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答案
语 文
1.C(以偏概全,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2.B(比喻论证了“艺术需寓整齐于变化”的观点。)
3.D(无中生有,“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文中无处体现。)
4.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
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巴掌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
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
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忍无可忍。④侧面描写,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
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5分。每点 2分,其中手法 1分,分析 1分,答对任选三点得满分)
5.A(“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理解错误)
6.欧阳美怡:端庄得体、文静大方,有见识,有风度(1 分);黄金桃:声音甜美,与人为善,
默默奉献(2分);沈巧:心直口快,单纯诚朴,执着钻研,没有世俗观念(2分)。
(5分。简要概括即可,不需要举例分析)
7.矛盾冲突:(1)学术上的矛盾冲突,沈巧与唐天虚关于系数有不同见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2)感情上的矛盾冲突。唐天虚对欧阳美怡暗生爱慕,沈巧对唐天虚的感情直言不讳,他们
在爱情的看法上产生了冲突。 (4分,每点 2分,其中概括 1分,分析 1分)
作用:在冲突中展现了军人对事业的认真执着,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信的
军人形象。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B(B是使动,其余的都是意动)
9.C(A.于是/通过;B.于是,就/才;C.结构助词,的;D.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10.B(A被动句;B.省略句/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11.C(文中指的是“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不是所有官员)
【参考译文】见练习册
12.D(臣私门罪衅,早备荼苦。兄弟三人,共相抚鞠,婴孩抱疾,得及成人,长兄臣谌之,复早
殒没。)
13.B(“除”,指官府授予官职,而文中的“徙”是指调职;“出”是出京受任;“辟”是指帝王召
见并授予官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14.C(C项,胡谐之并未担任江州侍中)
15.(1)世祖驻扎盆城时,派胡谐之守寻阳城,待到世祖为江州刺史时,又任用胡谐之作别驾,
把职务任免上的事委托给他。
(5 分。“屯”,1 分;第三句补充主语“世祖”,1 分;“委以事任”状语后置,1 分;大意 2
分,其中特别关注“为江州”和“委以事任”的句意,“别驾”为官名,可不译)
(2)禁军被子响打败,有关官员上奏弹劾(胡谐之)要免去他的官职,但他暂代军事职务和
以前一样。
(5分。“为子响所败”被动句,1分;“有司”,1分;“权”,1分;大意 2 分,其中特别关注
第二个句子中补充的成分且与后文语意相通)
【参考译文】
胡谐之,是豫章南昌人。他祖父胡廉之,曾任治书侍御史。他父亲胡翼之,州里曾授予他官
职他不就任。胡谐之起初被征作州从事主簿,临贺王国常侍,抚军行参军,晋煕王安西中兵参军,
南梁郡太守。以才识气度而被人称道。调任邵陵王南中郎中兵,领汝南太守,没有接受任命。除
授左军将军,没有接受任命。
2
世祖屯驻盆城时,派胡谐之守寻阳城,待到世祖为江州刺史时,又任用胡谐之作别驾,把职
任上的事委托给他。文惠太子镇守襄阳时,世祖把胡谐之当心腹看待,让他出任北中郎征虏司马,
进爵关内候。在镇治辅佐相赞,很有心力。建元二年,还京任骁骑将军,转黄门郎,领羽林监。
永明元年,转守卫尉。第二年,加给事中。永明三年,迁散骑常侍,太子
右率。
胡谐之风度潇洒形貌漂亮,很会为人,加上因为与皇上有老交情而被厚待,所以朝中的官员
大多同他交好往来。永明六年,迁都官尚书。皇上想再提升胡谐之,曾经从容地对胡谐之说:“曾
在江州共事的人中有几个侍中啊?”胡谐之回答说:“最近只有程道惠一个人。”皇上说:“应当让
(侍中)有两个。”后来把这说给尚书令王俭听,王俭的意见是另外任职,于是就任用胡谐之做太
子中庶子,领左卫率。
胡谐之的哥哥胡谟之死了,胡谐之上表奏道:“我私门的罪孽,早就经受了苦毒。兄弟三个人,
共同生活互抚养,从婴孩时起经常患病,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大哥胡谌之,又早早去世。我和现
在去世的二哥胡谟之在家中饱含忧伤,得蒙二哥的教训长大成人,那情感就像受到极大的荫庇一
样。怎能想到突然弃舍,彼凶我吉互相离违,不能亲临侍奉,请求解除我的官职。”诏告不许。
永明八年,皇上派胡谐之率领禁兵到江陵讨伐巴东王子响,兼长史行事。禁军被子响打败,
(胡谐之)被有关官员上奏弹劾免官,暂代军事职务和以前一样。再做卫尉,领中庶子。胡谐之
(对于考核官吏)很有见解,每当朝廷官员缺额以及应提拔替代时,他暗中分析预测皇上要任用
的人,都像他所说的那样,虞悰因此佩服他。永明十年,胡谐之转度支尚书。永明十一年逝世,
终年五十一岁。追赠右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肃。
