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热点素材积累——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爱党情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热点素材积累——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爱党情怀

ID:736639

大小:49.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时评素材---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爱党情怀 目录: 01 精神,是永远向上的火焰 02 热土上的奋斗(逐梦 03 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爱党情怀 04 体悟传统民俗 感受文化魅力 05 专家研讨《三湾改编》:以人带史 史中觅诗 正文: 01 精神,是永远向上的火焰 王 品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4 日 第 04 版) 百年奋斗,长河浩荡。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犹如熠熠火焰,照亮跋山涉水的征 程。 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 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 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三个人轮流骑一匹马的长 征路上小战士,军功章锁入箱底深藏功与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教书 人……他们只是百年精神史、心灵史中的沧海一粟,却让人看见共产党和无数共产党人崇 高的境界。他们的青春与热血、牺牲与奉献、奋斗与坚守,宛如星辰闪耀于中华民族壮丽 的精神星空。 精神的火焰,总是向上。革命前辈萧楚女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 一直都是光明的。“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为什么这群聚集在镰刀锤头旗帜下的 人,能奋力燃烧自己、发光发热?正是因为他们听到了理想与信仰的召唤,那是占据着人 类真理与道义制高点的思想,是对于理想社会永远的追寻;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初心与使 命的激荡,那是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民族向着梦想的行进。 精神的火焰,永久相传。“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 远不会熄灭。1927 年 4 月 28 日,38 岁的李大钊在绞刑架前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 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 遍各地!”这红花的种子,也已播撒在时间的长河。一代代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甘 将热血沃中华,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传承不绝。在抗击疫魔的战场,在星辰大海 的征途,在高原边关的战位,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总能看到精神的火焰熊熊燃烧,照亮 中华民族的远大征途。 我们总是以“长征”比喻我们的伟大事业。曾经,在精神之光的照耀下,被国民党反 动派认定“流徙千里,四面受制”的红军,走出了一条“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新 路。今天,我们仍奋进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仍然需要沿着这条路志不改、道不变地走 下去,以雄健的精神闯关夺隘、以坚定的意志砥砺前行,迎向日出一样壮丽的伟大复兴。 02 热土上的奋斗(逐梦) 王巨才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4 日 第 08 版) 离开南泥湾机场,一路眺望延河两岸整洁的村庄、簇新的楼群,还有桃李飞红、群 山绽绿的撩人景色,我又重回延安,回到时时念兹在兹的精神家园。 2019 年 5 月 8 日,周三,晴,农历己亥年四月初四。 这一天,延安市所有贫困县宣布“摘帽”,二百多万老区人民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当 天,各大报纸都用大号标题刊登了这一喜讯,字里行间满溢着喜悦之情。 是啊,这是一个值得特别记载的日子。从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整体脱 贫,数十年来,不只延安人民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它同时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记忆的屏幕上,闪现出许多身影,特别是一些普通的共产党员,当中就包括文艺战士 安全。 安全,1940 年入党,1945 年到鲁艺学习,先后在绥德分区文工团、西北文艺工作团、 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京剧院工作,是在党一手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1964 年春, 为汲取创作灵感和题材,他主动到延安县蟠龙公社纸房沟大队深入生活。