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ID:754097

大小:205.04 KB

页数:63页

时间:2021-07-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 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 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 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 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 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 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 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 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 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 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 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 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 万──20 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 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 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 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 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 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 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 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 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 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 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 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 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 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 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 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 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 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 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 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 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 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 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 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 (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 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 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 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 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 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 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 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 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 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 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 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 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 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 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 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 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 7 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4、农耕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 :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 我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 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 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 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 3 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 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 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 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 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 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 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 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和西周的分封制。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 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 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 你就学这些内容。 【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 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学生合作掌握课文内容 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 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 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 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的概念 四、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 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 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 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 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 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 来发展成祭祀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 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甲骨文: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 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5 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 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 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 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 和 活 动。 【合作探究】 1、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你是怎么看 的?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青铜文明确实很灿烂,但是奴隶们的生活却是十 分的悲惨,那么你觉得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是进步呢还是倒退? 3、夏、商、西周青铜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没有自由和权利。 生命不如牛与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 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 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 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 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 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被迫东迁, 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 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 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 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 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 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 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 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 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 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 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 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 陵、马陵之战。 2、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 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合作探究】 1、争霸战争带来哪些影响? 2、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有哪些? 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春秋战国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 消灭的厄运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横扫六合统天下。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 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 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 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 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 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 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 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 期冶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 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 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 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 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 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 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 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教师以《都江堰水利 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 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 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 导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最后小结:战国时期,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 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 会时期。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温馨提示 第 8 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 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 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 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 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 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 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 立面。 (三) 百家争鸣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 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 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 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 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 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 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 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 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 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 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 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 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 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 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 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 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 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 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 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 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 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 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 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 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 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 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 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 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0 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 220 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 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 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 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 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 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 15 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 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 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 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 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 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 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 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 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 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 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 207 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 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 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 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 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 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 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 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 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 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 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 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怎么理解“修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巩固了基础?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 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统治者,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资治通卷》记载:“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自主预习】 文景之治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 子。 生: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 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师: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 1.是经济凋敝; 2.是边境不安; 3.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一、【单项选择题】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 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农业生产 B、做给农民看 C、稳固自己的统治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简答题】: 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 答: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休养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 台 并顺利实施。 1、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2、奖励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 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布置作业: 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大风歌”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在我国人 民的生活状况作比较,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 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 202 年,定都长安,建立 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 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 况。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 物相似? 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 孝公、秦王嬴 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 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 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 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 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 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 施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 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 面。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 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 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 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 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 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 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 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 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 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 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 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 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 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 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 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 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 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 12 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 6—8 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 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 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 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06 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 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 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 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 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 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 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 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 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 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 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 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 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 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 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 36 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 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 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 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 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 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 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 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 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 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 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 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 73 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 166 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 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 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 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 国人民对世界。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 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 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 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 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 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 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 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 最早的纸。 2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 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 对医学上有哪些贡献? 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 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 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明帝时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合作探究】 1、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 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 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2、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请谈一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中国早期拥有世界最早的造纸技术,在文化上奠基了基础。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 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 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 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 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 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 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 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 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 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 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 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 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 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 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 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 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 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 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 年,曹操率 20 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 1 万多人无力抵抗,形 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 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 3 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 不到 5 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 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 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 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 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 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 230 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 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 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 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第 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 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 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 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 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 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 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 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 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 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 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胡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 概内容。锻炼自主学习能力。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 展线索。3、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对 新知识进行迁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 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 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 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 南美景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那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江南地区是怎样得 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 的问题。 明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266 年--316 年) 1、西晋的兴亡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 ------ 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 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 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 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 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 布。 2、内迁的各族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 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 16 个政权, 史称十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东晋与前秦。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前秦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 少有的安定。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二)淝水之战 看视频《淝水之战》,结合影片和课本知识,思考回答: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 “动脑筋”:苻坚拥兵 80 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 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 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 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 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 家。 ——《史记》 材料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课文寻找答案。 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 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 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 南移 【合作探究】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2、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3、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 8 万兵力打败前秦的 80 万大军,这是为什么?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 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 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 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 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 翻译成汉语。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 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 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 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 破这些阻力的?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 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 4 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 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 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 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 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 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 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 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 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 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 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 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 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 年,北周武帝亲率大 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 ‘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 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 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 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 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 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 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 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 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贡献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7 位,著《缀术》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农学家 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 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 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 3.1415926— 3.1415927 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 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 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 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 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 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 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 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 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 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 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 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 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 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 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 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 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 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 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 “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 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 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 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 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 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资料: 286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