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5 月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 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 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 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 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 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 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 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 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 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 “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 zhīdɑo,不是 zīdɑ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 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 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 宝易拉罐。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 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 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 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 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 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 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 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 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 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 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 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 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 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 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 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 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 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 “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 ——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家父子的矛盾聚焦于对“川腔”与“京腔”的各执己意,背后的根源是两代人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归 属。 B. 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妻子离他而去,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在外面八面和气,在家里却 老是跟他对着干。 C. 老马喝酒后拿出全家福仔细辨认,体现了对过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与儿子沟通不畅 的失望和沮丧。 D. 马多两次对父亲说“喝多了”,简短的言语中折射出内心细微的变化,说明他对父亲的行为有了一些理 解和体谅。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叙述老马的祖籍、读书定居北京的经历、启蒙马多讲四川话、对马多的“京腔”感到失望等等,为 小说情节和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 “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看似平常的交代却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 元素,这种场景中的相互生发,读来饶有趣味。 C. 这篇小说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作者也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觉、思想等, 这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D. “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这样的表达赋予熟悉的语 言以新的意趣和张力,也构成作品的独特语风。 3. 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4. 小说结尾说,“老马的泪水一下子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答案】1. B 2. C 3. 笔墨聚焦父子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老马报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 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虚实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 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 4. ①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上定格的幸福,在现实的反照下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滋味;②与青春期儿子难以 沟通的中年单身父亲无人言说的隐痛;③从马多延缓的回答和放低的声调中,感受到儿子的反省和对自己 的理解后的感动。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B.“作品中的老马是个失败的中年人形象”错,老马虽然离了婚,虽然儿子跟他之间有隔阂,但是不能就 此人为他的人生失败。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不断转换叙述主体和视角”错。小说始终从老马的视角叙述事件,没有转换叙述主体。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没有具体写老马作报告的情景,这样写更能突出报告前后老马父子的变化。作报告前,“老马满面春 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而他的儿子则要求他讲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 笑着说:‘晓得。’”“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作报告后,老马自我感觉良好,“在回家的 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易拉罐。老马把 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他还感觉“他讲得很好, 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而儿子却认为很糟 糕,“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 一股杀气”,还讽刺老马“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由于没有写报告的内容,就使得老马报 告前的自信和报告后的自豪与马多的反应形成落差,给原本让人心酸的场景增添了幽默感; 另外不写报告的内容,笔墨聚焦父子之间的互动,突出父子俩对报告的不同感受,有利于小说矛盾冲突的 展开; 从读者角度看,虚实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报告前的父子对话和报告后老马的回顾来推想,增强了阅读的参 与感。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老马为何把马多一周岁时的照片找出来,马多跟儿子无法沟通,青春期的儿子不能理解老 马,他内心有说不出的隐痛,只能怀念儿子小的时候的幸福生活,流泪的原因也在此; 而那时候确实幸福,“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 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 子的关系”,那时的幸福又与现在的不幸福形成反差,使老马心头泛起苦涩,这也是流泪的原因; 还有就是儿子后来的表现,马多听到父亲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 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时,内心也有所触动,“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从马多 延缓的回答和放低的声调中,感受到儿子的反省和对自己的理解后的感动,这也是他流泪的原因。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选择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B.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 C.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D.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君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 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 项,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统治。 故选 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 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 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终苟免而.不怀仁 B. 欲流之.远者 可以尽豫游之.乐 C.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欲速则.不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B 项,“欲流之远者”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尽豫游之乐”的“之”是助 词,的; C 项,“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若属皆且为所虏”的“所” 与“为”配合使用,表被动; D 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则”是连词,表承接,那么,就;“欲速则不达”的“则”是连词, 表转折,然而,反倒。 