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如何成功构思(范文及点评)
讲前综述
考场作文构思往往和立意连在一起,构思能另拓一面,深入一层,立意才能胜人一筹。题材类
似、构思平庸、立意一般的文章与构思别致、立意新颖的佳作相比,评分会有一到两个档次的差别。
考场上看到作文题后,同学们怎样才能避免思维“短路”和从众思维,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快速
而个性化地进行构思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技法。
构思要诀
要诀一:化虚为实,由实而虚。面对较抽象的“虚”题,如果你就“虚”说“虚”,往往难以
驾驭,容易写得空洞。最好的写法是化虚为实,选取自己积累中能与题中“虚”义对接的“实”事,
叙写时由事(实)而“虚”,升华主题,回扣文题。比如2008 年广东中考作文题为“虚”义色彩较
强的“脚步”,有位考生化虚为实——叙写“我”初三时情绪低落脚步徘徊,母亲和同桌帮助“我”
走出迷茫,踏上正确道路的具体过程,结尾由实而虚:“梦中,天空不再灰暗,多彩的霞光照耀大地。
我们踏着坚实的脚步,追逐属于我们的朝阳。”作者通过这段文字巧妙地揭示出“脚步”的寓意——
坚定乐观,充满自信,笑迎目标……
要诀二:避俗就己,亮出个性。“避俗”就是避开多数人可能写的题材,“就己”就是从自己
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个性色彩强烈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2007 年江苏盐城中考作文
《 改变了我》,很多考生补入“老师”“父母”“名著”等极易撞车的词语,而有位考生善于“避俗
就己”,他补上加了引号的“我”字,以此为题材构思成文,让人耳目一新。
要诀三:巧对热点,精选角度。有的考生准备了很多“热点”材料,例如汶川地震、北京奥
运等热点素材,一见到题目就把这些材料不加变换地写进去,结果大同小异,鲜有个性。2008 年江
苏南通中考作文《一道风景线》,较多考生将抗震救灾中的诸多感人事例作为“风景线”,构思大同
小异,角度相同,雷同现象十分严重。而有的考生虽然也写抗震救灾,但他们有别出心裁的切入点、
个性化的体悟和精致化的描写,做到所写人物事例与其他考生虽然相同,但切入点和体悟却来自自
己的创造。如有位考生写抗震少年英雄何翠青的事迹,巧妙地从她的姓名切入,又从她的姓名升华
主题:“柳梢翠绿,草色青青,这是爱心的蓓蕾!这是生命的亮色!这是90 后的骄傲!这是祖国的
希望!何翠青,我的好妹妹!你永远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翠青的风景线!”这种“冷静面对热点、精心
选择角度”的笔法能给人新意扑面之感。
要诀四:妙引“李杜”,古为今用。“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是中考作文的常见手法,但不少
考生往往没有创意,要说“坚忍不拔”,必引越王勾践;论证“淡泊名利”,少不了李白放逐、陶潜
归隐,且视角陈旧,语言雷同。“李杜”文章在,引用贵出新:1.独特角度选材显示深厚积淀,尽量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巧”;2.构思中要融入个性化见解;3.引古及今,以古衬今;4.用文化的
眼光审视话题,以情立意。2008 年黑龙江中考作文《珍爱—— 》,有考生拟题《珍爱心灵的抉择》,
用“举杯对月酌”“烟雨任平生”“神州何处望”这三句改写过的古诗词名句做小标题,从李白、苏
轼和辛弃疾的不同“抉择”中感悟他们所追求的不同理想,结尾写道:“抉择,不朽;珍爱,穿越历
史的迷雾;心灵,前人与后人,在这里交汇,彼此交融。”引用古诗的巧妙角度,人生哲理的个性解
读,使文章新意迭出,亮点频现。
要诀五:个性思维,反弹琵琶。比如话题“追求”,很多考生都会青睐“飞蛾扑火”和“流
星划空”这两个比喻,但有位考生却勇敢地对这两个旧喻说“不”:“飞蛾,固然勇敢,可是光和热
并不可能属于它,飞蛾的固执只能留下一堆烧焦的碎片。流星的确让自己发光发热,可是那只是一
闪而过,之后便灰飞烟灭,除了给人们增添一道瞬间划过的弧线的记忆,别的什么也没有。有的人
正是为了追求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自取灭亡,正如飞蛾一般;有的人正是为了追求那一时的风
光而付出过高的代价,正如流星一般。这些追求,不要也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由抑转扬,热情
颂扬树根乐于奉献的追求和雄鹰充满自信的追求,以生动的文字正面立论,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哲
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反弹琵琶法决不是信口开河,只有“反”得有理,“弹”得入耳,才能奏出令
