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三热身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三热身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736571

大小:8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6-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普师高级中学高三热身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 人类怎祥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 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 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更有的 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材料二: 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 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 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 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① ?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侯, 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今天我们 强调以德治围,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 处置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 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② ?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 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治水精神,精卫填海精神,都是 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辆,这些神话的 创造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精神。屠呦呦亲自服用青蒿素,是一次神农尝百草精神的践行。 古老的神话与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是高度的精神一致。神话的精神不是低端的,而是崇高的,神农尝 百草是一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继承的精神。 (摘编自施展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与发扬如何做得 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 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作,“潘多拉的盒子”和“特洛伊木马”,更成 为彼人的日常用语。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 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视。 譬如,西方神话中众神大抵不以道德的化身出现,相反都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宙斯的风流,赫拉 的嫉妒,神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这使得那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更像“人话”。但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具 有与生俱来的恒定神性,是人所敬畏的初祖,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 成星辰等,所带出的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其显得更像“神话”。 西方神话通常崇力,赞美“力拔山兮”的力者,他们血统高贵,通过力战取得王位。中国神话不同, 神大多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太在乎出身,《山海经》》载“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身世可谓显赫,但神 话对此不多夸饰,神话专注于神的严以律己,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 精神。他们通常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而多是关德与贤能的化身。 受地域特质与海洋文明的影响,古希腊神话多写自然对人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神三番五次想毁掉 人类,而人偏能为大自然的伟力反激出不屈的斗志,在此过程中,一种“人神对立”的观念得以逐渐形成。 相比之下,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农耕文明使得顺天而行,和谐有序成为华夏初民的思想主宰,大自然幻化的 诸神在其眼里,首先不体现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更多成为可以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 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因此,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立。 凡此中西对比之于今人汲取神话资源创生重构无疑深具意义。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 既是它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它的终点。这或许正是传统神话之于今天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汪涌豪《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有不同版本,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B. 清明时对黄帝和炎帝的祭祀,体现了祖先神灵道德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C. 全球化的当下,与中国传统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D. 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高铁建设和大禹治水神话,两者体现的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求。 B. 诸神的恒定神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的神话则一般不具备这些特点。 C. 《山海经》中关于夸父的记载,说明中国的神也会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中国的神话不以此为关注点。 D. 如果想让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掘本民族神话的元素,就必须清楚区别中国和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质。 3. 根据材料,下列最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 ) A. 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B. 为击溃蚩尤而进行的涿鹿之战——为争夺美人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之战。 C. 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 D. 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惩罚。 4. 请根据材料二中受访者的回答,在横线处分别填上采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5. 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C 4. ①中国神话哪些精神与“中国梦”相通?②中国神话对当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5. ①要突出炎帝神话中与“中国梦”相通的内容,如勇尝百草与“中国梦”中救世拯民的情怀和自我牺牲 精神;②要突出炎帝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如教种五谷体现农耕文明顺天而行、和谐有序的思想。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A.“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错误,第一段有两种版本,第一种版本解释了“炎帝被称为 ‘神农’的原因”,第二种没有解释。 C.“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文 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作”,不能看出中 西方神话哪个影响更深远。 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但基于社会历史 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可见是“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不同”造成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者体现的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求”错误,由“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 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可知,是“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而不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努力追”。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都体现了凡人的欲望与情 感,不能体现出二者的区别。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以及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围,就是这种精 神的继承”以及列举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本段论述中国神话与当今时代中国梦的共同之处,因此填写“中 国神话哪些精神与‘中国梦’相通”。 第二空,根据“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其次……大禹治水精神,精卫填 海精神,都是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 辆”可知,该段论述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故填写“中国神话对当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可知,应当筛选出炎帝神话与“中 国梦”的想通之处,筛选出炎帝神话体现的精神对“中国梦”的影响。应当将三则材料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由“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祥播种五谷”“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 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可知,炎帝神话中具有拯救天下百姓的情怀和自我 牺牲精神,这与“中国梦”中的生命至上,以民为本等思想想通。因此要突出炎帝神话中与“中国梦”相 通的内容。 由“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与发扬如何做得 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作,以下 的区别更值得重视”可知,应当突出中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 1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棵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片。