故选 A。 7.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必固.其根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 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 A 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 B 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 C 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 D 项,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故选 C。 8.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既而得其尸于井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 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译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是状语后置句; A 项,状语后置,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在古文中, 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翻译时要把顺序调整过来。以是因为的意思,连词;其指郑国,是主语;晋指晋国, 宾语;于……无礼(介词加动词),对……没有礼貌,谓语; B 项,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 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 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C 项,状语后置,“既而得其尸于井”调整顺序为“既而于井得其尸”,其中,“于井”做谓语动词“得” 的状语,来表明“得”的地点。翻译过来是“然后从井中得到他的尸体”; D 项,状语后置,或者叫做介宾结构后置。其中,“于东山之上”做谓语动词“出”的状语,来表明“出” 的地点。现代汉语规定“谓前为状谓后补”,根据这个规则,“月出于东山之上”应该是“月于东山之上 出”,翻译过来是“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来”。 故选 B。 9. 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 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 子,可以采用翻译法判断正误,首先翻译每个句子,重点明确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对每个 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词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①厌:通“餍”满足;翻译: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厌:满足;翻译:学习总感到不满足;① 中两个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 ②爱:疼爱;翻译: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来教;爱:喜欢;翻译:自从唐朝李白开始, 所有人就非常喜爱牡丹;②中两个加点字意义不相同。 ③速:招致;翻译:开始加速了这个祸端;速:招致;翻译:不请自来的客人,不受欢迎的客人;③中两 个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 ④殆:将要,快要;翻译: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殆:危险;翻译:如果 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④中两个加点字意义不相同。 ⑤或:有人;翻译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或:或许;翻译:或许不容易那么轻易估量;所以⑤中 两个加点字意义不相同。 ⑥却:使动法,使…退却;翻译:是匈奴后退七百多力;却:使动用法,使…退却;翻译:使…退去;翻 译:栗木街,连不断地使他们退却;⑥中两个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 分析可知,①③⑥项前后句加点字意义相同。 故选 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 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 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 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0. 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 B.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族秦者,秦也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考文言特 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 例句是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渭河的水里泛起了油腻,这是(嫔妃们)倒掉的脂水。 A 项,被动句,没有标志的被动句,“举”的意思是被攻占。句意: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函谷关被攻占。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句意:使承载屋梁的大柱,比田野里劳作的 农夫还多。 C 项,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灭掉秦国的是秦国自己。 D 项,宾语前置句,用“之”把宾语提前,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的断句,不能解决的 疑难问题。 故选 C。 【点睛】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 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 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 “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必固.其根本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 ⑥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 ⑧弘.兹九德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⑤⑦⑧ D. ④⑤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故选 B。 12. 按文言句式归类,下列划分最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之农夫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暴霜露,斩荆棘 ⑦洎牧以谗诛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⑨则众何 为而不汹汹然 ⑩至于怨诽之多 A. ①/②③⑤/④⑧/⑥⑨/⑦/⑩ B. ①/②⑤⑦/③⑩/④⑧/⑥⑨ C. ①/②⑤⑦/③⑩/④⑧/⑥/⑨ D. ①/②⑦⑩/③⑤/④/⑥/⑧/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⑤⑦被动句,分别是“举”是被攻占,“为……所”表被动,“诛”是被诛杀。 ③⑩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⑧状语后置句,“于”后的内容是后置状语。 ⑥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他们的祖辈父辈”。 ⑨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 故选 C。 13. 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B.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C.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 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项,“载舟覆舟”将百姓与君王的关系比喻成载舟覆舟,是比喻修辞。 B 项,“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写阿房宫覆盖面积广大和高耸,是夸张修辞。 C 项,“未云何龙”是将长桥比作龙,是比喻修辞。 D 项,“犹抱薪救火”将“以地事秦”这种情况比作“抱薪救火”,是比喻修辞。 故选 B。 14.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太宗十思疏》为一篇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奏疏,魏征以此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 义,善始善终。 B.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逐条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指责, 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 C.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 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D. 《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但其意不在就事论事,而是借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 覆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 B 项,“尖锐地讽刺了司马光保守落后的思想”不正确。本文反驳强加于新法的各种罪名,是针对士大夫阶 层的因循守旧思想,而非司马光一人。 故选 B。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夫.战,勇气也 D. 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盘盘焉,囷囷焉”翻译为: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焉”,……的样子。“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翻译为: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焉”,代词,她们。 B.“骊山北构而西折”翻译为: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谁得而族 灭也”翻译为:谁能够族灭它呢?“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翻译为: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夫”,代词, 代指秦始皇。“夫战,勇气也”翻译为:作战是需要勇气的。“夫”,发语词,无意义。 D.“多于九土之城郭”翻译为:比九州的城郭还多。