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之阅读精讲巧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之阅读精讲巧练

ID:750650

大小:111104

页数:17页

时间:2021-07-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考语文阅读精讲巧练 小说阅读 【基础知识网络】 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 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小说阅读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了解小说的构成要素,明确小 说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更好地进行小说阅读。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映主题:对社会生活的反 欧亨利笔法 烘托 实写和虚写 悬念和释念 埋伏和照应 表现手法 结局 高潮 发展 开端 情节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环境 形象塑造 描写手法人物 三要素 小说 【考点解读】 一、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 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还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 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 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 候、景色、场面等。 二、小说的阅读要求与考查趋向 “新课标”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学习要求是:①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 节。②初步领悟小说的社会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③能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 格特点进行简洁的分析评价。④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判。 ⑤能对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比喻 句、双关句等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表达效果。⑥对小说的一些表达技巧能初步赏析,明确 表达技巧对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⑦能在读懂小说内容、对人物作出分析 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小说情节进行加工,以使小说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多样化。 在对小说进行命题时,以下几方面应为重点:①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这一点需要考生 把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和对人物的简单评析,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情节变化的作用。②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始终是命题的方向。这一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需要考生从整体感知 文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③各地将会继续 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随着微型小说的兴起,各种新的表现手法也会相继涌现,中考对这一 点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 总之,小说的命题呈献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答案不惟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金题解剖】 一、(2004,福建莆田)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 17——21 题。(20分) 文具盒 司玉笙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 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 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 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 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 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 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 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1.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3分) 答: [答案]说明英缺少御寒的衣服,生活十分贫困。 [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由“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可以看出英的生活生分贫困。此题要求较宽,只要答出大意即可得满分。 2.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为什么选择文具盒?(4分) 答: [答案] 娘选择红毛衣,因为它可以御寒,实用。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要读书,向 往现代文明。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可根据人物不同身份得出答案。娘选择红毛衣,是因为生活十分 贫困,缺少御寒的衣服。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想要读书,这一点由英后来继续求学可以 看出。 3.“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答案] “扎”在文中的意思是“紧紧地盯住”(或“专注地看”)。“扎”字生动地表现了英对 文具盒的喜爱,对读书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此题分两步回答,先解释“扎” 在文中的含义,但 只解释为“盯”“看”等给1分,答出“紧紧地”或“专注地”给 2 分。第二步答作用,应是用 得生动传神,它充分表现了英对读书的渴望。 4.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3分) 答: [答案] 因为文具盒为英打开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给了她无尽的慰 藉。(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开始提到英听娘说“几个字就行”,不能再读 书时,就“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可见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有了这个文具盒”,英 就有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因此她就不爱哭了。 5.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答: [答案] 姑娘爱美天性的表现。但对英来说“想要一件红毛衣”这个要求太高,超出了自己 家庭的承受能力。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理解英“想要一件红毛衣”表现了姑娘 爱美的天性,然后就此提出看法。对美的看法,不论是理解、赞赏,还是批评,只要言之成 理即可。 二、(2004,吉林省,片段)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 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 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 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 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 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就变得优 秀起来,几乎每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 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 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 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 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 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 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 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 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 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 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 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 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 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文中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 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5 分) 文章: 人物: 特点: [答案]文章:《故乡》 人物和特点: 例(1)少年润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 例(2)中年润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钝、生活艰辛的农民。 例(3)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性格扭曲的小市民。 例(4)“我”: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共 5 分,文章题目 1 分,人物 1 分,特点 3 分。