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全国甲、乙卷作文命题评析
立德树人见真章,写作教学其修远
——2021 年高考全国甲、乙卷作文命题评析
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始终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试题,在
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新时期启动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作文不仅承载着考查写作能力的
基本选拔功能,而且附加了核心素养一核四翼的综合考查目标。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更是从学科属性上规定了高考作文命题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高考作文命题成为
中学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备受关注。
高考作文表层上是写作能力的考查。但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作文命题体现的
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文
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高考作文考查特定情境中,
考生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 8 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4 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
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这些命题注重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以德育为魂,坚持落实立
德树人,开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凸显应用
导向、突出情境设计,重点关注知识见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助力体美劳教育,科学体现素
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
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
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
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甲卷作文命题选取百年政党的现实影响为材料,从现实视角提出材料观点,引导学生结
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思考红色基因在生活与成长中的无处不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
的精神成长、责任担当、价值选择。试题采取“一个背景、一个论断、四个层面”的结构方
式:“四个层面”指节日庆祝、歌曲传唱、红色著作和榜样号召,引导学生思考传承至今的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力量之源与的中国价值。 “一个背景”指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已
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创造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意在让学生从百年历程中
发现伟大、在传承中发现崇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一个论断”指以明
确的观点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提领材料,
引导学生理解宏大背景下的红色精神。
甲卷作文写作要求放宽了写作限制,没有对象、身份、文体的具体要求,只要求在“可
为与有为”的主题下进行写作,体现了培根铸魂,关注时代的命题立意。
值得重点分析的是主题写作。
高考作文命题曾经有过标题写作、话题写作、感受(思考)写作、任务写作四种类型。
自 2020 年起,高考写作命题出现了主题写作的要求。从 2020 年高考语文阅卷实际来看,主
题写作考生的认识很模糊。有考生直接认为主题是命题,不做任何变形就进行写作。也有考
生将主题认同为话题,宕开一笔写到更大的范围上,建构了全新的观点。还有的考生抛开主
题,选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构思写作。这些做法都不符合主题写作的要求。
主题写作,主题就是中心,以某个指定主题写作,可以理解为让考生围绕这个中心,及
其包含的主要问题进行思想构建与观点论述。全国甲卷的写作主题是“可为与有为”,要求
考生围绕这个中心思考可为与有为,跟红色背景、新时代新征程的关系,建构观点来论述“可
为与有为”曾经是什么,现在可以是什么,青年该怎么做等问题。
这样一来,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并不简单。如果考生仅仅从“可为”“有为”的辩证关
系来谈如何为,而不涉及材料中的时代背景、使命要求的话,就属于脱离材料的含义与范围。
如果考生仅仅谈新时代新征程要学习传承红色文化,而不谈“可为”“有为”的话,就背离
了写作的中心要求。如果考生只将材料与“可为”或“有为”中的一个结合论述的话,就违
背了主题写作任务两者兼顾的要求。
所以依据命题,全国甲卷作文的最佳写法是结合材料背景写历史上、歌曲中、书本上、
榜样里的可为与有为,立论当代青年的可为与有为。这个命题召唤考生将当下青年学子的“可
为有为”置换于红色文化背景下新时代新征程中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可为有为”。这样的命
题是高度陌生化的,完全击中了考生复习备考的盲点盲区,打破了所有积攒材料空无观点的
备考套路,真实地逼问考生的思想思考水平,评价其独创性、思辨性的表达能力。
全国乙卷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
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
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乙卷作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以传承文化、诉诸现实、
贴近考生、思考途径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抽象思维和思辨创造的语境,彰
显高考育人功能。同时,命题准确地传递了核心价值观念,呼应了曾经塑造四有新人的教育
理念,紧密契合理想主义教育和德行品质的养成。这样的命题把传统文化和生活情境中蕴含
的理性思辨,生发到学子对理想信念的思考中,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
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高考通过命题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乙卷作文命题承续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立足宏观也落实于细指向个人的命题方针。材料
向考生明确了古人对理想实现的认识:品质德行是理想的基础,端正的思想是理想的动力,
崇高价值是理想的目标;理想唯有三者完备才能有充足不竭的奋斗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命
题写作要求明确了写作核心内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对实现理想的思考。命题引导考生设
身处地理解宏观的理想、个人的理想究竟怎样想、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能实现的。命题隐含
深层思辨,要求考生体悟的不是理想的重要性而是奋斗理想的德行基础、设定理想的正确目
标、实现理想的方法途径。很明显,这样的命题希望考生如下思考得出结论并充分论述。1.
