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守 拙
弓 长
① 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
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
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
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
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
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 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
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
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③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
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
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
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
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
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所以,曾国藩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
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④ 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
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在瞬息
万变的数据王国里,是火箭腾飞的护航者,扎根川西大凉山二十一年,潜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研究,
托举七十颗卫星奔向太空。在曲折传奇的人生路上,他是不知疲倦的奔跑者,从一名中专生,自学
考上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为火箭数据处理专家;从湘西贫穷的小山村跑到县城,再到省城,再
甘愿跑到大凉山深处。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他的《数学手册》用了二十
八年,已泛黄脱页;他家的地板用了二十年,已褪色开裂。为了少年时的读书梦,他凌晨三点爬起
来学习,困得睁不开眼睛,就把头扎到冷水里。为了航天梦,他一次次向未知领域发起冲刺,实现
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 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
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
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
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
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 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
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 年第 6 期,有删改)
【注】红色字部分为阅读文本删节部分。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
文采。
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
却最有效。
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
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观点。
【文本简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和《艺经》中的语句,解释了传统文化中“守拙”
的含义,引出论题;第②段阐述守拙的好处;第③段列举曾国藩父亲逼子读书的事例,论证了“守
拙”的实效;接着列举车著明守拙的事例,论述了“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
功”;最后进行了总结论述,突出求学、干事创业都需要守拙。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
【答题指南】要注意先找到论题,本文的题目“守拙”其实就提示了文章论述的论题,但论点应该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继续从文中找寻。这篇文章在第②段最后的过渡句中提示了论述的中心“守
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由此可见,A、B、C 三项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有误,三种
说法对本文中心论点的阐述都不全面;只有 D 项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是正确的。故选 D 项。
【参考答案】D。
2.【考点】本题考查论据。
【方法引路】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要能够支持论点,否则,这个论据就不
能使用。
【答题指南】B、C、D 三项都能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A 项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因为这篇文章
的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强调的是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突
出了灵感的重要性,所以 A 项完全不能支持本文的中心论点。故选 A 项。
【参考答案】A。
3.【考点】本题考查论证过程。
【方法引路】梳理材料内容,分析论证过程,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答题指南】A、C、D 三项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正确的。
B 项有误。根据“‘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可知,作者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的
是“守拙”是一种智慧;而不是 B 项表述的“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故选 B 项。
【参考答案】B。
【中考点睛】
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明确一篇议论文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
①作者的观点;
②明确的判断;
③完整的句子。
根据以上三点,在文章中找出符合论点的句子或概括出中心论点。
2.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及怎样确定中心论点: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要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葵花》
——刘梅花
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
名字叫向日葵。
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
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语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
我们转,那么饱满。
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
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
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
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他一个人实在累啊,剜那么多的
坑,七八亩地呢。
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
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嗓子里打嗝儿。
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
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
干嘛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
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
头,这葵花开美咧!”
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
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
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
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
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对
我的挑衅不屑一顾。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
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
而逃。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到荼蘼,就收了。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
谢了,葵花就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
一点也不含糊。花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
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
