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锦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莆田锦江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讨论的问题虽是由农村经验入手,但其实涉及的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 题。在这里,必须就“传统”问题首先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历史陈迹,并不只是代表过去。传统固然可 以借由对历史的考察而得知,可以从以往经验中总结出来,但是我们须明白,无论大家是否有所意识,那 些即便已为陈迹的事物正影响着乃至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它甚至可以活生生地一直活到当下。这就是为什 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 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 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说:“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 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 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 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 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无论阅读梁治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起 源的思想追寻,还是费孝通对于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研究,在许多地方,都能真切感受到:明明写的是过 去的事物,但是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分明是当今时代的影子。 当然,研究历史与传统的兴趣绝不仅是由于可以借以认识当下,对于处在社会变迁之中、着手改革工 作的人们来说,认真对待传统十分必要,汲取传统的经验和价值意义重大。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总是 从我们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 中如此说道:“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 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既然传统是我们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出 发点,既然传统是我们的生活基础,而真正的传统是不会过去的,那么,人们想要进行改革,自然离不开 传统的基础,也必然遭受着传统的限制,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强调重视传统,并非意味着要泥古不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当然也会随之变迁,只是变 迁的方式多种多样,引起变迁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已。在对乡土中国所作的研究之中,费孝通先生也关注到 “社会变迁”,问题,在《乡土重建》中,他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 和工业文化的替易。”他还说:“历史能不能合理发展,是在人能不能有合理的行为。一个被视为书生的 人,有责任把合理的方向指出来,至于能不能化为历史,那应当是政治家的事了。”在这段话里,费孝通 先生提及了学者和政治家对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在笔者看来,能不能化为历史,其实也并不完全有赖 于政治家,政治家的助力当然是可观的,但是文化的发展,学者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所以,就学术层面 来看,笔者主张,传统可经重述乃至重建,以此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当然,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传统 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正视传统的基础性和限制性。 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先生还说:“在欧洲曾有过一次文艺复兴,为这现代文化开了一扇大门, 我不敢否认世界文化史中可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将以人事科学为主题,中国和其他 东方国家传统可能成为复兴的底子。”“若是我们还想骄做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只有在这当前人类共同的 课题上表现出我们的贡献来。”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重述、文化重建已绝不仅局限于对自身旧有 文化的“复兴”问题了,而是与世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联系紧密。 总起来说,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 基本概念不只可以指引我们反思历史中的经验;也可以从现存的生活经验中去加以印证。对于处在社会变 迁之中、着手改革工作的人们来说,改革须从传统中来,也遭受着传统的限制。但人们也无须悲观地对待 传统,因为传统可经重述乃至重建,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这些都是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 得到的启示,也是该书对于当今时代的我们借以认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改革和重建文化传统所必 须重视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材料二: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兴起了关于乡村建设的各种思潮;在各家学说之中,社会学家费 孝通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己的乡土重建思想,即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以农业为基础的 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这一思想的主旨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 因子引入传统乡村,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乡村的各种因素进行重组、整合,调动农民潜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通过链式反应的乡村工业化之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建立一个工业化的“新农村”。 费孝通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主要的着眼点就在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在他看来,农村中 最缺乏应用现代技术的生产事业,而各种生产事业中最容易有效的是工业,“乡村工业的转变并不是突然 的,也不一定是彻底的。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一点是一点,愈多愈好,愈快愈好。有多少可 用的机器就用多少,有多少可以引入的现代知识就引用去多少”。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既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自身传统的迷恋与回归,而是 一种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乡村社会的巧妙“嫁接”。对费孝通乡村发展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今日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编自刘长亮等《“新农村建设”与费孝通乡土重建思想》)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的认识之所以可以借以认识当下,是因为传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当下性,我们可以在当下生活的 折射里发现传统。 B. 改革离不开传统的基础,也必然遭受着传统的限制,这不仅是学者们提出的一种学术主张,也是我们都 无法避免的事实。 C. 传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也是我们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传统,汲 取传统的经验和价值。 D.