16.B(“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不是“借代”,而是“双关”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17.①表现退隐之志:借猿鹤的话曲折表现对归隐的向往。
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秋江上”三句,点出词人归隐原因,表达对官场的厌恶。
③表达了辛弃疾在遭到投降派打击之后的无奈、不满与自嘲。
④表达了对崇高品质的追求:设想隐居后亲手种植竹、梅、菊、兰,表达词人对坚贞高洁品
质的向往。
⑤书写了爱国之志:“怕君恩未许”一句,委婉流露出词人不忘复国、积极从政之心。
(6分。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赏析】
此词抒发作者新居将落成之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上片主要写萌发弃政归田之念。首句开门见山,顺题而起。“三径初成”,日后栖身有所,词
人于失意之中亦露几分欣慰。不过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直白的一语道出。而是“鹤怨猿惊,稼
轩未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鹤怨猿惊”出于南齐孔稚
珪《北山移文》。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处的鹤猿惊怨周颙隐而复仕,辛弃疾用此典却
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即将友好伴处的鹤猿怨自己仕而不归。这两句是从新居方面落墨,说那里盼
望自己早日归隐:“甚云山”四句,是自言自语一样,写主观想法。既然自己的平生志趣是以“云
自许”,为什么还老是呆在尘世里当官,惹先贤隐士嘲笑呢!显然,这只不过是辛弃疾在遭到投降
派一连串打击之后,所发的一种牢骚自嘲而已。谁不知道,辛弃疾的“平生意气”是抗金复国,
金瓯一统,岂能以“云山自许”!然而现在乾坤难转,事不由已,有什么办法呢?“意倦须还,身
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词人不愿作违心之事,他认为既然厌恶这丑恶的官场又不能以己之
力匡正,就应该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赶下了台才离开;再说自己也不是像西晋张
翰那样因想起了家乡味美的鲈鱼脍、莼菜羹而弃官还乡,心中无愧,又何苦“抵死尘埃”呢?这
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怀。
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绝不愿为朝廷的苟安政策效劳,志不可夺去向已定:“岂为”句,说明
他之退隐并不是为贪图个人安逸享受;最值得体味的是“身闲贵早”里的“贵早”二字。固然,
3
这是为了呼应前文曲露的对新居的向往,欲归之情,不过主要还是说明,词人不堪统治集团反对
派对他的毁谤和打击,而且可能预感到一场新的迫害正在等待着他。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
出了后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离政归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祸,就象鸿雁听到了弦响而逃,
航船见到了恶浪而避一样。他是别无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写对未来生活蓝图的设想。词意仍缘“新居将成”而起。“将成”是指,初具规模但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东冈”二句,先就建筑方面说,再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设于东冈,并把
窗户全部面水而开,既照应了题中“带湖”二字,又照应了“平生意气”,即“云山自许”的雅致。
而“行钓”同“种柳”联系起来,表明词人向往的是“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画境,表达了对官场
争斗的厌倦,对乡村宁静的向往。下面写竹、梅、菊、兰,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
词人的为人节操。竹、梅、是“岁寒三友”之二物,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从既要“疏篱护竹”,又要“莫碍观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草的雅兴,更可以看出他对竹、
梅坚贞品质的热忱赞颂和向往。至于菊、兰,都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他在《离
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洁和所服之芬芳,辛弃疾说,
既然古人认为菊花可餐,兰花可佩,那他一定要亲手把它们载种起来。显然,“秋菊”两句,明讲
种花,实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洁。自己亦当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兰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后,而辛
弃疾当时还是在职之臣。坚持理想节操固然可以由已决定,但未去留岂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着
说:“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三句表面看来与前文完全不属,其实恰是当时作者心
理矛盾含蓄而真实的流露。辛弃疾一生为国志在统一,志向尚未实现本不愿意离政,但形诸文字