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巧妙地将课外知识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 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第 1 问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就能够答出来,答案是出自鲁 迅的《故乡》。第 2 问和第 3 问直接关联,可放在一起回答,《故乡》中涉及的人物不 多,但都个性鲜明,考生应有明确的印象。如少年润土,是月夜下看瓜的那个天真活泼、 聪明能干的小英雄;中年润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虽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麻木迟钝的 农民;“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文中的“我”, 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此题分值较少,因此只要 答出要点即可,不需细细分析。 【技法解析】 一、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鉴赏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文学作 品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考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神 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004年自贡市中考题《泥活》一文就考查到 对冯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手法。初中对人物形象鉴赏的考查比较简单,2004年广西中考 《奇迹》一文中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对主人公‘文’的感受” 二、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有:(1)交代背景(2)渲染气氛(3)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深化主旨。例题第1题“小说开头一段 描写说明了什么?”就是对自然环境作用的考查。 社会环境的作用有:(1)交待时代背景(2)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主题。 三、理解人物性格是通过故事情节发展而展示出来。 情节的特色可从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方面考虑,如悬念,倒叙,双线, 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等。情节的作用要从形(特色)神(人物性 格,主题思想)方面考虑。无论材料的取舍,手法的运用,还是情节的设计,都是为人物和 主题服务着。2003年镇江市中考《画家和他的孙女》一文中要求考生“概括出小说前三 个情节的共同点”。2003年黄冈市中考《亲情呼唤》一文中直接考查“用两则启事展开 故事情节的好处”。 四.把握小说各种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含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线索, 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悬念释念以及文章美点赏 析,又如语言赏析、手法理解、自由赏析、体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欣赏文章的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等。 【拓展创新】 (2004,太原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3 题。 特蕾莎修女 ①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 ②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 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 修女。 ③十八岁的时候,特蕾莎修女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 来到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在这里,她看到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独的男人和女 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于是脱下修 女服,开始了护理和救助穷人的工作,并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 ④特蕾莎修女清醒的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于 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它可能导出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 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 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 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的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 痛苦…… ⑤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人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 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 ⑥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 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 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面对巨大的荣誉,特蕾莎修 女的答辞是:“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 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她把奖金全部用于救助那些穷人和受苦难的人,并向诺贝尔委员会 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因为那太浪费了。几句朴实的话语,一身 寻常的打扮,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 且将省下来的七千一百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 ⑦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曾动情的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 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 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着说:“让我们 记住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 更需要微笑。” ⑧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样的微笑了。那些脸上肌肉只会作机械运动的美女模特 们,当她们面对特蕾莎修女的微笑的时候,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与爱联系在一起, 美是爱的一部分。不懂得爱的人,永远跟美无缘。 〔注〕修女: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女子。 23.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特蕾莎修女的颁奖辞语言精练、饱含情感,极具感染力。2004 年 2 月 20 日,十大感动中国 2003 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入选人物是杨利伟、钟南山、陈忠 和、尾山宏、梁雨润、巴金、高耀洁、达吾提·阿西木、成龙和衡阳武警消防官兵。请你选 择其中之一(尾山宏除外),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为他设计一段精彩的颁奖辞,100 字左右。(6 分) 人物: 颁奖辞: 【帮帮你】若设计有困难,可参照评选委员会授予尾山宏的颁奖辞:“一位 70 岁的日本 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 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 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 [答案](1)人物:杨利伟。 颁奖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但他却是实现中华民族数千年飞天梦想的第一人。当 成功的花环将他簇拥的时候,我们没有忘记他为这一天流下的汗水,做出的牺牲;没有忘记 他超乎常人的坚毅、执著和镇定。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们都能回忆起他自信的目光和灿烂 的笑容。 (事迹概括 2 分,人物评价 2 分,个性化的语言 2 分,共 6 分) (2)人物:钟南山。 颁奖辞:面对突如其来的 SARS 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 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 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 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3)人物:陈忠和 颁奖辞: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十七年的奖 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面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 排姑娘们怎样打球,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体育的魅 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 更加动人。 (4)人物:巴金 颁奖辞: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 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 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5)人物:衡阳武警消防官兵 颁奖辞: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火场,他们怀揣群众的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 生命捍卫了他人的生命,捍卫了武警消防兵这个崇高的职业。