“于”,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 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于”,介词,比。 故选 D。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③⑤⑥⑧ D. 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 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①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气候,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 势;比喻结果或成就。 ③荧荧,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 ④经营,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 务。 ⑤独夫,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洽者”。 ⑥泥沙,古今都指“泥土沙石”。 ⑦精英,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 ⑧言语,古今都指说的话”。 故选 C。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 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 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 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词义弱 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 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 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族.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一. B. ①朝歌夜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 ①辇.来于秦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族秦者,秦也”翻译为: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族”,使……灭族,使动用法。②“六王毕, 四海一”翻译为:六国灭亡,四海统一。“一”,统一,数词活用作动词。 B.①“朝歌夜弦”翻译为: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弦”,奏乐,由名词活用作动 词。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翻译为: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鉴”,把……作为 借鉴,意动用法。 C.①“燕、赵之收藏”翻译为: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由动词活用作 名词。②“可怜焦土”翻译为: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焦土”,化为一片焦土,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D.①“辇来于秦”翻译为:坐着辇车来到秦国。“辇”,坐着辇车,由名词活用作状语。②“骊山北构而 西折”翻译为: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北”,从北边,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故选 D。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使六国各爱.其人 C.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 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 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加强记忆。 A 项,和/结交、亲附; B 项,爱惜/爱惜; C 项, 最初,开始/才; D 项,所以/旧的,之前的。 故选 B。 【点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 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 苟以.天下之大 洎牧以.谗诛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 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 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 项,代词,有人/副词,也许。 B 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 C 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 D 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故选 C。 【点睛】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 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李牧连却.之 B. 以地事.秦 C.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 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会归类。 A 项,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B 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C 项,义:名词做动词,坚守正义; D 项,礼:名词做动词,对待。 故选 A。 【点睛】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 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二)课内文言文翻译 2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 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2)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 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3)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董”, 督责;“震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句,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振:通“震”,震慑;“苟”,苟 且;“貌”,表面上。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所以”,用来……的方法;“见教”,指教我;“……者,……也”,判断句,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征”,聚敛财富。 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以”,凭借;“下”降低 身份;“从”,跟从;“故事”,旧事、先例。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 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 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 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 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 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 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 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 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 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 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 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 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 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 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2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B.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C.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D.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 誉于朝庭之上 2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 《诗》: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 305 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 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 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 三代: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 “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 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 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 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 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 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 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答案】22. A 23. C 24. D 25. 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觉得)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 我。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两个“也”是句末语气词,据此分析,两个“也”后面需要断开,排 除 CD 项。 “甚当”是形容其“学识”,不能分开,排除 B 项。 