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学年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
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
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
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
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
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
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
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
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
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
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
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
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
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
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
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
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
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
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选自《发明与创新》2013 年 06 期,有修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想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出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C.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D.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一种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
②
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第
③
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述了科学之美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第
④
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
⑤
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C.当奥林匹克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在独立思考中享受到科学之美。
D.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达到真理的彼岸。
2.(12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节选)
①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
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
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
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
野的光。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
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②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
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
父亲。
③
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
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4 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
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
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11 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 岁,他当大风琴手;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17 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
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17 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
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
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④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
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
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
乎富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
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 20 年;在此,
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
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
的眼睛俯视两岸。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
(摘自罗曼。罗兰《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咽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
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
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
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
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
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先描写贝多芬不同寻常的相貌,为后文设置悬念;相关链接
①②
中的肖像描写则是为了表
现贝多芬的性格特征。
B.选文第
③
段概括地叙述贝多芬的童年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艰苦的童年在她的心上
留下了深深的创痕。
C.选文第
④
段细致描写贝多芬故乡宁静美景,说明故乡影响了他的一生,还表现了贝多芬对故乡
的热爱之情。
D.罗曼。罗兰不满足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他把对贝多芬的理解与崇拜,不时洋溢在文字之中,使
传记有诗一般的情韵。
(2)选文和相关链接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作者说“人生于他就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惨而残暴”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
文和相关链,简要概括。
3.(14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轮椅上的背影
张守仁
①
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安详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②
上世纪 70 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近三十年来,他坐的轮椅运载着他内
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徘徊在地坛柏阴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
上海、杭州、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他的轮
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千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我和陈建功等在不同的场合,争着推过、抬过他的
轮椅。在推和抬的过程里,在近距离交谈、接触中,我在铁生脸上看到过羞涩、感激的表情,但
他的脊梁始终是挺直的、坚韧的、不屈的。
③
自称“主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
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 4 天,即 2011 年 1 月 4 日,铁生 60 岁生日,
在京东大山子 798 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铁迷”们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
加的追思会。厂房墙壁上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
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
“啊,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
铁生夫人陈希米身围粉色披肩,与朋友握手交谈,并致辞感谢。会场上醒目的是,竖立的铁丝网
