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8-2019学年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云南省2018-2019学年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ID:748982

大小:70656

页数:21页

时间:2021-07-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以从 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 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 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 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 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 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 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 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 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 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 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 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 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 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 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 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 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 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 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对唐诗的继承和创新。 B.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也如 此。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2.(14 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云空和尚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 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 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 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 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 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 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 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 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 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 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 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 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 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 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 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 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 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 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 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 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 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 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 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 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 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 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 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 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 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 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 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 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 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 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 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有一天,他隐隐地听说他老婆在 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他不信,回到他原来的家一看,果然看见了他不想看见的一幕。那 一刻,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 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马”的儿子为了凑够上大学的费用,为了买房子结婚,逼迫老马去当和尚,可见 “老马”的儿子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B.作者以小见大,写的是“老马”一家之事,然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老马的悲剧其实 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C.作品通过写“老马”这一典型人物命运的异变,向我们揭露了寺庙的黑暗,具有强烈 的情感表现力和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D.“老马”的妻子上山来探望“老马”,表明她已经对当初的背叛心生愧悔,这给“老马” 绝望的生活添上了一丝温情,作者写得温馨动人。 (2)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3.(12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 用途,例如,因为 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 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 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 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 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 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 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 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 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 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6 年我国 18﹣70 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每日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 分钟 18.91 分钟 98.85 分钟 2016 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 个 8951 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 万人 个/1.3 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 本 50 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 本 7 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 30 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 15 人成为大学教 授,15 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 30 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 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 位教授中,有 12 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 位工人中,只有 4 人有这 种经历。 15 位教授中,有 14 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 位工人中,只有 4 人 家中有书。 15 位教授中,13 人的母亲与 12 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 位工人中,只有 6 人的母亲与 4 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 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 位工人中只有 3 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 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 一直到 17 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 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 ① 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 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 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 ① 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 100 多部作品。 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 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 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 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 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阅读上述材料,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 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B.只有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精神探索中构成一种伟大的传 统,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C.根据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国民在阅读方面时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我国 国民与美国国民在阅读的相关对比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D.“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只要努力, 孩子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E.加拿大的科学家认为看电视时间过长会使人形成画面习惯,使理智处于休眠状态,不 利于左脑思维的开发与交流。 (3)根据上面四则材料,说说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文言文阅读(35 分) 4.(19 分)(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翁家训(节选) 陆游 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 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 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 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 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 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 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 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 即乖隔。