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必然随之变迁,而且变迁方式多样,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 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既作用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也有益于 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 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见。 C.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表现在他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主要着眼 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D.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是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 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费孝通学术贡献的一项是( ) A. 提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 B. 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认同和模仿 C. 指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合理的方向 D. 开展传统的重述和文化的重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你认为材料一中费孝通的哪一观点和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并请简述理由。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首先指出《乡土中国》一书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②进而论及人们应该如何对 待传统;③接下来陈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并辨析学者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④随后就再一次文 艺复兴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的机遇和需要做出的贡献进行论述;⑤最后总结《乡土中国》一书的重要价值。 5. 材料一中,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 化的替易”这一观点,与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因为材料二所谈便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而其主 旨便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 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 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所以重视传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错误。由原文“强调重视传统,并非意味着要泥古不化。随着人们 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当然也会随之变迁,只是变迁的方式多种多样,引起变迁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已”可 知,重视传统不一定会关注变迁,也可能“泥古不化”。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即作用于自身旧有文化‘复兴’,也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与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不符。 由原文“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重述、文化重建已绝不仅局限于对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问题了, 而是与世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联系紧密”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仅局限于对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 问题了,而是与世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联系紧密”。 B.“作者和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见”错 误。由原文“他还说:‘历史能不能合理发展,是在人能不能有合理的行为。一个被视为书生的人,有责 任把合理的方向指出来,至于能不能化为历史,那应当是政治家的事了。’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提及 了学者和政治家对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在笔者看来,能不能化为历史,其实也并不完全有赖于政治家, 政治家的助力当然是可观的,但是文化的发展,学者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可知,作者充分肯定了费孝通 的学术研究。 D.“仍是通过发展乡村工业”错误,“仍是”于文无据。由原文“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兴 起了关于乡村建设的各种思潮;在各家学说之中,社会学家费孝通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己的乡土重建思想, 即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 相辅的‘新农村’”可知,原文只是说“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没有说“仍是”通过 发展乡村工业。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B.“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认同和模仿”不属于费孝通学术贡献。由原文“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既不是对 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自身传统的迷恋与回归,而是一种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乡村社会的 巧妙‘嫁接’”可知,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所以“对西方工业化道 路的认同和模仿”不属于费孝通学术贡献。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 1 段关键句“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疫的时候, 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可知,首先指出《乡土中国》 一书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由第 2 段关键句“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 可知,进而论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由第 3 段关键句“当然,研究历史与传统的兴趣绝不仅是由于可以借以认识当下,对于处在社会变迁之中、 着手改革工作的人们来说,认真对待传统十分必要,汲取传统的经验和价值意义重大”和第 4 段关键句“强 调重视传统,并非意味着要泥古不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当然也会随之变迁,只是变迁的方 式多种多样,引起变迁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已”“在笔者看来,能不能化为历史,其实也并不完全有赖于政 治家,政治家的助力当然是可观的,但是文化的发展,学者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可知,接下来陈述中国 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并辨析学者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由第 5 段关键句“在欧洲曾有过一次文艺复兴,为这现代文化开了一扇大门,我不敢否认世界文化史中可 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将以人事科学为主题,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传统可能成为复兴 的底子”可知,随后就再一次文艺复兴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的机遇和需要做出的贡献进行论述; 由第 6 段关键句“总起来说,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 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不只可以指引我们反思历史中的经验;也可以从现存的生活经验中去加以印证”可 知,最后总结《乡土中国》一书的重要价值。