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写作学案
●学一种开头技法
1、回忆法
【示例】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今天,我已经坐在了中考的考场上。蓦然回首,一切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张清晰的面孔真切浮现出来。(2005年吉林一考生《清晰的面孔》)
【点拨】这篇作文的开头,作者从“今天”“我”“坐在了中考的考场上”却“蓦然回首”写起,自然引起“正文”对“那张清晰的面孔”的“回忆”,切题自然,导入快捷,又能使作文在一开始就形成悬念。所以说,记叙文若采用回忆导入法开头,将不失为一种聪明地选择。
【示例】我是个16岁的女孩,在我心目中,什么颜色都不及白色好看。16岁,朦朦胧胧的年龄,有着粉红的梦,本该对粉红色特别神往,可我却对白色情有独钟。因为有一段悲伤的故事牵动着我的思绪。(2005年广东一考生《又一次心痛》) 【点拨】采用回忆导入法开头的这篇作文,除了具有上篇作文开头的相同优点外,还交代了“我”的年龄、性别和爱好等情况,其中特别强调了对“我”对白色的“情有独钟”,这就为全文的抒情定好了基调。
【示例】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选自2002年河南中考满分文《当我面对“溶溶月色”的时候》)
【点拨】中考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需要考生追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导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月色,由溶溶月色引发了“我”的联想,使我回忆起同样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
【示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选自2003年甘肃省中考满分文《常回家看看》)
【点拨】这篇文章从一首流行歌曲入手,引发文中人物的思考,使思绪回到从前,巧妙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2、描写法
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开头先写一段优美景物的描写,能充分满足人的审美享受,增强人的审美愉悦。往往能使作文开篇就定下美的基调,使读者进入美的空间。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示例】如古道荒原,落日熔金。萧瑟的秋风吹得蒿草发出一阵阵呜呜的低吼声。一辆马车在古道上飞跑,一绝尘轻骑在后面紧紧地追赶。骑马者身披的斗篷被风吹起,宛若天边的一块乌云。车轮滚滚,马蹄得得,在寂静的旷野上分外入耳(《古道情缘》)。
【点拨】短短几句话,便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使作文开头就笼上幽美的面纱。
【示例】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选自2002年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紫红色的去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示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选自2002年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的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道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逝过,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选自2003年安徽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 【点拨】上面三段开头,第一段写一场急雨的降临,为的是为教室内的考试烘托背景,并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二段则写夕阳西下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写自己的人生感悟打下基础,是一个情思的触发点。第三段通过“晚风”“夕阳”“秋霜”的描写衬托出此时人物的心情。三段文字写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点拨】这种开头,是为了烘托文章中心事件的气氛,为故事展开铺垫背景。
【示例】王宗仁《女兵墓》的开头: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住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点拨】这个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使下文的叙述更加扣人心弦。
【示例】西沉的红日,仿佛是喝醉了酒似的,把缕缕落寞的橘红涂满天际。古老而沧桑的小道上充满着迷离的格调,宁静而幽雅。天地万物似乎都酣醉在这片短暂的美丽之中,没有了一切声响。(2005年湖北宜昌一考生《那悠扬而美丽的琴声》) 【点拨】这篇作文的开头采用背景描绘法,为下文讲述故事营造了一种凄迷而静谧的氛围。这样的作文开头形式新颖,烘托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点拨】这是“描写开头”法,它可以是场面描写,可以是景物描写,还可以是人物描写,好处在于能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一般用于记叙文。
【示例】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美,向我起来》)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开头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3、悬念法
行文在开篇时巧妙地设疑发问,制造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开头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示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七上第4课,宗璞《紫藤萝瀑布》)
【点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什么使作者身不由己地停下了脚步?这个疑问使读者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得强烈欲望。起笔自然又给人突如其来之感。思路巧妙,没有斧凿痕迹。
【示例】我决心做一个试验:整整一个月里,一句话也不讲。(刘心武《白牙》)
【点拨】这种开头是“设置悬念”法。好处在于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一开始就设置疑问,能吸引读者往下看,让读者找出答案或在文章后点出问题的答案。
【示例】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选自2002年陕西省中考满分文《感受生活之美》)
【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的一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示例】“当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敲门声……”
【点拨】这是世界上最短却又最精彩的一篇微型小说,因为他创设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思。
【示例】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特殊的冲刺比赛中,上帝看到有那么多国家的科学家均有所斩获,而唯独缺少中国科学家席位的时候,上帝想,也许是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潜质太差了,于是,他把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居里夫人等三人降生中国,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2005年陕西一考生《上帝也困惑》) 【点拨】读到“上帝”把“泰戈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三人“降生中国”,“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时,读者不禁会产生“这三人”到底会有怎样的“经历”,他们能否帮助“中国”实现“获奖梦想”等疑问,这些疑问就是悬念。而悬念会“迫使”读者将文章读下去。像这样的,作者采用设置悬念法开头,成功地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很有特点。