那壮烈的一幕将永存史册,他 们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更将长留在人们心里,那将是对什么是敬业精神的最好诠 释。 [解析] 在 2004 年各地中考题中,这是一道令人眼睛一亮的题目,它完全突破了考生两 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局限,需要考生放眼社会,关注时事。此题主要考查三点:一是需要考 生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人物的事迹作出简要的概括;二是需要对人物作出符合人物身 份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且评价有弘扬社会功德、激励世人的作用;三是在表述时需要有符合 人物身份的个性化的语言。此题涉及的考点较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 【快乐闯关】 [知识能力关] 一、阅读《父亲》这篇小说,完成文后题目。 父 亲 (1)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 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如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 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2)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 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 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3)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4)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 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 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5)“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6)“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 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7)小群困惑了起来。 (8)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 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9)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10)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 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11)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 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12)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 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 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 不。 (13)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 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 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 解了爱。 (14)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 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 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5)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 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16)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 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 气……” (17)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 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祝祷,“ 。”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 ;点明文章中心的 句子是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3分) 2、第(15)段画线的比喻句的含义是 。第(1)段中“父亲便是小 群的眼睛。”中“眼睛”的具体含义 。第(3)段中“父亲是要在失 明 的 儿 子 的 心 灵 中 , 重 安 一 双 明 亮 的 眼 睛 ” 中 的 “ 眼 睛 ” 的 具 体 含 义 是 。(6分) 3、对文中父亲错买书包这一情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父亲事先知道买的是 绿书包,二、父亲事先不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你同意哪种理解?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2分) 4、联系全文,紧扣父亲心愿,补全小说结尾。(2分) 5、对文章的分析与欣赏,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 父亲骤然去世,使小群受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B、 (16)段的悼词中透露出“父亲”也是“一位失明的人”,从而大大深化了小 说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 C、 文章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父亲为小群重安“眼睛”。 D、 第②段写“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是为后文写父亲 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预设伏笔。 E、 文章行文详略得当, “买书包” 、“开追悼会”是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二、阅读《窗》这篇小说,完成文后题目。 窗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 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其中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 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 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 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 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 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 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 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 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 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 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 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 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 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 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 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 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 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 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 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 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 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 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 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 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 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为加点词注音。 俯瞰.( ) 五彩斑斓..( )( ) 斗妍.( ) 栩.栩如生( ) 2.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位病人看到的 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看到窗外世界的病人,为什么要栩栩如生地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这位病人具有 什思想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靠窗的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课文 哪里点明了其死不属意外的原因?(摘出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画家和他的孙女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去参加西 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1.请概括出小说前三个情节的共同点。 婷婷口口→爷爷口口→祖孙口口→爷爷口口口口 2.如果将画家的“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一句话改成“树枝与树干应该哪个粗呢?” 