没想到一进村, 就被乡亲们生活的极度贫困所震撼,被他们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所感染,从此便与大家一 起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至去世。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延安工作,与安全有过几次不算深的接触。那时他五十岁左右年 纪,身体壮实,待人热情,为人爽直。考虑到他是省里下来的干部,有时进城办事没个落 脚的地方,市里便在市委办公大院为他安排了一孔窑洞,但是很少见他住。有一次我下乡 去蟠龙,想和他一起去队上看看,他坚持不坐我的小车,说否则老乡会把自己当外人看 的,“再说,现在也没甚看头,等真搞出个样样了,会请你们来检查。”此后不久我便离 开了延安。及至这次专门去纸房沟,听了原村党支部书记屈绳武等人的介绍,我才意识到 过去我对安全的了解何其浮泛,并对没能予他更多帮助而深感内疚。 我不知安全把生活基地选在蟠龙,是否与毛泽东同志辗转陕北时,指挥青化砭、羊马 河、蟠龙三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有关。而他去扎根的纸房沟,是一个离蟠龙镇尚有十多里 路的拐沟旮旯。全村三十八户人家沿沟散居,每家三亩地,亩产不到百斤,粮食根本不够 吃。把大伙儿心力凝聚起来激发出来的,是安全与大家一同吃糠咽菜的行动,以及“不改 变面貌绝不回去,改变面貌更不会离开”的誓言。为了解决当时的困难,他一方面动员大 家搓麻绳、砍锨把卖给供销社,一方面到城里搞回豆渣等,使全村通过生产自救度过严重 春荒。此后,他和村党支部一起,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打坝造地、修道路、架电线、发 展畜牧、兴办工厂……到 1985 年,全村实现了人均两亩基本农田,村里有了汽车、拖拉 机、推土机等大型农机具,还利用集体积累,统一规划、施工,修建了学校、党员活动室 和一百八十七孔崭新的砖窑,大伙儿全部搬进新居。一个昔日破败落后的“烂包村”,变 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省地县三级命名的文明村。 “为纸房沟,老安可是把罪受扎了。”老支书屈绳武说:“他完全把百姓的事当自家 的事办,甚至顾不得身家性命。”1975 年,安全把儿子安军也带到纸房沟插队劳动。这一 年,村里决定创办机械加工厂,安全带着安军和另外六名年轻人去西安学习技术。半年多 的时间里,这六名年轻人就一直和安全的家人吃住在一起。安全的妻子白秉权是西北文艺 工作团走出来的著名歌唱家,对此她不仅毫无怨言,还把自己的工作室腾让出来。建厂过 程中,遇到经费不足,夫妻俩又把女儿从部队复员时的安置费贴补了进去。纸房沟村现任 党支部书记李庆东,就是那六名年轻人中的一位。提起白秉权老师,他满脸都是敬重。 1980 年前后,安全拿出自己的工资和部分集资款买了四匹马,经几年繁殖,发展到二 十多匹,村里办起了饲养场。有一次饲养场的一头骡子不见了,安全急得团团转,几天睡 不着觉,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正在这时,他家中有事情需要他赶紧回家。“队上出这么大 的事,咋能说走就走。”安全给家里打去电话,说等队上的事处理完,他马上回去。他向 家人们道歉,并再三解释:这一头骡子可是队里的一份贵重家当啊…… 长期的辛苦操劳换来了丰硕成果,也损伤了安全的健康。1993 年 7 月,安全突发脑溢 血在延安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遵照他生前意愿和群众 请求,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纸房沟。 2020 年 10 月,根据安全的事迹创作,由延安歌舞剧团、延安民众剧团联袂出演的陕 北民歌剧《初心》首演成功,反响热烈。人们从这位可敬的文艺战士身上,看到了什么是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什么叫“全心全意”。 那天回到宾馆,朋友带来一本书,说是黄根品写的。黄根品我当然知道,做过延安市 郊林场场长、延安地区林业局副局长,说来也算熟人。书名《树魂》,薄薄一百八十多 页,看上去并不起眼。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我打开这本很旧的书随意浏览时,那些娓娓 道来的文字和充满激情的笔调立刻抓住了眼球。一个意气风发的建设年代、一种理想绽放 的精彩人生展现在眼前,竟让我联翩怀想,彻夜难眠。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国家经济 和社会事业的一大瓶颈。为响应毛泽东同志“绿化祖国”的号召,1956 年 3 月 1 日至 10 日,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延安联合召开“西北五省(区)青年造 林大会”,来自二十七个省(区)和部队、铁道、文教系统的一千二百零四名代表参加了 会议。会议期间,来自浙江的代表、二十四岁的黄根品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递交了要求 留在延安、为绿化革命圣地贡献力量的申请,获得了浙江省委的批准。黄根品说:“从现 在起,我就是一个延安人啦。我要为绿化延安奉献青春,决不辜负‘青年’这个光辉的字 眼。” 这次隆重热烈的大会引发了延安大规模的造林运动,也开启了黄根品扎根延安二十三 年、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人生之途。 黄根品原在杭州市园林管理处工作。从西子湖畔到黄土高原,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产 生巨大落差。对于黄根品来说,气候、饮食、风俗习惯等一时都难以适应。但正如他在日 记里写到的:“最能激发人经久不息的热情的,不是别的——那就是事业。” 以往,延安山上的植被大多是灌木和荒草,每到冬季一片枯黄,见不到一点绿色。黄 根品经过调研,提出从外地冻土移植松柏的建议。因为此前从未这么干过,一些人担心气 候和土壤无法适应,于是提出了反对意见。为了用事实说服大家,黄根品顶风冒雪,来到 二百公里外的黄龙山,在工人师傅帮助下,钻进深山老林,挑选了三十三棵十年以上树龄 的野生油松。