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一“在《乡土重建》中,他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 的替易。’”可知,材料一中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 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一观点,与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 由材料二“即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 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这一思想的主旨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在此基础上对 传统乡村的各种因素进行重组、整合,调动农民潜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链式反应的乡村工业化之路, 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建立一个工业化的‘新农村’”可知,因为材料二所谈便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 建思想,而其主旨便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 为包 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交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 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的画案上,四角各压一块青石片。他没有镇尺,前年去蓟县盘山写 生拾来的这几块石片反倒自然,也更天然。只要把纸铺开,他就是即将出现的一片崭新天地的造物者。 他先用羊毫抓笔蘸足了清水与淡墨,一笔笔生气十足地横涂在纸的上方,于是一片寥廓万里,云烟滚 动的天空立时呈现。一条条长长的乌云游龙一般,扶风裹雨地在天上奔跑。他没有忘记,在浓淡相间的水 墨中特意留出一块空白。这块白便是最后一块没有被乌云吞噬的天空,熠熠发光,分外明亮。跟着,他从 笔筒里抽出一支长锋大笔,散开锋毫,在墨池里一滚,跟着由纸的下端,逆锋斜刺而上。一片风中摇曳的 苇荡,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本能与力量,这力量把他自己都感动起来。他不觉地喊了一声:“呵——!” 跟着,他又换了一支长杆的兼毫笔,蘸了浓墨,把苇荡前几根长长的茎叶画出来。不自觉间,他那种 早年从研习宋画积累下的功力显示出来,运笔时他感到全身的力量都在经由手腕传递到笔端,如锥画沙, 力透纸背。他感到一种长久压抑在心底的东西一下子抒发出来,无限的畅快!于是他情不自禁,把一只孤 雁画在那块空白的地方,那里是整幅画面唯一透出光亮之地。这孤雁在那里独自徘徊与游荡。他情不自禁 地低声背诵起莱蒙托夫在《帆》中的两句诗: “你期待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 你抛下什么,在你自己的故乡?” …… 黄河真像由天而降,然后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它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冷风,喷发 着飞溅的浪沫,直扑眼前。洪流、巨浪、险滩、乱石、漩涡……在那波涛的滚动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 的绞斗中,他仿佛看到一些灾难的黑洞,苦难的景象,重重叠叠的压抑与负载。 为什么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总会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为什么密西西比河不是这样?伏尔 加河不让这样?多增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不是这样?他想。他忽然有了画这条河的欲望与激情! 回到学校的第三天是周日,技室没人,他把四张学生用的画案拼成一张,铺上一张八尺的宣纸。他急 不可待,将蘸足水墨的长锋大笔落在纸上,随即腕子向上一扬,一股激荡在心中的情感随之进发,一股巨 浪在大河中流冲天而起,紧跟着,从身心暴发出的波浪层层叠叠落在纸上。 他尽情挥洒,颤动的笔杆不断控在水盂上当当作响,四处飞溅的水墨溅在他的衣衫与脸上。等到他画 到心中坚持的那片崇高的精神情感时,他看到画中大河偏远地方,出现一片迷离、灿烂、漾漾不已的波光。 他被自己这片波光迷住了。 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子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 潮融为了一体。 …… 车子一进入太行山,就进入另一样的天地里。这支纵跨冀、晋、豫的山脉,全是崇山峻岭,巉岩绝壁, 而且与任何大山都绝不一样。岩石全都裸露着,崚嶒粗粝,气象凶烈。每一座山峰,每一块巨岩,都像一 张巨大的历经磨难的老农的脸,显得苍老、苦楚和沉雄。 古师傅把车子停在一个光秃秃的断崖顶上,这崖顶好像用巨刃削出的一个平台,十分奇妙,四边层层 叠叠的大山,宛如一片浩瀚的向上翻滚的云团。此时,晚霞斜照;大山的岩石梨纹沟壑,其影如墨,凹凸 分明。石头上染着赤红的霞光;雄劲,强健,坚韧;粗野。这片无边的、雄壮的、峻拔的、豪气冲天的景 象,一下子把云天感染了。 他有一种创作的冲动。他恨不得马上回家,冲进他的画室。 回去之后,很短的时间,他笔下出现许多近十年来少有的力作。他感觉他和一千年前画过太行的荆浩、 范宽、郭熙等大师们的精魂遥遥相通了。 楚云天把自己一生的代表作捐给了艺术博物馆。他知道这些作品应该由公共博物馆收藏,才不会被那 些唯利是图的人弄去谋财图利。 每天早晨起来,他还是感觉身体里充满阳光与氧气,是灵感降临的时候。近来一段时间,他受柴可夫 斯基《四季·性格描绘十二幅》的感动,不由自主写了十二篇散文,每篇写一年中一个月的风情与滋味。 表面是写对大自然的感受,潜在文字里边的是人生的况味。他把文字转化为丹青,从一月到十二月,每幅 一月,称为《心中十二月》。这样画起来,大自然的兴衰变幻便和人生种种况味与滋味融为一体。他忽想, 这样的画不正是他当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和平山郁夫先生所谈的现代文人画吗?《解冻》和《永远的太行》 何尝不是现代的文人画?现代的文人既有小我,也有大我;既有一弦清音,也有黄钟大吕。二者兼有,才 是当代艺术家全部的生命与艺术。 (摘编自《艺术家们》,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部分写地云天早期作画的情形,面对四月初的大好春光,楚云天却画了天空、乌云、苇荡和一 只孤雁,这一画面表现了他胸怀的阔大与心灵的孤独。 B. 小说第二部分写楚云天画黄河的由来和过程,因为联想到民族多难的历史,又身处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 中,楚云天境界一新,画面和画风也完全不同于早期。 C. 小说第三部分写太行山雄奇瑰伟的景象及其带给楚云天的创作灵感,相关作品让他超越了对宋人画作技 法的研习和传承,而是在精神气象上和古人相应相通。 D. 小说第四部分写楚云天晚年的艺术创作,无论作文作画,他都在大自然的变幻与人生况味的相交相融中 进行表达,从而为当代艺术家的生命与艺术做了注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句,提及多位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师和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既巧 妙展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间接表现其艺术修养的深厚。 B. 在文中对主人公画黄河的一段精彩描写中,作者用笔杆撞击水盂来以声写静、用水墨四处飞溅来以动衬 动,和主人公心中进发出的情感、笔下层叠的巨浪相呼应。 C. 作者把太行山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块巨岩都比喻成老农的脸,又把它放置在晚霞的映照下进行描写,写 出了太行山的典型特征,也暗示了主人公艺术风格的成熟。 D. 本文截取了主人公四个人生阶段作画的场景,高度浓缩地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并通过其感悟 和思考把个人与民族、与历史、与社会、与时代关联起来。 8. 请根据文中对楚云天的描写,说一说艺术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9. 李白有诗云:“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请据此分析和鉴赏文中画线部分写黄河的一段文 字。 【答案】6. B 7. D 8. ①楚云天对自然有很强的感受力,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感官灵敏,对自然的感受力强; ②楚云天激情充沛,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感情强烈,急需在艺术创造中冲决而出,得到宣泄; ③楚云天联想和想象丰富,理解思考能力也比较强,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思维活跃; ④楚云天技法纯熟,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这说明艺术家需要苦练技法,才能娴熟地运用艺术 语言进行表达; ⑤楚云天的创作需要灵感刺激,创作时往往进入忘我状态,这说明艺术家往往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 营造好的创作环境; ⑥楚云天境界阔大,精神高洁,不为世俗名利所沾染,这说明艺术家往往不计名利,心无杂尘; ⑦楚云天艺术修养高,除了画画外,还精通诗文和音乐,这说明艺术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 能达到高远的艺术境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⑧楚云天看到黄河,就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在创作时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 潮融为了一体,说明艺术家需要既有小我,也有大我,二者兼有,才是当代艺术家全部的生命与艺术。 