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末押题卷四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形成的标志,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的提出。纵观司马迁《史记》 的“究天人之际”,既肯定人事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又重视从天的角度认识和评述历史,关注天人 之间的相互关系,彰显其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从天人整体的视野去看待历史,认可人与天的不同,肯定人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从编纂体裁而言,《史记》以纪传体论载历史,彰显了以人为中心、重视记载人事 的思想。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体裁,一方面有先秦以来历史撰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先秦至汉代天人 观念的发展有关。春秋战国秦汉之际是人开始逐渐觉醒的时代,人为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在这样的 背景下,人成为历史记述的中心才成为可能。从记述内容而言,《史记》重视人为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谈论夏、商、周、秦相继更替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时,司马迁充分肯定了他们王天下,都是修仁行义、积 德用力的结果,是人为而非天意。另外,《史记》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奋发有为。《陈涉世家》将布衣陈涉 发迹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充分肯定了陈涉在推翻暴秦统治过程中的首创精神;在《项 羽本纪》中,否定项羽“天之亡我”的说法,认为项羽的败亡乃是咎由自取,却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史记》中的“天”论,包含有意志、命运、趋势、本然和物质等多重含义。当然,其中最能彰显天 人合一思维的,还是宣扬天有意志,天命王权,肯定意志之天对于人事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就是宣扬“圣 人感生”说。《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在描述商周部族起源时,分别记述了简狄吞卵生契和姜嫄 履迹生弃的故事。“感生”说宣扬的是一种天命史观,当天神赋予圣人肉体的同时,也就同时赋予了其治 理万民的权力。同时《史记》还宣扬“圣人同祖”说。《五帝本纪》以黄帝为百王先,这种“祖黄帝”的思 想同样也是一种天命王权思想,“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不 过,《史记》对报德说也有过质疑,如《伯夷列传》就以善人伯夷、叔齐、颜渊和恶人盗跖为例,对“天之 报施善人”说加以否定。 综上所述,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是要把具有物质性、意志性和伦理性的天与作为 群体的人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探究,由此来找寻天人之间的关系,确定历史记述与评论的对象,因而具有 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 (摘编自汪高鑫《传统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的形成与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司马迁撰写《史记》自觉运用天人合一思维表现了对天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关注。 B.司马迁认可天人相异,肯定人的有为性和能动性,体现了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C.《史记》对报德说有过质疑,可见司马迁虽然宣扬天命王权思想却不完全认同。 D.司马迁整体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受时代局限他更强调天意对人事的影响。 答案:A 解析:B 项,“体现了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错;C 项,“却不完全认同”错;D 项,“更强调天意 对人事的影响”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第二段用陈涉、项羽两个事例作对比,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为作用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引用《五帝本纪》原句为揭示“圣人同祖”说的实质提供文献依据。 D.全文从人与天两个角度论证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源于司马迁撰史旨趣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司马迁撰史旨趣的提出是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形成的标志,而不是源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因布衣陈涉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中才将其与汤武、孔子相提并论。 B.司马迁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体裁,可见汉代对人为价值认识的觉醒。 C.项羽如果能够认识到人为的重要性,就不会兵败乌江并且喟叹“天之亡我”了。 D.《史记》将有多种特性的天与群体性的人进行整体探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答案: C 解析:“认识到人为的重要性”是项羽避免失败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 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 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 ,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 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 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 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 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 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 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 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 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 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 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 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 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 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 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 ,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 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 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 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从御用工具向独立人 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 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 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 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 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做了必要的铺垫。 B.“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 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C.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 荣辱得失,成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D.