人称颂的乐章。
练:永远的风景
模拟考场
生活中的好些人和事、景和情都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中,请把“永远的 ”这一题目补
全,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60 分)
构思导写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先说补题,方法有三:一是补入一个物品名称,以这一物品为线索行文,
如“家乡水”“泪光”等;二是补入一种情感,让这种情感作为行文线索,如“母爱”“思念”等;
三是将前两种方法合并,既显示物,又体现情,例如“邻里情”“竹林情思”等。再说构思,注意点
有三:一是明确提示语中“生活”一词的限制——必须写你亲身经历的内容,或是写真实的社会生
活,不能虚构或改写历史故事;二是明确提示语中的“人和事、景和情”所暗示的要求是:所写文
章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串全文,如果写“二三事”,更要注意事散神聚;三是明确“永远”这个词
所体现的要求:产生的影响必须远,情弦的拨动必须强,引发的感悟必须深,切忌无病呻吟、矫揉
造作,体现“永远”的事物或场面宜从小处切入,拓展深入,由小见大。初中语文教育网
作文展台一
永远的糯米(葛 灵)
午后,我坐在老家门口的木板凳上,遥望蔚蓝的天际,陷入沉醉……忽然,屋内叮叮当当的
响声惊我回神。回望屋内,外婆正从一盆装满绿油油叶子的瓷盆中,手脚麻利地挑选干净完整的叶
子,放入左手边的瓷盆里。她右手迅速浸入水中摸出一把绿叶,细心地将被水沾湿而贴在一起的叶
片分开,把卷曲的叶尖抚平,然后移入另一个盆里。
外婆的左右手交替进行,翠绿的叶片沾着晶莹的水珠跳跃,再落下。不一会儿,叶子们已被
筛选完毕,一部分堆在盆中央,另外一些散乱地垂首于盆颈,颇有些闭目养神的悠闲。外婆又进里
屋捧出一篮已经洗净的米,那米粒粒分明,仿佛闪着珠玉华光,精致而诱人。外婆站在桌边,用双
手将又长又细的叶片打成旋儿,绕作漏斗状,左手紧紧攥住交接处,右手抄起勺子在叶中倾入两勺
米,再将剩余叶片上半部分翻折,盖口,用绳子包扎。这样,一个工艺品般的粽子便跃入眼帘。我
静静欣赏着,啧啧惊叹着。“外婆,今天怎么想起来包粽子呀?”我一脸疑惑。外婆笑眯眯地说:“今
天是端午节啊,要纪念屈原嘛。还有么,外婆知道有些小孩最喜欢吃粽子了,是不是呀?”我立刻
摆正姿势,严肃地点了点头:“嗯,是呀,屈原要纪念,但不是我提出要吃粽子的。”外婆脸带微笑,
煞有介事地说:“呀,没人吃,这可怎么办呢?干脆不包了。”“别,别呀!”我立刻从屋外跑到外婆
跟前解释,却见外婆已经将粽子放入锅中开始煮了。原来外婆是故意逗我呢。
等待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尤其是等待吃粽子的过程。然而外婆却一脸温柔、不急不躁地等着,
一丝抱怨也没有。或许就像等待我回老家一样,虽然急切却也无奈,只能永抱平和的心期待儿孙回
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空气里隐隐约约飘来一股清新的糯米香。“该熟了,快来吃啊。”外婆
一边说一边捞。眨眼间,冒着热气的粽子已被外婆细心地剥去外皮,露出纯白无瑕的糯米。咬一口,
热气直往口里钻,纯自然的风味,顿时口齿生香。“外婆,以后每年我都要回来吃您包的粽子。”外
婆笑了,笑得那样舒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外婆的身体一天天衰弱,现在她已经很少包粽子了。每年端午节,我们只
到超市买现成的粽子,再也找不到当年纯真地道的糯米香味了。
老家的青苔石阶在静静等待,老家的雀鸣在空中渐渐消逝,只留下一缕缕清纯诱人的糯米香
永远地沁入我的心脾……
【点评】本文60 分。文章以“糯米香”为线索,具体
作文展台二
永远的青泥石板 (杨 阳)
泛黄的相片,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在思绪里铺展,继而延伸,带我
重游故地。
那是我永远的青泥石板。从来没有探寻过它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那条路就已饱经风
霜了。路面崎岖不平,由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
仿佛踱步于历史之间,穿梭在岁月之中,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它叫青泥石板。从未因如此安详的呼唤悸动,风儿诗意地吹,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犹记得小时候捧回奖状的那一天,我走的就是这条路。我不停地奔跑,快速地旋转,青苔的
绿意直逼眼帘,石板的气息也仿佛充满了快乐的意味。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我,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青泥石板给了我快乐的路途,让我踏上旅程,无拘无束。记忆里也有灰色的往事,那些孤独
