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与母亲相守五十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五十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
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五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四十多岁了,可一回娘
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十四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十一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
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
医那里可只有几封土膏药,拍个 X 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
“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
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
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
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
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
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愧悔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
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
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
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
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
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
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
能听听鸟儿歌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
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
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
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
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十四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
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
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
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
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
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
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
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
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
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
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
起。“三十七年了,我总记着欠我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
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 年 3 月 20 日,有删改)
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 分)
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 分)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 分)
⑴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 分)
莉君的心,被愧悔揪扯了一把。
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2 分)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
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 分)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答题指南】结合原文,梳理出关于母亲“能干”的四件事并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能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会做满满一桌菜;④雕刻
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
【评分标准】本题共 4 分,每点 1 分。
2.【考点】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答题指南】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答题时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并结合
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插叙的常见作用是: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避免平铺直叙;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
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
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评分标准】本题共 4 分。举例 1 分,简析作用 3 分。
3.【考点】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及揣摩心理。
【答题指南】⑴注意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此时莉君的心理活动。说出心
理活动描写得 1 分,分析出人物心理再得 1 分。
⑵要回到文本中,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内心活动,并结合上下文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⑴参考示例: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愧疚、悔恨之情。
⑵参考示例:大喜过望(喜形于色、幸灾乐祸……)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 4 分,每小题 2 分。第⑴小题 2 分,意对即可。第⑵小题 2 分,
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恰当 1 分,理由合理 1 分。
4.【考点】本题考查选材与主题分析。
【答题指南】结合文章大意,可以很明显判断栏目是“人生感悟”“人间亲情”。可
以选择一个栏目,围绕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选材和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一:“人间亲情”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
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
解和爱。
参考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的故事,描述莉君对母亲从不
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
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情更融洽的道理。
【评分标准】本题满分 5 分。要重点关注学生答案中栏目与理由之间的相关度。选定
栏目 1 分,选材 2 分,主题 2 分,只选定栏目,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我 的 家 乡
汪曾祺
①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
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
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
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
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
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
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
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
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
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
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
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
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
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
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
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
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
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
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
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
静,不动声色。
⑤ 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
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
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
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
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2 分)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
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3 分)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
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3 分)
4.2020 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
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
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 字以内。(5 分)
【示例】
《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
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
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作品风格分析。
【答题指南】汪曾祺散文作品“淡而有味”,在这篇文章中有也体现,从开篇到结束,
作者都在淡淡地描述着家乡,描述着运河,用白描式的语言展现不同的画面,如“我
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
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结
尾的总结“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等都体现出“淡
而有味”的特点。A、B、D 三项的“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哀婉低沉”都不符合
汪曾祺作品的风格。只有 C 项的“平和舒缓”与“淡而有味”的风格相吻合。故选 C
项。
【参考答案】C。
2.【考点】本题考查句子和作者情感赏析。
【答题指南】a 句中写鱼鹰“精神抖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鹰昂扬的精神状
态;“如同临战状态”,又把鱼鹰比作临战的战士,生动形象;打鱼人把篙子一挥,
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写得生动有趣,很有画面感;似乎欣赏鱼鹰捉
鱼是一件让人觉得快乐的事情,从而表现生活是可欣赏的,是美的。
b 句中,“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
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
“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读者也会对“这样的紫色
的长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汪老笔下,似乎生活一直是有着诗意之美的。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一:第④段 a 处运用拟人手法,(1 分)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
水中捕鱼时的情态,(1 分)展现了妙趣横生的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
(1 分)
参考示例二:第⑤段 b 处通过景物描写,(1 分)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1
分)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 3 分。a、b 任选一处赏析。点明修辞方法或描写手法 1 分,表达
效果 2 分。)
3.【考点】本题考查对作者的鉴赏评价。
【答题指南】解答此题,首先要谈看法——你认为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结
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进行简析。如: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
描绘运河是一条“悬河”,“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
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
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通过对比,把日常生活所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遐想,
仿佛一个导游在给游客描绘自己的生活,让人不自觉地想去体验一把。写鱼鹰捕鱼时,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
啪啪,纷纷跃进水里”,而当它们捕得鱼时,“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
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真想也拥有这样的几只鱼鹰啊!它们看起来又能干
又傻乎乎的,在作者笔下似乎就是一体,和谐得很。汪老写出了生活的情趣,而生活
的情趣中又让人感受到汪老的情趣。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1 分)他能从鸽
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1 分)能在运河撑篙、
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1 分)
参考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1 分)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
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1 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 3 分。形象特点 1 分,分析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4.【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评析。
【答题指南】参照题干中示例所给的《昆明的雨》的简析,结合本文内容写一段简析
即可,注意题干中字数要求是“100 字以内”。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
的话题,描写了京杭大运河、“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等生
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水乡美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
生活的真诚。文章凡人小事,淡而有味。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1 分)描写了运河、
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1 分)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
生活美景,(1 分)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1 分)文章平和恬淡,诗意
盎然。(1 分)
【评分标准】本题共 5 分,话题 1 分,内容 2 分,情感 1 分,特色 1 分,言之成理即
可。
【补充注释】
【欻(chuā)】象声词,急促的声响。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
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
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
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
天热了。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
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
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
母亲还活着。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
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
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
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
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1.第一自然段写“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这句话用了什
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第十二段中“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
的花朵”的含意?
3.“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一句中,母亲和姑妈期盼的“春天”的内涵有何异
同?
4.文章最后一句话说:“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
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深意?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5.结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谈谈文中的“冬天”有什么深层含义。
【参考答案】
1.衬托手法。以“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衬托路人“透心的寒冷”。
2.这句话用“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形象地表明她的
生命已经不再有亮丽的色彩和充满生命力的希望。
3.同:“春天”都指美好幸福的生活。异:两个人的“春天”又有区别,各自期盼
的幸福并不一样。姑妈主要是希望周围有亲人陪伴,母亲则希望儿女能健康成长。
4.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这是作者对生
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
5.文中的“冬天”有双关义,它既指季节上的冬天,也指生命的“冬天”——生命
中无情的寒冷与凄凉。
《竹影》
——丰子恺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
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正
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
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
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
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
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
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
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光底下
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
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
所描写的动怒的人。这时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
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
己看了也要笑。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
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
明也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
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
呢!”……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
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
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
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
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
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
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
了。我们送他出门。
1.选文主要写的是月夜里孩子们的活动,为什么前面还要写太阳落山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
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
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月迹》与《竹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面写月亮慢慢升起作铺垫。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
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点拨:最关键
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
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
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4.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是描写月亮的,主人公都是孩子,都
凸显了月光清澈皎洁的美好特点,主题上都表达了对天真浪漫的童心童趣的理解与保
护。它们都把孩子们好奇好动,喜欢争论,天真浪漫,充满情趣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