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学简案

ID:755734

大小:66048

页数:36页

时间:2021-07-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 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 王朝更替 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 瓦解) 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 宋夏金元、明清) 2.皇帝制度 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 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 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 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 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 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 19 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 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 度。1912 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 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3.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 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 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 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 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 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 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 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 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 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 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 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 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 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 设的外交机构。1901 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 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 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 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 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隋朝时期,改州、郡、 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元朝在地方设 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 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 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 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 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5.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 度。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 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明朝沿袭了前 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 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 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 世纪 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 要。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6.古代农民战争 ①秦末农民战争;②东汉末黄巾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④ 唐末农民战争;⑤元末红巾军起义;⑥明末农民战争。 7.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①春秋时期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 改革;④五代后周世宗改革;⑤北宋王安石变法。 8.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 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 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 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 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 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 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 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 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 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 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 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 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知能提升点拨】 1.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和发展主流。 更替形式:①多是由外戚、权臣、握有军犬的大将取而代之。 ②被农民起义推翻。③被并立政权灭掉。④被少数民族政权 灭掉。 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 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 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 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 明两代尤为突出。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 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 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 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 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 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 以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 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 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 据势力存在的条件。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 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 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 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 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 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 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箝制 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 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 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 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 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 面地认识和评价。 4.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 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积极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 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 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 大进步。科举考试,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 政权。有利于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 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 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 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 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 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 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5.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原因、特点、作用。 原因: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激化的 产物。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农民战争发生的根 本原因。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这直接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阶级 矛盾尖锐,进而引发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是引发农民战争 的客观原因。 特点: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具有次数多、规模大、农民自发的 反封建斗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以及受阶级和时代局限 而大多走向失败的特点。农民战争的结局不是被地主阶级所 镇压,就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或者农民起 义领袖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作用: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推翻或瓦解了封建政权。 迫使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历史发展。但是也应当认识到农民战争对社会发展的 破坏性也是巨大的。 6.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 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 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 王安石变法,包括 19 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 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 改革。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都起了 积极进步作用。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政策、 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基本内容。 1.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 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 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 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 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 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 力的显着提高。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 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 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母 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 粟。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 薯。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由于 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 叶成为商品。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 物。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 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 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秦朝修灵渠, 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 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 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 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 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 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 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 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 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商朝时有了青铜冶铸技术,商周 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春秋时期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战国时期冶炼规模扩大。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东汉时 发明了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荆州、扬 州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铁作坊;隋唐时期,金属器具铸造工 艺相当高,扬州铜镜是代表。明代冶炼金属用焦炭作燃料, 提高炉温,冶铁中心河北遵化、广东佛山。清代矿冶业也迅 速发展。 ②采矿技术。战国时期铁矿山达 30 多处;宋代煤得到大量 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也相当可观;明代采矿技术发达, 采掘矿石用火药爆破;清代不断放宽开矿政策,直至鼓励商 人开矿,清代矿冶业也迅速发展。 ③纺织技术。半坡人会织麻布;西周已有纺织业;春秋战国 时期纺织业有显着进步;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 处于世界前列;三国时期的蜀锦行销吴、魏;东晋南朝时期, 荆州、扬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区,刘宋的锦署推进 了江南织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唐代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 花色种类;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 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 南人们的主要衣料;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 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朝棉布产量多, 质地优良,人们的衣料以棉布为主。 ④制瓷技术。唐朝时候陶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品种多,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著名的唐三彩 是艺术的珍品;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 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明朝制瓷工艺更加高超, 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清代景德镇制瓷业规模扩大。 ⑤造船技术: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水平较高;宋 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 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春秋战国时 期,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一些诸侯国的都城 人口众多,商业繁荣,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汉武 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汉代的东西二京 商业繁荣,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唐朝都市兴盛, 长安城内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市内店铺林立行业众多;北宋 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 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交子”。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产 品投放市场,除南京、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几十座,小市 镇以及集市和庙会也很发达。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 空前活跃。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城市如苏州、松江等 地的丝织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 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缓慢发展,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 工工场的规模扩大,许多大商人打入生产领域。