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1.1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腔肠动物有: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水螅…
2、水螅生活在淡水中,长约 1 厘米,有口,口周围伸展着 5-12 条
触手(探寻和捕获猎物)
3、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
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4、水螅体壁有外胚层(有刺细胞)和内胚层(有消化腔)两层细胞组成。
5.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
无肛门
6、涡虫背面呈褐色,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
点。
7、涡虫的口长在腹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
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
8. 两侧对称的身体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9、涡虫是自由生活的,但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10. 扁形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钉螺)、绦虫
11.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部扁平;有口无
肛门
12、图 P5: 水螅纵切面图(口. 触手. 外胚层. 内胚层. 消化腔. 芽
体)图 P6:涡虫结构图(眼点. 背面. 腹面. 口. 咽)
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线形动物有:蛔虫(常见)、蛲虫、钩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是
自由生活的)、丝虫…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有口有肛门
3、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有一层细
胞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雄虫:体细小、尾端蜷曲, 雌
虫:体粗长、尾端尖
4、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蛭素)....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
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6、蚯蚓身体前端有环带,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躯体运动灵活,转
向方便),蚯蚓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协助运动)配合可以完
成运动。
9. 观察蚯蚓的运动:粗糙纸上:运动快,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玻璃板上:运动慢,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
10、蚯蚓体壁可以分泌粘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密布毛细血管,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所以实验时:必须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11、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
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
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2、图 P8:蛔虫结构图(口. 肠. 生殖器官. 肛门)
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乌贼、鱿鱼、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
壳,运动器官是足
3、目前已经命名的软体动物有 10 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类
4、河蚌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吸水和排水,在此过程中摄取水中的
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河蚌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5、珍珠在河蚌的外套膜中形成
6、节肢动物有:蜘蛛、蝴蝶、虾、蟹、蚊、蝇...
7、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
节
8、目前已经命名的节肢动物有 120 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一大
门类
10、蝗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
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
11、蝗虫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
飞行
12、触角和足等是蝗虫的附肢,分节, 体表有气门(呼吸),体内
有气管(呼吸器官)。
13、蝗虫的外骨骼既可以保护身体,也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外骨
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以上学习的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无脊椎动物。
1.4 鱼
后面将学习的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他们共同
的特点: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1、鱼类有:淡水鱼-四大家鱼(青 草 鲢 鳙)和海水鱼(海马、中华
鲟、黄鳝、泥鳅是鱼),(鲍鱼、章鱼、墨鱼、鱿鱼都是软体动物)。
2、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4、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5、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呈
流线型(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滑滑的粘液(保护
身体的作用)。鱼的脊柱(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
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6. 鱼用鳃呼吸 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主要部分是鳃丝,鳃
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
7、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
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
所以经鳃盖后缘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_的含量增高。
8. 用鳍游泳,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背、胸、腹、臀、尾鳍),胸鳍
和腹鳍(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臀鳍(协调运动)
9. 鳔使鱼上浮下沉,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10、体色:体背面深,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敌害发现(保护色)
11、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
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3、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蝌蚪像(鱼),有(尾),用(鳃)
呼吸,只能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蝌蚪发育成青蛙以后,(尾和鳃)都
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4、青蛙眼睛后方有鼓膜(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气体的
通道)。青蛙前肢短小(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
能划水游泳
5、青蛙肺结构简单,不发达,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6、爬行动物有:蜥蜴、蛇、鳄鱼、乌龟、鳖......
7、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8、蜥蜴头后方有(颈),因此头部可以灵活转动;四肢短小,不能
跳跃,只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9、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
生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因。
1.6 鸟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哺乳动物)、鸟类
2、鸟类有:企鹅和鸵鸟(不能飞行)、鸡、鸭.....
3、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不能说翅膀),有喙无
齿,有气囊辅助呼吸
4、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飞行时空气阻力)。
(2)前肢变成翼(扇动空气),体表被覆羽毛(保温、飞行),尾部的
正羽(控制方向的作用)。
(3)胸肌发达(能强有力地牵动翅膀飞行)。
(4)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增
大与胸肌附着面,利于飞行)。
(5)有角质喙无牙齿,(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
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要)。 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6)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可获得充足的氧气。(气囊的作用
是:辅助呼吸. 散热降温. 减轻体重. 减少内脏器官间的磨擦),双重呼
吸过程:外界气体-肺-气囊-肺-体外,在肺部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7)心搏快,心肌发达,体温高而恒定,(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
和能量)
5. 鸟的羽毛分正羽(飞行)和绒羽(保温)。
6、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叫恒温动物(鸟类和哺
乳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叫变温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
爬行动物)
7. 意义: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
分布范围。
8.飞行使鸟类扩大活动范围,有利觅食和繁育后代。
1.7 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有:马、象、猕猴、鲸、鲸鱼、蝙蝠…
2. 哺乳动物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
3. 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
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
4. 哺乳: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
成长。
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保温作用),胎生,哺乳(提高
后代的成活率),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6、门齿: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食物;犬齿:撕咬食物,兔等食
草动物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狼等食肉动
物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
7.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和感
觉器官,有发达的大脑
2.1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
活动
2.动物的行为表现为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身体结构。
3、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
方式相连接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4、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
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5、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
节头和关节窝。关节的结构特点是既牢固(有韧带)又灵活(关节软骨和滑
液),适于运动。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6、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
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
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7、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
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提供动力作用。
8、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
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9、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提供物质)、
呼吸系统(提供氧气)、循环系统(保证运输)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10.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1. P43:关节示意图
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
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
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的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
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2.3、 社会行为
1. 社会行为的概念: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2. 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蚁后(产卵),蚁王(与蚁后交配),工蚁(筑巢喂
养其它蚁),兵蚁(保护蚁穴).