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别针,插满了黑纸留言片上洁白的祝福,以至远远望去,它已成为一堵垂直
的花墙。
④
高大的厂房下,人头攒动,鲜花飘香,烛光摇曳,热气腾腾。
⑤
中央电视台的张越,主持了追思会。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声情并
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的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
待人;“文革”禁书时期,他参与放风、偷书;腿残者的暗恋之苦,使他难于排遣;有时阴暗情
绪袭来,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
⑥
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已把配型好的
脏器移植入一个 38 岁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动﹣﹣人们闻讯,会场上响起狂风
暴雨般的掌声,声浪几欲把房顶掀开。医生说: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持着,弥留之际挣
扎着挨到天津红十字会来取器官的大夫奔进医院走向他床边,他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好让
所捐献的器官一直处在血液正常灌注的鲜活状态。肝脏移植国际权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
动情地对大家说:“史铁生 20 多岁就因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大家一样站起来走路,但
是他的死却让他稳稳地站立起来,还攀上了人之道德的高坡,成为一个爱人超己的生命典范。”
⑦
我听到这儿,眼睛湿润起来,深感铁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极致: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什么,只
留下爱,把还有用的器官一一分赠给急需的生者,祈盼他们活得更精彩。啊,铁生,我的好兄弟,
我要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才配赞颂你如此洁净的灵魂,这般利他的情怀!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
学语汇的寡乏,笔力不逮,以致不能生动描绘你真实的形象。
⑧
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远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
在我眼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2 年第 2 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轮椅上的背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首尾都点出背影,既含蓄形象,又传达出作者
的思念追忆之情。
B.文章第
②
段“一道特异的风景”是指史铁生近三十年来,坐在轮椅上坚强地走南闯北,参加中
外文学集会、笔会的令人炫目的风采。
C.文章第
③
段引用《节日》中的诗句,用意是交代追思会场布置的理由,渲染欢乐的气氛,以乐
衬哀,寄托思念之情。
D.文章第
⑦
段写作者的内心感受,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揭示了史铁生博爱利他的精神境界,
又表达了作者无限的赞颂之情。
E.文章第
⑧
段呼应第
①
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还用夸张、拟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史铁生
的安详高大的形象。
(2)第
③
段引用的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
(3)以追思会为中心,人们用哪些方式来表达对石铁生的思念的?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4.(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
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
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徙为上郡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匈奴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
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
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
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
不敢击。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
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
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
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
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
此爱乐为用。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晋书。郭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B.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C.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D.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2)下列对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从:率领。
B.惜乎,子不遇.时 遇:碰上。
C.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军:军队。
D.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及:赶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从军之始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骑射本领,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B.李广治军严明,足智多谋。他从担任上郡太守镇守边境,匈奴都被畏惧李广,不敢踏入边境一步。
C.李广体恤士卒,同甘共苦。当遇到缺粮断水的时候,他绝不会比士兵先喝一口水,先吃一口饭。
D.李广廉洁正直,深受爱戴。得到赏赐就会分给部下,身居高位多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②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5.(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楚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把酒问月,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琼楼玉宇”本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与“天上宫阙”相照应。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暗示了月光的皎洁,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指夜已经很深了。
E.“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人间的“悲欢”与“离合”和月的“阴晴”与“圆缺”。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6.(5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虽只描绘了地形、风貌,但诗人举
目千里、无限依依的情态,送别的情谊自在其中。
(3)崔颢《黄鹤楼》中,“ , ”两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①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哭的多于笑的:屈原披发行吟时,已是长歌当哭....;阮籍哭穷途,伤心当不止
一次;杜甫诗十之有九带着“涕泪”。
②
梁思成除了学业十分优异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学过小提琴、钢琴,他的体操也十分出
色,单杠、双杠技巧在同学中也不同凡响....。
③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
亲的角色。
④
我作此文的目的当然不是提倡逆来顺受....,合理合法之要求亦不提出。我只是建议,中国人应增强
自信。
⑤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太
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
⑥
大西北将重振汉唐雄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期不远....,西北雄风已起,这就是电视片《大西北》
要告诉人们的。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⑤⑥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数学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检索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屏幕阅读是否能完全
代替纸质阅读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B.我国渐渐进入老年化时代,有足够的条件的很多家庭为家中生病的父母出国求医,现在不少
医疗中介机构还难以跟上这一变化。
C.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迎来第二十个年头,本次博览会反映出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从跟踪
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D.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
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汉字之美。
