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
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
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
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在进行意义的概括。有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
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
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
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
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先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
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正反比例的
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只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作一
些简单的判断。学生其实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我们要从
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
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
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
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下面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
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成正比例;可以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
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
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
规律正好相反,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图上距离 3 厘米在下面
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
第 2 页
①1:400
②1:600000
③ 1:600000 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
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
距离一定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
解,一个半径 100 米的花坛,画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
①1:40000
②1:60000③ 1:100000 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
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该选第一个
比例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
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二: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
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
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
问题。
同时体会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
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性,严
密性与连贯性的统一。
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本节课的优缺点:
1、通过学生的自我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对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
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第 3 页
3、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4、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5、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6、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不足之处:
1、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
答出来的问题;
2、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
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六人小
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3、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三: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
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这节内容复习
之前,我先在班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判断两
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对正确描述正反比例有一定的困难。其
中,一部分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时思路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些
学生在用关系式描述正反比例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六年级学生已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
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整
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然后针对调查中学生存
在的问题设计练习,巩固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
第 4 页
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
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
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