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3
4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泛指失意者留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
边的三山。
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作予以简析。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知能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
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
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
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
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
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
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
助词,无义。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
加以分析。
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人虽然心
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
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种忧国忧
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
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知识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颔联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颔联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
刻画了一位饱尝流离之苦、思念亲人、担忧国家局势的诗
人形象。“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
对国家局势的担忧。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
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
“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解析:“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诸弟隔”表明诸弟长期分离,被战火阻隔,从而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天涯”表明飘零之苦,“一身遥”抒写孤独之苦,“涕泪”抒写飘零之悲苦难
抑而落泪。据此即可分析出诗人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
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
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院前刚刚开辟出一条狭窄的小径,边上栽了许多篁竹。
当轩静坐,细细的竹梢影洒落到茶碗中,竹叶响声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闲坐此地吟诗,可以看
到素雪压枝。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
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
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
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
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
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11
12
填一填:下列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
诗歌名句 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知能迁移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
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碧绿的植物藤蔓 长得茂盛,绿影映照门扉;沿着墙边小路的草木中若隐若现,
显得生机勃勃。
因为雨水较多, 院中果子熟透,有一些烂落在庭院当中;稻米一片金黄,应
该成熟了,水边的禽鸟显得硕大肥美。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放牧儿童骑在牛背上吹来的笛曲,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到
田间送饭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
[知识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
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
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解析: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
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
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17
18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寥落萧条、荒凉孤寂、冷寂幽静、幽
美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静谧安娴、恬静优美、宁谧
朦胧、生机勃勃、繁丽、热烈、高亢、苍凉雄浑、辽阔高远、
壮阔旷远、雄浑壮阔、雄奇优美等。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
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
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
“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设
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21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参考答案】
诗中的石灰象征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清白自守的节操。诗
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
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回顾拓展】
下列诗歌所咏物象的特征如何?其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句 物象特征 思想感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竹)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淡泊,顽强不屈
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正直、不屈
凌霜自行 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
傲寒不凋 坚贞不屈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
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清雅幽香,姿态优美,
芳草自怜 淡泊高洁 高洁美好
娇艳多姿,雍容华贵 富贵吉祥美好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顽强不屈
素雅清纯美丽,
幽香沁人心脾 愁思
清露高声 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题目: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
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运用意象:《晓行巴峡》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
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呈现出安乐祥和的山乡之景。郦诗运
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和“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猿声、秋天
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出凄凉萧森的氛围。
抒发情感:王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绪幸得巴峡山水之美、离愁别
绪得以宽慰。全诗哀而不伤,并不消沉。郦诗和杜诗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表
达了愁苦悲伤的情感。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题目: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
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知识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
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
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
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
那么清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
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
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
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愁云密锁蜀国的土地,往事皆成空;怀念故国的心情无法放下,便把它寄托给盛开的杜
鹃花丛。
那归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述,谁能理解?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这满山的杜鹃花染
红。
杜鹃花的枝叶萦绕着青烟,在夜月的照耀下一片迷蒙;杜鹃鸟的精魂,又飞到了锦江边
上,追忆着往日的东风。
这愁这怨染出了无限的怀归忧恨,它时时呈现在行人凄凉的眼中。
①本诗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
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
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
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源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
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
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
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
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
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
3.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
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
,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
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
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
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
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
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
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
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
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
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
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
鸣。”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2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
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
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
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
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
诗情画意。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
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33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
,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
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
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
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
,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
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
一片荒凉了。
34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
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
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
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
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
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
35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
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
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
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
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6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
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
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
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37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
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
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
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2.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
”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
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