但这种新的 生产关系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 仍占主 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 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5.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 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 三国时期,吴国与欧洲的大秦和南洋许多国家保持贸易交 往。唐朝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 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 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 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 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 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 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 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 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6.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 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 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 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 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 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 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 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7.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 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 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人 口迁移,开发了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经济。隋唐时期,统治者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封建 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宋夏金元时期进一步扩 展。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使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 发。 【知能提升点拨】 1.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①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 有制,也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被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代替。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 配给农民,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 财政收入。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②“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 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 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 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 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 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一 般说来,经过长期战争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实行 这项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比较典型的有汉初、 唐朝和明朝。这项政策的实施,一般都能起到恢复和发展社 会经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积极作用。 ④闭关政策。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已有很大 的发展。明朝初期,朝廷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贸易。明 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自海外贸易,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清朝前期,更是严厉限制对外 贸易,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它海港,实行闭关 政策。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限制海外贸易的闭关锁国 政策主要出于政治原因。这种政策虽然有防范西方殖民主义 入侵的自卫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 统治秩序。闭关锁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对 外贸易的逆转,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技术进步 的外部动力。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到世界 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 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这是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 点。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 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 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 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 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 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 于北方。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 业不断增加。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 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如在纺织业中, 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 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 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 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 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 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 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 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 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 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5.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 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 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的环境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 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 民的辛勤劳动。 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思想、科学技术、宗教、史 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思想、科学技术、文学是本专 题的主要内容。 1.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①百家争鸣:春秋时老子着有《道德经》,创立道 家学派,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创 立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温 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把学习和思 考结合起来。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一 切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 实行“仁政”,他主张保护自然,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代表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他主张历史是进步 的,后代胜过前代;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其著作《韩非子》。兵家鼻祖孙武着有《孙子兵法》,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军事灵魂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②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春秋末期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 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 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 徭薄赋,实行“仁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着有《论 衡》一书,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提出无神论观点,批判了 迷信鬼神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科学技术 ①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用廉价原料改进造 纸术,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 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 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促进作 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立和诗集, 《金刚经》是其代表作。1l 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 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了文 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欧洲 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 的发展。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传到欧 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 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与实现环球航行 提供了重要条件。 ·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 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发明 了管形火器“突火枪”;13、14 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 阿拉伯,后来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成为欧洲资产 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有力的武器;管形火器的发明,开创人类 作战史的新阶段。 ②领先于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应用技术 医学: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 药物学著作;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医 圣”张仲景着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 基础。唐朝医学明显进步,唐太宗时办分科比较细的医学校, 比西方早 200 年;唐高宗时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 国家编颁的药典;“药王”孙思邈编写《千金方》,在我医 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李时珍着有《本草纲目》,全 面总结了 16 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 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 基础。三国时刘徽最早提出割圆术;南北朝时祖冲之推算出 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早欧洲近千年。他 的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最高成就,直到唐朝时 还被用作学校课本。 天文历法: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唐 朝天文学家僧—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 度。北宋科学家沉括的科学研究也涉及天文方面,元朝天文 学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差无 几但比现行公历约早三百年。 农学:北朝贾思勰着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 整的农书。明朝后期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着有总结性农业百科 全书《农政全书》。 地理学:北魏郦道元着有《水经注》,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 的重要著作。 建筑学: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 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明北京城市古代城 市建筑的杰作;明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 其它:北宋沉括所有《梦溪笔谈》,是一部科技著作。明末 宋应星着《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3.宗教 ①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以后传播开来, 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教 寺院政治、经济上势力相当大。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玄奘 西游、《金刚经》印制、莫高窟的开凿都印证了唐朝佛教的 兴盛。 ②道教:土生土长,兴起于东汉,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 响。 ③伊斯兰教:唐朝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 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伊斯兰教传入我国。 ④天主教:16 世纪时,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欧洲 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我国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4.史学 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所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 史书提供了典范。 ②《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通 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5.文学 ①《诗经》与“楚辞”:《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 秋的诗歌,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 原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②汉乐府诗:汉朝音乐机构乐府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配乐而 成,乐府诗的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等。 ③建安诗人和陶渊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 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的作品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诗歌的最高水平,东晋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及诗序《桃花源记》对后世文人 影响很大 ④唐诗和散文: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诗 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成就最高;中唐诗坛改革,提倡诗 歌反映现实生活,白居易为代表。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倡导 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散 文取得很高成就。 ⑤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抒发感情, 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北宋苏轼奠定豪放派风格的词 风,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南宋辛弃疾把词的 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两宋之交的女诗人李清照,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⑥元曲:元朝出现的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 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人 物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元朝还有一种称 为散曲的歌词,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 ⑦明清小说和戏剧:明清时期,古典小说逐渐成为文学的主 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 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 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聊 斋志异》为代表。明朝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是汤显祖的《牡 丹亭》。这些小说和戏剧作品多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 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6.艺术 ① 青铜艺术: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 尊;春秋战国青铜装饰图案更具创新,铜器表面镶有金银丝, 叫“金银错”。