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2)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
科学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公共参与】
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教学重点: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
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讲授新课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板书)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板书)
阅读与思考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
化。
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
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盖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
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
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
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
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
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教师: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学生: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
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阅读与思考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
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
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是一种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
的。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
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
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学生: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板书)
阅读与思考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暂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
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
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排化程度。理学的
产生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
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暂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
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
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
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没有立足中国国情,直接用外来文化来解决中国的
问题。
教师:如何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学生: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
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
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