或“树枝是不能比树干粗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 3.婷婷性格中最突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特点的语言 描写的句子(最少找出两句)。 答: 4.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小说中“画家”这一人物的看法。 答: 5.小说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如画家祖孙两人对“画”的看法。试从小说中再找出 一例,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答: 6.从深化小说主题的角度为小说选择一个最好的结尾。( ) A.画家望着孙女的获奖证书,傻了。 B.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二样呢?” C.画家望着获奖证书,勃然大怒:“这不是把孩子引入歧途吗?” D.画家拿着获奖的画去问婷婷:“蛋怎么会比鸡大呢?” 四、(2004,广西)阅读下面文,完成题目。(14分)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 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 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 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 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 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 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 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 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 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 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 “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 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 奇迹!不是么?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分) 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2分) 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2分) 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 样处理?(3分) 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2分) [创新能力关] 一、(2004,肇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1)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 只得了58分。 (2)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3)我合上教案而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 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 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4)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 课? (5)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子到 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 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 句话。 (6)“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7)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 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8)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 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 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 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 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 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9)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 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 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 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10)“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 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 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 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 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 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 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11)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 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 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12)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 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 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13)“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 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 他的笑容很好看。 (14)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 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15)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 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16)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选自《200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第⑦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 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这当中作者 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 80字)(4分) 2.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 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4分) 3.作者在第⑩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 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 (3分) 4.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 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3分) 二、(2003,黄冈市)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亲情呼唤 田庄村十字街口是个热闹场所。村里人好在那里议论家事、国家、天下事,还好在那里 张贴各种启事,广而告之。 信息时代,乡下人也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这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时,一 张红艳艳的启事也在那里贴了出来。村里人好事儿,不管下地的还是回村的还是担水洗衣服 碾米磨面买油盐酱醋的,都一齐立在那里,争相观看那张启事。 其实那是一则寻物启事,具体一点讲是一则寻狗启事,有人把狗丢了,请乡亲们协助查 找,把狗送还给主人。 那启事写道: 各位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因我们小夫妻两个一时疏忽大意,走失了家里养着的小狗“亲亲”。“亲亲”是一只京 巴狗,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浑身皮毛如雪,惟脑门处染有一片红色,我们戏称为万绿丛中 一点红。“亲亲”悟性极高,很有感情,很有礼貌,能给我们叩头作揖敬礼,还能对我们喊 爸喊妈,十分乖巧伶俐。“亲亲”嘴馋,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自“亲亲” 五天前丢失后,我们夫妻两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整日惶惶然怅怅然,焦头烂额中已是重 病在身,眼见灯干油尽奄奄一息。务请各位乡亲伸出友谊之手,搭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提供确切线索者,酬谢人民币3000元! 有将“亲亲”送还者,酬谢人民币8000元! A.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谨此启事! 寻狗人:仁杰、艾荷花 2003年 X 月 X 日 村里人看罢启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夸这只狗福大命大,摊上这么一对“爸爸 妈妈”,是前生的造化;有的说现在的事情真是说不清了,怎么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比一个大 活人还值钱……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地议论完了,却又该下地的下地,该回家的回家,该干 啥干啥。