句意: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 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荀子……法家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节说“行其学而 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意思是“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 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故选 D。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义”,名词做动词,讲正义;“劝”,勉励;“谓”,认为;“谅”,原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 介宾短语后置句;“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罪吾”,“罪”,怪罪。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 不曾用他的学问来侍奉秦国。 在秦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法家治 国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秦国的便利地形,采用他 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 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 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享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 了,秦国的后世便习以为常,认为它是好的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 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 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 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趋 奉现时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出自于商鞅之法,这 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只是因为他趋奉现时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是错误肤浅的,就算学问见识 很好,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他们)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叹息皱眉,却在 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 无可奈何的,因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轮到我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 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谋求富贵,招致天下的混 乱。本来就有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一样的人。唉!秦 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 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把李斯的祸患 怪罪到荀卿,不是(离真相)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 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 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 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 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说法家和权术的理论足以使别人的国家灭亡,确 实如此啊。 四、名篇名句默写 26. (1)《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____”。 (5)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 夕”的影响,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以“______________”作结,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 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进行具体描写,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 的秋日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赂 秦而力亏 (6). 破灭之道也 (7). 不赂者以赂者丧 (8).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9). 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 不知今夕何夕 (11). 归帆去棹残阳里 (12). 背西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覆”“锱铢”“赂”“犹”“劫”“棹”等,默写时要写准确。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 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 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 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 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 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 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 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 ,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 牺牲的高尚情怀、 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 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 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中形成 、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国,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2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鞠躬尽瘁 魁首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 呕心沥血 翘楚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2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B. 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2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 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 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 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 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答案】27. C 28. A 29. D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此处的语境是指贡献出全 部精力推动科技创新,所以应用“鞠躬尽瘁”。 第二处,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魁首:指在同辈中才华居首位的人;首领。 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是行业的杰出人才,所以应用“翘楚”。 第三处,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 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的奋斗品质,所以应用“默 默无闻”。 第四处,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此处的语境是指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的氛围,所以应用“见贤思齐”。 故选 C。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括号后面的句子的格式来看,括号的句子应该采取“……是……,也是……”,因此排除 B 项。从内容 的逻辑上来说,应先解说其荣誉级别(具体荣誉),然后评价赞美(抽象荣誉),最后说明作用,因此,排 除 C 项和 D 项。 故选 A。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项,“改革、革命 建设”语序不当,不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B 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暗 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应把“在历史的天空唱响”放在“一曲曲”之前。 C 项,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应把“在历史的天空唱响”放在“一曲曲”之前。 故选 D。 30. 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存在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①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②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 无私付出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③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 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④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 安全距离。⑤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答案】③(包括藏口罩、勤洗手)去掉括号,前面加上逗号;③“戴口罩”“勤洗手”之间的顿号要改为 逗号。④将“全部”改为“全”“均”等;⑤将“提前预防”中“提前”去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标点的能力。 广播稿不应用括号,要去掉括号,前面加上逗号; “戴口罩”“勤洗手”为并列关系的动宾结构的短语,要改顿号为逗号; “全部”在播音时有谐音歧义,可以理解为“全都”或“全不”,故可以改为“全”“均”等; “提前预防”中“预防”就是预先做好防备,意思重复,要将“提前”去掉。 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3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B. 