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发展变化,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 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 答案 B 解析:“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错误,司马迁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专制强权。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短小精悍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描绘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文章的中心事件, 凸显出传主的人格精神,是人物传记最常用的典型笔法。 B.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 不屈精神。 C.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突显了他超凡入圣、傲岸庄重的精神风貌, 真实再现了司马迁的形象。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地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 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答案:D 解析:A 项,没有提到司马迁的身世,同时也不是人物传记常用的典型笔法;B 项,“借代”手法错 误,应该是“借喻”;C 项,“真实再现了司马迁的形象”错误,这里只是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 马迁形象。 6.文章中的评述,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事业大有启发与 补益。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6 分) 答案①有独立人格。“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 的精神。”独立人格是司马迁最宝贵的特点,一个人只有不依附任何权势,才有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精 神,才能成就伟业。②有社会良心。司马迁敢于说公道话,敢于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这是我们今天十 分需要的人生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才能奉献社会。③有理想,执着追求。“我就要谱写一部 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执着追 求,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效力。④顽强坚韧。在困难甚至灾难面前不动摇,在威逼面前 不屈服,矢志不移,坚忍不拔,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⑤不重名利世俗。司马迁没有追求权贵的赏识,没 有迎合时俗,耐得住寂苦,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就了伟业。(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均 可,只要答出两个方面,语言通顺,分析有层次,即可给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 竟是一只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的特点,此时它应该有所 动作才对。但是,不知怎的,这只岩羊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 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 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 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 上山。有一回他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 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 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 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 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儿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 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 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 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 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吗?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 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 这只老岩羊祈祷,然后,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好羊头,依 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 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一只岩羊卧在山脊的一块大圆石上,一动不动,奇特的景象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 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现在山上野物旁若无人的种种表现,展现了山区生态保护的成果,同时也 交代了老岩羊生存的环境。 C.“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这句话是“他”对老岩羊顽强生命意志的咏叹,“不老” 指的正是老岩羊的精神内涵。 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次巡山的经历,“巡山”作为“他”刻意保留下来的一个习惯,反映了他 对这片大山的眷恋热爱。 答案 C 解析:C 项,说法错误,此句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 羊的精神。 8.小说在描写“他”上山脊一探老岩羊究竟时,几个短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 分) 答案:①使叙述层次分明(或节省叙述语言)。把上山查看究竟的具体过程以短句独立成段的方式呈现, 使查看的步骤层次清晰、简洁明了。②改变(调整)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短句独立成段能形成明快紧 促的节奏,与前文相对舒缓的节奏形成对比。③突出强调人物心情。短促的语句、独句成段的紧凑格式有 助于突出强调“他”想一探究竟的急切心情和面对老岩羊时的惊怵与心疼。 9.小说结尾写道“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说说“他”可能领悟到了什么。(6 分) 答:①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应尊重。“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后面朝东方搁好羊头,这种 带着仪式感的举动,正是对老岩羊这个生命体的尊重。②生命总会有尽头,生命的消逝是自然规律,应坦 然面对。“他”认为生命总该有个尽头,艰难的生命的结束是一种解脱,所以他帮助已无生机的老岩羊结 束了生命。③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老岩羊的死,为天上的秃鹫等提供了食物,尽到了最后的使命。④生命 是平等的。在大自然中,在那片保护区中,所有的动物都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对人无所敬畏,生命之间即 使有血腥、杀戮,也只是生存的本能需求,不能用有罪与否、善恶来评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 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 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 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 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 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 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 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 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 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 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被栎阳县追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B.