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 笔 生 花 修 辞 法 , 如 椽 巨 笔 著 华 章
修辞手法的判定及运用
学习框架
常
见
修
辞
手
法
与
作
用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复
设问
反问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
生动、形象
使表现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具有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务的特征,达
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
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
内容上表意集中含蓄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
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
思考
只问不答,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情感
一、比喻
比喻
定义
分析
运用想像和联想,以具
体而熟悉的事物说明或
形容描写抽象的、生疏
的事物
使表现的内容
更具体、生动、
形象
作用
对象
特征相似点
标志:喻词①如、仿
佛、若、譬如
②是、成、成为
比喻主要分以下几种: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且比喻词—般是
“像”“仿佛”等的一种比喻。
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高尔基《海燕》)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
了”“变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例如: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
绿错综的大毡子。(茅盾《白杨礼赞》)
比喻主要分以下几种:
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正如)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
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把“思想感情”比作“潮水”。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比喻主要分以下几种:
3.借喻
借喻是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
喻。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以“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比喻主要分以下几种: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
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
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小试牛刀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
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
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
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选B。A.暗
喻,“引擎”是发动机
的核心部分,习惯上也
常用“引擎”指发动机,
它是整个汽车的动力源
泉,这里比喻“一带一
路”对全球经济的推动
作用。C.明喻,把“网
络病毒”比喻为“洪水
猛兽”。 D.借喻,
“弯道超车”本是赛车
运动中的一个常见术语,
意思是利用弯道超越对
方,句中借来比喻在观
念上超越。
二、比拟
比拟
定义
分析
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
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
为乙物
增添特有的情味,
或把事物写得神
形毕现,栩栩如
生,抒发爱憎分
明的感情
作用
对象
特征移情于物
标志:用写人的词来
陈述事物或者将写物
之词安放在人或另一
物上
二、比拟
1.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
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二、比拟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拟人,是人格化的手
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
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例如:
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笑”是写人动词,用来写花, 拟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休息”“起床”是写人动词,用来写“教条主义”,拟人。
二、比拟
2.分类
(2)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根据被比拟对象的
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类。例如:
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以人拟物)
“竖起耳朵”是写兔子的,这里写嘎子听得仔细。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以物拟物)
“翱翔”是写鸟的,这里写思想传播得快。
修辞小贴士
不同点一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
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不同点二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
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
喻体必须出现
不同点三
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
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小试牛刀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选B。本题
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
A项,通过“试”“裁”
将“东风”拟人化。C
项,通过“含”将“芍
药”拟人化,通过“卧”
将“蔷薇”拟人化。D
项,通过“偷”“翻”
将“南风”拟人化。B
项,只用了对偶的修辞
手法,没有运用比拟的
修辞手法。
小试牛刀
3.比拟具有转换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手法进行
简要分析。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
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
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
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
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
(节选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答:
答案:①文中运
用拟人的手法将
灯当作人来写,
给灯赋予了人的
特点与情感; ②
更为生动形象地
体现出了夜晚的
秦淮河迷蒙柔美、
光影交错的特点。
小试牛刀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
(2)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太平洋岛国淹没在
汪洋之中。( )
(3)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4)敌人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跑了。( )
答案:(1)比喻
(2)拟人 (3)比喻
(4)拟物
三、借代
借代
定义
分析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
称,具体代抽象,局部
带整体
突出人和事物的
特征,达到形象
鲜明的艺术效果
作用
对象
特征事物相
关性
标志:不直接出现事
物,用相关名称代替
三、借代
1.特点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
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三、借代
2.分类
(1)特征代本体
包括用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服装、饰品、嗜好等)来
代替人或事物,一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作借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
“三道头”指当时上海租界里的外国警察头目,因为他们的臂章上有三条人
字形的标志,所以叫他们“三道头”,含厌恶、鄙视的意味。
三、借代
2.分类
(2)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雷锋”是一个人的名字,在上述语境中成了一类人的名称。
(3)处所代本体
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例如:“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
“龙井”代“龙井茶”,“龙井”是这种茶的产地。
三、借代
2.分类
(4)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眉”代“头”。
(5)具体代抽象
例如:尽管战争近在咫尺,然而这儿却没有一点儿火药味,倒是夜夜艳歌,
日日浪舞。
“火药味”代“战争气氛”,“艳歌”“浪舞”代太平景象。
三、借代
2.分类
(6)结果代原因
例如:大家都为你捏着一把汗。
“捏着一把汗”是“紧张、担心”的结果,用此来代担心。
(7)以材料、工具代事物
以制造该事物所用的原料、材料、工具等代替事物。
例如:住房的事是笔杆子们要那样吹,与周志允同志本人无关。
“笔杆子”是写文章的人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工具,用来代文人、作者、
记者等。
修辞小贴士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
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
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
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小试牛刀
5.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选A。本题
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
A项,使用了暗喻的修
辞手法。B项,“尧舜”
代指圣贤之人,以专名
代泛称。C项,“干
戈”“玉帛”分别代指
“战争”“和平”,以
具体代抽象。D项,
“西施”代指美人,也
是以专名代泛称。
小试牛刀
6.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
(2)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 )
(3)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
(4)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答案:(1)借代 (2)比
喻 (3)借代、比喻 (4)
借代
四、夸张
夸张
定义
分析
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
用想象有目的地放大或
缩小事物的某一形象特
征,或在时间上把后出
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突出事物的某种
特征,加强作者
的某种感情,烘
托气氛,引起读
者联想
作用
对象
特征突出点
标志:①数量词②局
部变形
四、夸张
1.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
的加工处理。
四、夸张
2.分类
(1)扩大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
等方面说。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