9.(3 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富于感情。
①
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
②
在周游列国的旅
途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
③
会
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
④
笑过之后,又连
忙解释“前言戏之耳”;
⑤
《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
⑥
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A 或者 或者是 / 但 即使 还是
B 无论 还是 也 / 虽然 还是
C 无论 / 又 可 虽然 却
D 不管 还是 当然 而 / 却
A.A B.B C.C D.D
10.(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汉语词汇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据统计,现代汉语每年要出现 1000 个左右的新词新
语。
①
。首先,外语和汉语方言就是产生新词新语重要途径之一,如“作秀”就来源于
英语“show”,“买单”就来源于粤方言“埋单”。其次,
②
。例如“朝阳产业”“生物入
侵”“黑洞效应”等。新词新语还是流行文化和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黄金周”“韩流”“快
餐文化”“快餐爱情”等,深入探究这些新词新语,
③
。
11.(5 分)下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楹联,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
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①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
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
杵疏钟,半江渔火,一枕清霜,两行秋雁。
(1)在下联
①
处对一个句子。
(2)根据对联规则,修改下联划线句子。
四、作文(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
享乐…在社会上,有的比创造,比贡献;也有的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
一种累赘,一种羁绊。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提示,以“比”为题目,讲述一个你生活中与“比”有关的故事,表达一个有意
义的主题。
要求:
①
在选材上要选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②
写人要凸显个性,叙事要有点波澜。
③
不要套作,
不要抄袭。
2018-2019 学年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一(上)期末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
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
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
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
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
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
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
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
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
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
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
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
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
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
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
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
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
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
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选自《发明与创新》2013 年 06 期,有修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审美想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出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C.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D.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一种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
②
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第
③
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述了科学之美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第
④
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第
⑤
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C.当奥林匹克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在独立思考中享受到科学之美。
D.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达到真理的彼岸。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
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
到依据。
【解答】(1)B.原文第二段只是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
与伦比的统一之美”,并没有说“物理世界”也蕴含着这种美。
(2)D.段意概括错误,这段论述的是要发现科学之美,需要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些对美的追寻
之心。
(3)D.科学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做法确实无法
感受科学的美感,但不会使科学丧失美感。相关内容在原文第五段。
答案:
(1)B
(2)D
(3)D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
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12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节选)
①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
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
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
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
野的光。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
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②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
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
父亲。
③
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
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4 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
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
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11 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 岁,他当大风琴手;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17 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
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17 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
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
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④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
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
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
乎富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
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 20 年;在此,
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
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
的眼睛俯视两岸。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