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C.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D.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答案 D 解析:“所知”是“熟悉”之意,后面应有宾语“豪吏”,故排除 A、B 两项;“所为”有“起事的 理由”的意思,所以“谕以所为起大事”不拆,意思是向这些豪吏说明起大事的道理,故排除 C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故事得已”中“故事”并非“旧事”之意,而是两个词,“故”是“缘故”,“事”是事情。 B.“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中“繇役”也写作“徭役”,指古代的劳役,负责四时修护颓毁、扫除茔 垄等。 C.“佩其印绶”中“印绶”的“印”指的是官吏的图章、官印,“绶”指系印章的丝带。 D.“籍为裨将”中“裨将”中“裨”是多音字,“裨”本为“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礼服”,由此引申, “裨将”即为“主将”。 答案 D 解析:“裨将”的“裨”是副、辅助之意,所以“裨将”是副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 寻常。 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 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答案 D 解析:D 项,“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应为“项梁带领项籍起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5 分) 译文: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杀害的那位。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5 分) 译文: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 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杀害的那位。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 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粗略地知道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 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 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 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 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 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秦二世元年(前 209)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 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 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 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籍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 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 籍叫了进来。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 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一 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就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 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对项梁诉说。项梁说: “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 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B.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C.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之后的后果。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答案 C 解析:C 项,“冷峻的反问语气”错误,此处是平淡的叙事。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项羽单枪匹马、_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 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 贤人的批评。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园田居》中“ ”两句,套用汉乐府《鸡鸣》中的诗句,写了极为平常又最富有农村生 活气息的鸡鸣狗吠,一下子让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 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 ”。徜徉山水,才是最使人快意的。 (3)《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 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真是妙不可言的诗句是:“ 。” 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 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 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 光的_______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 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 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 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追随,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 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答案:A 解析:应先“在人身上”再“在活动上”,排除 B、C 项;“直接或间接”与“服务”搭配,“或强 或弱”与“依附”搭配,故选 A。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答案 C 解析: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 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生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生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答案B 解析: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怒发冲冠:因 愤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使人极度愤 怒。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劳苦功高:做事 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20.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 分)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 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 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孔颖达认为姓 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丘名明, 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 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 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答:(1)关于《左传》的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21.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节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 物为主打内容,所选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人 物中选择两个,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分别为其写一段颁奖词。