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五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限制远没有莎士比亚大。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
的是“三一律”原则,然而在遵循情节线索这点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却是做到了巧合般的相似,他们的
悲剧故事,时间跨度上都比较长,而且频繁转换地点, 一起违反了“三一律”原则。当然,对于中国戏
剧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三一律”的束缚,所以关汉卿在创作中,天马行空地随意驰骋,并不稀奇。而
身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违抗传统戏剧创作条例,则完全可以说是胆识过人了。正因为如此,莎翁的戏
剧创作方法,才受到了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不屑和批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采取了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例
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发毒誓向老天申冤,并在她死后,诅咒一一兑现一段,和莎士比亚《麦克白》
中,麦克白在妻子的教唆下,刺杀国王夺取王位一段,都是将冲突集中在戏剧中段,从而把剧情推向顶点
的。
关于悲剧的结局,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关汉卿的戏剧结局是冤案得以昭雪,如《窦
娥冤》,恶人得到惩罚;如《鲁斋郎》,英雄最终胜利。这样的大团圆式结局,既是为了迎合那时期中国普
通看戏百姓的口味和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宣扬一种善恶皆有报应的正统儒家思想,符合当权者的要求。莎
士比亚的悲剧结局,全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王子死了,而挪威王子率领大军
到来,恢复了国家的秩序;《李尔王》中李尔王死了,他的忠臣们重整国家。这是因为那时的文艺复兴先驱
者认为,悲剧必须有灾难性的结局,而主人公之死就是最大的灾难,而且还要他们死得其所,他们的生命
消逝了,但是让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莱特、麦克白。两位戏剧家的核
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关
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
分不开的。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
不可磨灭的缺陷: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
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节选自《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1.下列关于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同为戏剧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理论上没有因受地域的制约而不同,他们都违反了“三
一律”原则。
B.“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方式,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共同采用的手法,冲
突非常集中。
C.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悲剧结局上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一个是让英雄最终胜利,一个是以英雄的
死亡为结束。
D.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做法是一致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
人物。
答案:C
解析:C 项,分析理解有误。不能认为是截然不同的手法,“英雄最终胜利”仅是《鲁斋郎》的结局,
并不是关汉卿的戏剧都如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方法,先后受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轻视批评,是因为他违抗了传
统的戏剧创作条例。
B.关汉卿的悲剧是以大团圆式结局,其原因之一与当时社会所宣扬的正统儒家思想有关,善恶报应符
合统治者的要求。
C.在文艺复兴先驱者眼中,莎士比亚戏剧中悲剧主人公的死,死得有价值与有意义,他们让民众看到
了光明和希望。
D.关汉卿的戏剧人物脸谱化,正面人物一身正气,反面人物狡猾奸诈,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
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D 项,曲解文意。原文“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并不能
理解为“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为戏剧家,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比如对 “三一律原则”
和戏剧冲突的处理。
B.同样是悲剧,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像恶人得到惩处等;而外国人喜欢灾难性的结局,像英
雄人物死亡等。
C.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不同于关汉卿戏剧中主次人物
的重辅设置特点。
D.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比较丰满和富有多面性,他们身上也有性格的缺陷,比如优柔寡断、有野心,
这样更显得鲜活真实。
答案 B
解析:B 项,扩大范围。是文艺复兴先驱者的看法,不能表述为外国人都如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曹禺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
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
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
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
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
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
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
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断编残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
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
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激起他的愤怒,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勾起他的同
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
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
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
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
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激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
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
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
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
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
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
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
等,都被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
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
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
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
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
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4.下列各项不属于曹禺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的一项是(3 分) ( )
A.曹禺自己的生活,包括看戏、演戏、改编戏、导演戏等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
B.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和创作经验也是曹禺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
C.思考他人的生活,包括观察、思考周围其他人的生活。
D.一种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支配,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
答案: D
解析:D 项,不属于“生活基础”。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C.《雷雨》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
样创作的。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答案:A
解析:B 项,并未道出《雷雨》创作的关键,而是创作真相;C 项,《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
而不是《雷雨》;D 项,文中未提及虚设因果。
6.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
这样写的用意。(6 分)
答案: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都是为了力图真实地展现曹禺创作《雷
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还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
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序》,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禺创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自己的弟弟克劳狄斯杀害。凶手掩盖真相,
窃居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情真相。
王后及波洛涅斯①上。
波洛涅斯 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狂妄的态度,实在叫人忍无可忍,倘
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早已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 (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王 后 包在我身上,你放心吧。下去吧,我听见他来了。(波洛涅斯匿帏后)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 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 后 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 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 后 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 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 后 啊,怎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现在又是什么事?