经细心挖掘包扎,完好保留了油松根部冻土。然后将油松装上车,昼夜兼程 运回延安,分别栽种在杨家岭和宝塔山用镐头开挖的一米多深树坑里。经过一个严冬和春 旱的考验,这三十三棵油松不仅在异地扎根下来,而且长势喜人。此后,他们又从富县购 进人工培育的油松幼苗,就地繁育,获得成功。延安的松树栽植,从此年复一年数量不断 增加,面积不断扩大。 冻土移植的成功,鼓舞了黄根品开拓进取的勇气,也让他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从 1959 年起,他又开始引种和培育名贵树木花卉的工作。延安市区南门外原有一块二十亩的 滩地,长期闲置,在地县领导支持下被辟为林业实验基地。黄根品和同事们通过多年的努 力,先后从南方引进银杏、雪松、水杉、七叶树、合欢、皂角、红枫等品种。其间的酸甜 苦辣自不待言。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块地后来经规划设计,平整了地面,修建了温室和亭 台廊道,成了延安第一个城市花园;再后来,又添置了游艺娱乐设施,成了延安第一个儿 童公园。只是,当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园内消遣休憩或听到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时,往 往想不到这一切,与一位从杭州来的身材瘦弱的技术干部有关。 1978 年底,黄根品调任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离开延安前,他办得最 感满意的一件公务,是促成了延安林校的创建。这件事在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期 间就定下了,但一直未能落实。黄根品利用林业部领导来延安出差的机会再次提出,林校 终于在林业部和省委重视下立项上马,于两年后建成开学,多年来为延安的林业建设事业 培养了大批人才。 与这个故事相关联的是,那次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还有一个附带收获,即我 国当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经典《回延安》。作为延安走出来的诗人,贺敬之那次也 去了延安,“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 千六百天”都是他真实的见闻和感受。 斗转星移,山河日新。六十多年前那次大会发出的“绿化黄土高原,控制水土流失” “让祖国河山更加美丽”的倡议,在延安已变为现实。近二十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延安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三,林草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昔日黄土裸露、尘土弥漫 的贫瘠山区,已变作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这次回去,走访了延 安下辖的六个县(市),见到的朋友都以现在这片土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深感自 豪,并真诚地动员我“回来养老”,让我既欣喜,又感动。 当过安塞县和宜川县副县长的延安市作协党组书记霍爱英,写过一篇《绿的礼赞》的 文章,文中写道:“这‘延安绿’,是一镢一锹挖掘出来的绿,一点一滴汇集起来的绿, 一沟一壑连成的绿,一年一年积攒的绿。”语中肯綮,我自有同感,而且更加深信:有了 这种久久为功的毅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延安一定会以更大的作 为、更出色的成就,为党争光,为时代添彩。 延安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幸福,更美好。 03 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爱党情怀 ——各地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文化活动 新华社记者 王子铭 徐 壮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4 日 第 01 版) 诵读红色经典、举行端午诗会、举办文艺演出、体验民俗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百 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各地以端午节为契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文化活动。连 日来,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弘扬端午文化、厚植爱党情怀。 “这是用糖画的龙,又好吃又好看。”“这是用草编的蜻蜓,好可爱。”6 月 12 日上 午,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文化广场上,“寻找村宝、唱响村歌、齐秀村艺” 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火热开展,糖画、盆栽、捏面人、书法、国画、古酒酿制……各种手 艺人端午齐聚,给群众带来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最早提出者是谁?”“我知道,是蔡和森。”活动现场设置的 党史知识长廊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地方之一。“端午假期第一天,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端午 民俗的魅力,答对党史题还能拿到纪念品,真是太有意义了。”专程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 杨明兴奋地说。 