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学科
高三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设计
感岁月四季,悟人生芳华
——如何鉴赏高考中的现代散文
备课组长: 学科主任: 包科领导: 年级主任:
班级:
小组:
姓名:
感岁月四季,悟人生芳华
——如何鉴赏高考中的现代散文
2
【单元概述】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
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
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标要求】
1.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
能力。
2.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
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撰写评点文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尝试散文创作,写景抒情,并与他人分享,
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考情分析】
近几年,全国卷关于散文的考查较之前在增多,结合新高考题型多创新的特点,因此散文阅
读应在二轮复习时予以加强。
【单元目标】
1. 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建水记》等五篇散文,自主建构梳理并完善散文阅读知识体系,建构
出高考散文常考的阅读的 6 大题型。
2.从行文思路、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形象特点等角度入手,整体把握文本,写出散文作品主旨。
时间 试卷 篇名 题型
2020
山东卷 《建水记》 选择 探究写作技巧 分析行文线索
天津卷 《线条之美》 选择 赏析画线句子分析内容作用
全国卷Ⅲ 《记忆里的光》 选择 分析行文思路 分析标题作用
2019
北京卷 《北京的“大”与“深”》
选择 文本内容理解与鉴赏 理解句子含义 开放型简
答题
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选择 赏析画线句子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标题意蕴
2018
北京卷 《水缸里的文学》
选择 文本内容理解与鉴赏 分析标题意蕴 开放型简
答题
天津卷 《虹关何处落徽墨》 选择 赏析画线句子 探究主题情感 分析结构及手法
浙江卷 《汴京的星河》 分析语言特点、艺术效果、分析行文思路、探究句意
3
3.结合高考题目,能归纳出散文各类题型的应对思路及提分策略。
4.积累散文阅读术语,结合高考试题能从审题、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角度规范地赏析散文,提升
审美素养,人人达标。
【单元学时具体安排】
【学习情境】
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走进散文,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
堂,鉴赏散文,就是探寻美的历程。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中,好好运用我们的美文宝库,成长心灵,慰藉时
代。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文化热”,我们高三年级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散文的热情,也想来一
场散文的巡礼,去发现散文之美。
整体认知构建
——高考散文体系构建
散文是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
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
抱。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
【学习目标】
1.阅读《建水记》等 5 篇高考散文,梳理散文的考点以及读懂散文的方法。
2.选择一篇散文,深入探究,从不同角度赏析,赏出散文之美。
3.结合自己的的鉴赏经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散文题型体系。
【学习任务】
阅读《建水记》等 5 篇高考散文,整体认知、把握,完成散文阅读体系(文体知识、题型题
路)构建。将自己难以突破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同学、老师交流,获得帮助。
学习活动 1 阅读高考题文本和相关资料,完成下面两个构建活动
(1)建构散文知识体系,阅读方法体系。
①梳理散文的考点;
②构建读懂散文的方法。
考点一:行文思路梳理
课型 10 学时
整体认知构建 2学时
整体探究迁移 5学时
整体重构过关 3学时
4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高考设置
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
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
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
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
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典题:《北面山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
请分析文本体现的“气”。(6 分)
答案: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
悍勇、刚烈的精神之“气”。
③表现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气”。
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6 分。每点 2分,答出三
点即可)
考点二:作用类
考察题型:句段的作用、物象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引用的作用、环境的作用等。
作用类整体答题思路:内容+结构+主旨(情感)+效果
内容上(概括段意、对人物、对环境、对情感、对主旨)
主旨、情感上
结构上(行文构思,题目、上文、下文)
表达效果(手法的效果,给读者的感受)
1.句段作用:
句段作用思路:(1)内容上(概括段意、对人物:写出人物…特点)
(2)主旨、情感上
(3)结构上(行文构思,题目、上文、下文,承上启下)
(4)手法、结构上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
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
思,意蕴深远。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5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
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
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
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典题 1:《枣香醉人》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
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
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
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
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
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答案:(1)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丰富文章内容;
(2)用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3)表达一种惋惜和感恩之情。
典题 2:《聆听井冈山》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 分)
考察:重点语段的作用
思路:亮观点+作用——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读者(二轮三维设计 P41)
观点一:不可删去。
①结构: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内容主题: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
③读者: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去。
①结构: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
②内容主题:“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③读者: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2.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2)主旨、情感上: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3)结构上: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4)手法上: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
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5)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典题 1: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认可“枣香醉人”,理由:
①结构上:“枣香”是全文线索,有结构全文的作用。文章开头以“爷爷酿了一罐醉枣让我回家取”
开头,以“我带上醉枣离开老家”结尾,文章以“醉枣”首尾呼应;
②主旨上:运用比喻手法,以“枣香”比喻为亲情与爱,揭示了文章主旨,赞美了爷爷奶奶对“我”
的爱,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与爱;
③效果上:“枣香醉人”,“醉” 字营造了“枣香”让人沉醉其中的意境, 渲染氛围,富有诗意美。
6
我认可“根”,理由:
(1)运用比喻——老家是人的根,爷爷奶奶是我们的根,形象贴切。
(2)“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爷爷奶奶如枣树的根,用生命培育了儿女却耗尽了自身,
表达对他们的赞颂。
(3)“根”深化了主旨,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是我永远的精神依托。
3.物象的作用
(1)概括形象特点(内在,外在)
内容 (2)点明关系(相似性、相反性)
(3)明确手法(衬托、烘托、映衬、对比、 反衬、自比、象征、托物言志等)
(4)情感、主题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主要或次要形象的感情,凸显了/深化了主旨)
(5)结构方面(承上启下,铺垫,线索等)
典题 1:《那一排钻天杨》“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
②象征意义,象征着小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
③饱含作者对小冯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
典题 2:《牛铃叮当》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4.引用作用:
引用诗句作用
题路:从内容,主旨(情感),结构,效果(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作答。
典题 1:《谁持彩练当空舞》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效果)
(2)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结构)
(3)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手法)
(4)表现先辈们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主旨)
必备知识:各类引用的效果
5.其他作用类:
典题 1:《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
何用意?(由物及人的作用)
答案: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
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效果)
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
题。(主旨)
典题 2:《新梅花岭记》1.本文题为“新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
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 分)
7
答案: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
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未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
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
考点三:理解含义类
含义类考察:标题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语的含义
题干中出出现:含义、含意、蕴味、意蕴丰富、谈谈理解等词,考察含义。
明确思路:表层含义:文中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主题义、情感义(文本基础上的语境义+文本之外的深层内涵);
象征义、比喻义、双关义
1.标题的含义
答题思路:①标题自身义,即表层义;
②标题内涵义,即象征义、比喻义、双关义,语境义,情感义、主旨义。
典题 1:《高贵的清贫》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解题思路:
(1)要理解“高贵的清贫”,先分别理解“高贵”“清贫”分别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表层含义:
文中含义)
(2)第二步:由果溯因,结合文本主题理解为什么方志敏的“清贫”是高贵的?
(深层含义:主题含义)
答案:(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
(2)而“高贵的清贫”则指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
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2. 句子的含义
三种句子类型
(1)带有修辞的句子
(2)有指代词的句子
(3)内涵丰富,有表面义和深层义的句子
答题思路:
第一步:“多看”,理解表层义
1. 看句中关键词 2.看句子所指对象 3.联系联系相邻句子及文中关键语句体会。结合该句位置特
点挖掘:①段首、文首统领句,关注下面语段;②段末、文末总结句,关注上面语段;③中间衔
接句,关注上下文。
第二步:“多联”,挖掘深层义
1)联系段落的中心理解。
2)联系背景思考。
3.)联系主旨总结
第三步:明确“手法义”。看句子是否运用某种技巧(尤其关注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明确手法义,
如象征义,比喻义,一语双关义等。
典题 1:《我们的裁缝店》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
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
8
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的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感到他有独特意义。
典题 2:《绝版的暮春》作者最后说:“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文人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
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全文中的深刻含意?(6 分)
答案:①“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
②“找回文人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指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惟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