无助的日子。每回,我总是来到它身边,蹲下身子,向它诉说心中的苦闷。我相信它能听懂我的故
事,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着我的欢笑和泪水。我的心路历程,由它伴着一起走过。
五六年过去了,青泥石板也停留在记忆里,不再被提及。渐渐地,我冷落它了。当我重回旧
地,站在那片曾经看着我慢慢长大的土地上时,我却再也寻不到它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连日
暮的炊烟也依旧袅袅升起。周围的人告诉我,筑新路了,原来破旧的石板路早没了。
茫然,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那些逝去的日子也已随着它的离开而
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心底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永远不会离开。
脑海里出现几行斑驳的字——
穿过人群/拥挤的黄昏/你就在我身旁/刻在梦想的路上/夕阳斜斜拉长倩影/此刻/你抬头仰望
/也许太阳/并非是天空的唯一/但只有你/是我永远的陪伴。
【点评】本文 57 分。文章以“青泥石板”为线索,抒写的是“我”与家乡浓浓的真情。青泥
石板接纳过“我”的笑颜和泪水,见证了“我”成长的快乐和苦恼,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这
种相依相伴的情意是永远的,物质的青泥石板会消失,但“心底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至此,题
目中“永远”的含义已经得到诗意的演绎。文章提升的空间是:将部分概述文字转换成一个较为具
体的场面描写,以加强真情的感染力。
作文展台三
永远的身影( 杨天曙)
暑假里和爸爸游了一遭黄山。看黄山,不是看屹立千年的山脉,而是看瞬间升腾的灵魂。
山路弯弯,绵延千里,盘曲而上,撩云弄雾。踩着早已被游人万千脚步磨得光滑发亮的石板,
一步步迈向山巅。一路走走停停,山涧潺潺的溪水似少女浅唱低吟,鸟语阵阵仿佛是资深导游的解
说。掬几捧溪水亲吻脸颊,扯几片绿叶轻抚唇边。路的两旁是无尽的绿色,仔细一看,还可分辨哪
一抹是旧色,哪一簇是新绿。我惊讶于黄山的洁净,像处子的肌肤,以骨子里透出一种干净。
牵着爸爸的手,不知不觉已腾云驾雾攀上光明顶。放眼四望,忽见莲花峰的山腰上,一个黑
影在蠕动。雾气渐散,看清楚了,那是个人!他想干什么?是个攀岩爱好者吗,还是勘探专家?他
没有安全带,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度,连个安全帽也没有,只有一双白色的手套!他到底是谁,可以
对自己的生命如此不负责任。我不再有心思陶醉山水,整颗心都被他的身影牵动着。
他慢慢地稳健地攀着,借助山石的棱角和斜生的树枝落脚,再寻找下一步可以依托的支点。
他每一步都要不停地试探,像攀缘的壁虎,紧贴着岩壁,丝毫没有胆怯。但我的心却揪得更紧了。
山上到底有什么,让他如此义无反顾?顺着他的方向往上看,除了一只白色的塑料袋张牙舞
爪地挂在树枝上,什么宝贝也没有。我开始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的荒诞猜测:他
是要摘那只塑料袋吗?起风了,他的上衣拂动着,有些摇摇欲坠,我的心又是一阵颤抖。他竟然加
快了速度,脚下小石块三三两两地滚落山崖。“不好!”他身子忽地一倾,我情不自禁地尖叫,爸爸
的手掌也渗出冷汗来,同行的游客也都伫足凝视。他死死抓住一根粗壮的枝干,立在凸起的岩石上,
整个画面似乎瞬间静止了。不多久,他突然伸出手,伸向那只白色塑料袋,快要够到了,近了,更
近了。可是又一阵风,袋子肆无忌惮地飘向茫茫深谷。
他,真的是一位黄山的美容师,刚才惊险的一幕,全是为清除一只塑料袋!走下山来,他那
挺立在凸起岩石上的巍然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这身影,写满黄山人对黄山的深爱,是黄山
瞬间升腾的灵魂,也将是我一生中摄取的永远的身影!
【点评】本文 60 分。这篇文章构思巧妙,具体表现在:一、写景衬托。游黄山当然要写黄山
之景,但文章写黄山之秀丽、洁净、险峻,全是为了衬托“美容师”工作的危险、艰苦和取得的效
果,谋篇胜人一筹。二、详写人物。游黄山以写人为主,并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让写景退到次要
地位,这种构思不同于一般,为的是凸显“美容师”爱黄山的美的心灵,构思别出心裁。三、一语
点睛。游黄山而不说热爱祖国美丽河山之类的话,而是在文章起首点出“黄山瞬间升腾的灵魂”,结
句又点出题目“永远的身影”,发人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