却说“怕君恩未许”。因此,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为统治集团一员的辛弃疾仍对腐朽朝廷昏庸皇
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说,这是他始终不忘复国、积极从政、赤诚用世之心
的流露。全词就在这种不得不隐、然又欲隐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结束。
这首词,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心理活动的实录。但上下两片,各有不同。前片写欲隐
缘由,感情渐进,由微喜,而怅然,而气恼,而愤慨。读之,如观大河涨潮,流速由慢而疾,潮
声也由小而大,词情也愈说愈明。后片写未来打算,读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缓而平稳,再
不闻澎湃呼啸之声,所见只是波光粼粼。及设想完毕,若游程已终,突然转出“沉吟久”几句,
似乎刚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于实际如一物突现舟水凝滞不可行,不过,尽管两片情趣
迥别,风貌各异,由于通篇皆以“新居将成”一线相贯,因此并无割裂之嫌,却有浑成之致。
18.(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4)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人比黄花瘦
(10分。每空 1分。)
19.D(“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不胜数”指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很难计算。此处形容港珠澳大桥“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之多,无法数过
来,应选“数不胜数”。“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天涯咫尺”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
像是远在天边一样。此处形象距离很近,应选“近在咫尺”。“不值一提”指不值得提起,形容
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此处形容物流成本很低,应选“微
乎其微”。第四处:“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贬义。“跃跃欲试”形容
急切地想试试,褒义。此处形容不少企业把目光急切地投入到港珠澳大湾区,应选“跃跃欲试”。)
20.C(结合上文,整个句子主语为“这座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先分后总。原句“多个领域的
空白被填补”主语中途易辙,结构混乱;“打破”与“世界之最”搭配不当。A先总说后分说,
且“打破”与“世界之最”搭配不当。B先总后分,且主语由“这座桥”变成了“多个领域的
空白”。D“弥补”与“空白”搭配不当。)
21.B(联系语境,此处是对前两个句子的总结。A将“走街串巷”的比喻当作事实,表达不够准
确形象。C、D加上“人们”一词,显得行文不够简明,且连贯性、形象性不如 B。)
4
22.②没有“超级学校”,人们并不一定不会为教育而发愁
③社会关切后顾无忧,素质教育并不一定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每句 2分,其中内容 1分,形式 1分,2句共 4分)
23.答案示例:
反方发言:网络匿名会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易滋生网络谣言,引发网络暴力等不文明
现象,影响公众议题的正常讨论,不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因此,网络匿名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6分。观点鲜明 1分,言之成理 3分,语言连贯无语病 2分)
24.
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
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
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
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2.具体操作
(1)关于内容。凡能够综合材料内容,并对材料含意的某一方面有所挖掘的文章,内容判为
一等;凡能够围绕材料内容的某一方面,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章,内容判为二等;若文章完
全没有提及材料但内容暗合材料的,内容仍应判为二等;只在开头或结尾提及材料内容,但文章
的主体部分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的,内容判为三等;完全没有涉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文章中
没有材料的任何影子,内容判为四等。
(2)关于表达。表达应从属于内容;表达可在与内容相应或相邻的等项给分,不能跨等给分。
(3)关于发展等级。发展等级与内容、表达相关,在与内容相应或相邻的等项给分,不能跨
等给分;不求全面,可就单项给分。
(4)缺题目扣 2 分。
(5)出现错别字,1 个扣 1 分,2 个扣 2 分,3 个扣 3 分,以此类推,重复的不计。
(6)字数不足的,每少 50 字扣 1 分;全文在 400 字以内的,得分不超过 20 分;200 字以内
的,得分不超过 15 分。
一等
(20~16 分)
二等
(15~11 分)
三等
(10~6 分)
四等
(5~0 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