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考语文一轮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朋友老卢
三 石
① 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
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 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
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
活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
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
以后就变了,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
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
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 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 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
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
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
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
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
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
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 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
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
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
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
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 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
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
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
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着脸硬是没给我做,弄得我
灰头土脸的。
⑧ 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
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
吾,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本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
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 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
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
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
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
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便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
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
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⑪
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过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选自《微信小说选刊》2019 年第 11 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3 分)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心情
①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② 生气
没给“我”做连心饭 拉长着脸 内心排斥
登门致谢 腼腆 ③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 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2 分)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4.结尾写道:“我心里一阵震动。”请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2
分)
5.这篇小说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分)
【文本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老卢。他干活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成了贫困户。“我”
是他的帮扶干部,他对“我”总是冷冰冰的,慢慢的“我”对老卢失去了信心。不过
有一次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找“我”帮忙,第二天对“我”
很热情,原来是“我”说老卢是朋友,没说他是贫困户。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方法引路】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指南】根据第⑤段的“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
可以概括出①的答案“撬掉连心卡”;根据第⑥段的“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
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可以概括出②的答案“冷冷(黑着脸、
不再理我)”;根据第⑨段的“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
恳地向我道谢”可以概括出③的答案“感激”。
【参考答案】①撬掉连心卡;②冷冷(黑着脸、不再理我);③感激。
2.【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方法引路】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方法引路】根据第②段的“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
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可以看出老卢勤劳能干;根据第⑤段老
卢撬掉代表贫困户的连心卡和第⑥段老卢不愿以贫困户的身份到厂里当保安两件事
可以看出老卢自尊好强;根据第⑨段的“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
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可以看出老卢知恩图报。
【参考答案】①勤劳能干。有石匠手艺,“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②自尊好
强。难以接受贫困户的身份;③诚挚感恩。我帮他的忙后,他登门致谢。(答出其中
两点即可)
3.【考点】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方法引路】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
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答题指南】从“冷得像块冰”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
卢待人的态度比作冰。结合老卢撬掉连心卡的事情可知,“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
话”表现了老卢的冷淡以及对贫困户身份难以接受的郁闷心情。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卢待人的态度比作冰,表现老卢的冷淡
以及对贫困户身份难以接受的郁闷心情。
4.【考点】本题考查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
【方法引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
言表述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答题指南】根据第⑩段的“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
友,没说我是贫困户’”和老卢撬掉代表贫困户的连心卡和老卢不愿以贫困户的身份
到厂里当保安两件事可知,老卢不愿别人把他当成贫困户来帮扶,他是一个自尊好强
的人。据此可以得知“我心里一阵震动”时的心理活动:不把贫困户当帮扶对象,而
把他们真心当朋友,工作效果才好,才能真正贴近帮扶对象的心。
【参考答案】不把贫困户当帮扶对象,而把他们真心当朋友,工作效果才好,才
能真正贴近帮扶对象的心。
5.【考点】本题考查对叙事人称作用的理解。
【方法引路】用第一人称写作,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故事的见证人写
进文章中,甚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通过“我”把整个故事传达给读者,
这样可以给读者一个真实亲切的感觉,容易引起共鸣。
【答题指南】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我”的身份是一名帮扶干部。小说叙述了“我”
和帮扶对象老卢由敌对到成为朋友的故事。从“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
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
例行公事”可以看出,“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
小说以“我”作为叙述者,深化了小说主题,让读者深刻理解到了我国的“扶贫工作”。
【参考答案】①小说由“我”来叙述“我”和帮扶对象成为朋友的故事,“我”
是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的身份是一名帮扶干部,
以“我”作为叙述者,便于带动读者深刻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深化了小说主题。
(答出一点即可)
【中考点睛】
记叙文语句的赏析
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
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风》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
住。不管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
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
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味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
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在纵
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
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
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
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
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
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地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
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束缚大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
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
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身子伸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
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
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
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
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
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
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
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流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
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成一片凌乱,自
己照旧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
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
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
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
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
的约束着。
16.文章开头说“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结尾说“或者就
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17.文章第三段中描写“流水”和“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请结合文
章内容作出简要分析。(5 分)
18.作者一开篇就说,“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从全文看,“天地”
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6 分)
19.文章第二段“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与上文中“风一辈子不能平
静”是否自相矛盾? 结合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处理“社会矛盾”的一些看法。(6 分)
【参考答案】
16.结构上,首尾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2 分)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对
待风,要有一定的放松,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2 分)
17.相同之处:都受束缚,渴求自由。(1 分)不同之处:面对束缚,“流水”
采取的是顺乎自然的抗争的方式,争取解放,终得自由;(2 分)“风”采取的是坚
决抗争的方式,但终难自在。(2 分)
18.①“风一辈子都不平静”;
②“只要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
它”;
③尽管被“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风却“究竟还不肯驯伏”。(每点 2 分)
19.(1)不矛盾。“风一辈子不能平静”是因为始终受到约束;而这“拂拂微风”
是它觉得无拘无束,自由惬意,其实也是被“抑制着的”,天地只许它“拂拂吹动”,
从本质上讲,它仍不自由,“最平静”只是相对而言。(3 分)
(2)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对待社会矛盾,不能采取压制的方式,而应让它有适
度释放的机会,否则,将会酿成社会的动乱。但对待社会矛盾,又不能让它一味的释
放,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控制,否则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对待激化了的矛盾,也不必惊
慌失措,因为任何矛盾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3 分)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