【示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常胜将军”生死传》)
【点拨】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
●学一种结尾技法——首尾呼应
结尾常常要对前文加以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线索,照应主人公。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示例】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点拨】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开头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人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首尾的回应,很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示例】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点拨】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不仅在结构上完整而紧凑,同时还从侧面反衬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突出了文眼“善”字,极写口技技艺之高超绝妙。
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点拨】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背影,首尾呼应。而结尾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的背影的再现,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浓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父子亲情,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示例】开头: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结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示例】开头: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结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点拨】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示例】开头:自嘲,大致意思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不过要真探讨起来,这样解释就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自嘲是一种生活哲学。
结尾:究竟是自嘲让苏格拉底成了哲学家,还是哲学家让他学会了自嘲,弄不清楚。但自嘲确实是一种生活哲学。2005年重庆考生作文《自嘲》
【点拨】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示例】开头:当漫天的黄沙这遮盖了远行的身影,当滚滚的浓烟升腾成不落的信念,当咫尺的天涯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
结尾:当风沙覆盖了唐玄奘的脚印,当历史湮没了林则徐的音容,当人们送走了连战的身影,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今年花胜去年红》
【点拨】文章开头就以一组韵味深长的排比造成先声夺人之势,并以一句“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引出下文对历史的思考。结尾又以一组韵味绵长的排比和一句“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照应开头,如幽谷回响,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学一种写作技法——抑扬法
【趣味引入】
【示例】传说,唐伯虎应邀出席一财主婆甲子寿宴。轮到他致祝寿词时,遥指寿星开口便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尚未缓和,他话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家宾客稍舒了口气,不待情绪安定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满座皆惊,无不怒目而视。不料,唐伯虎笑着妙语回天道:“偷得蟠桃奉至亲。”这最后的压轴句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掌声雷鸣。《唐伯虎的祝寿词》
【点拨】唐伯虎的祝寿词之所以会取得如此效果,主要得益于他善用欲扬先抑之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即作者想要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着墨,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两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褒扬的目的。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技法解说】
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是指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其作用有:
①使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真实可信,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感情是随着对事物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变化的,符合人们的认识顺序,文章抒发的感情因为运用先抑后扬手法而显得真实可信,一点也没能矫揉造作的痕迹。
③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作品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
【经典回眸】
【示例】冯谖初到孟尝君府上接连三次弹铗长叹,要求“食有鱼”“出有车”“母有奉”。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可大家却不见其才能,引得其他食客“皆笑之”“皆恶之”。后来,他毛遂自荐到薛地收债,却“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说什么为主人“市义”,惹得主人很不高兴。但当孟尝君被撤职回到薛地时,却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戴;不仅如此,冯谖还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献巧计使齐王以重金请孟尝君复出。(《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点拨】前面一贬再贬,好像冯谖一无是处;后面两次“振发”,使读者的认识发生了陡转。原来,冯谖是一个善于等待机会、把握机会,并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俊才。欲扬先抑,抑扬转化,在强烈的反差中取得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阿麻是文章要歌颂的对象,但文章的开篇却极力展现他令人烦心的丑样子,小孩大人都不喜欢他,他摆渡的第二天便开始收费,而且不断涨价,被人骂为“黑心肝”。他不仅形丑,而且行鄙,为他人所不齿和辱骂。文章最后写在阿麻去世后两天小桥落成仪式上,镇长讲到是阿麻用六年摆渡的钱修建了这座小桥时,众人才大悟,并纷纷落泪。(王选平《邻居阿麻》)
【点拨】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情节上的跌宕与悬念,掀起了感情上的怨逆与悲喜,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
●学一种结构方式——先叙后议
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学一种描写方法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 语言描写
有对话和独白两种。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 动作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学一点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