青铜编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较高的水平。 ② 文字、书法艺术:商朝的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 字;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 称为“金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为“大篆”;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书写竹、帛书。东汉末年,书法 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书法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东晋王羲之书法独创一体,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隋唐书 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颜真卿和柳公权是杰出的大书法家,其 代表作分别是《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 ③雕塑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陶 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南北朝时期 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宝库;大部分开凿 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绘制了大量的塑像和壁画,是世界 最大艺术宝库之一。 ④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他擅 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时 期的绘画大放异彩,宗教画现实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故事画、 山水画、花鸟画大量涌现,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 其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风俗画的出 现和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元朝最著名的画家赵孟俯, 其作品被人称为“神品”。 【知能提升点拨】 1.中国历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 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有独特风 格的青铜制造艺术。秦汉时期的突出表现是中国文明开始源 源不断走向世界,包括丝绸、冶炼铸造、水利技术等都远播 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 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空前繁 盛,唐朝文化既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 世界文明的进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 集中在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技术的对外传播上,这对其后 整个世界面貌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 化落后于西方。 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 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 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 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造纸、火药、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 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 3.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的一般原因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明清以前一 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 原因主要是: 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我国早于欧洲近千年进入]封建社 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 世界前列。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 文化领先的根本原因。②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 交融升华。③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 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中,中国文化得到充实与活力。 ④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开明的政策,如开放的 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 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 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 的源泉。⑥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 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自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 要是: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 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②封建统治者推行 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 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 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 的人才与应有的重视。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 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 16 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 【专题线索梳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 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 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 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 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 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 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 促进了各族的发展、联系,又为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创建统 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 边境战争不断。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 权同越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上。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 设南海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②西部的贸 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西汉时,汉武帝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公 元前 60 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和内地的 联系更加密切。③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 之间。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 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几次大败、重创 匈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东汉时,大将窦固、 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 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 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 史趋势。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 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加速了 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中央政权与 边境地区联系加强。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 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第二是民 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典型的是唐朝与吐善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这时期的辽、西夏、金在建立 之初都主动仿效中原,实行汉制,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 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 唐末在中原汉人的影响下,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 活。②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在处理同少数民 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等方式。③两宋时期,虽然民 族间战争比较频繁,但却使各族人民在战争中加强了联系, 同时,战争的结果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④元朝的统一, 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 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已同汉族没有 什幺差别;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 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①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明朝后期, 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开放大同 等处互市。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明朝与后金的关系则 以战争为主。②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 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等方式,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朝代特征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 会基础,发达的交通、进步的工具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的 政策则是其主观条件。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较少。秦 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积极与外交往,互通有 无,中外友好,往来频繁;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 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 进科技开始传人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与亚洲各国人民特别是朝鲜 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 往;并通过丝绸之路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 欧洲和非洲。 2、 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 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在政府 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 所未有的盛况,同中国通商往来的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当 时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对外交往 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如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如新 罗和日本留学生)、技术交流(如唐朝向天竺学习熬制砂糖 技术)、宗教往来(如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艺术交流等 多种形式。 3.宋元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对 外贸易逐渐以海路贸易为主,港口增多,与非洲、欧洲直接 通商,出现了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在中国居住十几 年的现象。 4.明清时期:①明朝前期,中国是亚洲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亚洲各国保持着友好往来。如 郑和下西洋。②明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 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 方面和外来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 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另一方面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对外 关系转入低谷。③中国也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 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知能提升点拨】 1.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1)东北地区:①唐朝时,唐玄宗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元朝时,在东北设辽阳行省。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 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西北地区:①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 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重新设 置西域都护。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护府。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 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西南地区:①秦朝时,征服越族后,设南海等郡, 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②唐朝时,加强与西南的联系,封皮 罗阁为“云南王”。③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4)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 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清朝初年,顺治 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 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 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 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 年,清朝设置驻藏大 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台湾:①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②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 中收复台湾。③1684 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特点与意义 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秦、汉、唐、 元、明、清各朝。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秦始皇的移民 政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政权 之间的和好作用。如文成公主入藏、俺答汗同明朝修好。④ 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⑤物质和文化的 交流。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等。 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容是扩大先 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 化,经济上的农耕化。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 力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 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 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 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 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 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 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3.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以及民族战争与对外 战争的区别 ①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它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 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之 间,突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 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政权而 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 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但不是民族的灭亡,反而加速各民 族的融合与共发展。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 所 进 行 的 战 争 。 如 清 朝 干 隆 帝 平 定 大 小 和 卓 叛 乱。 ④这两种类型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战争是特定历史 环境下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 元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别。 而对外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护国家 主权的问题。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争。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