(摘自罗曼。罗兰《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咽喉》,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
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
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
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
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天空咆哮,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
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选文先描写贝多芬不同寻常的相貌,为后文设置悬念;相关链接
①②
中的肖像描写则是为了表
现贝多芬的性格特征。
B.选文第
③
段概括地叙述贝多芬的童年生活,这样写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到艰苦的童年在她的心上
留下了深深的创痕。
C.选文第
④
段细致描写贝多芬故乡宁静美景,说明故乡影响了他的一生,还表现了贝多芬对故乡
的热爱之情。
D.罗曼。罗兰不满足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他把对贝多芬的理解与崇拜,不时洋溢在文字之中,使
传记有诗一般的情韵。
(2)选文和相关链接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作者说“人生于他就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悲惨而残暴”所指的是什么?请结合选
文和相关链,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
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
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
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A.“为后文设置悬念”的表述错误,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
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表达技巧,这里并没有这种悬念上的作用。
(2)相关链接 1 的第一句“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突出其“忧郁”
的人生特点。从文章开头对贝多芬的头发“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和相关链接 2
中“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的唐突神灵,蔑视天地”等描写中可以看出。童年的不幸并没有打垮
他,也没有丧失对艺术的热爱,父亲的酗酒让他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可以看出其坚韧的特点。
(3)从“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11 岁,
他加入戏院乐队;13 岁,他当大风琴手;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17 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
亲”“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他少年时
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
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
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A
(2)
①
叛逆。文中的对其外貌描写以链接中的“蔑视天地”可以看出。
②
忧郁:他的不幸是身世
让他的性格充满了忧郁。
③
坚韧(坚忍、坚强):童年不幸,父亲酗酒;
(3)
①
过早失去了母亲,缺少母爱;
②
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
③
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
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④
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过早就承担起家庭之主的责任;
⑤
耳聋对
于一个音乐家是最沉重的打击。
【点评】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
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
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
数了。
3.(14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轮椅上的背影
张守仁
①
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安详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
②
上世纪 70 年代初,命运将双腿瘫痪的史铁生限制在轮椅上。近三十年来,他坐的轮椅运载着他内
心的沉思、忧郁、痛苦、梦想、爱恋、探寻、追问,徘徊在地坛柏阴下的草地上,出现在北京、
上海、杭州、纽约、北欧的文学集会、笔会上。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的风景。他的轮
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千万文学爱好者的目光。我和陈建功等在不同的场合,争着推过、抬过他的
轮椅。在推和抬的过程里,在近距离交谈、接触中,我在铁生脸上看到过羞涩、感激的表情,但
他的脊梁始终是挺直的、坚韧的、不屈的。
③
自称“主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
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 4 天,即 2011 年 1 月 4 日,铁生 60 岁生日,
在京东大山子 798 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铁迷”们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
加的追思会。厂房墙壁上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
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
“啊,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
铁生夫人陈希米身围粉色披肩,与朋友握手交谈,并致辞感谢。会场上醒目的是,竖立的铁丝网
罩上,用玫瑰花枝做别针,插满了黑纸留言片上洁白的祝福,以至远远望去,它已成为一堵垂直
的花墙。
④
高大的厂房下,人头攒动,鲜花飘香,烛光摇曳,热气腾腾。
⑤
中央电视台的张越,主持了追思会。中国传媒大学鲁景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声情并
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的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
待人;“文革”禁书时期,他参与放风、偷书;腿残者的暗恋之苦,使他难于排遣;有时阴暗情
绪袭来,恨天不公,怒把玻璃板砸碎……
⑥
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已把配型好的
脏器移植入一个 38 岁的患者身上,如今那位患者已能下地走动﹣﹣人们闻讯,会场上响起狂风
暴雨般的掌声,声浪几欲把房顶掀开。医生说:铁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坚持着,弥留之际挣
扎着挨到天津红十字会来取器官的大夫奔进医院走向他床边,他才舒缓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好让
所捐献的器官一直处在血液正常灌注的鲜活状态。肝脏移植国际权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
动情地对大家说:“史铁生 20 多岁就因下肢瘫痪坐到了轮椅上,无法像大家一样站起来走路,但
是他的死却让他稳稳地站立起来,还攀上了人之道德的高坡,成为一个爱人超己的生命典范。”
⑦
我听到这儿,眼睛湿润起来,深感铁生的精神境界已臻极致:他悄悄地走了,没有带走什么,只
留下爱,把还有用的器官一一分赠给急需的生者,祈盼他们活得更精彩。啊,铁生,我的好兄弟,
我要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才配赞颂你如此洁净的灵魂,这般利他的情怀!我抱憾于、痛悔于自己文
学语汇的寡乏,笔力不逮,以致不能生动描绘你真实的形象。
⑧
铁生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离去时坐在轮椅上远行的背影,像座大理石雕塑似的,一直清晰地挺立
在我眼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2 年第 2 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A.文章标题“轮椅上的背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首尾都点出背影,既含蓄形象,又传达出作者
的思念追忆之情。
B.文章第
②
段“一道特异的风景”是指史铁生近三十年来,坐在轮椅上坚强地走南闯北,参加中
外文学集会、笔会的令人炫目的风采。
C.文章第
③
段引用《节日》中的诗句,用意是交代追思会场布置的理由,渲染欢乐的气氛,以乐
衬哀,寄托思念之情。
D.文章第
⑦
段写作者的内心感受,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揭示了史铁生博爱利他的精神境界,
又表达了作者无限的赞颂之情。
E.文章第
⑧
段呼应第
①
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同时还用夸张、拟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史铁生
的安详高大的形象。
(2)第
③
段引用的史铁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
(3)以追思会为中心,人们用哪些方式来表达对石铁生的思念的?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
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
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
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
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