实现理想需要什么样的目标。2. 实现理想需要什么样的基础。3. 实现理想需要什么样的努
力。
可以得到的启发是:1. 理想应该是超越平凡平庸的,有崇高追求的。2. 理想是以德行
为基础的,理想不能坠入卑劣伪善、自私与害他。3. 理想需要在以上两者基础上持之以恒
的奋斗。
所以依据命题,乙卷作文的最佳写作角度是 1. 讨论当代青年追求怎样的理想。以“义”
崇高目标至善价值等为标准。2. 当代青年追求理想的基础应该是立德树人。先成人再成事。
3. 当代青年实现理想的途径只能是以上基础的矢志不渝、坚持奋斗。
这样的命题粗略看是来自考生真实生活的,但涉及怎样的理想、奋斗理想之前的德行基
础、对崇高理想的坚持等思考却是陌生化的。考生熟悉的是大谈理想的重要性、理想的价值
意义;陌生的是理想与德行的关系、理想与崇高的关系。这样的命题也呼应了上世纪 90 年
代文化界关于理想主义的大争论,击中了考生复习备考的盲点盲区,打破了唱高调堆材料的
备考套路,考查考生真实的思想思考积累,高区分度地评价其独创性、思辨性的表达能力。
高考作文,命题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阅卷评分与评价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并考虑对中学
语文教学实际的引领与指导。高考作文命题本质是规定了、提出了、限制了写作的内容与范
围。因此不管作文命题的类型怎样变化或者在形式上如何创新,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命题在内
容与范围包括写作任务、写作身份的规定性与限制性。所以着眼于阅卷评分的高考作文命题,
难度最大的就是用材料及要求的表述来限制与规范写作内容,使考生能够写出“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的文章。
据此,近年来无论怎么改革,高考作文基本都采取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一题型利于
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更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文本,或采用文字形
式,或只是图像(或图像加文字),但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包含一定量的信息,需要学生加
以辨析、筛选、整合。这些材料作文在审题要求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需要思考明
辨命题给出的限制条件、主干信息与干扰信息,才能高质量的写作。
由此评价,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限制条件为:主题限制——“可为与有为”,立论基
础限制——红色文化无所不在与新征程新时代,文体限制——论述类写作(暗含)。对思维
品质的要求:从红色文化背景下思考当代青年之“为”,可为指向能够做些什么,有为指向
必须做些什么,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命题文本中支撑信息很多,主干信息非常明确,但对
于思维品质不高习惯抓个别字眼写作的同学构成了繁多的干扰。因此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实
在不容易套作,具备充足的反套作特征,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全国乙卷的作文命题,限制条件为:中心限制——扬雄关于理想论述引发的思考心得,
立论基础限制——当代背景下青年的发展(自身角度),身份限制——追求理想的青年,文
体限制——论述类写作(暗含)。全国乙卷作文命题对思维品质的要求:理解实现理想的先
决条件与方式途径,并能与自我、时代相结合进行思考。命题文本主干信息非常明确,写作
要求的表述清晰限制性极强。因此全国乙卷的作文命题体现了由抽象指向现实,再由现实抽
象到明确结论的高区分度要求。同样不容易套作,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思维与语言表
达能力。
2006 年以后,高考语文开始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考生可以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
上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007 年与 2008 年,开放性进一步
增强,考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即可。2009 年,由放到收,对写作角度进行限定,要求“选
准角度”;2011 年后,进一步强化这种限定,突出“选准角度”的要求并沿用至今。考生
在考场上无暇顾及这些词语上的细微变化,背后却是命题者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
索。
2021 年课标甲、乙卷的作文命题创新了写作要求的表达方式,延续主题写作,抽象化
了情景写作,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具体更理性思辨的要求。
2021 年课标甲、乙卷的作文命题提升了新材料作文命题情景的综合性。命题文本暗含
多个写作角度,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思考、兴趣爱好来确定立意。考生既可
以从材料整体出发,也可以从材料的一部分出发,甚至可以从材料中的一句话、一个关键点
着眼;既可以从材料的显性内容来写,也可以深入挖掘隐藏的内涵。命题文本设置内容相对
“复杂”的情境突显综合性,在贴近生活和时代的情境中增强应用性,并以开放化的情境设
置考查写作能力的创新性。
2021 年课标甲、乙卷的作文命题难度稳中有升,区分能力增强。这样的命题需要高中
语文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发挥育人功能;重视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构建具体情境,力
求真实丰富。对写作教学的指引可谓任重而道远。
【下水示范】
古有行路难,今无坐地悲
——2021 年高考全国乙卷下水作文
古代在诗词中慨叹行路之艰难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李白“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
冰塞川”,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他们理想难成的痛苦,给我们留下了伟岸的背影和亘古的深思。
今天在奋进中埋头苦干成就伟业的英雄同样数不胜数。钟南山置生死于度外以高超医术
勇敢精神捍卫国民生命之安全,大爱苍生!袁隆平视名利为粪土以老农心态脚踏黄土却供养
整个世界,功德无量!王继才夫妇守弹丸之地却是神圣国土用几十年岁月书写中国,甘守平
凡!
抚今追昔,即将担历史重任,成青春之志的我该如何思考理想,追求理想并实现理想?
扬雄有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是谓之:理想当立足德行。
欲成事者,先成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
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左传》记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
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
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此处立德为先成事在后。
是谓之:理想当追求真善。
扬雄所言“义”的追求,是古代的君子理想,也是真实生活无所不在的行为准则。这里
面就蕴含了理想平凡但不平庸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我们的理想可能只能是平凡的。
但只要我们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烦恼中,或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游戏中。我们在
平凡的岗位上去认真对待工作,把它当成我们心中最伟大的理想和事业,我们的精神就不会
空虚,我们每个人都会因实现自己平凡的理想而满足快乐。
是谓之:理想当矢志不渝。
面对纷杂多变的世界,唯有坚守方能实现理想。人生的坐标上,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奢
侈品。平实的理想虽不遥远,可追求的过程却未必轻松。对理想的坚守,本身就意味着一种
苦涩的步履蹒跚。理想又是一件易碎品,任何世俗的诱惑有可能吞噬它的完整。
可喜的是,透过现实的光怪陆离,我们依然能看到理想并未走远。“廖厂长”的故事传
唱不衰,其中有人们为理想献身的敬仰。网上一条《还好,理想还在》的博文,“有理想引
导的人生,才会是饱满的,才会是精彩的,才会是真实而不矫饰的,是属于自己而非依附别
人的。”道出了坚守理想的时代心声。
于是,我释然了。
古有行路难,是因为时代所限,他们只能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苦苦挣扎。
今世之理想则在于你我不断砥砺的德行品质中,在你我平凡又真切的工作中,在我们所
有人如铁信念的坚守中。可谓今无坐地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