9. ①文中“黄河真像由天而降,然后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写出了“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气势; ②文中“他仿佛看到……”正是“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印证; ③文中大量运用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短句和短语,并通过“洪流、巨浪、险滩、乱石、漩涡”等物象的 堆叠,对“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气势进行了描写; ④文中运用对偶如“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冷风,喷发着飞溅的浪沫”和排比如“在那波 涛的滚动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的绞斗中”,营造出“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恢宏气势。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画面和画风也完全不同于早期”错误。由原文“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 子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融为了一体”可知,画面上的亮光与早期一脉相承。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本文截取了主人公四个人生阶段作画的场景”错误。本文所写并非全为作画场景。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一片风中摇曳的苇荡,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本能与力量,这力量把他自己都感动起来。他不觉地喊 了一声:‘呵——!’”可知,楚云天能感受到苇荡洋溢着的巨大的生命本能与力量,说明楚云天对自然 有很强的感受力,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感官灵敏,对自然的感受力强。 由原文“不自觉间,他那种早年从研习宋画积累下的功力显示出来,运笔时他感到全身的力量都在经由手 腕传递到笔端,如锥画沙,力透纸背。他感到一种长久压抑在心底的东西一下子抒发出来,无限的畅快! 于是他情不自禁,把一只孤雁画在那块空白的地方,那里是整幅画面唯一透出光亮之地。这孤雁在那里独 自徘徊与游荡”可知,他把一种长久压抑在心底的东西一下子抒发出来,无限的畅快,并情不自禁的在空 白处画了一只孤雁。由此可知,楚云天激情充沛,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感情强烈,急需在艺术创造中冲决而 出,得到宣泄。 由原文“为什么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总会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为什么密西西比河不是这样? 伏尔加河不让这样?多增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不是这样?他想。他忽然有了画这条河的欲望与激情”可 知,楚云天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联想到民族多难的历史。表明楚云天联想和想象丰富,理解思考能 力也比较强,这说明艺术家往往思维活跃。 由原文“回去之后,很短的时间,他笔下出现许多近十年来少有的力作。他感觉他和一千年前画过太行的 荆浩、范宽、郭熙等大师们的精魂遥遥相通了”可知,在很短的时间,他笔下出现许多近十年来少有的力 作,又与大师们的精魂遥遥相通。表明楚云天技法纯熟,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这说明艺术家 需要苦练技法,才能娴熟地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达。 由原文“他尽情挥洒,颤动的笔杆不断控在水盂上当当作响,四处飞溅的水墨溅在他的衣衫与脸上。等到 他画到心中坚持的那片崇高的精神情感时,他看到画中大河偏远地方,出现一片迷离、灿烂、漾漾不已的 波光。他被自己这片波光迷住了。他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子和自己身后的无 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融为了一体”可知,楚云天创作时,水墨都溅到他的衣衫与脸上,等到他 画到心中坚持的那片崇高的精神情感时,他看到画中大河偏远地方,出现一片迷离、灿烂、漾漾不已的波 光,并被这片波光迷住了。由此可知,楚云天的创作需要灵感刺激,创作时往往进入忘我状态,这说明艺 术家往往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营造好的创作环境。 由原文“楚云天把自己一生的代表作捐给了艺术博物馆。他知道这些作品应该由公共博物馆收藏,才不会 被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弄去谋财图利”可知,楚云天把自己一生的代表作捐给了艺术博物馆,他不想被那些 唯利是图的人弄去谋财图利。表明楚云天境界阔大,精神高洁,不为世俗名利所沾染,这说明艺术家往往 不计名利,心无杂尘。 由原文“他情不自禁地低声背诵起莱蒙托夫在《帆》中的两句诗:‘你期待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你抛 下什么,在你自己的故乡?’”和“近来一段时间,他受柴可夫斯基《四季·性格描绘十二幅》的感动, 不由自主写了十二篇散文,每篇写一年中一个月的风情与滋味”可知,楚云天艺术修养高,除了画画外, 还精通诗文和音乐,这说明艺术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达到高远的艺术境界,创作出更好 的作品。 由原文“为什么一看到地,总会想起母亲?总会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为什么密西西比河不是这样? 伏尔加河不让这样?多增河、莱茵河、泰晤士河不是这样?他想。他忽然有了画这条河的欲望与激情”“他 心中忽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的境界。他一下子和自己身后的无形、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融为 了一体”“现代的文人既有小我,也有大我;既有一弦清音,也有黄钟大吕。二者兼有,才是当代艺术家 全部的生命与艺术”可知,楚云天看到黄河,就想起我们民族多难的历史,在创作时和自己身后的无形、 宏大又迅猛涌动的社会大潮融为了一体,说明艺术家需要既有小我,也有大我,二者兼有,才是当代艺术 家全部的生命与艺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句子“黄河真像由天而降,然后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描写黄河由天而降,犹如万马急奔般地呼啸而来, 写出了“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气势; 句子“他仿佛看到一些灾难的黑洞,苦难的景象,重重叠叠的压抑与负载”,由奔腾的黄河水,写到了作 者感受到的苦难、压抑与负载,正是“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印证; 句子“它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冷风,喷发着飞溅的浪沫,直扑眼前。洪流、巨浪、险滩、 乱石、漩涡……在那波涛的滚动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的绞斗中”中大量运用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短 句和短语,并通过“洪流、巨浪、险滩、乱石、漩涡”等物象的堆叠,对“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气势进行 了描写; 句子“穿云破雾,挟电裹雷”“携带着凌厉的冷风,喷发着飞溅的浪沫”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子“在 那波涛的滚动中,震耳的轰鸣中,疾流的绞斗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出“黄河落天走东海”的恢 宏气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 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师徒高第为待御史。