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 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 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 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平未尝害人 尝:尝试 B.杜门穷经,不应举 杜:堵塞 C.不以衰钝见鄙 鄙:轻视 D.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游:交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 不再与之交往。 B.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于是,厮守 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 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作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 译文: ②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译文: (4)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5.(11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 ① 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 ② 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 ①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 攲(yǐ):倚、依。 ③ 烬: 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B.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C.“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思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 寻爱人的足迹。 D.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 心魄。 E.全诗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6.(5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每空 1 分) (1)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并重视环境问题,因为“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 中国,而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中国. B.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将是户籍改革的最终目标,户籍改革的关键在于破除二元结构, 逐步取消农村户口十分重要. C.在危难时刻,张丽莉老师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是用大写的爱 谱写的一曲生命的赞歌,是用鲜血和生命塑造的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楷模 D.当时间的钟摆标注出全面小康的崭新目标,面对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大潮涌动, 如何读懂人民的期待,无疑是必须深思的首要课题. 9.(3 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教育是社会阶层间实现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对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 体,教育无疑是可以实现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的把住房问题全部推给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政府 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C.今天的腾讯新闻头条是一名消防队员为了挽救市民的生命壮烈牺牲,看到这条消息真 是让人义愤填膺 D.事物发展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不可强求,更不能要求它按自己的意 向发展 10.(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太阳能与风能 ①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 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 ②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 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 经济。 11.(5 分)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 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 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 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 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 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四、材料作文(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 岁的河 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 221 万元。5 月 26 日, 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 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 “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 月 27 日《新京报》)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 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 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 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 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拟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 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一(上)期 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解答】(1)A.“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用的“但” 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C.强加因果。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 果,原文第二段表述为“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 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 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理解不当。 唐诗已达中国古典诗歌史的高峰,宋人努力让宋诗与之比肩。原文最后一段的“与”是 介词,前后的对象不可调换。 (2)D.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为证明宋诗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 典范。 (3)D.“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超越了雕润绚烂”。 答案: (1)B (2)D (3)D 2.【解答】(1)A.“老马”的儿子并没有直接“逼迫老马去当和尚”,说“儿子是个唯利是 图的人”分析不恰当。C.小说并没有“向我们揭露了寺庙的黑暗”之意。D.“老马” 的妻子“心生愧悔”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 B。 (2)“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 满意”突出其知足。“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突出其勤快。“我 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突出其有责任心;“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 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突出其善良、有情有义。据 此分析即可。 (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所在,这一段内容老马最终为了云空和尚, 且很好的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使得小说构思极为严谨巧妙,内容别致有序。这一结尾让 人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老马这个人本身不是为了做和尚,虽然每天敲佛念经, 但还是想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由于自己婚姻不幸,老婆对自己有着一种背叛,才导致 其万念俱灰,所以才有了出家,遁入空门的念头,这一切仿佛就如同情理之中,小说正 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法极为鲜明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老马成为第二个云空和尚,恰好 反映出残酷的现实,对其造成的影响,幸福的家庭发生了变化,曾经热爱的生活已经不 再,这就是一种人格的蜕变。老马曾经的生活是幸福的,这种生活令人羡慕。如今发生 了重大变化,极其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一种同情和悲悯之怀,表达了内心的 反思,作品主题极具震撼之力,使得人们深入思考。 答案: (1)B (2) ① 知足,寺庙的工资虽不高,但老马很满意。 ② 勤快,老马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 干净净。 ③ 有责任心,为了家庭竭尽所能、默默奉献。 ④ 善良、有情有义,探望生病的 云空和尚,为云空和尚的死伤心。 (3) ① 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一段老马真正成为了第二个“云空和尚”,照应了小说的 题目,构思巧妙。 ② 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老马本来不想做个真和尚,每天念经诵佛,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最后决意出家在意料 之外。然而妻子的背叛令他心痛不已,万念俱灰,所以最后他真正遁入空门又在情理之 中。 ③ 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看,从老马成为第二个“云空和尚”看出残酷的现实生活已 经使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老马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④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来看,热爱家 人和现世生活老马最后被生活逼成云空和尚,表达了作者对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切的 同情和对这个物质社会的反思,耐人寻味。 3.【解答】(1)A.原文是用读书来消磨时光,“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是第三种目的。 (2)D.“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应是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阅读可以 成就一个人长大后的命运与发展。E.“使理智处于休眠状态”错,原文是“使我们头脑 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3)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材料三概括第一点,根据“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 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概括第二点, 根据材料二的图表二概括第三点;“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 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概括第四点。 答案: (1)A (2)DE (3) ① 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 ② 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 读方式; ③ 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 ④ 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 主,缺失精神的享受。 二、文言文阅读(35 分) 4.【解答】(1)A.我一生不曾伤害他人。尝:曾经。 (2)B.“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无中生有,文段中的“不可强”意为“不可强求”。 (3) ① 人之害吾者:定语后置;或:有的;多:大多。