主题活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更要热在青少年。 两条“龙舟”模型摆放在道路两端,1000 多幅儿童书画作品、手工香袋、粽子模型陈 列在道路两边……在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永远跟党走‘我们的节日·端午’” 主题活动在这里举办,这条由学生们参与制作的“端午文化长廊”,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 的风景线。 在校园另一侧,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正在上演。小朋友们表演的《童心赞端午》 《走近屈原》等节目,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端午文化的内涵。 一场场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节日氛围,一次次经典诵读让广大群众重温红色记忆。 6 月 11 日,天津市西青区文化中心剧场,“‘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诵读会”拉开帷幕。古风诗歌《春望》以充沛的情感激发起观众的爱国情,《丰 碑》《长征组歌》用长征故事讲述了红军战士不朽的英雄事迹。 朗诵者们慷慨激昂、情感真挚,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观众们在欣赏节目的同 时,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诵读党课”。 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也为了共 同的节日聚到一起。 11 日上午,庄重、古朴的开场乐舞《英魂流芳》拉开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序幕。 号角长鸣,鼓乐阵阵。大家一同献上兰草,祭奠屈原爱国之情。 活动主办方表示,千百年来,秭归人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端午习俗结合起 来,赋予端午节浓郁的家国情怀。希望通过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起群众爱党、爱 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屈原的精神流芳百世,端午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青藏高原上的日喀则,6 月 10 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我们的节日”在德勒社 区开展。 社区居民聚在一起,德勒社区党委书记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居民们手持党旗、拿起 手机,拍起了“我想对党说 与党旗合影”短视频,一同感受着节日的快乐。 6 月 11 日,贵阳市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贵阳市 2021 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文 明实践主题活动在这里开展。来自修文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手持盘子跳起了《光盘 谣》,倡导大家践行光盘行动。 尽管下着雨,现场仍有不少群众前来观看。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志愿服务展台,志愿者 们围绕理论宣讲、医疗健康、法律服务、家庭服务等方面开展志愿活动。 我们的节日里,有粽香,有党恩,有家国,有教益……吃一口香甜粽子,道一声端午 安康。 端午假期,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04 体悟传统民俗 感受文化魅力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4 日 第 02 版) 12 日上午,伴随着震撼的鼓点,陕西安康市在汉江举行第二十一届龙舟节活动,呐喊声、 锣鼓声在河面上回荡;在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黄窝村,一条 13 米“长龙”上下飞舞、蜿蜒 腾挪;在 2021 芜湖古城端午文化节上,众多市民、游客点亮河灯……端午假期,各地组织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划龙舟,在乐享假日的同 时,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由 300 多人组成的非遗项目巡游队伍开启了全城巡游。 在北京温榆河畔的网红景点打卡休闲,看群明湖边的滑雪大跳台气势如虹……端午假 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 19 条漫步北京亲河湖享自然主题游线路。这些线路以水串联 北京历史文化,让市民、游客共享古都神韵。 一束翠绿的榕树叶,就着粽子水稍蘸,于空中划出一道优美弧线……在福建省晋江市 池店镇御辇村的曾氏家风家训馆,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点雄黄、沐兰汤,送上祝福。 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首届中国米粉节分会场,在端午假期举办系列美食活 动。活动现场还原传统米粉老作坊的制作工艺流程,一声声熟悉的叫卖,吸引市民、游客 驻足。滇剧花灯、乌铜走银、满族剪纸……12 日,云南昆明市官渡古镇举办非遗联展系列 活动,来自 19 个省份上百个非遗项目的非遗代表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技艺。 走进江苏徐州马庄村,村民们正飞针走线缝制香包。