及帝崩., 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 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 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 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 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 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 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 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 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 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催乃收允, 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 (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B.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C.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D.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 B. 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 C. 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 D. 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 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 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他毅 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 C. 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 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 D. 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催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建议;他被叛军杀害 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 14. 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2)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 14. 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允”作“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 “俱封”与前面的“公与董太师”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句意为: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 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 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错,请霁,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 而非“求雨”。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为他收尸”不正确,文中的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 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之后,已经;“卓既歼灭”,被动句,董卓被诛杀之后;“杖正”,坚守正道;“持重”, 指行事慎重,谨慎稳重;“循”,依照沿袭。 (2)“朝廷”,指皇帝;“恃”,依靠;“苟”,苟且。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三年春,连雨六十余 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概括出“联合同道,共同谋划”; 根据“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概括出“结交吕布,作为内应”; 根据“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概括出“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参考译文: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经看到王允,认为 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 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 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 令。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 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都 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 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 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 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王允接受 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 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 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 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害 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 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 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 说:“如果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 国难。天子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 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催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帝十分悲痛,百姓 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敛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 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 “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 “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 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 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侵”和“透”都含蓄的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 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 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 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 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 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的尽兴,描述宴会一直 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 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胸怀国家,不禁涕泪交流。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 阔大,景色宏伟。 (3)《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这从以下两句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戎马关山北 (2). 凭轩涕泗流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夫子喟 然叹曰 (6). 