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机械效率
第 1 课时 认识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
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 1 种是人直接提着沙子上楼;第 2 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
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 3 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
拉上楼。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讨论,比较优缺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的视频。思考: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的功?
(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总结:一般来说,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有用功,机械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
的功为额外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为总功。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
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沙子做的功相等吗?)怎样探究这个问题?
1.设计实验方案:用手通过一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提起
重为 G 的钩码。
2.为了探究上述问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手对绳的拉力 F、手移动的距离 s、钩码的重
力、钩码上升的高度 h。
3.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测量。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次数 手的拉力 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1)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2)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3)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1)不相等。
(2)手拉绳做的功多。
(3)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探究点二 机械效率
请同学们自学阅读“什么是机械效率”部分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 1 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 1,用百分数表示。
教师讲述: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机械效率=有用功
总功
×100%;
计算公式:η=W 有用
W 总
×100%;
三者之间的关系:W 总=W 有用+W 额外。
注意:对于实际机械,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三、板书设计
第五节 机械效率
第 1 课时 认识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是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 总=W 有用+W 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率。
2.η=W 有用
W 总
×100%。
四、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和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
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一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
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上课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重体现物理学
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
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第 2 课时 测量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
2.通过实验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滑轮、定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并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利用实验测量时,需要测量哪几个物
理量?怎么计算有用功,怎么计算总功?
2.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滑轮的重、绳重、绳与轮间的摩擦、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3.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利用测力计将安装在滑轮组中的钩码提起(如甲图、乙图所示),比较同一滑
轮组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η=W 有用
W 总
×100%=Gh
Fs
×100%
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 2m 的细绳。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G 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 F 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 h
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 W 有用、总功 W 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实验
次数 G(N) h(m) W 有用
(J) F(N) s(m) W 总
(J) η
1
2
3
4
5.分析与论证: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在不同使用情况下,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是一定的。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于 1。
归纳总结: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与滑轮组的绕法无关。
交流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讨论后得出: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
减小滑轮转轴处的摩擦等。
三、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测量机械效率
一、如何测量机械效率
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展示。要求典型测不准
和测很准的小组进行互相交流,通过对比分析,深刻挖掘学生测量、思考中所存在的问题,
规范实验操作,反思实验过程,达到提升认识的目的。
2.对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对于学生实验数据不足的突发事件
处理不灵活,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足的表现。课后对突发事件的思考,带给我种种灵感,让
我深刻体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充分备课、备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并紧握住实验背后的线索
——即实验目的,才能很好地面对各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