3. 狒狒群体:首领的特点(身体最强壮的雄性),首领享有的特权( 优
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首领的义务(负责指挥整个社群
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4、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
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5、通讯: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
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6. 动物的动作(蜜蜂)、声音(猩猩,鸟等)和气味(蚂蚁)等都可以起到
交流信息的作用。
7.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
重要意义。
8、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
9.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
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3.0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3.生态平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
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5.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
法。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红、绿、黄、褐、
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牛肉汁+琼脂----提供营养
物质)②高温灭菌(杀死其他杂菌)③(冷却后)接种 ④恒温培养(提
供适宜环境)。
3.接种: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
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
动受抑制,如:泡菜--乳酸菌)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在生物圈中
广泛分布(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人体及动物身体上)。
4.2 细菌
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
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
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
法。
3.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需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镜观察。所有
的细菌都是单细胞,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4.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5.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 DNA 集中
的区域,没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有些细菌有荚膜
(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P73:细菌结构图
6.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 ,营养方式:大多数为异
养(腐生和寄生),有个别为自养,如硝化细菌。
7.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分裂生殖;
形成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
力。
4.3 真菌
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霉菌(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
为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霉菌包括青霉(发霉的橘子)和曲霉(面
包发霉)。 枯叶杆菌(发霉的梨和香蕉)。冬虫夏草(真菌)。
2.青霉:着生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青绿色;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
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是直立菌丝,深入到
营养物质内部的,叫营养菌丝。曲霉:黑褐色,放射状 。
P77 青霉结构图
3.真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没有叶绿体。
属于真核生物。
4.真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5.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生殖。酵母菌:出芽生殖 (环境适宜时)
孢子生殖 (环境恶劣时)。
6.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地上部
分叫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组成(孢子印—放射状) 。 P77 蘑菇结
构图
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
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 如:链球菌(细菌)可以使人患
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真菌)寄生引起的手癣、足癣等,以皮
肤表面的化合物(有机物为食(如:灰指甲);真菌使植物患病(如:
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注意:脚
气(是缺维生素 B1 导致的)。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共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
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根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能固氮)。
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纤维素。与人:人的肠道中有
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 B12 和维生素 K 对身体有益。
4.5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
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酿酒)。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馒头、包子、面包)。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
化成乳酸(酸奶、泡菜),酒曲(内有酵母菌)—酿酒,霉菌(制酱、
豆腐乳),醋酸菌(制醋)。
2.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
致。
食品保存的重要问题:防腐
保存原理:将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保存食品常用方法: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②罐藏法
(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③ 真空包装法(依
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④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用盐)、
脱水法、渗透保存法(用糖)(依据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
理)⑤冷冻法、 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⑥使用防腐剂(如
二氧化硫)⑦使用射线(紫外线、X 射线)。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
品(如胰岛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或抑
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4.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清洁能源:无氧时甲烷菌可将有机物发酵
分解,产生甲烷等,环境保护: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5.0 病毒
1.病毒的发现:是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
才能看到。
2.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纳米来表示),有(球形、杆形、蝌蚪形、
多面形等)。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
生的细胞的不同,将病毒分成:(1)动物病毒;(2)植物病毒;(3)细
菌病毒(噬菌体)。
4.病毒的结构:蛋白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5.病毒的繁殖: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
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自我复制)
6.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适宜时,
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益
8.疫苗: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或无毒的病毒。
6.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
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2.动物分类的依据: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还要比较动物的生理
功能 ,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
3.植物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
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和双子叶)。
4.动物从简单到复杂排列: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
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脊椎动物)。
6.2 从种到界
1.根据生物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生物分为植物界,
动物界等几个界,从大到小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亲
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的共同特征越
多,亲缘关系越近。
4.桃在分类上属于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
物门中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
5.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
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
为正体。
6.生物分类的意义: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的多样性。
2.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
的多样性。
3.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
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
4.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
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
品种。
5.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
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6.生态系统包括类型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
农田、城市生态系统等。
7.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
性的根本措施。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金丝猴、朱鹮、长臂猿、麋鹿、华南虎、
白鳍豚、银杏、水杉(植物中的活化石)、苏铁、珙桐(中国鸽子树、
植物界的活化石)等。
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
坏(主要原因);(2)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
生物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3)建立濒危物
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4)法律保护
4.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
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护对象主要有: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
5.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7.中国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8.2010 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