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评析:在思辨中突出哲理思考
真题回放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
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作文题评析
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对以往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延续——在思辨中突出一定的哲理
思考,题目的表述也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简洁、直接的风格。
回顾过去十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大致可以看到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和继承。
一是,从 2011 年到 2015 年。这一阶段基本保持了“二元”式命题。如“一切都会过
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舍弃的微光”和“(拾取的)微光”、“重要的”和“更重
要的”、“自由的”和“不自由的”、“坚硬的”和“柔软的”等。这些题目更多的是从不
同的角度给出“二元”思辨的内容。
二是,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次命题的 2017 年到 2020 年。这一阶段是在继承中有新变
化,没有了明显的“二元”对立,但也常给出两种观点来让考生判断。2017 年的“预测”、
2018 年的“被需要”、 2020 年的“转折”均是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以往的“二
元”命题的继承和发展。其中,2019 年的“中国味”在命题上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是却和
2017、2018、2020 年的题目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哲理意味,这种在题目中呈现哲理的方式
又和以往的“二元”式题目内核相通。
三是,在这十年的题目中,有个比较特别的题目,就是 2016 年“评价他人的生活”这
种现象类作文,虽然上海的高考作文一直关注生活,强调从生活中来,但这次却是将作文“显
著”地拉进“生活”里,突出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思考。
总结起来,这十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强调的是来自生活,在思辨中突出一定的哲理思考,
而 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这种特点。
从命题形式上看,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类似于 2017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也和 2020
年的作文题基本一致。(2020 年的作文题可以改成: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
发生的,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也有人认为并非如此。)题目的
表述语言简洁、直接,没有多余的文字信息干扰——这是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表达上一贯的风
格。
从内容上看,“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句话明显带有哲理
意味。那么,它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古往今来,很多有价值的事物,它们
的价值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被发现,如和氏璧、工之侨献的那个琴等等,人才也
一样,厚积才有机会薄发。是不是“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识”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呢?当然不是。也有些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识是偶然的、突发的,不少科学发现即是如此。
顺着题目的意思,那就是事物的价值要被认识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的;逆向思考,事物的
价值要被认识不一定都要经过沉淀,偶然因素也可以。但是,偶然的认识和时间的沉淀之间
有没有关系?也可以考虑。还可以延伸出一些内容,如,如果没有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
还有价值吗?“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因
果或条件)?还可再细细推敲下去,“时间的沉淀”内涵是什么?沉淀多久?“事物的价值”
内涵是什么?什么才是价值?等等。
如果构思成文,还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五五开,如果两边都说说——“经过时间的沉
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不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也能被人们认识”,
那就成了没观点的骑墙派了,而且也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思考;如果只立意在一边—
—“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或“事物的价值被人们认识,无
需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么论证起来就难以自圆其说,留给别人攻破的空间就太多、太大。
因而,围绕着“事物的价值被认识”和“经过时间的沉淀”的关系,选择自己最有话说的一
边,兼顾另一边,才是比较好的做法。但需做到既要观点鲜明,又不要把话说绝对,留下回
旋的空间。不过,如何建立好论证的逻辑,则需要一番考量,这就体现在平时的作文结构训
练上。
2021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除了考查基本的语言素养外,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
同时,也将审美和文化的考查暗含于中,仔细品味,可以看出,当我们要阐述“价值的被认
识需要时间的沉淀”的时候,一定会联系当下社会的某种特点,时下人们的某些表现,这未
尝不是一种警醒,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