句子翻译为:伤害我的人,有的 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解我,有的是为了利益,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 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 ② 过:犯错误;厚:过分;人之害己者:定语后置。句子翻译为: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 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4)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然后概括。 第一段主要讲自己的待人之道; 第二段讲如何避免灾祸; 第四段主要是讲自己的遗憾,“独此未能无遗恨耳”,在交游方面的遗憾; 最后一段主要是讲如何教育子女。 答案: (1)A (2)B (3) ① 伤害我的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解我,有的是为了利益, 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 ② 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4)待人之道,避祸之策,交游之憾,育才之法。 参考译文: 我一生不曾伤害他人。伤害我的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 解我,有的是为了利益,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小心避开 他们,就可以了。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满)。你们这 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我现在 虽然很后悔,但已不能够追悔,以我为警醒,就行了。 有些祸患不可逃避,逃避将会招致更大的祸患。既然不能退隐而要做官,那么小 则受到斥责,大则招致死亡,自是难免。如果为了逃避斥责而苟且逢迎上司,那么逢迎 上司的祸患就不仅是丢官。如果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失去为臣的节操,那么丧失节操的 祸患就不仅仅是自身被杀了。人自然有懦弱的天性而不能慷慨赴难,(对此)固然不能勉 强。只有躬耕务农,断绝做官(的念头),才可以远离祸患。 如今世风正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不只是一件事,幸好我已年老将死了,即使不 会马上死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只是想到子孙后代,不能不像老太婆一样(啰嗦几句)。 我家本是农民,若再务农,是为上策。闭门读书,不应科举考试,不去做官,是为中策。 安心做一个小官,不羡慕荣贵显达,是为下策。除此三种情况,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你 们这些人今天听到我这些话,内心肯定不以为然,以后再考虑吧。空闲时和兄弟们一起 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我年轻时交往的人,多是各地的名流,如今大多已经作古。后来的有才华的年轻 人,不因为我年老迟钝而轻视我,常常与我相互往来,虽然未曾见过一面而且没有固定 交往的人也很多,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和他们一一结识。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 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如今既然闭门不出,也就不会再 有相逢的机会了。我对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唯独对此不能不感到遗憾。 年轻人中才气过人的最容易变坏。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做父母兄长的应当以之 为忧,不能以之为喜。一定要经常加以检查约束,令其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 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 (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不这样的话,那些令人忧虑的事情就 绝不只是一方面了。我说的这些,是后人的良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要留下后 悔。 5.【解答】(1)A.“语言典雅,情感奔放”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如”别后不知君远近” “渐行渐远渐无书”,诗歌语言浅白,如“触目凄凉多少闷”“万叶千声皆是恨”,感情应 是质朴的。E.“紧扣‘梦’字”有误,从词中来看,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 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青无音讯的无情之人 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 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处处扣住“恨”来写。 (2)从“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可以领会出分别之后再难觅寻踪的惆怅; 从“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可以看出书信渐渐减少的郁闷;从“故攲单枕 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一句可以读出无法寻到想得到的梦境的无奈。 答案: (1)AE (2) ① 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 ② 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 ③ 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译文: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 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 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赏析: 此词深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表现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全词以景寓情, 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 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 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 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 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 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 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 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惟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 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 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 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 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 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 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 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 断,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前于欧阳修的花间派词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词中,他没 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 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 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刘熙载云:“冯 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 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及内,从 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 带着凄凉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6.【解答】故答案为: (1)大行不顾细谨 人为刀俎(重点字:谨) (2)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 (3)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重点字: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解答】A 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承蒙”应该是由当事人“孤儿” 说的,而不是他人。选项句子表达不得体。 B 项,“高足”用于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是敬辞,而不是自夸。选项句子表达不得 体。 C 项,此句“不够成熟”是自谦,展现了自己虚心求教的态度,“不吝赐教”是请人指教 的客气话。选项句子表达得体。 D 项,“恭候”常见用如“恭候您的大驾”,用于迎接对方,但是让客人等待时不能使用。 选项句子表达不得体。 故选:C。 8.【解答】A.语序不定,“治理并重视”应该为“重视并治理”; B.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十分重要”结构混乱,应改为“关键在于破除二元结构,逐 步取消农村户口”去掉“十分重要”; C.搭配不当,“壮举是楷模”不当,在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上“张老师”; D.正确。 故选:D。 9.【解答】A.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便捷途径,使用正确。 B.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和后面的“责任”重复,可改为“政 府责无旁贷”。 C.义愤填膺:对不正义的事情,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这里是正义的好事,不能用这 个词。 D.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讽刺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的行为,贬义词)不能 用于表达顺应规律做事。 故选:A。 10.【解答】本语段论述的是太阳能与风能之间的具体关系.第一处根据后文“通常白天阳 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表明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关系,从“夜晚” “夏季”表明其突出在时间和季节之上,故可以填写“在时间上和季节上都有很强的互 补性”;第二处则是根据“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这之间是一个对应性的关系.可 以填写“冬季太阳光照强度弱而风大”;第三空根据“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表明发电的具体时间以及具体方式,可以填写为“晴天由太阳能发电”. 答案: ① 在时间上和季节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 冬季太阳光照强度弱而风大; ③ 晴天由太阳能发电. 11.【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 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 不是“必然”。 答案: ② 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 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四、材料作文(60 分) 12.【解答】 “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 材料中“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 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 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 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 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 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 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 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 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 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 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 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 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 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 人募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 应当好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 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资料: 1.1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