王 后 你忘记我了吗?
哈姆莱特 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
亲——但愿你不是!
王 后 哎哟,那么我要去叫那些会说话的人来跟你谈谈了。
哈姆莱特 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
王 后 你要干什么呀?你不是要杀我吧?救命!救命呀!
波洛涅斯 (在后)喂!救命!救命!救命!
哈姆莱特 (拔剑)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果你。(以剑刺穿帷幕。)
波洛涅斯 (在后)啊!我死了!
王 后 哎哟!你干了什么事啦?
哈姆莱特 我也不知道。那不是国王吗?
王 后 啊,多么鲁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 残酷的行为!好妈妈。你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再去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 后 杀了一个国王!
哈姆莱特 嗯,母亲,我正是这样说。(揭帏见波洛涅斯)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
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别尽扭着你的
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
点感情,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
王 后 我干了些什么错事,你竟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向我摇唇弄舌?
哈姆莱特 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
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
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
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
王 后 唉!究竟是什么极恶重罪,你把它说得这样惊人呢?
哈姆莱特 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
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有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
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
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
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
因为在你的年纪,热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么高的地方,降
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
就是疯人也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不出来。那么是什么
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
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即使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
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
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
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王后 啊,哈姆莱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
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
注:①波洛涅斯:新任国王的御前大臣。
7.下列对戏剧选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波洛涅斯匿帏后”这一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动作行为,表现了波洛涅斯的狡诈性格,为下文被杀
埋下伏笔。
B.“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哈姆莱特的这句对白的意思是“母亲,你嫁给了杀害我
父亲的现任国王,对不起我的父亲”。
C.本节选既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又有深入人物内心的心理独白,还有充满妙趣和才智的双关语。
D.本节选在语言上充分展现了莎翁语言大师的风采,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戏剧语言既有浓郁的诗意
又流畅如话。
答案:C
解析:C 项,本节选有“深入人物内心的心理独白”错误。
8.节选部分包含了哪些戏剧冲突?请加以概述。(6 分)
答案::①由哈姆莱特对其母亲背叛父王嫁给现任国王的不满引发的母子之间的冲突。②由哈姆莱特的
指责引发的王后内心的矛盾冲突。③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以新任国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冲突。
④哈姆莱特面对母亲时爱与恨的矛盾心态。
9.有人认为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的后面加一条“哈姆莱特
持镜放于王后面前”的舞台说明会更有利于表现剧情。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6 分)
答案::(提示)第一种观点: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舞台说明增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强化矛盾冲
突及“镜子”这一道具的双关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增加这一舞台说明会影响剧情发展的紧凑性、束缚读者想
象以及哈姆莱特语言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没必要设置这一道具)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
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
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
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
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
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
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
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
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
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
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答案:A
解析:“无以”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据语境,“有”与“船”关系十分紧
密,不可断开,可排除 B 项。故选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C.侯: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D.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答案:C
解析: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趁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
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
刎而死。
答案:B
解析: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
死了很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 分)
译文: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 分)
译文: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
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吗?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
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
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
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
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
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