(5 分) 示例: 苏 轼 他半生颠沛,常常行走在贬谪的路上。他的足迹跨越半个中国,远达时为荒蛮之地的海南岛。他屡遭 坎坷,却始终热爱生命;仕途崎岖,却对国家忠贞不渝。他穷得只有靠种地为生,却怡然自得。 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辞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 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听,这个命途多舛的灵魂在唱歌。 英雄人物:烛之武 项羽 刘邦 樊哙 答:示例一: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其貌不扬,却机智聪慧。能了然恩怨,善洞察人心。 以退为进,步步深入,逞抱负于交锋,息蜗争于顷刻。小人物,大英雄!(烛之武) 示例二:风萧萧,乌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他神勇无敌,单枪匹马入敌营如入无人之境,弹指一挥 可退敌百万雄兵;坦坦荡荡做人,赤心真诚对友,光明磊落对事。心无城府是他致命的弱点,心无城府更 是他感动我们的关键。悠悠千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坦诚足以光耀古今感天动地!让人为之扼腕叹 息之余,不得不大呼:项羽乃真英雄也!(项羽) 示例三:生于忧患,以深谋远虑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辉煌帝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 荣辱观:帝王霸业高于名誉。他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更明白,一时的示弱,是为 了日后的强大!他有这样的境界: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屈能伸,方为英雄本色。鸿门宴中随机应变,转危 为安,他是最高明的赢家!刘邦,成就大业舍我其谁的真英雄!(刘邦) 示例四:在他心中,上司为重,自己为轻,关键时刻,危险面前,他置生死于度外,鸿门宴上,大庭 广众之中,他义正辞严斥项王。敢作敢当,方显英雄本色!为了自己的领袖,紧要关头,他根本不需要选 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在品质。樊哙,是侠之大者。他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英雄!(樊哙)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青年自问:“怎样面对人生?”他苦思冥想后,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悟到了所有答案! ①屋顶说:要高瞻远瞩。 ②空调说:要保持冷静。 ③时钟说:要珍惜光阴。 ④日历说:要与时俱进。 ⑤钱包说:要居安思危。 ⑥镜子说:要自我反省。 ⑦台灯说:要照亮别人。 ⑧墙壁说:要面壁思过。 ⑨大床说:要敢于梦想。 ⑩窗户说:要拓宽视野。 ⑪地板说:要脚踏实地。 ⑫楼梯说:要步步为营。 ⑬马桶说: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发言稿,在 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发表讲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1)将①与⑤组合,可谈“危机意识不可无”“安于现状不可取”。当今时代日新月异, 科技飞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如果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必将遭到淘汰,更谈不上对国家和民族作贡献。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所以青年人要能高瞻远瞩,作好长远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将①⑨与⑪组合,可谈“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不少青年人光有想法,没有做法,自然耽于 幻想,难有成绩。(3)将①与⑩组合,可谈“岂可自甘为蓬间雀”。一些青年人只看到脚下的路,只有眼前 的苟且,缺乏诗与远方。做人做事没有胸襟与境界,也难成大器。(4)将②⑥与⑧组合,可谈“静坐常思己 过,闲谈莫论人非”“冲动是魔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青年容易冲动,动辄与 人争高低,自以为是,任性妄为,这样很容易与人闹矛盾、结冤仇,乃至害人害己,酿出大祸。所以,要 多作自我反思,遇事冷静处理。(5)将③④与⑫组合,可谈“莫让青春负芳华”。青年人要有进取之心,能 够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6)将⑦与⑬组合, 可谈“让绿叶精神永放光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舍小家为大家,放下个人恩怨, 放弃小我私心,无私奉献,照亮他人。泰戈尔说:“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但让我做 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的。” 论勤奋 勤奋不仅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上不可或缺的好习惯,而且是每一个人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要坚持坚 守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品质。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勤奋。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能让同学们勤奋起来的“灵丹妙药”,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勤奋的完美典范。不过 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大家“互通有无”——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勤奋,首先要看他在家庭、学校的表现,看他在家长、老师 “人前人后”的表现究竟怎样。 一个学生,假如他在家里有家长“陪伴”——监督的时候,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 贤书”,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目不窥园”,可以做到“埋头苦读、废寝忘食”,可是一旦家长离家上班,让 他“独处一室”时,他就如脱缰野马——把学习抛在九霄云外,“吃喝玩乐”,怎么轻松自在怎么做。那么, 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同学还算不上勤奋。 假如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问题,可是一下课脱离老师视线,就开始“神 游宇宙”,甚至是抄袭作业——那么我们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勤奋的人。 假如一个同学一旦“勤奋”起来可以“玩命”,制定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结果他的热情之火很快就随风而逝,从刚开始可以“玩命”,慢慢地对计划目标大打折扣,到后来“三天打 渔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一个勤奋的人,甚至是愚蠢、可笑到了极点!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勤奋的习惯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勤奋的 名言警句,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个在学习上真正勤奋的同学,必定从心里对学习是“自觉自愿、主动投入、心无旁骛、以学为乐” 的。对他来说,外界的监督是“可有可无”的,学习不是被逼上梁山,不用人前人后两张皮——做样子给 人看。“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主动排除外界的干扰诱惑,所谓勤奋那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一切都是 纸上谈兵。北大教授梁漱溟先生 13 岁时,家中曾请了一位饱学之士为他讲《庄子》,但刚学了开头,老师 便病倒了。一个月后老师病好了,梁漱溟也把《庄子》学完了,原来梁漱溟立志成才,学习自觉性极强。 没人上课,就自己规定自己每天读十页书,抄十页书,背十页书,从不间断也不拖欠。就凭着这种自觉学 习的精神,他不到二十岁就发表了多篇研究古印度哲学的很有创见的文章。 一个在学习上真正勤奋的同学,一定是能够“持之以恒,汇涓成流”的。勤奋不需要“言之凿凿” 的誓言,不需要“天花乱坠”的计划,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目标。没有了坚持坚守,没有了点滴积累, 那所谓的勤奋也只能是半途而废,一切都是“虚张声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中的这两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勤奋的态度对待学习和人生。如果你懂得了这 一点,再加上几分“教学相长”的智慧和气度,那么成就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 然地记住保持勤奋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