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解答】(1)C.应是既切合他 60 岁生日;又以他的诗句寄托哀思;还升华了他的精神,展现了他
从容坦然面对死亡、乐观豁达的情怀。E.没有运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展现出的是史铁生坦然面对生死,面对人生的价值观,这
是一种既定的人生观念,在史铁生的眼中,人生无论是怎样,都应该积极坦然的面对,古人有轻
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之观点,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面对生死应理性,正确把握生死观念,从容坦
然的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
(3)从“铁生 60 岁生日,在京东大山子 798 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厂房墙壁上
挂满了铁生放大了的笑容可掬的照片,会场入口处,彩照上的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每
一位进门的来宾”“照片下红纸白字摘引着他写的诗篇《节日》中的句子:‘啊,节日已经来临/
请费心把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黑纱和花篮/最后的路程/要随心所愿……’”“中国传媒大学鲁景
超教授特地带领一班最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铁生的作品”“铁生的至交们站起来向众人
回忆:他有写作天赋、会针灸、能画画、善待人”“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向全体与会者报告了最新
消息,说根据史铁生捐献肝脏的遗愿……”“肝脏移植国际权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动情
地对大家……家一样站起来走路,但是他的死却让他稳稳地站立起来,还攀上了人之道德的高坡,
成为一个爱人超己的生命典范”等内容可以具体概括要点。
答案:
(1)CE
(2)这句话展现了史铁生坦然面对死亡,一种积极的生死观。一方面,人总有一死,不管是重于泰
山还是轻于鸿毛,都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也应该像看待生一样看待死,从容乐观坦然。
(3)
①
选择铁生 60 岁生日的日子。
②
会场挂满铁生笑容可掬的照片。
③
摘引他写的《节日》诗中
的句子。
④
做玫瑰花枝留言片。
⑤
学生朗诵铁生的作品。
⑥
至交们向众人回忆铁生。
⑦
医生报
告最新消息。
⑧
教授动情地诉说。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
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
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
整合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4.(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
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
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徙为上郡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匈奴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
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
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
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
不敢击。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
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
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
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
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
此爱乐为用。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晋书。郭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B.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C.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D.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2)下列对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从:率领。
B.惜乎,子不遇.时 遇:碰上。
C.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军:军队。
D.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及:赶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广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从军之始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骑射本领,被任命为汉朝廷的中郎将。
B.李广治军严明,足智多谋。他从担任上郡太守镇守边境,匈奴都被畏惧李广,不敢踏入边境一步。
C.李广体恤士卒,同甘共苦。当遇到缺粮断水的时候,他绝不会比士兵先喝一口水,先吃一口饭。
D.李广廉洁正直,深受爱戴。得到赏赐就会分给部下,身居高位多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②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
文语境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
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
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解答】(1)C.翻译: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
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匈奴”是后
句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 B.“我”是“追射”的宾语,不可断,排除 D.第二个“匈奴”是“必
以我为大军诱之”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故选 C。
(2)A.从:跟随。翻译: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
(3)B.“不敢踏入边境一步”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4)
①
略,谋略;乐从,乐于跟随;苦,以……为苦。译为: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
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②
不令而行,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从,奉行;谓,说。译为: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
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
答案:
(1)C
(2)A
(3)B
(4)
①
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②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
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
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
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
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
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是调他为上郡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匈奴有数
干骑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
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
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
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
“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
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
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
边郡太守,屯兵驻防。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
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
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
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
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
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
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
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
喻大啊!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
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