马庄超过八成的女性村民会制作 香包,村里还建立了香包文化大院,将香包产业做大做强。 端午假期,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壮族 文化展”,开展以壮族马骨胡等民族乐器为主的演奏会;江苏无锡博物院推出“文物映耀 百年征程”碑拓体验活动,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抒发爱国情怀;内蒙古博物院推出“浓 情端午粽飘香”“仲夏端午彩绳扬”等活动;吉林省图书馆举办主题活动,邀请市民体验 传统技艺。 12 日,四川西充县城广场上,市民诵读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当天上午,2021 年文化 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民俗文化村”启动仪式在四川金堂县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高台狮子”“长绸舞”“变脸+吐火”“滚灯”等经典民俗节目和文艺表演, 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05 专家研讨《三湾改编》:以人带史 史中觅诗 2021 年 06 月 11 日 19:4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 6 月 11 日电 (蒋波)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三湾改编》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从影片的主题立意、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新时代主流影 片应如何进行艺术创新与突破。导演杨虎分享了创作心得:“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 拘’的原则,我们对党史军史做了深入扎实地研究,力求让每个人物都真实立体、有血有 肉,尽可能地展现那个时期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影片依托于真实历史事件,主要讲述 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三湾村领导 “三湾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从政治 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 影片以全新的“散文式”叙事方法构建,将艺术表达与历史故事融合。与会专家认 为,该片抓住“党魂、军魂”这一条主线,不仅做到了将历史“讲全”,更将“讲好”融 入了其中,开拓了历史题材影片新视野。 重创新 尝试主流影片创作新模式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宝林表示,“影片追根溯源,回顾了中国革命如何 绝处逢生、重焕生机。影片采用新颖的散文式叙述,真实地还原历史场面,提炼出了人物 的党魂和军魂。”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提到,电影《三湾改编》散文化的表达有新意,“形散而 神不散”又增加了一定的戏剧性。 《解放军报》文化室主任刘笑伟认为,电影《三湾改编》用更加富于温度、富于质感 的艺术表现,讲述了大家所熟悉的史实故事,为军事历史题材电影探索出一条新路,带给 电影创作者启示。 重解读 多面书写史实故事 与以往不同的是,《三湾改编》从源头、历史和当下三个角度入手,以人带史、史中 觅诗,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对此,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 示:“它昭示着一条真理,就是党对电影艺术的领导,一是依靠艺术家,二是尊重艺术规 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创作人员、服化道、音乐等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保证了影片 的艺术质量。”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特别指出,《三湾改编》是表现党百年奋斗征程上重 大历史节点的一部作品。“一是写史重脉络,叙事清晰;二是写人重冲突,更具观赏性; 三是写理重逻辑,讲清楚了‘三湾改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逻辑,展现出这一历史节点的 重要意义。 ” 重品质 匠心诠释艺术的政治高度 影片不仅依托于真实历史事件,更将电影艺术创作与政治理论解读相结合,富有教育 意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表示:“电影探寻出中国军队的魂在哪里,具有 一定的文献价值。” 《解放军报》文艺部原副主任陈先义评价称,电影《三湾改编》是一部讴歌人民军队 光辉历程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建军道路的作品,还是一 部表现“支部建在连上”理论产生过程及意义的作品。 《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表示,电影《三湾改编》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 艺术。“影片内涵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来自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历史规律,也揭 示出党的领导是革命成功的保证,对当下依然有指导意义。” 据悉,《三湾改编》由杨虎导演,肖裕声、王玮担任编剧,侯京健主演,影片将于近 期上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