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
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
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
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
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
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
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
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
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
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
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
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
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
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
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
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
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
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
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
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
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
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
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
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
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
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20 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2 分)
毛巾厂下岗 → →空闲捏
制小泥人 →
→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
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
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2 分)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
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2 分)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 分)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土温润的光芒”的妙处。(3 分)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
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3 分)
【文本简析】
文章以泥土为线索,写主人公下岗卖油饼,遇到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
的干部赏识而专心捏泥人。通过主人公的努力,普通的泥土变成了泥人、陶人。她最
终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引路】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结合关键句子
回答。
【答题指南】从“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
可看出第二个情节是:开油饼店。从“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可看出第四个情
节是:专心捏泥人。
【参考答案】开油饼店;专心捏泥人。
2.【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
【参考答案】①脸发烫有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脸因热气熏蒸而发烫;
深层原因是他的话说到自己心坎上,自己捏泥人的手艺得到行家认可,脸因激动而发
烫。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随心所欲捏泥人的高超技艺,也
表现了主人公心满意足的欢畅心情。
3.【考点】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品质
【答题指南】要结合语句分析。
从“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
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
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
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可看出她有理想,心灵手巧。从“复
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
的人们摩肩接踵”可看出她心灵手巧。从“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
艺人,变泥人为陶人”可看出她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参考答案】①有理想,心灵手巧;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4.【考点】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灵巧的双手不仅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
命力,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②点明中心,揭示了深藏于泥土的无尽力量。
③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5.【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
【方法引路】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围绕作者抒发的感情,结合自己的生
活实际谈感受。
【参考答案】参考示例:成功离不开勤奋,作为学生,要学有所成,必须勤奋努
力。只有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补充注释】
【鏊(ào)】鏊子,一种摊面食的器具。铁制,平圆,中间稍凸起。
黑发底下
(1)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
同一个人。
(2)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
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
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3)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
露水,一 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
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
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
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
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4)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5)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
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
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
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
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6)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
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
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7)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
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
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 的冬夜很
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8)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
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
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9)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
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
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
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
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
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10)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
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
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11) 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
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
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
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⑿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
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⒀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17. 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18. 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间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19. 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0. 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21. 第⑨段“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中
“丢”字用得很传神,请简要品析。
22.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17. 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
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
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18. 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间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19.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衬托,对
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
20.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
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袞老,不再年轻)。
21. “丢”原指遗失、失去,在这里指父亲被病魔折磨,失去了头发。表达了作者
对父亲生命流逝,无奈不舍(无法控制、无法把握)的感情;同时也表明了在作者的
眼中,父亲即使掉光了头发,也是坚强的,伟大的。(意思接近即可)
22. 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
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解析】
17. 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理解题目的含义,要结合内容、结合人物、结合
情感、结合主题谈,要从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去考虑,理解标题的含义就是要挖掘标
题的比喻义和象征意。根据文章内容,解析题目的表面含义,去文章中找出“黑发”
相关的语句,即可明确表面含义是黑发底下是父亲,是父亲的白发;结合主旨,黑发
底下的还有父亲对儿女浓浓的爱和付出,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8. 本题考查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果在主人公之外,刻画了其他人物形
象,都是对主人公的形象起烘托作用;而根据语句中对母亲的描写,侧重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爱父亲的人;通过母
亲和父亲的互动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19. 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出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考虑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形象,表现人物心情,突出深化主题等;本题划线句子描绘的是沉静、幽深、冷清的
环境,而下文描写的是一家人在狭窄的厨房里取暖的情形,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0.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赏析语句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修辞
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用词角度;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可以看作拟
人、夸张、对比),把父亲的白发比作撒入广袤的黑土地的微薄的雪花,所以可以从
修辞角度进行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答题方式是:把 XX 比作 XX,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写出了、抒发了、表达了)……。
21.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们要透过词语的表面哈衣,结合作者
的感情脉络,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会作者遣词的用意,解答模式:“XX”一
词原意是……,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表达了……。
22. 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含义和作用,根据句子“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
舍昼夜,无法回头”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对生命流逝的悲痛。
而语段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根据位置进行分析,语段位于文章结尾作用往往是呼应开头,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等作用.据此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