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有答案

ID:737238

大小:37.3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 年中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听 香 白音格力 ① 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 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 题额。 ② 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 0.1 岁或 0.5 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 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 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 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 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 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 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 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 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 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 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 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 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 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 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 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 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 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 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 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 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 趣。 ⑧ 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 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 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 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 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身 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 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 来呢? ⑫ 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 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 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 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 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 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 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花瓣上,能听 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 脚步声…… ⑯ 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 分) 段落范围 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 ①②自然段 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 ③~⑧自然段 ⑨~ ⑭ 自然段 ⑮⑯ 自然段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 分) 【文本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听香。作者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二类:一是听到与香 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 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 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答题指南】B、C、D 三项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符合文意。 A 项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 乡的人把“闻香”说成“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结合第三段“早听 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 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地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 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可见 A 项中“把‘闻香’ 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 A 项。 【参考答案】A。 2.【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 【答题指南】A、C、D 三项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是正确的。 B 项有误。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 0.1 岁或 0.5 岁的时候,应该就知 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 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 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不是 为了突出听力好。可见 B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 B 项。 【参考答案】B。 3.【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答题指南】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 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 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 涵,一种生活姿态。第⑧段总结上文。结合第⑧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 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③到第⑧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结合第⑨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⑨ 段到第 ⑭ 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文章第 ⑮ 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 ⑯ 段写 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故第 ⑮ 和第 ⑯ 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 好。 【参考答案】①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②“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③ 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答题指南】结合第⑨段“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 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 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 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 结合第⑨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 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 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结合第 ⑭ 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 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 结合第④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 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 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 进而感受香的声音。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参考答案】①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②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③ 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 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荠菜。 这样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 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 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 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 面容与身姿。荠菜,因 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 段不可复得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拿手菜。小时 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 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 见多识广,最好吃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 呢?一方面年少时人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山珍海味搞得混 杂;另一方面,妈妈做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爱心,别人根本 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妈妈做菜,伴随着我们成长,而且有时效 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回忆,你出再多钱也买 不到,它是无价。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 我在她睡着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卧室没有 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 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我?如果她假装睡着, 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将是少了一个我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 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 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 每次我离开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明是母亲止痛 药,控制她隐隐作痛心,因为那一刻,我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长途电话惊醒, 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 母亲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生活是 我全部现实,其余一切都是假。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一件易碎品,一定 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曾把唯一 母亲抛弃到了时空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 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仅仅是爱,而我 付出爱很明显是有限,与那无限母爱形成了鲜明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那一小块天空再也 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 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 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7.选文中与母亲有关事,都带给我深刻感受。请补全下面表格。(4 分) 与母亲有关事情带给我内心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① ②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③ 我接到母亲去世长途电话④ 18. 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理由。(4 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表达效果。(4 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不超过 100 个字)(6 分) 【参考答案】 17.①陶醉 ②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 ③心痛(痛苦)④自责(懊悔) 18.示例一:不能(1 分);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菜评价能够衬托出我对妈妈做海带 炖排骨一菜感受(1 分);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三个原因(1 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 旨:赞美了母爱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懊悔、自责之情(1 分)。 示例二:能(1 分);台湾美食家蔡澜对他妈妈做菜评价与我对妈妈做海带炖排骨一 菜感受在情节上关联不大(1 分);去掉后,行文思路更简洁,衔接更顺畅(1 分);去掉后, 文章主旨仍能得到充分表达(1 分)。 19.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2 分);形 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动作和心理特点(1 分);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 母亲又依依不舍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1 分)。 20.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1 分);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 可能离开我们特点(1 分);作者意识到:能够和母亲在一起日子一定要珍惜(1 分)。 21.写法 2 分;后三点中,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示例一: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2 分);母爱凝聚在荠菜上(2 分);母爱浓缩在 排骨海带汤中(2 分);母爱呈现在我离家时母亲吃催眠药上(2 分)。 示例二:作者通过具体详尽地叙事来刻画母爱(2 分);跟母亲去紫金山挖荠菜时, 母亲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2 分);母亲给我炖排骨海带汤,这道融化着母爱家常菜, 让我 感受到幸福(2 分);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表现了母亲对我不舍之情 (2 分)。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 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 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 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 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 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 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 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 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 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3 分)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文本简析】 这篇文章围绕“语言是刀”展开论述。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因此我们 要学会“慎于言”。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探究。 【答题指南】A、C、D 三项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符合本文写作意图。 B 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有些语言,初听时 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 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 人造成重大伤害。因此 B 项错误。故选 B 项。 【参考答案】B。 2.【考点】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 【答题指南】B、C、D 三项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是正确的。 A 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 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倘若 那赞美是虚伪的……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可知,作者要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可见 A 项是错误的。故选 A 项。 【参考答案】A。 3.【考点】本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引路】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题指南】A、B、C 三项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是正确的。 D 项有误。作者论述“话语如刀”,要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他人;要用劝谏的话语对 待“好友长了脓疮”,而且要让他领情;而“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 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导致 “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可见,“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慎于 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可见 D 项 的分析和探究是错误的。故选 D 项。 【参考答案】D。 《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 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 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 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 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 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 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 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 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 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 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 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 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 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 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 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 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 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 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 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 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 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 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 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 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 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 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 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 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 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 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 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 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 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 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 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 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 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 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 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 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 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 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 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 乡愁等等。 D.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 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2.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 分) 3.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 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D (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 2.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 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 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 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 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 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文章 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 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 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