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攻击的敌人无不降
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
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一场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
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
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
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
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对他大
喝,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
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百八十人,又聚拢骑兵,
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于是问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
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
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
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
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
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
交战。只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口。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面向项王,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
千金买我的人头,赏给万户的封邑,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远游①
杜 甫
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②家。
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
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②著处:处处,到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
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
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
答案:A
解析:“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意为恍惚中听到胡骑(安史叛军)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②表
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答出一点给 3_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结合注释①及诗句内容“种药扶衰病”分析可知,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
交加,但仍忧国忧民。
原味诗译:贫贱的人谁记得呢,为了目的而远游,行踪无定,每每到一处都可为家。我像风竹江沙一
样飘摇流荡。种药材治病,写诗吟唱来解忧。好像听说胡人的骑兵退走了,喜极不能自制地去京城询问。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道理的两句是:“ 。”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年老却照旧期望能为国立功的两
句是:“ 。”这两句与曹操《龟虽寿》里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
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
易使学生__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
在乎,__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
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
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
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答案:A
解析:“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
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文段中说的是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的反应,用“无能为力”
恰当。“茫然失措”,指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
的样子。文段中指的是找不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漠不关心”,指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掉
以轻心”,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文段中指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用“漠不关心”恰当。
“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通常指未来的结果不好的情况;“积微成著”,指微小的事物经过
积累,变得显著。文段中强调的是长时间下去会产生的不良后果,用“长此以往”恰当。故此题答案为 A
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答案 C
解析:本题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消极影响”,从承接上下文的角度
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响”,所以排除 A 项。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客观
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排除 B 项。D 项,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此项中
“尽管”和“这”位置颠倒,属于病句。故答案为 C 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
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
习习惯。
B.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
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
习习惯。
C.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
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D.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
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
惯。
答案 B
解析:结合上文可知,画线句子主语为“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
由前半句“一般会导致学生……”可知后半句语序应该是“容易使学生……”,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
“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都属于“行为”,是对“消极的学习行为”
的举例,而不是对“消极”的举例,据此可排除 D 项。答案为 B 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 __①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
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
察各种美感的差异,__②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
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__③__,从古代的苏
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
答案:①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②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
③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在美学概念中”“‘味’这个
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可知,横线处的语意应是“味”在美学中的地位。