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5.(11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楚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CE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把酒问月,显示了苏轼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琼楼玉宇”本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与“天上宫阙”相照应。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暗示了月光的皎洁,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指夜已经很深了。
E.“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人间的“悲欢”与“离合”和月的“阴晴”与“圆缺”。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
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
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
论世”。
【解答】(1)C.“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错误,说的是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
人间趁着月光起舞。E.“月的‘阴晴’与‘圆缺’”不属于“此事”的具体所指,这里的“此事”
说的是兄弟分别和自己的仕途不顺。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突出贬谪后难以入睡的心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
观的人生态度。“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有埋怨之意,但更多的是对家人友人的一种祝
福。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CE
(2)
①
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②
贬谪后难以入睡的心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
慨。
③
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
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
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
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
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
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
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
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
知人论世。
④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
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
注解。
6.(5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两句,虽只描绘了地形、
风貌,但诗人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的情态,送别的情谊自在其中。
(3)崔颢《黄鹤楼》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两句,抒写了人去楼空,
世事苍茫的感慨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
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
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
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故答案为:
(1)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重点字:阙)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重点字:鹤)
【点评】《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①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哭的多于笑的:屈原披发行吟时,已是长歌当哭....;阮籍哭穷途,伤心当不止
一次;杜甫诗十之有九带着“涕泪”。
②
梁思成除了学业十分优异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学过小提琴、钢琴,他的体操也十分出
色,单杠、双杠技巧在同学中也不同凡响....。
③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
亲的角色。
④
我作此文的目的当然不是提倡逆来顺受....,合理合法之要求亦不提出。我只是建议,中国人应增强
自信。
⑤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太
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
⑥
大西北将重振汉唐雄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期不远....,西北雄风已起,这就是电视片《大西北》
要告诉人们的。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⑤⑥【分析】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
①
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正
确。
②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用于作品)不平凡,很出色。此处指单杠、双杠技巧水平高,不合语境。
③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声势极大。正确。
④
逆来顺受:对外面来的压迫或不合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正确。
⑤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正确。
⑥
为期不远: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
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
符合句意的选项。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数学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检索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屏幕阅读是否能完全
代替纸质阅读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B.我国渐渐进入老年化时代,有足够的条件的很多家庭为家中生病的父母出国求医,现在不少
医疗中介机构还难以跟上这一变化。
C.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迎来第二十个年头,本次博览会反映出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从跟踪
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D.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
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汉字之美。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熟练掌握语病六类型,通过练习掌握辨析技巧很重要。
【解答】A.语序不当,“收集、加工、传播和检索”顺序不当,应为“检索、收集、加工和传播”;
B.语序不当,“有足够的条件”应作状语修饰谓语,把这一短语放到“家庭”后;
C.正确;
D.结构混乱,“吸引了广大观众……学习……”前后牵连,改为“吸引了广大观众,让他们能够在
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和汉字之美”;
故选:C。
【点评】辨析“语序不当”类型的病句,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用“紧缩法”,看句子主要成分的顺
序是否恰当;用“逻辑法”,看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否颠倒;用“语感法”,看句子的结构是否符合
现代汉语习惯。辨析时,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①
是否有关联词,看其位置当否;
②
定语或状语较
长的,看有无不当;
③
并列词语,看其语序当否;
④
如有并列复句或递进复句,看分句间语序当
否。
9.(3 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富于感情。
①
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
②
在周游列国的旅
途中,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
③
会
对他欣赏的学生如颜回连连称赞,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
④
笑过之后,又连
忙解释“前言戏之耳”;
⑤
《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
⑥
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A 或者 或者是 / 但 即使 还是
B 无论 还是 也 / 虽然 还是
C 无论 / 又 可 虽然 却
D 不管 还是 当然 而 / 却
A.A B.B C.C D.D
【分析】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要熟记复句类型,结合语境分析判断,结合排除法。
【解答】通读语段,联系后句“孔子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①
“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是条件
关系,应“无论”与“都”搭配,排除 AD;
②
与上句构成并列关系,是列举当时的情况,应“还
是”,排除 C。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①