就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又一张红艳艳的启事紧挨着那张启事红艳艳地贴了出来, 字迹比那张启事的字迹还大! 这是一张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写道: 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不幸,我们老夫妻两个的儿子于五年前丢失——他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到过我们的 家。我们的儿子28岁,西装革履,背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他 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会有他! 现在,我们老两口均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窘迫,衣食无着,急需有人照料。我 们不求鸡鸭鱼肉,不求鲜奶果汁,只要粗茶淡饭,只要温饱而已! B.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烦请各位乡邻帮我们一把,协助我们把儿子找一找——告诉您一条线索,到狗群里找他! 谨此启事! 寻儿人:仁老栓夫妻 2003年 X 月 X 日 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 占的位置也好;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 来? C 你只写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分别用一个 短语回答) A.仁杰、艾荷花: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B.仁老栓夫妻: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C.村里人:你只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2.寻狗?寻人?!老人能寻回自己的儿子吗?请展开想象给小说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局。(1 00字以内) 【读写平台】 无题 “姑娘,对不起,你们这里卖微笑吗?” “什么?” “微笑。” “要什么样的微笑?” “什么样的都行。普通的微笑,虚假的微笑都可以。” “怎么,公民,你是从月球上来的吗?微笑缺货!连供应站都没有,商业部门正在为微 笑奋斗呢!” “怎么,不给你们这里供应微笑吗?” “我不知道,勤来着点……” “什么时候来?” “我已经说过了,不知道,月底来看看吧。也许为了完成计划,我们将抛售微笑。” “我不能常来商店。我可不是从大街上随便到你们这里来的,我是从斯捷潘·费奥多罗 维奇那儿来的。这是他 写 的 便条,我急需两个好 质量的 微笑。” “你为什么不早说?”女售货员脸上 露出尴尬的神气,“柳达,你那儿剩有微笑?没 有了?那请你星期一早上十点钟前来吧。” “怎么,准有吗?” “你不必怀疑,万笑俱全。因为,那时有人给我们拍照,《文明销售》杂志要用。” 【参考答案】 [知识能力关] 一、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11)段;点明文章中心 的句子是“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 己的身上”;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每空1分) 2.第(15)段画线的 比喻句的含义是父亲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不懈地追求和奋斗的勇气,为小群指明了 方向,鼓起了勇气。(2分,答出了“父亲的优良品质给小群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也行,重 在后半句);第(1)段中“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父亲循循善诱 地引导、帮助小群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2分,注意答出父亲、小群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3)段中“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的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 体含义是父亲要让小群既具有感受、了解世界的能力,又有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信念。(2 分,两点各1分,要注意这里的“眼睛”是安在心灵中的。) 3.第一种理解依据父亲的话“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 也买下了……”;第二种理解是因为这样竭力扶持儿子的父亲不可能用欺瞒的手段来应付孩 子或因为父亲也是瞎子,买书包时他自己也受了售货员的欺瞒。(2分,两种理解皆可,答 出依据即可得分。) 4.原文的结尾是“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2分,只要结合 父亲的心愿,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BCD(3分,每项1分。A 项说小群有轻生的念头,不准确,父亲去世了,使小群 痛不欲生,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但并不是说他就轻生想死。B 项正确,这样更能表现父爱 之深。C 项正确,这里的“眼睛”应是感受、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生活的勇气与信念。D 项正确。E 项不准确,小说详写的是“解说颜色”和“购买书包”两件事。) 二、 1.kàn bānlán yán xǔ 2.窗外确实只有一堵墙,那“另一位病人”用眼去看,当然只看到墙。而靠窗的病人 是用心去“看”,是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他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 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 强的人。 4.开头点明了“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5.是一个同样热爱生活然而自私的家伙。 三、 1.画画;否定、批判、批评;争辩、辩论、讨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没话可说。 2.不好。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硬,突出了爷爷的自负(或自以为是),是企图用“常 规”规范孩子的思维。改句是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协商语气,人物形象就与后面相悖了。 3.是想象大胆丰富,她的一些反常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语言描 写:(1)“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2)“没见过的就没有吗?”或“兔子怎么会没 有红色的呢?”(3)“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4.“画家”这一形象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要求孩子走“正道”,即在学习上 要循规蹈矩,按固定的套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绝不能异想天开。他们对孩子、对学生的教 育,是以扼杀人的创新精神为代价的。画家式的人物在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中太多了,他 们启发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 5.如爷爷的评判与孙女的画获国际大奖的事实对比。这一对比揭示出中外两种教育、 评价观念的对立,启发我们反思我们教育中那种因循守旧、排斥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弊端。 6.B 四、 1.只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2.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分别写出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4.这样层层蓄势,来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5.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坚定信心,而复读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 可想而知。 6.“文”是一个认定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创新能力关] 一、 1.(4)分老师向我借微笑?微笑也能借吗?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平时愁眉苦脸的样子, 要我笑?是老师不愿意为我这差生补课而找借口?还是……不过,只要老师愿意为我补习物 理,那我就笑笑吧。(心理内容符合情境的给2分;语言通畅给2分。) 2.(4分)做了两件事: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答“课堂上‘我’有 意让李俊朗读例题和复述题目要求”也算对):②“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 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答“我特意递题目纸条给李俊,促使他和同学讨论完成”也算对。) (每答对一点给2分,笞“课堂上,我向注视着我的李俊微笑”也给1分。语言不够简洁的酌 情扣分。) 3.(3分)不矛盾①“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②“我 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答出“不矛盾”给1分;能说出①② 两点各给1分。) 4.(3分)①李俊因为父亲的瘫痪面临生活的困境而休学,但他凭着“我”帮助他树立 起来的自信和乐观,勇敢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人生充满希望。②这让我领悟到,一 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和乐观,就能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就能经受住人生的任何考验。(答对 第①点给1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三、 1.A.爱狗如命(视狗如命) B.爱子情深(思念亲人或盼子归来) C.呼唤 亲情(感慨万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干要求即可) 2.提示:结局可以是多角度的。如:①儿子被老人的真情打动,回到老人身边,老人享受 了天伦之乐;②老人没有寻回亲儿子,却寻回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③老人依靠法律 手段,讨回公道,让儿子尽赡养之责。(答案是多元的,符合情理,紧扣小说主题即可)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