《葬花吟》中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下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C.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D. 《红楼梦》因宝玉“调戏”而投井的丫环是金钏儿;袭人是宝玉的丫环,而在伺候宝玉之前,袭人还服 侍过贾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名著导读情况。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 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 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了解掌 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说 法中不正确的一项”,A 项,“‘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说法错误,“可 叹停机德”这句说宝杈,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堪叹 咏絮才”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应该是“‘可叹停机德,堪叹 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薛宝钗、林黛玉”。故选 A。 3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红楼梦》中,除了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 明的个性。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开朗豪爽的史湘云、忍气吞声的贾探春、敢于反抗的晴雯等无一不是有 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 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正面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D.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 之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忍气吞声的贾探春”错误,忍气吞声的是贾迎春。 故选 A。 3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 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元妃送出灯迷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 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活泼欢乐。 C.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 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D. “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贾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整个聚会的气氛活泼欢乐”错误。聚会的气氛很沉闷。 故选 B。 34.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宝玉不愿会客,湘云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马上放下脸,叫湘云到别处呆去,还说“林姑娘”从不说 这些混帐话。 B. 端午节,宝玉因金钏儿之事正心事不宁,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服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 句,晴雯忍气吞声。 C. 史湘云做东道,邀请众姐妹以菊花为题,饮酒吃蟹吟诗。黛玉的诗被评为最佳。 D. 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秋爽斋用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姥,逗得大家哈哈 大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晴雯忍气吞声”是错误的。晴雯还是还击了一通,没有忍气吞声,还撕了扇子。 故选 B。 3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府大兴土木,修造园林。贾蔷要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 贾琏有犹豫之意,贾蓉示意凤姐为之说好话,贾琏方允。 B. 贾芸从贾琏处打听得凤姐把和尚的事给了贾芹,便向母舅卜世仁要冰片麝香,准备向凤姐行贿,但卜世 仁拒绝了。最后,颇有义侠之气的醉金刚倪二不要文约不要利钱借十五两三钱多银子给贾芸。贾芸才购得 冰片麝香。 C.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装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待袭 人睡后,宝玉给晴雯篦头,麝月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D. 马道婆暗里施法,宝玉、凤姐一齐发疯,糊涂发烧。贾赦为宝、凤寻僧觅道,贾政劝说:“儿女之数, 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C.“宝玉给晴雯篦头,麝月讽刺”错误。根据《红楼梦》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 音”内容可知,应该是“宝玉给麝月篦头,晴雯讽刺”。 故选 C。 3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 B. 一日午后,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致雨,自己已湿,尚思女孩。宝玉 淋雨回家踢了袭人一脚,袭人晚上吐血。 C. 探春托宝玉在外买一些新奇又不俗气的小玩意儿。她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作为回报,但宝玉怕赵姨娘 抱怨就拒绝了。 D. 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予宝玉; 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 D.“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予宝玉;宝玉把袭人的大红汗巾送与琪官”错误,正确情节是: 琪官送的是大红汗巾,宝玉送的是松花绿汗巾。 故选 D。 3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我叫疼是装的, 别信真了。”晚上,宝玉叫袭人送两条旧帕给黛玉。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 愧,在帕上题了三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B. 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 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正说着,两人在蔷薇 架下拾到宝玉遗掉的金麒麟。 C. 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 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 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D. 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 玉“剪穗”。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宝玉叫袭人送两条旧帕给黛玉”错误,应该是宝玉叫晴雯送旧帕给黛玉。 故选 A。 3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挨打后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做十来碗大家吃。汤烧好后,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见到她,宝 玉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的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一口汤。 B. 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 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贾芹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C. 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 王夫人听后,对袭人越发疼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D.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弟宝玉情同母子。省亲那天,元妃见贾母“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 王夫人,三人有话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贾芹私传信物”错误。应该是“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 故选 B。 七、作文 3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 1 米 7 的他体重却只有 90 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 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三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1917 年,年仅 24 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中“国力苶 (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于吾人实 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两句令人深有感触。 作为小李的同学,请你给小李写一封信,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全面发展,体育先行 小李同学: 你好! 作为你的同学,非常欣赏你勤奋学习的态度,你是大家眼中的学霸,在学习上,你是我们的榜样。但 是,作为同学,看到你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做法,实在让我们担心,你身体一向瘦弱,性格内向,高三又 学业繁重,你的身体吃得消吗?未来会怎样?借此机会,我想向你表达一下我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不妥之 处,请包涵。 体育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 毛泽东主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无论社会 如何发展,身体健康都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也是第一位的。