走了。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
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下
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
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
11.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谄媚地笑”、“讨好地笑”?(2 分)
12.文章⑺⑻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3.赏析文章⒆段划线句的语言。(6 分)
1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感动”的原因。(4 分)
15.有观点认为文章⑾⑿段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4 分)
【参考答案】
11.①父亲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一个人剜坑,剜七八亩地实在累;(1 分)②父亲知道我们懒,用笑来鼓
励我们坚持下去。(1 分) (共 2 分)
12.①说明盛开的葵花数量多,(1 分)表现了葵花开放时的声势,突出葵花开放时的热烈灿烂之美;(1
分)为下文描写葵花野性的美做铺垫;(1 分)③与后文葵花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照。(1 分) (共 4 分)
13.①比喻,“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把“葵花秆”比作“箭镞”,
生动的表现了葵花秆的整齐、肃穆的状态;②拟人,“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形象的描绘了
葵花面朝东方时庄严、悲壮的的姿态;③运用叠词,既说明葵花数量的多,又表现了万秆葵花的`气
势。(共 6 分,写出两点即可。每点 3 分,其中手法 1 分,分析 2 分)
14.①葵花拿出浑身的劲来开放,展现自己的美;②葵花有价值,打下的花盘、叶子可以当牲畜的口
粮;③葵花对信仰的坚持;④自然的伟大。(共 4 分,每点 1 分)
15.参考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这两段描写牲畜吃打下的葵花叶子和花盘时的场景(1 分),与主题
无关(1 分),增加了读者的理解的难度(1 分),也使文章的结构变得松散(1 分)。示例(二)不能删去。
这两段属于插叙(1 分),描写牲畜吃打下的葵花叶子和花盘时的场景(1 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 分),
描写牲畜幸福的样子,更能突出葵花的价值(1 分)。(共 4 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①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
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
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
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
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
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
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
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
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 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
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
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
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
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
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
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
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
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 --咔哧,咔哧,咔哧, 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
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
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
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
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
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
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
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
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
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
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
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
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
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
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
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
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
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
由。
答案:
6.【答案】【小题 1】(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文章第③段指出“在我的
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以此引出④~⑧的内容,将每段描述的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句表述
出来即可。第④段主要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第⑤段写的是父亲做出各种漂亮结实的盘扣的绝
活;第⑥段写的是父亲有“两不记”的绝活;最后⑦⑧段写的是父亲裁剪时剪子与案板和谐结合的绝
活。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进行。从内容上看,这段主
要写父亲从师学艺的经历,表现父亲学习的认真与艰辛。再因为如此,所以后来父亲在从业过程中
练就了四大绝活,由此也可看出这段内容在结构上就是后面内容的前提与总起。同时又紧承上段对
父亲一生的总体介绍,所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第一句话,是对父亲用画粉画线
的动作描写,可抓住其中的“捏”“拉”“压”“拈”“弹”等词,分析父亲动作的连贯,表现这是他的绝活
之一。第二句话可抓住其中的修辞来分析,作者将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形象地表现出裁剪
的样子与工作的辛苦,同时也符合他是一位乡间裁缝的特征。
(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分析。先分析所给的“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这一标题交代了父亲的
职业,交代了写作的对象。而“一针一线皆关情”,“一针一线”交代了父亲的职业,并能表现他工作
的认真细致;“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情感,整个标题表现父亲是一位乡间裁缝,他用真情
为乡间人服务,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比起“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既能交代内容,又能表现
主题,同时还更富有诗意,所以二者不可互换。
答案:
(1)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
绝活。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
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3)①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
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②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
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4)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
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
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这篇文章围绕着父亲所从事的裁缝事业,回忆了父亲做衣服的四大绝活:画粉画线、做出漂亮的盘扣、
“两不记”、裁剪与案板的和谐结合。文章最后还写了父亲从事这项职业的不同做法,有在家等客上门
做,还有到主顾的家里去做,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看着他工作,吃着百家饭长大。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父
亲从职的认真、负责、不贪财等高贵品质的赞美。
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