②处,根据后文“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可知,横线处的关键词是“体验”,又结合“若要……才能……”,
应填入“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
的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可知,横线处论述的应是文人与美食的关
系。
21.阅读下面有关砚台保养的文字,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忌,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砚台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
毛毡,砚台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台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养砚时,有人将蜡涂遍砚
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其实这两种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忌将蜡涂在砚
堂磨墨的部分。砚上忌抹植物油的原因是: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油多招尘土,易使砚污秽不堪,散
发出怪味或产生霉变。
答案:①忌阳光直射;②忌触碰硬物或叠放;③忌在砚堂磨墨处涂蜡;④忌涂抹植物油。
解析:首先,注意审题。题干中要求“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忌”“不超过 30 个字”。然后,浏览
语段,看有几句话。一般情况下,答案需要几点,相应的就有几句话。如果句子数量超过要求的点数,那
么一定有几个句子是围绕一点展开说明的;如果句子数量少于所需要的点数,那么一定有一句话中可以提
炼出两点或三点。这段话共有五句话,而题干要求概括出四点,可见有一句应是多余的或者与其他句子的
意思相近。再次,就是依据题干要求筛选和概括答案,第一句概括为“应避免阳光直射”,第二句概括为
“不能触碰硬物或叠放”。第三句是对四、五两句的总说,四、五两句是对第三句的解释,可以直接抓住
第三句,也可以分别抓住第四句和第五句进行概括。最后,斟酌用词,形成答案。因题干要求概括的是“禁
忌”,故答题的时候,尽量使用“忌……”式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
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
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
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
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立意】材料列举了与中国有关的四座“桥”,它们分别是古代的赵州桥、当代的港珠澳大桥、
传说中的“鹊桥”,以及“一带一路”的象征桥。桥的内涵异常丰富,不断发展变化。桥可以是一种建筑
和生活,可以是一种精神和梦想,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和文化,还可以是一种连接和共享;桥是生活发展的
见证,也是美好梦想的寄托;桥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交通之桥,也有文化之桥。总之,不管哪一种
内涵的桥,都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提示语部分概括了“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这一材料主旨,考
生应当依据材料聚焦“桥与中国”的内涵来写作。题目设置了“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写作情境,明确了“中
国代表”的写作身份,暗含了写作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有利于考生结合材料主旨,进行任务驱动写作。综
合来看,本作文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兼顾了时代特点,既立足国家,又着眼世界,人人都可以有话说。
【参考例文】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写作重在审题和立意。题目中的
材料列举了与中国有关的四座桥,他们分别是古代的赵州桥、刚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传说中的“鹊桥”以
及“一带一路”的象征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内涵,都可成为立意方向。
赵州桥是“古代的桥”,工艺精湛,是国人的创举;历史悠久,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得力于小学课
文,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赵州桥早已深入人心。围绕赵州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历史遗产、
智慧实干、传统等。
港珠澳大桥是“当下的桥”,勾连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拉近了三地市民间的距离,更是展示了中国
走向复兴路的信心和决心。赵州桥体现的是古代人的智慧才干,港珠澳大桥则彰显当代人的创造和信心。
围绕港珠澳大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自主自强、圆梦、同心、复兴等。
鹊桥是“传说的桥”,为让牛郎织女相会,喜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齐聚银河搭起一座桥。牛郎织女情路曲
折,鹊桥是上苍给他们的怜悯,也给所有遗憾的情感留下希望,这是中式的浪漫。围绕“鹊桥”,作文的
立意方向有:中国传说,情感意愿等。
“一带一路”是“构想的桥”,它是象征意义的桥,是中国政府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也正成为
全球化的新模式新趋势。通过有序的经济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围绕“一带一路”,
作文的立意方向有:合作共赢、理解信任、和平友谊等。
学生可以就其中一座“桥”,书写对中国形象的理解;也可以综合几座桥,融汇它们的内涵描绘自己心中的
中国图样。不管怎么写,都要笔下有“桥”,心中有“中国”。
立意参考:
结合“桥”的内涵发展来谈论中国形象,可以综合立意,也可以单项立意。综合立意:寻找桥与桥的有
机关联,综合它们的内涵来书写中国形象。例如:综合港珠澳大桥和“一带一路”谈大国气象;综合赵州
桥和鹊桥讲古人的生活与情感(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综合赵州桥到港珠澳大桥谈从历史到现实的中国创
举;综合鹊桥到“一带一路”谈从传说到梦想,从个体感情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综合四座桥,写桥在中国
的工具价值到文化、政治意义(由实到虚、由民间意愿到国家意愿)。单项立意:着眼于材料中的某一座
“桥”,阐释内涵,呈现其能指代的某一面“中国形象”。
写作任务是: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指令
非常明确。写作情境:模拟联合国大会演讲稿;写作者的身份:中国代表;写作对象:他国代表;写作内容:挖掘
中国桥内涵,描绘中国形象;写作目的:彰显中国形象,传递中华韵味、中国理念和国家自信。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很荣幸能作为中国的代表在此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
梦”。
从优雅浪漫的鹊桥到雄伟挺立的赵州桥,从横跨碧波的港珠澳大桥到沟通世界的“一带一路”,中国桥的
内涵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在这变化的背后,是不变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的不变理想。
变化的桥源于不变的梦。中华民族的内心始终隐藏着一个达到“大同和谐”的梦,而这个梦,是中国
梦最丰富、最本质的内涵,尽管历经岁月侵蚀,依然不变。正是有这个梦的存在,才有鹊桥相会的和谐画
面,才有港珠澳大桥沟通三地、大湾区经济与伶仃洋生态的和谐,才有“一带一路”构建世界大同的和谐
设想。不变的梦体现在变化的中国桥上,更体现在广袤中国的方方面面:不变的中国梦促使北大才女工科博
士陈更追寻理性学术与诗意人生的平衡和谐;促使阿拉善沙漠在公益人的脚下一点点染上青翠,实现自然和
谐;促使一个个贫困县摘下“贫困”帽子,实现脱贫致富,向和谐大同迈进。不变的中国梦,透过变化的中
国桥展现出来,它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变化的桥哺育不变的梦。没有行动的梦是黄粱美梦,没有实践的梦是南柯一梦,没有支撑的梦是太虚
幻梦!而变化的中国桥,则为不变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实践和支撑,让中国梦有迹可循。换言之,不论是
鹊桥还是赵州桥,不管是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带一路”,都是不变的中国梦在不同时代的回响。更进一步
而言,不仅是变化的桥,九天揽月的嫦娥四号、飞驰大地的复兴号、冲上云霄的大飞机、安全高效的量子
通信,也都是为实现中国的世纪梦而作出的努力!是新时代的中国为追梦为作出的不懈努力!更是为世界的
美好和谐而贡献的努力!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不变的中国梦,向和谐大同的世界奔驰!让我们共同踏上今天的“中国
桥”,让梦想在我们脚下变现,筑梦中国,圆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