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
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
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
清醇。
二、科普文章文体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
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
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
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
和勇于探索创新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
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基本要求
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
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
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
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
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
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
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
作为依据进行说明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
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
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
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特征。
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
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
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
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首尾与过渡。
②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
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
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
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
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
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
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科普文的类别
(一)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
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
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
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
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
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
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
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
懂的特点。
(二)介绍性说明文
1.概念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
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2.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
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
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
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二.科普文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用语准确严谨)
(2)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真实准确)
(4)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
的目的。
(6)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详细精确)
三.、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
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
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
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
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
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
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
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
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
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
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
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
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
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
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
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
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
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
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
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
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科普作品阅读指要:
1.感受科普作品的特点: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
科学性是指科普作品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
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要有科学的依据。
文学性是指科普作品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
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通俗性是指科普作品,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一般要用通俗易懂的、人民大众的
语言来深入浅出的讲述科学道理,少用科学术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深入研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4.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
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是科普作品的独特之处。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
语言运用的理解,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领会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
[准确、简明,生动、活泼]
4.把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引用法、分类法、图表法、打比方、作比较、
列数字……
5.理清说明的顺序:
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
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原因——结果主要——次要
整体——部分概括——具体
现象——本质特点——用途
总说——分说——总说
★科普文章跟科学论文不同:跟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
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例如:
①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也能使
科学的小品富有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
握科学知识,这也是科学小品产生趣味的一种表现手法。
世界最大的膜[美]刘易斯·托马斯
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
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
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
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
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
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
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
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
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
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
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
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
都通。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
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 ATP(三磷酸腺苷)的
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
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
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
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
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
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
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
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
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
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
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
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考点 1: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一般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考题设计: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4 分)
答:(4 分)运用反衬手法,以月球表面“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死沉沉”情况。反衬地球的“生机
四溢”, (2 分)突出了大气层这个“膜’’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2 分)
考点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一般技巧:定位+提取+整合
步骤一、找出相应的段落、句子;
步骤二、整合概括句子;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题要诀: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考题设计: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4 分)
答:生命体出现前,地球在冷却时排出含有微量氧气的稀薄气体;(1 分)这些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
光合细胞以及生命形式出现;(1 分)在光合作用下,生命体产生大量氧气,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臭氧层,形
成“世界最大的膜”。(2 分)
考点 3:分析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般技巧:准确严谨+生动形象(手法)
考题设计: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4 分)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答: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
用。(2 分)
考点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般技巧:观点+理由(内引外联,总分总)
考题设计:“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
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6 分)
答:“这样干”包含破坏臭氧层和毁坏绿色细胞(或生命体)两种情况。(2 分)
示例:①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②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从词语分析语言特色答题思路:
①解词
②分析词语手法、风格
③作用
例【08 广东卷】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
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答:”惨淡经营“:②运用拟人手法,③把第一个 DNA 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 DNA 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
“白搭”:②运用口语词,③赋予俏皮意味,通俗地表达了 DNA 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
“玩意儿”:②运用口语词,③赋予 DNA 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
深为叹服;
“让进”:②运用拟人手法,③表达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
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