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
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知了清韵
秦自民
① 相貌平平,甚至微不足道的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有着丰
富的美学意蕴,被当作神圣的灵物,代表着纯洁与清高。
② 商周青铜器上有与实物相像的蝉纹,也有蝉形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却没有蝴蝶、蜻蜓、萤
火虫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其他昆虫。道家给蝉的羽化赋予了重生的含义。先秦到汉代流行将玉蝉作
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蝉的若虫从污浊的泥土中脱身而出,蜕皮羽化为洁净的成虫,体现了出
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古人以为蝉饮露水,是高洁君子的象征。《荀子·大略》云:“饮
而不食者,蝉也。”因此,玉蝉深受文玩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有人将其作为饰物佩戴。汉晋时代
的达官显贵则喜欢在朝冠上加上蝉形的饰物,称为“蝉冠”或“蝉冕”,后来“蝉冠”就成了高官
的代名词。唐朝刘长卿有诗云:“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
③ 自东汉魏晋时期起,蝉就成为了文人最爱讴歌的昆虫之一。班昭、蔡邕、曹植、傅玄等文
史大家都作过《蝉赋》。曹植的《蝉赋》以绮丽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备
受天敌进攻的处境。蝉品格“清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以蝉比“贞士”,曹植首开先河。西
晋陆云的《寒蝉赋》将蝉推向神坛,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郭璞也作有《蝉
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
的宝贵品质。从此,卑微鄙陋的蝉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洁完美。
④ 事实上,蝉并非餐风饮露的清洁之虫,而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蝉的成虫
和若虫都是“树木吸血鬼”,都拥有刺吸式口器,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下颚特化成针状,适于
刺入植物组织中,啜饮树木的汁液,侵吞树木的营养,从而危害树木的生长。雌蝉的锯状产卵器十
分锋利,即使是较硬的桃树、荔枝树等植物的树枝它也能刺插进去。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
条中产卵 100 多颗。产卵造成新梢枝条组织损伤,切断了树枝的运输系统,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
输,这样树枝就会因为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而慢慢枯死。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许知道蝉是害虫。他在
《初归石湖》中云:“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说他当年亲手栽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
因为没人照料,如今无数的鸣蝉已经将原本翠绿的树叶破坏殆尽了。
⑤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蝉虽然伤害树木,通过尖利的口器刺进树
木中啜饮汁液养活自己,但它的若虫疏松土壤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集中爆发的周期蝉尸体还为森
林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更重要的是,蝉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蝉缺乏防御手段,是螳
螂、狩猎蜂、大山雀、黄眉、柳莺等众多捕食者心仪的美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20.6B,有删改)
1.从本文第③段看,中国古代蝉又被赋予了“君子”的哪些品格?(3 分)
2.选文②③段中,多处列举了一些朝代节点,请简要分析这两段说明顺序的运用。(3 分)
3.选文第④段主要介绍了蝉的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 分)
4.“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能够反映一条清晰的食物链条,结合选文第⑤段,下面的表述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植物→ 蝉 → 螳螂 → 黄雀
B.露水→ 蝉 → 螳螂 → 大山雀
C.植物→ 蝉 → 大山雀 → 黄眉
D.露水→ 蝉 → 大山雀 → 螳螂
【文本简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蝉。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②③两段采用了时间顺序,先后列举
了“商周”“先秦到汉代”“汉晋时代”“自东汉魏晋时期起”这样的词语,依次介绍了蝉在不同
时期的审美价值。第④段主要说明蝉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最后一段反映一条清晰
的食物链条。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指南】根据第③段“正直清高,与世无争”,“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
德”,“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等有关语句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正直清高、与世无争、贞洁之士;文雅、洁白、廉洁、简朴、诚信;出污秽而不染、
洁净、高洁。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 3 分。能用文中关键词,3 至 4 个即可。
2.【考点】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
【答题指南】第②段介绍“商周青铜器上有与实物相像的蝉纹”“先秦到汉代流行将玉蝉作为殉葬
品”“汉晋时代的达官显贵则喜欢在朝冠上加上蝉形的饰物”和第③段介绍“自东汉魏晋时期起,
蝉就成为了文人最爱讴歌的昆虫之一”。可以看出这两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蝉在不同时期的审美
价值。
【参考答案】采用了时间顺序,先后列举了“商周”“先秦到汉代”“汉晋时代”“自东汉魏晋时
期起”这样的词语,依次介绍了蝉在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 3 分。说明顺序 1 分,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3.【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答题指南】从第④段“事实上,蝉并非餐风饮露的清洁之虫,而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
有害”,可以看出第④段主要介绍了蝉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从“蝉的成虫和若虫
都是‘树木吸血鬼’”,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蝉的成虫和若虫”比作“树木吸血鬼”,从修辞手法
的角度来看,这是比喻;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是打比方。从“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
条中产卵 100 多颗”,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他在《初归石湖》中云”,可以看出
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第④段主要说明蝉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采用的说明方法:打比方、
列数字、举例子(引用)。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 3 分。特点 1 分,意思对即可;说明方法 2 分,答对两种即可得 2 分。
4.【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答题指南】根据“通过尖利的口器刺进树木中啜饮汁液养活自己,但它的若虫疏松土壤也有利于
植物的生长。集中爆发的周期蝉尸体还为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更重要的是,蝉是生态系统食
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蝉缺乏防御手段,是螳螂、狩猎蜂、大山雀、黄眉、柳莺等众多捕食者心仪的
美食”,再结合题干给出的“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中涉及的对象是“螳螂、蝉、黄雀”,可以得
出一条清晰的食物链条:植物→蝉→螳螂→黄雀。可见,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故选 A 项。
【参考答案】A。
【中考点睛】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
1.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2.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3.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好玩的游戏——踩树叶。核桃树的叶子大,秋天全都干黄了,落满院子,像一片片酥脆的烤薄饼,
脚踩上去“唰唰”的响,好过瘾!我的游戏规则是,每迈出一步,都要踩到一片枯叶,否则就“死了”,
游戏没有终点,“唰唰唰”的,我能踩半个钟头。这天,当我迈出步子去踩一片大大枯叶时,脚却
被弹了回来,叶子下面藏了两个圆圆的“宝物”,那是两颗裂了皮的大核桃,每颗都有婴儿拳头大,
在干货店里绝对是上等货!我好像在森林里捡到野果一样兴奋,立刻剥开,皮如脆纸,里面满满的核
桃肉,轻轻一抠就下来了,哇,好香啊,嚼一嚼,满嘴油香!贪心的我,把核桃装在口袋里,抬头张
望,看看核桃树还有没有“存货”,秋风清朗,早把枝头大把的叶子吹落,光秃的树枝哪有核桃的
踪影!而这两个核桃却深刻的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甚至清晰记得那天下午我穿着红黑相间的运动衣!