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作 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认真锻炼身体,激发潜能,尽情挥洒青春热血,成就更好的自己。清华大学规定, 学生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因为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清华校内建有多个体育场,体育课一直被放在至关 重要的位置。健康是千秋大事,不仅关系无数家庭的幸福康乐,还关乎国家的竞争力,民族的未来。 体育锻炼,培养接受挑战的勇敢之心。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学校和家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智育, 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还会伴随伤害事件发生。但我们应该知道,参加锻炼不只是锻炼我们的身体, 更培养我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性格品质,让我们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心。成长也总是伴 随着风险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锻炼身体接受各种挑战与风险。如果有时间,那就 尽情走出教室吧,趁大风四起,趁阴雨连绵,趁大雪纷飞,趁着外面风景正好,接受挑战,不惧风险,锻 炼身体,强健体魄。 体育锻炼,激发潜能,创造人生无限可能。 毛泽东曾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并非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朱婷在体育 课上被发掘出体育天赋,并通过不断拼搏努力,最终而成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孙杨还上小时学就爱上 了游泳,每一次游泳课都是他尽情享受成长快乐的时间。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高发,便是忽视 体育运动的后果之一。我们应当把“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拼博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将其转 化为学习的动力,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这是一百年前毛主席的担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 改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品德、心理、性格,也会深刻影响民族气质、民族品格。少年强则 国强,体育兴则国运兴。健康的体魄是我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石,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保证。 全面发展,体育先行。我们期待着,能以此文点燃你的体育热情。 你的同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带有交际语境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 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作文命题聚焦“德智体美劳”中的“体”,紧扣时 代要求。 审题:写作材料为一具体事件。在对材料进行审读时,要注意一些细节。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高三 学生”强调小李的特殊身份,为后面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创设了一个貌似可以接受的身份,其身份也具有 较强的代表性。“学霸”也就意味着成绩非常好,引出体育锻炼与学习关系的思考。“身高 1 米 7 的他 体重却只有 90 斤”和后面的“体瘦”相关,引出体育锻炼和体质(身体发育)关系的思考。“鼻梁上架 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依据材料整体语境,这或许和只重视学习,不喜欢体育锻炼相关。“小李说”为转 述,直接说明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三个原因:体瘦、性格比较内向、学业繁重。同时,此处也为考生的 思考留下了空间。第二段材料,毛泽东的文章标题及这两句话的具体内容,毫无疑问,关乎体育。而这两 句话的出现,更是点明了体育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国力苶(苶: 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 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是把体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置于民族精神、国民体质的基 础之上,由此引出体育对于精神提升、体质改善、国家振兴的作用。结合当下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 年的体质及精神现状,考生可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就具体写作而言,也是劝说小李的重要依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 勇而收效远”,此句强调体育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即为首要,毛泽东把体育锻炼放在首要的位置,通 过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强壮,也就精力充沛,更好的应对人生中学习、生活、工作的挑战。通过体育锻炼, 对于学问(智)、道德(德)也大有裨益,“进修”意为进德修业,“勇”力之所至,生命勃发之意,“进 修勇”即进德修业大有收获,“收效远”即体育锻炼对于学问、道德提升的影响非一时,而是长久持续的。 由此,引出“体”与“智”“德”的关系,其实也回应、纠正了材料中小李对于体育锻炼与学习、身心发 展关系的错误认识。 最后,写作情景还需注意几点,一是写作者身份——小李的同学。与小李是同学关系,交流应平等尊重, 勿居高临下苛责、攻击,可结合材料指出小李认识的一些错误并作合情合理的分析,注意表达的语言得体, 符合人物身份;二是读者身份,写作要有对象意识;三是文体要求,必须是书信,注意书信的一般格式要 求;四是写作目的,劝说小李改变不喜欢体育锻炼的想法。 参考立意:1、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不可缺失 2、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强健体魄是民族复兴 之路。 参考素材: 1、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 名中学生在 30 秒交互跳绳中,以 143 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 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 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 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课,如今越发得到重视。 2、变化来自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今年以来,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健康中国行 动(2019—2030 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 15 项行动之一;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规定了“让每位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而在国务院办 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 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 要体现。 3、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 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 欢喜》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 了,多看一会儿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儿童 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3.6%,超重肥胖率则为 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 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4、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当下,不少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 伍存在缺口,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而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毕竟,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是要把运 动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 5、养成运动习惯,仅靠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是不够的,还要保障课外时间的运动量。如今,不少学校给学生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放假也要运动“打卡”,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实际上,作为青少年最好的榜 样,家长与其单纯督促孩子锻炼,不如与孩子一起锻炼。比如,写完作业后一起跑步,周末打场羽毛球, 把体育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把锻炼变成代际沟通的一项手段,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这一目 标,就需要从大众需求出发,从行业规律出发,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具体目标,落实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中。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全家人一起努力,全社会一起参与,积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愿景就能绘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 每个人的幸福之中。 结构示例:“全面发展,体育先行”,议论文文体。开篇引述材料,分析小李的情况,表明自己的看法。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论述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体育锻炼,培养接受挑战的 勇敢之心;体育锻炼,激发潜能,创造人生无限可能。结尾以毛泽东的话作结,总结全文,表达对同学的 期盼。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 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 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