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 孤愤之情 。 这是一首歌咏山水风光兼抒发离情的长调。 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一开始便以曲笔点写春的消息,“暖回雁翼”的“回”字含使动意味, 大雁是候鸟,春暧北去,秋寒南归,这温暖的使鸿雁结队北飞的气息,自然便是春天带来的。“骤惊春在 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三句承前而起,下面几句则是从想象中回转,写眼前的初春景色。“渐渐可 藏鸦”之句并无华丽词藻,但却极富想象,给人以流动的美感,并非真有藏鸦,而是“可”藏鸦。该句不 仅使人读后如睹其景,而且似乎也使不讨人喜爱的乌鸦因为沾染到春天的气息,变得美丽。 下片是对着面前的景事,抒发淡淡的闲情。起始便是一个嗟叹句“堪嗟”,接下去“清江东注,画舸 西流,指长安日下”三句,仿佛是写词人正置身画船,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西去,向着京城──汴 京进发。“长安日下”一词是暗用前人句典,唐·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之句。唐王朝的都城在长安;古人将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比作中天之日,所以“日下”也指君王所居之处 京都。不过此处“指长安日下”句,则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使用的是代称手法。“愁宴阑、 风翻旗尾,潮溅乌纱”句首的“愁”字与前面阕首的“堪嗟”二字相呼应因。“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 傍水驿,深舣蒹葭”。仔细品味,这“愁”字的落脚便在“初弦月”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比喻人间的离 合悲欢。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入眠的情况。 词的上片,写景体物精细宛转,色泽鲜明,境界清新;下片叙事言情,疏宕宛转,细密圆美,情真 意切 。整首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了词人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哀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孤愤之情 。 (2020 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 9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第 14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 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5.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答案】D 【解析】“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 的不足慕。故选 D。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6.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答案】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 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 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 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 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 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 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 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 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赏析】 ⑴午枕:即午睡:⑵簟(diàn):竹席 。⑶红影:红色的花影。⑷悠扬:飘忽不定。⑸供(gōng): 引起。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 睡醒来间春光动人便作此诗。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 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 第 15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 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 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 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 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 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 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 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 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 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 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理解诗歌内容的一般方法】 一、读题目,明范围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 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 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 元稹的《菊花》、虞世南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 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二、读作者,知背景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 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 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 第 16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一般地说,诗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 柳的婉约。 我们分析有关作家的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主体风格。当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样的风格。例如豪放派作 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 ,也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 的《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也有 《钗头凤• 红酥手》和《沈园》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三.读注释,解难点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 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例:你认为《夏意》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答: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 深沉的苦闷和悲哀。(隐逸生活的闲适) 四.读诗句,解诗意 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 能读懂诗。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自己先大概解释一下:梅雨季节雨水很多,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蛙声不断,客人和我约好, 但过了半夜还不见人来,我一个人无聊得很,失望焦躁,不停敲打棋子,使灯花都纷纷下落。诗的内容就 能把握了:诗人和客人约好下棋,但久等不至,于是十分焦急,也十分无聊。 五、找诗眼,明中心 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 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 的词语。 第 17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 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2.具有概括性、极为生动形象。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既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 诏回京的喜悦。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 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 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 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六、分类别,明方向 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 抒情诗。 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 (一)写景抒情,诗人可以先描写景物,然后借景抒发感情;也可把自己的感情融与景中。 (二)托物言志,表面描写某一物,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明诗人遭遇、心志、思想。 (三)怀古抒情,怀古诗一般借对古代人、物、事的叙述评论来针砭时弊,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怀、抱 负。 先分清类别,然后再去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了。 七.理结构,明思路 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 来考虑。 1.景与情的关系: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诗人一般要通过写景来创设“情”的根基,否则这个“情”就会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我们来看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前两句紧扣一“湖”字写景,为后面的“欲济”和“羡鱼”作铺垫。“欲济”即想渡过湖 到达对岸,蕴含有想出仕之意;“羡鱼”即蕴含有羡慕功名之意。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 所写之景是后面所抒之情的基础。 2.事与情的关系: 第 18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有些诗歌是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来。例如李白的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前两句写自己“欲行”时友人汪伦送别之“事”,后两句抒发汪伦与自己的深厚情谊。后面的“情” 是从前面的“事”引出的。再看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旧题乐府诗前两句是叙事:在长安的月夜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为远在边关的征人赶制寒衣而做 准备,后四句抒发了家人对征夫的无比思念。而前面的“月”和“捣衣”则已暗寓了后四句的“情”。 3.事与志的关系: 古人写诗,往往前一部分叙事(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境”),后一部分言志。例如宋末刘克庄的词 《玉 楼春•戏林推》 :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先写南宋行将灭亡之际,在京城临安,朝臣们文恬武嬉,醉生梦死,整日饮酒,赌博狎妓,漠 视国事;后面表达作者关注国家时势的志向,劝诫有血性的男儿眼泪不要为妓女而流。这里是先叙事,后 言志。 4.景与人的关系: 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先写景,后面再接着写景中人物的活动。例如南宋辛稼轩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元宵的繁华景象,下片写作者所追慕的却是一位幽独的美人。 中原沦陷后,达官贵人仍然醉生梦死,不图恢复,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救国抱负,只有他一个 人孤独地追寻救国之策。这首词以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怀。上片写景是虚实结合(元宵繁华为“实”,达官 贵人贪图享受为“虚”),下片写人也是虚实结合(灯火阑珊处之美人为“实”,自我爱国的美好情怀为“虚”)。 5.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古诗在写景和叙事时如果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位置时,我们鉴赏就要把握其时空关系。例如唐代诗人、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前四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第 19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云霞出海隅,梅柳度江春。 这里以“偏惊物候新”代指时光又过了一年,第三、四句是说云霞升于天涯海角、春光布满大江南北。 这四句诗从时空两个方面写了诗人与陆丞和诗时的处境。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1.鉴赏要点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 ②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领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特征:秋夜的幽寂、清冷。 感情:写出落榜后清寥孤孑、愁绪满怀的情感。 二、咏物诗——仔细体察物关情 1.鉴赏要点 ①咏物求其“形似”。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2.题材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 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①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 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 谦的《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 牧的《山行》等。 3.内容情感 第 20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四类: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 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 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 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 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 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 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咏物言志诗所言之“志”在不同主旨的咏物诗中常常有不同的说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以物比兴(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 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常用技法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 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 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诗人借“菊”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试分析。 答案:(1)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王孙对菊花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 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2)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 不高攀权贵、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三、咏史怀古诗——古今多少兴亡事 第 21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1.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 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2.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 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主要体现为: 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 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 清宫绝句》。 3.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 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 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 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 或哀思。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 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 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第 22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4.常用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 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四、思乡怀远诗——何人不起故园情 1.