等方面说。
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四、夸张
2.分类
(3)超前夸张
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或者说成同另一先
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
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
小试牛刀
7.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看到自己昨天刚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这么多,他气
得浑身都紫了。
B.这次军演中,只见那辆坦克爬山时身轻如燕,劈开
云层,直上蓝天。
C.我和你比,简直是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我自
愧不如。
D.气象台已经连续几天发布高温预警,烈日下,柏油
路都快融化了。
【解析】:选D。A项,
“气得浑身都紫了”过分夸
大,不符合事实,可以说
“气得嘴唇都紫了”;B项,
“身轻如燕”“劈开云
层”“直上蓝天”夸张不当,
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
“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
夸张不当,可以说“一个在
地上,一个在天上”。
五、对偶
对偶
定义
分析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形式上整齐对称,
节奏鲜明,语言
简练;内容上表
意集中含蓄
作用
对象
特征
内容相
对或相
关
标志:字数相等、结
构相同、意义相对或
相关
五、对偶
1.特点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
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
对的内容。
五、对偶
2.分类
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
(1)严对
就是严格的对偶(也叫对仗)。“严”表现在三个方面:语音方面不仅要求音
节相等,而且要平仄相对;词汇方面,要求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词,且对应
的词在意义上要有一定的联系;语法方面,要求对应的词词性相当,语法结构
必须相同。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对偶
2.分类
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
(2)宽对
与“严对”相对,在形式上不需像“严对”那样严格,语法结构大致相同即
可;不必讲究平仄和词性,字面上也可出现个别词的重复。
例如:权力使人昏迷了,叫人发狂了。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不同点二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
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不同点三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
上说是对比,就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小试牛刀
8.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2)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
就。( )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答案:(1)对比
(2)对偶 (3)对比、
借代
六、排比
排比
定义
分析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
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
的词语或句子成串的排
列
节奏鲜明、增强
气势、突出强调 作用
对象
特征
①共同的话题
②情感
标志:三个或三个以
上句式或词语整齐排
列
六、排比
1.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内容上,
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六、排比
2.分类
(1)短语排比
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六、排比
2.分类
(3)单句排比
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
例如: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
小。舌苔太厚……(王蒙《海的梦》)
(4)段落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
相同的句子提领、收束。
小试牛刀
9.下列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
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
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
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
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
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
们的眼前……
A.比喻、排比 B.对偶、比喻
C.排比、夸张 D.夸张、对偶
解析:选A。本题
考查对修辞手法的
判断。“梦想
是……源泉”“梦
想的太阳……”是
暗喻,将“梦想”
分别比喻成“源
泉”“太阳”。三
个“面对……”,
属于排比。
七、反复
反复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
重复出现
①强调,增强语
气或语势;②反
复咏叹,表达强
烈情感;③回环
往复,充满韵律
美
作用
情感明确反复内容,
根据作用展开
分析
标志:重复词语或句
子
七、反复
反复的种类主要有:
(1)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
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小试牛刀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
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
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
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
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
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
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
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
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八、设问
设问
定义
分析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
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
故问,自问自答
①引人注意,启
发思考;②更好
地描写人物思想
活动;③强烈地
表达情感
作用
情感为表达某种强
烈情感服务
标志:疑问句
八、设问
特点:
(1)设问的部分一般包括自问、他问或自拟他问;
(2)设问后面的答案包括自答、他答或自拟他答。
小试牛刀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
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
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
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
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
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
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
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
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
小试牛刀
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
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
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
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
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
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
事的吗?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
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
天”。
文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解析:选D。“一叶落而知天下
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
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
不啊!”为设问。
九、反问
反问
定义
分析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以加语气
①加强语气;②
发人深思,激发
读者感情,加深
读者印象;③增
强气势,奠定激
昂或愤激的感情
基调
作用
情感
无疑而问,明
知故问,答案
或情感态度在
问句之中
标志:问号
九、反问
1.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
阐明。
九、反问
2.分类
(1)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例如:
①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
②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
自豪吗?
③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用共产主义的甘霖灌溉出来
的鲜花吗?
(2)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例如:
①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
么两样?
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小试牛刀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不是一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B.谁是真正的“草根”英雄?不是“小沈
阳”,而是平凡的劳动者。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
近了。
D.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家里
的所有实物都变卖成了现钱。
解析:选D。A.运用了反问
修辞。B.运用了设问修辞。
C.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不同点
一
内容结构不同。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
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找出答案来
不同点
二
表现形式不同。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否定,一般是紧接
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不是用肯
定句表示否定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
不同点
三
修辞作用不同。设问主要是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
性和启发性;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