⑩2000 年新年过完,单位要盖新楼的消息便落实了,爸爸妈妈开始打包家里的家当,准备搬家去出
租房 “过渡”,等院子盖好新楼,再搬回来。每家每户都喜滋滋的,是啊,20 平米的.房子越来越
不够住了,孩子们需要自己的房间,卫生间也不能总是用公用的,家里来了客人总是没地方坐……
这时的兰州,街上高楼越来越多了。
11 搬家的时候,核桃树好像被大家忽略了,大家只想早早搬走,快快搬回新家!两年后,新房交屋
了,再次来到家属院,我连方位都搞不清了,院里一片施工后的狼藉,一棵植物都没有。
12 “爸爸,原来院里的核桃树去哪了?”这年鲜核桃上市的时候,我问道。“哎,施工的时候砍掉
了,树不好移栽,容易死。核桃木是好木头啊,很多人都抢着要,做家具去了。”我是该伤感呢?
还是……核桃树死了,也要被人分尸,可是明明我也很贪婪,捡到两个核桃就想要更多的我,是不
是和他们也一样呢?
13 最近看一本漫画书,在日本有一个习俗,家中生小孩,就要在院子里为孩子种一颗树,男孩是金
桂,女孩是银桂,让孩子与树一起长大。核桃树虽然不是我的树,但是相伴的 10 年他带给我很多
快乐,那是一份自然的感情!我希望以后也能为自己的孩子种一棵树,但是不会让孩子半路失去他的
树,要让他们都活得长久,相互陪伴,因为那是人与自然的友谊!
10.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2 分)
春天,人们捡核桃花、吃核桃花;夏天, ;秋天, ;后来,核桃树被砍。
11.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4 分)
(1)后来,街上也有卖鲜核桃的了,顾客称好,站在旁边看着卖核桃的一个一个剥好,那双黑褐色的
手套,怎么看也没有自己剥核桃的那双手漂亮!
(2)我好像在森林里捡到野果一样兴奋,立刻剥开,皮如脆纸,里面满满的核桃肉,轻轻一抠就下来
了,哇,好香啊,嚼一嚼,满嘴油香!
12.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3 分)
13.作为植物的核桃树,写作时用的人称应该是“它”,但本文却使用“他”,为什么呢?请结合全
文细细咀嚼这一人称所蕴藏的意蕴。(3 分)
14.树是人类的朋友,带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
它倒下了……作者笔下的《核桃树》留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和自己实际谈谈看法。(3 分)
【参考答案】
11.(1)街市上剥核桃的黑褐色手套与自己剥核桃的漂亮双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动手剥核
桃的开心,表达了作者对于剥吃鲜核桃的喜爱,对那段美好体验的难忘。
(2)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我捡到大核桃的兴奋,核桃的味美,内心的满足。
12.不能删。文章第⑧段写了我学骑自行车撞上核桃树,核桃树像叔叔一样保护我,为我保密。从而
突出了核桃树在我心中分量,我和核桃树的情谊,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2 分)同时,为下文写核
桃树被砍我的伤心、感慨做铺垫。(1 分)
13.核桃树陪伴作者十年之久,给作者带来了很多快乐,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更有了深厚的情谊,
树已经是作者的朋友、亲人了,而不仅仅是树了。(1 分)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有着对自然、对生命的
深深敬畏,在他的心里树和人是一样的,他希望树儿可以和人长久相伴,友谊永存。所以作者用“他”
来称呼核桃树。(2 分)
14.略。要求能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主题围绕: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一味地索求,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