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练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模拟试练2

ID:750654

大小:33280

页数:4页

时间:2021-07-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中考语文模拟试练 2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颁.( )发 卑鄙.( ) 奔.( )丧.( ) 比较.( ) 笨拙.( ) 庇.( )护 避讳.( ) 参.( )差.( ) 播撒.( ) 单薄.( ) 沉 jìn( ) chī( )笑 分 mì( ) 告 wèi( ) 和ǎi( ) hōng( )笑 惶 huò( ) 滑 jī( ) 祭 sì( ) 教 huì( ) 接 chù( ) 静 mì( ) 2.补全下列成语然后解释。 安然无( ) ( )苗助长 ( )门弄斧 ( )弄是非 变本加( )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丰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这个地区人民的道德品性。他们奉行“百善孝为先”的 信条,珍惜生命,友爱乡里,秉承忠君爱国的传统,讲究义气。 ,中华民 族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孝、爱、忠、义”已经内化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中了。 ②经过艰苦的高强度新兵训练,这些被冠上“骄娇”标签的 90 后新兵们,不仅 炼就了一副钢筋铁骨,而且磨砺了意志,可谓 。90 后新兵为我们展现了新 一代子弟兵优良的风貌。 A.①句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②句填“玉不琢不成器” B.①句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②句填“精雕细刻” C.①句填“追本溯源” ②句填“玉不琢不成器” D.①句填“追本溯源” ②句填“精雕细刻” 4.下面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京剧的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B.学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我是选文学社呢,还是选天文社呢? C.“人不可有傲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不可无傲骨”。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5.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几天前,我来到乡下,欣赏到一派乡村的春色:①绿油油的稻田衬托着金黄的 油菜花,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袅娜的垂柳,淡淡的绿荫掩映着朴素的白墙黑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美丽。轻轻走入田野,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②温暖的 阳光下,斑斓的蝴蝶调皮地追随着行人上下飞舞, 是那样地让人留恋。③四月的 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简直就是一首生意盎然的田园交响曲。三月之初,这 里还下着大雪,想不到春色还是如约到来,而且比往年更美丽、更妖娆,④这难道 不是一种奇迹和幸运吗? A.①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春天的乡村清新、美丽的特点。 B.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蝴蝶翻飞惹人留恋的情景。 C.③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乡村生意盎然的特点。 D.④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华文明中,“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审 美追求,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 。建设和谐文化,要求我们 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入手,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 的新现象,回应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①它强调“和而不同”,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增进共识和团结 ②它强调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实现身心和谐 ③它强调公平正义,通过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和谐稳定 ④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实现和谐相处 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 13-15 题。(共 15 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 20 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 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 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 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 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 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 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 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 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 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 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 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 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 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 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 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 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 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 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 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 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 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 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 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 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 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 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 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 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 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 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 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 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 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13.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 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 分) “我”的写作经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① ② 平静、茫然和沮丧 ③ 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珍惜写下的稿子 ⑤ 14.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 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 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 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 150 字)(6 分) 参考答案: 3.C 4.C 5.D 6.C 13. ①害怕、不安 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 ③随写随毁稿子 ④痛苦、绝望、愤懑 ⑤坚定、 义无反顾 (共 5 分。每小题 1 分) 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 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共 4 分每 个要点 1 分,表达 1 分) 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 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 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 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共 6 分。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 2 分、1 分、1 分,责 任感理解 1 分,语言表达 1 分)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