拘无束的气氛;人离了尘嚣,离了是非、利欲,暂时卸下面具,做一 回纯粹的我;都重在个性上、
精神上的享受,追求形而上的、浪漫散怀的趣味;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淡泊名利,拥有纯净的
心灵,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典题 3:《汴京的星河》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 分)
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3. 词语的含义
典题 1:《老屋后的槐花树》如何理解文章首尾两段中的“似乎”一词?(4 分)
思路:回归文本,结合语境,体会其浅层、深层义
答案:①首段中的“似乎”,写出了眼前的槐花树慢慢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使文章由现实自然
过渡到旧日时光。
②尾段中的“似乎”写出了槐花饭还是那个味,但奶奶已经不在,一切物是人非,心境已不同的
情感体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考点四:赏析类题目(语言、散文艺术特色、手法)
(一)赏析手法
典题 1:《高贵的清贫》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题目解读:文章写作使用的思路和手段,可以从文章选择材料的方式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综合考虑。
《高贵的清贫》属于写人叙事的散文,兼具人物传记的特点,特点是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方志
敏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革命烈士,歌颂他的文章可能使用到的资源根据原文依次可概括为:
(1)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
(2)解读资料,通过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
(3)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4)联想英雄,以
亚瑟类比,体悟到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必备知识:散文的艺术特色(手法、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表达方式
记叙
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
9
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
铺垫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
(2)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
(3)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艺术效
果。
(4)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
间。
(5)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
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6)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
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7)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8)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9)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
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0)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11)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使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艺术表现
力。
(1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3)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二)赏析语言类:(赏析句子+赏析语言风格)
必备知识:语言特色鉴赏 4 角度
1.用词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
10
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
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
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
古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
角 度 特点或作用
长句短
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
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
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角度 特点或作用
修辞
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
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
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
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注意] 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
角度分析,因这 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语言特色鉴赏答题模式:概括特点+举例分析+规范解答
典型 1: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
特点。
题型:文章语言风格
题路:语言方面从用词、句式、语言特色分析
内容方面从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分析
答案:语言表达:
(1)“如虹的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蹁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2)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11
叙述内容:
(3)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文章内容)
(4)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表达的情感),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语言特色)
典题 2:《在母语的屋檐下》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 分)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
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
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
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典题 3:《牛铃叮当》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篙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
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
叫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
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答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
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
亲密关系。
典题 4:《我们的裁缝店》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典题 5:《又见鹭鸶》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的词语——“炼词”
①生动:在作者看来河边的风景都是平日见惯的,但因为鹭鸶的出现,让眼前的河边风景更有生
机和活力了,体现了对鹭鸶的喜爱。
②扑飞: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
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考点五:综合探究类
必备知识 1:散文的选材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一、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1、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
2、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以小见大
1、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
2、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三、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1、从传主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2、选取传主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3、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
1、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
12
2、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采。
3、营造了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
必备知识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取材广泛,材料丰富多彩。
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
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是结构多变。
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可谓是不拘一格。结构、格局,都依照抒发感受
的需要安排。 纵式(时间发展顺序、事件发展顺序)、横式(集中笔墨写几个片段)、自由式
三是表达自由。 在运用表现手法时,可以把几种手法灵活地融合起来。
神不散:
主题集中,线索分明。
现代散文的材料和结构看似散乱,其实都有一个中心统帅着,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一根
红线贯穿了起来。
(1)散文的立意方面,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
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典题 1:《与瓦共舞》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
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
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
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
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
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
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
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典题 2:《那一排钻天杨》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审题要素:光明日报,中国故事,选用理由。
做题思路:编审审稿一是因为符合栏目主题和宗旨,二是文章本身必须是好文章,所以可以从栏
目宗旨和文章本身特色上回答。
答案: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 变化是中国
巨变的缩影。
②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 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
③构思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而貌的变化交织 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來的
巨大变化。
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符合。
典题 3:《聆听井冈山》T9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
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 分)
答案:(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
(2)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
革命精神;是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
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典题 4:《老屋后的槐花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6 分)
审题:考查散文“形散神聚”特征
13
思路:
形散:写作手法自由丰富;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文章结构、格式不拘一格
神聚:主题明确集中;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答案:(1)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2)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
(2)建构散文题型题路体系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散文答题技巧:理解重要词语、句子、语段的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思
路(线索的作用、谋篇布局的技巧),概括文章主题,赏析写作技巧,鉴赏语言,概括分析形象。
14
整体探究、迁移
——明确命题角度和阅读思路,精准鉴赏散文
优秀的散文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不但会感受到美文的艺术魅力,
还会从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邃
思考,会启发我们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目标】
1.剖析典例,总结归纳出散文思路、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特色(词句含义的理解)、思想情感、
标题等高频考点的答题方法。
2.运用总结的答题方法,准确解答同类题型。
3.分析并总结高考题的命题角度,然后为一篇散文命制两道主观题。
【学习任务】
活动 2 :探究《建水记》等 5 篇高考散文命题特点,研究答案组织特点,归纳散文鉴赏应对策略,
提升鉴赏水平。
【2020 年新高考山东卷】
建水记
[注]
(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
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
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
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