鉴赏要点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题材特征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 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类诗大 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其主要的标志有: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一类能够体现 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 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 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第 23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 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3.内容情感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乡”;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 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 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 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 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 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 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 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 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眷眷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 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 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五、边塞征战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1.鉴赏要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胡、羌、羯、夷、夜郎、长云、 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2.题材特征 第 24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 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写过大量 的边塞诗。 其主要标志有: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3.内容情感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 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 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 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 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 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描写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 或描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 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 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描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 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和赞颂之情。 4.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 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第 25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 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 天山。”其中,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 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两征突厥的故事。全诗用典,讴歌了 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 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 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六、即事感怀诗——念天地之悠悠 1.鉴赏要点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 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3)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 绝不矫情造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 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之情。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 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 俱在其中。 七、山水田园诗——煮酒把盏话桑麻 1.鉴赏要点 第 26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2.题材特征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 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 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其鼻祖是东晋的陶渊明。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 浩然、王维。 3.内容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 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 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 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 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 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4.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拟人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夸张如“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对比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 园乐·其六》),桃红柳绿,色彩对比。 第二,写景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 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阳为新春,“故阴” 是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 第 27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 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 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衬 静,愈见其静。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 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八、赠友送别诗——忽闻岸上踏歌声 1.鉴赏要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 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 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题材特征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 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 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青” 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 第 28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 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 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3.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秋季或春季 时间:清晨或傍晚 地点:路口、驿站、码头等 景物:杨柳、月亮、酒等 4.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 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有随遇而生的特性,这里有祝福远(行)人能迅速落脚、扎根之意。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饮酒饯别:起初,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祭祀活动结束后,人们相邀聚集饮酒。饯行接风酒:饯 行,古代又称祖席、祖筵等。是人们为某人送别时而特设的酒宴。据说,祖席、祖筵本是祭祀祖神恪的仪 式,由于祖神恪喜欢旅游,对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们出远门时总要设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 平安。后来,此习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饯行饮酒的习惯。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唱歌送别:送别之刻、饮酒之时、引歌相送渲染离别氛围,突出惜别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注: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5.内容情感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所以送别诗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 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 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 第 29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佳节送别以及乍逢即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抒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 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 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 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 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 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如《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别董大》(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 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先写景后抒情, 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 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例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 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 托离别的哀愁。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 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 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 愁苦心境。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九、生活哲理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 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 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第 30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 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 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 峰才有无限风光。 1.鉴赏要点 (1)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 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 理解诗的哲理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 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 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3)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 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 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 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 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2.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 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 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 一生活哲理。 第 31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④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十、闺怨诗——悔教夫婿觅封侯 1.题材特征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 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此类诗的主要标志是: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 “无题”等字眼,如王昌龄的《闺怨》。 (2)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 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意象,如张籍的《忆远》。 2.内容情感 纵观古代爱情闺怨诗,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如杜甫的《月夜》(“何时倚 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爱情闺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 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 活的单调、无聊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以及对自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还有一些诗歌借“宫怨”之名,抒发郁结于心的某种怨情。如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 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面写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 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3)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这类诗或写思妇空闺、思亲念远的哀伤,或写红颜易逝、青春虚度的惆怅, 或写盼夫早归、夫妻团聚的渴望。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美好的爱情总是无法得到圆满,这类诗中表达的常常是一种不可企及而又 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念,萦绕着一种怅 然失落的哀愁。如李商隐的爱情诗。 第 32 页 (内容主旨及思想) 共 32 页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孤寂悲凄,这类诗是痛彻肺腑的哀歌,也是夫妻真情 的颂歌。或睹故物而思亡人,触旧景而生悲情,表达生死两隔的愁绪哀伤与抑郁痛苦;或追忆从前生活情 景,叙述亡妻琐事细节,寄托无限哀思与怀念;或触景伤情,情染于物,表达孤独的情怀与物是人非的凄 楚。 3.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 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 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 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教(学)后反思】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