无数的刺猬、兔子、黄狼、 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鸟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乱舞,大玉米穗子乱悠晃。 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以明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 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也能招引来各种东西,更能 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瓜儿多极了,但你得用心找 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噜拱着,不知寻到了多少 好东西。他还找到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我的猫呀!我的猫呀!” 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奶奶说:“胡诌!地里什么都有呀?”小炕理就弄一个 暗扣绳下在地里,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厉。他一下跳了起来, 跑近一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一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 活久了的东西。小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硬饿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喂一点点东 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老人可以一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他脸色发黄,不愿洗澡,身上 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蹿。大家说,他是想在里面找个 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娘。姑娘除了两眼有光, 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天见一条长虫爬近了睡着的土 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 西放下,就回来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洗澡,过节时还要穿袜子,冬 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古过日子。可是她越来越想 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节孩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有人听了就说:“你老糊涂 了,人死如灯灭,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玉米棵茂盛的时候。小古妈妈 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细碎而且渺远,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 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你不来家,哎呀,还笑,笑什么? 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跑。我知道你是馋个秋天,馋又 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这回可瞒不过俺的眼去!我 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着,走着,一直忙到天黑, 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了。”七姑反驳说:“谁的事情谁 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么?你只管跟它说,不用不好 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人。就是这样,嗯。 (有刪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一条 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听下回分解”,什么“看官 你道怎地”,都是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文学作品,不如称之为曲艺作 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就低于文学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 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样意义上的短 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剧、诗、散文、报告文学 等等,都可沿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法。这样既名副其实,又清晰明了,有 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类,那么它就 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活力,为故事的上演提供了天 然的舞台。 B. 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精神困顿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 托与慰藉。 C. 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 情与热爱。 D. 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笔法,渲染了乡村大地上的和 谐与希望。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而本文则凸显的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 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充满活力 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 C. 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捡麦穗》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 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 小古妈妈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的夏瑜的呼告所 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8. 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9. 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回答并给出你的 理由。 【答案】6. C 7. C 8. ①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钻玉米地,对玉米地有所依恋和信任;②他们都是有善意、有耐心、有诚心的 人。 9. 《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是“叶”。理由:①根据文本二:在传统“小说中,情节是作品的主要因素, 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根”。而在张炜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品的内容增加了,情节并非作品的 主要因素,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叶”。②根据文本一《钻玉米地》中的相关情节:小炕理钻玉米地为奶 奶找猫;王成钻玉米地找到了媳妇;小古妈在玉米地呼告丈夫。这些情节并非是紧密的链条,而是相对独 立,因玉米地而联结在一起,就如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玉米地”文学世界。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错误,全文笔调是一种舒缓的叙述,并非“炽热高 昂”。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分析有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陶渊明建构 的桃花源社会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而本文作者也继承了这种文化基因; B.“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分析有误,梭罗的《瓦尔登湖》呼吁人类回归自然,而非 开辟荒野; D.“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的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错误,两者所表达的情绪 是不同的,小古妈妈的呼喊念叨满是思念与深情,而夏瑜母亲的呼告却充满不平与悲愤。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到的“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的 内容可知,学生答题时应从“行为”与“品质”两个方面作答。 从行动方面来看,小说中小炕理,土成还有小古妈妈都喜欢钻玉米地,小说中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就在玉 米地里。 从人物的精神品质来看,小炕里为奶奶找猫“坚持了十几天”,土成照顾那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 娘”时是夜里“揣了几个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了”,同时在时间上也是“一连多少 天过去”,还有小古妈妈在丈夫死后多年未嫁,因思念丈夫而在在玉米地里呼告,“她这样说着,笑着, 走着,一直忙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小说中这些内容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善意,耐心,以 及诚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虽从题干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学生作答时还得以文本为立足点。 从文本二的理论角度来看,根据文中提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 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 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样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 学’”以及“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类, 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的内容,不难判断,在传统小说中, 情节是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根”,而在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品的内容增加了, 情节并非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叶”,而张炜的作品很明显属于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钻 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应该是“叶”。 从小说文本的具体的内容来看,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的故事,分别是:小炕理钻玉米地为奶奶找猫;土 成钻玉米地找到了媳妇;小古妈在玉米地呼告丈夫。这些情节并非是由紧密的链条串联在一起的,而是相 对独立,只是因事件发生地点——玉米地而联结在一起,就如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玉 米地”文学世界,由此也可以判断,《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是“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 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师徒高第为待御史。