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
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②
理解、把握和运用词语,要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有时甚至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
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词的意义、色彩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
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
③
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
记忆词汇。
10.(6 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汉语词汇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据统计,现代汉语每年要出现 1000 个左右的新词新
语。
①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些词语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外语和汉语方言就是产生新词新语
重要途径之一,如“作秀”就来源于英语“show”,“买单”就来源于粤方言“埋单”。其次,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 。例如“朝阳产业”“生物入侵”“黑
洞效应”等。新词新语还是流行文化和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黄金周”“韩流”“快餐文化”
“快餐爱情”等,深入探究这些新词新语,
③
就会感受到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脉动 。
【分析】考查补充句子,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新词新语怎样产生的。
①
上句分析“汉语词汇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承接“现代汉语每年要出现 1000 个左右的新
词新语”,根据后句“首先,外语和汉语方言就是产生新词新语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本句的具体
解释,分析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应是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些词语是怎么产生的;
②
根据后句新词新语的特点,都和科技、生活有关,应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
新语产生的源泉;
③
上文分析“新词新语还是流行文化和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承接“深入探究这些新词新语”,是
对上文的总结,应指出就会感受到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脉动。
故答案为:
①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些词语是怎么产生的
②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
③
就会感受到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脉动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
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
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
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
的连贯、贴切、严密。
11.(5 分)下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楹联,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
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①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
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
杵疏钟,半江渔火,一枕清霜,两行秋雁。
(1)在下联
①
处对一个句子。
(2)根据对联规则,修改下联划线句子。
【分析】(1)考查写对联的能力,要掌握对联的具体要求,结合上联准确拟写。
(2)考查对联的知识,要掌握对联的规则特点,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1)根据上联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按照对联的具体要求,“五百里滇池”可以对
“数千年往事”,居委偏正词组,“奔来眼底”对“注到心头”,均为动补结构。
(2)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霜”是平声,应: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答案:(1)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2)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点评】对联的要求: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
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
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 12 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
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
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
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
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
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的对联,则不能算一
副合格,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四、作文(60 分)
1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
享乐…在社会上,有的比创造,比贡献;也有的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
一种累赘,一种羁绊。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提示,以“比”为题目,讲述一个你生活中与“比”有关的故事,表达一个有意
义的主题。
要求:
①
在选材上要选取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②
写人要凸显个性,叙事要有点波澜。
③
不要套作,
不要抄袭。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难度较大。本次题目“比”,按常规思维可抽象出事物与事物、人
与人、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比较,然后可谈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等在“比”中前进,在“比”
中腾飞。按逆向思维可以提炼出“比”是为了不比,对“比”持一种从容的态度。同时一篇成功
的习作肯定要注意选材的新颖,要把一些格调高的人和事恰当地运用到文章里去。在本次为文过
程中,当写到了某些人比官位,比钱财,比漂亮时,可以马上切入生活,把洪战辉、白芳礼、丛
飞、张先会等人的感人事迹引入文中,也可以把当下社会中的“恶搞”、“超级 xx”、黄健翔与《南
方周末》记者吴虹飞“口水战”等事例引入作文,从反面来论证“比”,让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
感。也可以从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让作文具有文化散文的特点。
【解答】
比
万古清风,长河涌流,有人在权势中突兀,有人在仕途中倒下,有人在金钱中沉沦,有人在
红尘中坠落,这是什么?
为了比,比谁位高,比谁权重,比谁洒脱,比谁富有,而声声马蹄,又踏碎了多少人的春秋
大梦。只有在风中,在困危里,比才是一种意境,比才是一种底蕴,比才是一种境界。在“比”
中凸显人的魅力,彰显精神的高度。
一盘墨香,带着青草的味道,墨子是狂者,是“万古长如夜”中杀出的伟大剑客,因为他不
比钱财爵位,不比位高权重,他比诗情,比人格,比精神高度。
一位含笑的老者,面临双重诱惑,前面是微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而他
身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只为“留骨而贵”,只为晓梦中“迷蝴蝶”,他的不比,足以让那些蝇营狗
苟的人黯然失色。苏子弹奏诗赋的曲目已翻开,如烟花一样跌宕的命运片刻得到升华,他轻轻吹
灭了一生一世摇曳的烛光。一谪二贬的苏子,只想与别人比一下心境的高度,醉心为赋,在江之
清风与山之明月间徜徉。有那种境地,谁还能看到权势的隐影?
是光明之后的黯淡,还是光明之前的隐影?“浅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这种闲情,
这种逸致,只属于东坡。
“马上离愁三万里”,拥有惊海掣鲸的伟力,却被抛弃在风中的辛弃疾,用另一种调子高歌抗金名士
的清歌,“谁共我,醉明月,”那种豪迈壮志本该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抒写。
不啼清泪只啼血,“半生事业终成空,一身功名在梦中”。如钢铁一样的稼轩,却以这种超然
的姿势傲立青史。
倘若绚丽的山花不是绽放在原野,而是跻身在牡丹丛中,原本的清新只会变成寂寞的沉郁。
倘若绚烂的流星不是辉煌于夜空,而是伤逝在骄阳之下,原本惊鸿一现只会变成永恒的堕落。倘
若你真的要比,就算具有珍珠般的盈润,就算具有竹般的高雅气质,都会湮没风尘,无声萎落。
比是一种从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比是一种气度,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梦随风万里,比在从容中。
【点评】从容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气度,本文的题目对它做了最好诠释。整篇文章用例典型,诗
文名句信手拈来,化用得恰当好处,文化韵味强,具有文化散文的特点。用语个性化,首尾圆合
是本文的另一个出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