吾与点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戎、轩、涕泗、坼、乾坤、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里老旧的手摇纺车,构造十分简单,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 其余都是木质材料的。转轮和定子之间以绳弦连接,摇动手柄,驱动定子,即可纺出线来。 每到棉花采收季节,母亲把采摘下来的棉花,捡了又捡,晒了又晒,弹好之后,又撕成一绺一绺的, 搭上梃子,搓成棉穗。然后,用干净的包被一兜,以备纺线时取用。纺好的线,母亲抽空络线,经过浆线、 经线,土法染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多道工序过后,就上机织布。织布机就是《木兰辞》里“唧唧复唧 唧”的那种、“砰砰”的机杼声和梭子欢快的“呱嗒”声,和谐而有节奏。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常在我面前纺线。母亲自然地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摇柄,左手捏着棉穗,向 左后上方缓缓抽动,然后,再向前送出,往复之问,棉线就缠绕在定子上了。母亲的身影和纺车能动的影 像,被煤油灯光照射在老屋的墙上,是一幅流动的画。多少次深夜醒来,那“吱扭吱扣,嗡……”,“吱 扣吱扭,嗡……嗡……”的纺车声,就萦绕在耳畔,好像一首催眠曲,使我心境安静,很快就再入梦乡。 18.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用《木兰辞》中的诗句,引发读者的想象,穿越时空,令人回味。 B. 拟声词的使用,调动了读者的感观,令人仿佛置身于母亲织布的现场。 C. 运用夸张手法,把机杼和梭子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母亲技艺高超。 D.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表达自然准确,饱含深情,意蕴深厚。 19.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吱扭吱扭,嗡……嗡……”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随着跨省旅游的恢复,人们纷纷憧憬出门旅游休闲,或走进山林,或驰骋草原,或畅游大海…… B. 一阵雨过后,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色彩明艳的蒙古包如同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绽放在翠绿的草原 上…… C. 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 D.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D 20. “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改为“由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或“有底座、 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改为“除了定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或“除了用金属 制作的定子”。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运用夸张手法”不准确。赋予梭子人的情感“欢快”,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机杼和梭子写得活灵活现, 突出了母亲技艺高超。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吱扭吱扭,嗡……嗡……”中省略号作用为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A.表示列举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引文的省略; D.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存在两处语病:“有……四部分组成”句式杂糅,可修改为“有……四部分”或“由……四部分组 成”;“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其余都是木质材料的”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可将“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 修改为“除了定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或“除了用金属制作的定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种说法:故宫的屋顶,看上去特别光洁,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是因为① 。琉璃瓦反光且特 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 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对此,有人进行了一番求证。 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黄色是皇权的象征,采用琉璃瓦屋顶,主要是 为了防止瓦的胎体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 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因此,② 。 一段展示了鸟儿们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更是直接否定了“琉璃瓦反光限制了鸟类停留”的 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③ ,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 停留,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和一些猫科动物都是可以在故宫的屋顶活动的。”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1. ①建筑设计时就有相关的考量 ②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 ③建筑设计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设计亦是如此) 22. ①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递进复句,表达上有变化,更能突出语意;改句是单句,缺少变化。 ②从语气上,原句先做“鸟肯定可以落到故宫屋顶”的判断,是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只是鸟” 更强调了其他动物都可以在故宫屋顶上活动。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文“琉璃瓦反光且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 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可知,是在解释故宫的屋顶为 什么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因为在设计屋顶时,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建筑设 计时就有相关的考量”。 第二空处,由材料“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 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可知,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古建筑维修保养,故宫的屋顶看上 去才特别光洁,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 第三空处,由下句“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 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可知,在前期设计时没有考虑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 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可知,建筑设计应该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此 处应该填写“建筑设计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句子“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中的“不只”一词可 知,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递进复句,表达上有变化,更能突出语意;改句“鸟和一些猫科动物都是可以在 故宫的屋顶活动的”是单句,缺少变化。 从语气上,原句“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先做“鸟肯定可以落到故宫屋顶”的判断,是对前文的 内容进行了总结;句子“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中的“不只是鸟”更强调了其他动物 都可以在故宫屋顶上活动。