及帝崩., 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 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 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 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 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 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 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 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 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 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催乃收允, 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 (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B.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C.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D. 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 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 B. 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 C. 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 D. 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 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 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他毅 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 C. 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 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 D. 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催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建议;他被叛军杀害 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 14. 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2)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苟且免于损害(或: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 14. 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允”作“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 “俱封”与前面的“公与董太师”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句意为: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 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 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错,请霁,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 而非“求雨”。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为他收尸”不正确,文中的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 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之后,已经;“卓既歼灭”,被动句,董卓被诛杀之后;“杖正”,坚守正道;“持重”, 指行事慎重,谨慎稳重;“循”,依照沿袭。 (2)“朝廷”,指皇帝;“恃”,依靠;“苟”,苟且。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三年春,连雨六十余 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概括出“联合同道,共同谋划”; 根据“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 为内应”概括出“结交吕布,作为内应”; 根据“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概括出“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参考译文: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经看到王允,认为 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 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 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 令。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 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都 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 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 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 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漏锋芒的办法吗?”王允接受 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 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 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 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开始害 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 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 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 说:“如果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 国难。天子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 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催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帝十分悲痛,百姓 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敛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 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 “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 D. “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 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 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侵”和“透”都含蓄的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 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 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 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 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 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 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的尽兴,描述宴会一直 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 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3)互文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 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烟笼寒水月笼沙 (6). 主人下马客在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尊”“酹”“鉴”“复”“笼”“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在古典园林造景中,借景是一种 的装饰手法。中国古代造园家把园 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景致于有限空间之中,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 时,还常将漏窗、空窗连续排列,沿墙组成 的花窗带,透过窗而借院内、墙内、廊内的景色,使 观者游走其间,每换一窗, 会看到新景。原本孤立、静止的景色,透过一扇扇窗的引导呈现出流 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 衍生出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这就是借景 造境。通过借景,使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天地万物还与园林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逶迤绵延 就 并且 B. 屡见不鲜 逶迤绵延 才 因而 C. 司空见惯 连绵不绝 才 因而 D. 屡见不鲜 连绵不绝 就 并且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造园家通过巧妙地用窗借景,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B. 造园家使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巧妙地用窗借景。 C. 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源自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 D. 园林内外的不同风景,通过造园家巧妙地用窗借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A 20. 示例一:借景,不但使园林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使天地万物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感。 示例二:通过借景,园林不但增添了许多美景,还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感。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关联词的能力。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语境强调“借景”手法比较常见,不是新奇的手法,故选“屡见不鲜”。 逶迤绵延: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连绵不绝:连续而不中断。 语境强调花窗带沿墙不断地延伸,故选“连绵不绝”。 就:关联词,与“如果”连用,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才:关联词,与“只有”连用。 语境是说换了窗,紧接着就能看到新景,故选“就”。 因而:表示因果关系。并且: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进一层。 “流动而富有变化的形态”“新的复合意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全新的美的享受”是递进关系,故选“并 且”。