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 2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的原因是
( )
A.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B.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解决财政危机 D.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向
2.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
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3.《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 10 年,在(20 世纪)20 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
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
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促进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4.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
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
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5.1942 年 5 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
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
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
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6.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
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
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 )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
7.1894 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
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
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
府 ( )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8.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1934 年前最高产值曾达
27 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1947 年恢复到 16 万吨,1948 年又跌至 13 万吨,并被征军
用。1934 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因有
( )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
②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
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 年到 1898 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 60
多家,其中 80%属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 1200 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 15 家以上。原来基础
较好的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的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近代工
业,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
其突出……。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90 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
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 200 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
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
“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
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
选编》
材料三:(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
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压的“孟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
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资料》
材料四: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情况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 年与 1914 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 1/5
1918 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 1/2
1918 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 1/3
1918 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 完全停止出口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五:1912 到 1919 年,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 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
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但外国资本控制全国机器采矿的 75%,日本资本控制全国钢铁生产能
力的 94%,至于机器制造业,国内几乎是空白。机器设备完全依赖从国外进口。在帝国主义的
控制下,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一战”结束不久,中国民族工业
很快萧条下去。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表现和主要影
响。
(2)材料二中“私设磨坊”的罪名有何历史和政策依据?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中国传统的纺纱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根
源。
(4)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及其这种
处境所产生的影响。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述表格内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
何影响?
(6)综合以上五段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实现中国近代化有何认识?
(三十七)
一、选择题
1.C 2.D 3.B4.C5.A 6.C7.B 8.D
二.非选择题
9.(1)表现:商办厂矿企业数量增加; 资本投资总额迅速增大;轻工业发展最显著。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阶级
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依据:清政府曾制定种种的规定限制民间设厂。
(3)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挤压。
根源: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产品运销内
地免收内地税。
(4)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发
展艰难;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特征;
(5)“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6)在旧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的方案行不通;(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新生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便迅速发展;)国家的独立和
民族的解放(或: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