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
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
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
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
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
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
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
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
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
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
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
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
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
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
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15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
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
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
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
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
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
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 3.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 30 多条街巷,550 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
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
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
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
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
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
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
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
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
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
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
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
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 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
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 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
实、健康、天真”。
D. 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
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
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
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 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
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
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16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Ⅲ卷】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 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
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
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
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
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
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
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
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
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
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
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
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
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
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
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
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
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
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
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
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
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
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
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
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
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
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
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
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
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
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
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
17
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
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
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
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
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
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
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
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分)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 分)
【2020 年高考天津卷】
线条之美
梁 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
“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
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
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
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
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
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
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
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
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
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
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
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
18
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
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
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
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
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
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
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
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
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
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
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
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
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
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
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
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
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
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
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
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
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
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
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
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
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
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
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
而不乱。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19
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 分)
21.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 分)
22.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2018 年高考天津卷】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
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
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
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
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
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
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
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
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
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
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
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
20
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
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
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
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
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
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
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
“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
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
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
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
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
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
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
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
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
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
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
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
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
“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
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
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
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
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
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
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
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
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
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
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
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21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
味。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18.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4分)
19.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4 分)
活动 3:我来命题
(1)结合高考题的命题角度和切入点,为散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命题。
(2)相互交流命制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与同学分享命题的得失。
【2019 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
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 “烟花三月下
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
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
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
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
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
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
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
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
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
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22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
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
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
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
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
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
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
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
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
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
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
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
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
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
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
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
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
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
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
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
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
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
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
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
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
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
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
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23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
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
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
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
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
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
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
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主命题:
整体重构过关
——重构体系,拓展提升
【学习目标】
1.复盘学习过程,整体重构散文常见命题角度、高频考点答题方法。
2.查漏补缺,突破重难点,在新的语境中读懂、鉴赏、评价散文,让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
台阶。
3.修改完善,画出对散文鉴赏的体系化理解思维导图,人人达标。
活动 4:整体重构(如何读懂散文、散文的考点分布、应对散文鉴赏的策略)
24
活动 5:提升训练
北京的春节
老舍
①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②“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
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
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
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
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③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
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④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
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
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
的、松枝的、慧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⑤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
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
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瓢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
25
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
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
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
象。
⑥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
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
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
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
粘灶王的嘴了。
⑦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
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
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
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
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
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⑧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
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⑨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
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
桥和听戏。
⑩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
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
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
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
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
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
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
龙,把顾客招来。
⑪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
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⑫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
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
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⑬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
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
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
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⑭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
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
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
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
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恂神怕鬼。也许,
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
26
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详细介绍腊八粥的用料,并以“小型的农业博览会”来评价,写出了人们生活的富裕。
B.“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说明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小年的淡漠。
C.“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意在表明除夕之夜不能回家的人的无奈。
D.“新中国的儿童不再受那迷信的熏染”透露出对旧社会北京春节部分风俗的批判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一段,照应标题,表达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也暗含新中
国成立后的春节风尚有所变化。
B.文章写旧社会的女人其他时候都不轻易出门,在元宵节却可以出门游玩,意在通过对比突显女
人在元宵节的特殊地位和待遇。
C.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和句内括号,详写北京春节某些风俗的具体内容,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节日气氛。
D.“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一
眨眼”传达出恋恋不舍的心绪。
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就第⑥段简要分析。(4分)
9.老舍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像
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请分析本文是如何描画北京的春节的。(6
分)
活动 5:单元评价反思
单元评价量规 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客观评价自己
散文单元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
姓名 班级 小组
时间 月 日 至 月 日
学 习
资源
课内:
课外:
27
我 的
思考
1. 学完本单元,结合所学,建构阅读散文的方法
2.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在散文答题上你有哪些的收获
3.在赏析散文上,哪些同学的做法值得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