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前文可知,句子的主语是“造园家”,根据主语的一致性,排除 CD;先“用窗借景”,再“构成一个 有机的艺术整体”更符合事物的逻辑关系,据此排除 B。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应去掉“通过”,让“借景”作主语;第二处, 关联词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使园林”前;第三处,搭配不当,“组成”“美感”不当,应改为“形 成美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① 。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 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② 。在饮食 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 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 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 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 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③ ,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 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句式整齐,每 条不超过 9 个字。 【答案】21. ①减盐的重要性 ②这一想法很片面(或“减盐远非如此简单”) ③为了彻底排盐 22. 过量食盐莫摄入,蔬菜水果宜多吃,运动喝水要牢记。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语法上看,此处应填一个短语作为“意识到”的宾语;从内容逻辑上看,因为“人们对健康日 益重视”,所以“开始意识到”某一措施很重要。再结合此空后面文字可知,该措施即“减盐”。故此空 应填“减盐的重要性”。 第二空,此处应填一个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既要评价前文“减盐”的片面做法,也要引出后文科学“减盐” 的复杂。故此空可填“这一想法很片面”(或“减盐远非如此简单”)。 第三空,此处应填的内容为“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的目的,即排除体内的多余盐分,是在 前文“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排盐”措施。故此空应填“为了彻底排 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先筛选文段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调整句式使之整齐。 科学减盐的三条举措,文段二“首先”“其次”“再次”已分别作了具体说明。第一条措施,强调盐的摄 入量要据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第二条措施,强调要注意显性盐和隐性盐的摄入;第三条措施,强调排除 体内多余的盐分,给出了具体的“排盐”建议,即增加蔬菜、水果在饮食中的比例,以及多运动、多喝水。 明确三条措施的具体内容后,就是调整句式。宣传标语,要求表达简洁,主题鲜明,宜采用主谓结构,具 体措施宜具体,切忌笼统宽泛。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黄与众多村民、居民一起参加由送大署船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社区“送大暑船”节庆活动,感受到 了祈求渔业丰稔、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 小张在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创立的“千匠百艺”扶贫车间,运用传统古法蓝靛制作工艺,制作蓝染 文创产品,成功脱贫。 小新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演唱的传统戏曲,有京剧,有越剧……得到很多用户的关注和赞赏,不少 网友通过她的演唱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 请你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的开幕式上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迎来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我很荣幸能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的开幕舞台上发表我的感想。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这是我今天参与活动,内心最大的感触。事 实上,这句话的背后,凝聚一代代文化“火炬手”的努力,所以今天我要代表中学生发表倡议:传承文化, 你我同行。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放眼神州大地,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 皆有故事。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留住这些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是不够的,还要努力让其“活”在当下。最近传统文化“火出圈” 了,无论是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还是央视 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都让我们感 受到制作人的诚意与演绎者的专业。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 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而实现这个美好愿景,需要你我携手同行。 作为一名中学生当中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欣喜于譬如剪纸、皮影戏等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 些正是“非遗”文化活在当下的生动注脚。当时光在青花瓶身上勾勒,在铺开的宣纸上摩挲时,我会觉得 自己就是传统文化的小小火炬手,这也让我对文化传承人更加肃然起敬。 阿木爷爷,山东聊城的老手艺人,通过视频展现了无需钉子、胶水就能结构连接的神奇榫卯技术,被 网友誉为“当代鲁班”;李子柒,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她,用中国传统技艺展现了美食、器物从无到有 的制作过程。在她的镜头下,古典美学中的田园风光如画卷般展现在每一个观众面前;中国姑娘彭静旋, 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琴声袅袅,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驻足观看…… 这些“非遗”故事,凝集着国人的匠心,也凝结着对文化的坚守,我们要讲给身边朋友听,讲给外国 朋友听,我们不仅要“讲述”清楚,还要“讲好”,而这份“讲好”的使命与责任,在你我身上。 习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文化,你我同行。 XX 中学 XXX 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主旋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先以并列式逻辑,给我们讲述了“非遗”传承的积极案例:有积极主 动参加“送大暑船”非遗活动的小黄,也有利用传统古法制作文创,帮助故乡成功脱贫的小张,还有通过 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小新,这些案例成为“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动剪影。材料接着是 一句总结之语——“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这句话尤为重要。是的,最好 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 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任务要求。任务语境是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的开 幕式上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 中国故事的传承载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非遗”的传承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非遗”故事的 讲述者。要把文化传承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这篇作文要写好,考生要明确 自己中学生的身份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行文过程还要注意倡议书这种语体的对话感和呼告性。 这篇作文,不由得会想起“文化自信”一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丰富 营养,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 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十九大报告的原话。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特 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毕竟,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考生在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时,若能利用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升华主题,相信能成为作文 很不错的加分项。 【立意】1.传承文化,你我同行; 2.文化火炬,你我并举; 3.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素材】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 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 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 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 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 这般执着。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 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 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 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 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 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3.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时代青年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的存在,是我骄傲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 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承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方块汉字,化作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就 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一代又一代青年,庇护着他们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勇往直 前。而每一个时代的有为青年,都会在传统文化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新的 辉煌。认同传统文化,热爱并且毫无保留地践行它,应该被视为每一个人的职责,尤其应该是当代青年价 值观的基点。每个青年都可以走出天高地阔的景象,但传统文化将是他的出发地,将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 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而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会为时代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