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黄与众多村民、居民一起参加由送大署船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社区“送大暑船”节庆活动,感受到 了祈求渔业丰稔、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 小张在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创立的“千匠百艺”扶贫车间,运用传统古法蓝靛制作工艺,制作蓝染 文创产品,成功脱贫。 小新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演唱的传统戏曲,有京剧,有越剧……得到很多用户的关注和赞赏,不少 网友通过她的演唱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 请你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的开幕式上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我很荣幸能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的开幕舞台上发表我的感想。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这是我今天参与活动,内心最大的感触。事 实上,这句话的背后,凝聚一代代文化“火炬手”的努力,所以今天我要代表中学生发表倡议:传承文化, 你我同行。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放眼神州大地,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 皆有故事。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留住这些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努力让其“活”在当下。最近传统文化“火出圈” 了,无论是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还是央视 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都让我们感 受到制作人的诚意与演绎者的专业。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 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而实现这个美好愿景,需要你我携手同行。 作为一名中学生当中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欣喜于譬如剪纸、皮影戏等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 些正是“非遗”文化活在当下的生动注脚。当时光在青花瓶身上勾勒,在铺开的宣纸上摩挲时,我会觉得 自己就是传统文化的小小火炬手,这也让我对文化传承人更加肃然起敬。 阿木爷爷,山东聊城的老手艺人,通过视频展现了无需钉子、胶水就能结构连接的神奇榫卯技术,被 网友誉为“当代鲁班”;李子柒,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她,用中国传统技艺展现了美食、器物从无到有 的制作过程。在她的镜头下,古典美学中的田园风光如画卷般展现在每一个观众面前;中国姑娘彭静旋, 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琴声袅袅,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驻足观看…… 这些“非遗”故事,凝集着国人的匠心,也凝结着对文化的坚守,我们要讲给身边朋友听,讲给外国 朋友听,我们不仅要“讲述”清楚,还要“讲好”,而这份“讲好”的使命与责任,在你我身上。 习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文化,你我同行。 XX 中学 XXX 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主旋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先以并列式逻辑,给我们讲述了“非遗”传承的积极案例:有积极主 动参加“送大暑船”非遗活动的小黄,也有利用传统古法制作文创,帮助故乡成功脱贫的小张,还有通过 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小新,这些案例成为“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动剪影。材料接着是 一句总结之语——“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这句话尤为重要。是的,最好 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 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任务语境是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的开 幕式上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 中国故事的传承载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非遗”的传承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非遗”故事的 讲述者。要把文化传承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这篇作文要写好,考生要明确 自己中学生的身份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行文过程还要注意倡议书这种语体的对话感和呼告性。 这篇作文,不由得会想起“文化自信”一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丰富 营养,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 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十九大报告的原话。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特 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毕竟,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考生在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时,若能利用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升华主题,相信能成为作文 很不错的加分项。 【立意】1.传承文化,你我同行; 2.文化火炬,你我并举; 3.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素材】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 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 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 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 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 这般执着。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 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 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 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 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 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3.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时代青年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的存在,是我骄傲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 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承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方块汉字,化作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就 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一代又一代青年,庇护着他们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勇往直 前。而每一个时代的有为青年,都会在传统文化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新的 辉煌。认同传统文化,热爱并且毫无保留地践行它,应该被视为每一个人的职责,尤其应该是当代青年价 值观的基点。每个青年都可以走出天高地阔的景象,但传统文化将是他的出发地,将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 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而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会为时代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