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 42—43 页《圆锥的体积》
学情调查: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长方 体、正
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圆锥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
(2) 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通 过实验、
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自觉养成与他 人合作
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同
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学准备: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要有等底等高圆柱, 圆锥
各两对,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特色:1、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
2、于实验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
3、学以致用,回归生活,轻松练习
设计理念: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只有 让学生
通过实践操作,自主去探究,才会理解的深刻,迗 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自主探究 为主线,通过操
作、比较、验证应用等基本方法,培养和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及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在本课的教 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体现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力求从学生熟悉 的生
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
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 步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复习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圆锥 形物体入手,以圆锥形
小麦堆的体积是多少引入课题,让学生假 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哪些条件
有关,这一情境既激起了学生思维 的火花,也为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后
的实际应用作了铺垫。实际 应用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并没有像课本上直接
给出两个例题,而是 又回到小麦堆体积的问题上,让学生开动脑筋,想
办法(有的说 量麦堆的底面周长、直径、半径、高)这一环节不仅内化
了公式 的理解,而且有所拓展、有所延伸,并且与引入部分首尾呼应,我
觉得有时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因为我们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
教材。
二、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为任何科学理论在成立之前都是一种 假说,
所以培养学生的这种敢于猜测,敢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每 位教师值得重
视的。在本节课开始环节中,我安排了学生两次猜 测:
一是圆锥小麦堆的体积可能和哪些条件有关?
二是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意识,也有利于孩子们一 生的发
展。
三、 搭建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给他们
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这样教师在教
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给学生搭 建了实验的平台,每组同学
有两组器具(一组等底等高,另一组 是不等底不等高或等底不等高,或
等高不等底)通过倒沙土的实
验,让学生发现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倒 3 次)然后观察这 组器具
的特点,明确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与圆锥的体 积才存在着倍数关
系。通过实验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 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
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刽设情境,激趣引入:
1、 你都了解了圆锥的哪些知识?
2、 生活中也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说说都有哪些?
3、 (多媒体出示圆锥形小麦堆)麦场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小麦堆, 它的
体积有多大呢?请大家猜测一下它的体积可能和哪些条件 有关?(老师
对学生回答出的答案不用急于肯定或否定)
4、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相信学完这节 课,
刚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圆锥形物体、形象的圆锥形的小麦堆入
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近,
容易接受,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标,并以解
决小麦堆的体积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欲望。
二、 实验探索,合作交流:
1、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铅笔,它是什么形状的?(圆柱)我 用卷笔
刀把它削一下,看这个笔头变成了什么形状?(圆锥) 再请大家猜测
一下圆锥的体积和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系?能说理由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测,探索新知的精神
(1) 师:到底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 实
验操作的方法来研究。
(2) 在实验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
A、 在空圆锥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或空圆柱里装满 沙土,
倒入空圆锥,看看各倒几次。
2、 实验探索,发现规律
B、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每次装满沙土时不要用手按,然后用 尺子刮平
再倒入。
(3)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以实验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
言表迖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汇报交流:(各抒己见)
4、 观察、发现
(1) 师:从你们的汇报当中,我发现各组都有一个同样的结果, 就是倒
了 3 次。请你们拿出这组器具,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它 们有什么特点?
(等底等高)
(2) 师:再请大家拿出另外一组器具,观察一下它们的特点?(不 等底
不等高或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
(3) 师:那么就是在什么样(等底等高)的前提条件下,(生说) 圆锥的
体积=1/3 圆柱体积
(4) 谁再完整的把这个结论说一下?
(5) 同桌再互相说(说算理,内化结论)
5、多媒体演示实验,再次验证。
6、推导公式:
(!)回忆一下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v=sh)
(2) 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圆锥的体积公式? (v=l/3sh)
(3)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麦堆,(多媒体出示小麦堆)怎么 求它的
体积?开动脑筋,想一想?(测量高,底面半径,底面直 径,底面
周长)
(4) 拓展应用:(师以副板书的形式依次出示下列条件) s=12.
56 平方米 h=1.2 米
r=2 米
d=4 米
c =12. 56 米
(5) 师: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共重多少千
h=1.2 米
h=1.2 米
h=1.2 米 (只列式,不计算)
克?(打开书,完成书中的例 2)
设计意图:拓展应用环节类型多样,诣在深化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1、 比一比,填一填:
(1)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 〕
(2)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3) 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 )立方厘米。若圆锥的体积是 9 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 )立方厘米。
(4) 圆锥体积是 36 立方分米。高是 9 分米。底面积是( )
平方分米。
2、 专家门诊:
(1)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
(2) 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 3 倍,圆锥体积是 圆柱体
积的 1/3。
(3) 圆锥的底面积是 3 平方厘米,高是 3 厘米,体积是 9 立方厘米。
(4)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比 1: 3。
3、 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 6 厘米,高 12 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 的圆锥
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4、 奇思妙想: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常见的有石头、鸡蛋、 陀螺等,
我们无法用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在注重基础的层面上,适当拓展、延伸,培
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习题形式多样,与生活紧
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合作总结,提高升华:师:和杨老师共同学习了这节课,大 家有什么感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希望大家
三、 拓展应用,回归生活
圆柱 体积的 1/3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也预祝在座的各位同学中若干年后,能成为 真正的
科学家,为我们的母校、为我们的家乡争光。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1/3 圆锥的体积=1/3
圆柱的体积
=1/3 底面积 X 高
V=l/3s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是我上的先行课,为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新课标
理念,对于教材的重难点突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 生主动探究,
我还是花了些时间分析研究教材,为了确实保证学生主 动探究的兴趣,我在
课前没有安排预习,只是让学生制作各种大小不 同的圆锥和圆柱。课上完后,
感慨颇多,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有下面几
占•
y I •
1、教学设计比较开放,新颖,着力体现学生真正自主探究的学习方 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和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因此,
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从教学情境测量麦堆的体 积自然引入,启发点
拨学生运用数学中转化思想,根据圆柱的体积再 去探究圆锥的体积,教学中
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 做法;而是让学生自由采用试验材
料和容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 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 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从平时怎 样测量
一张纸的厚度,怎样求一颗小石头的体积,理解了“积少成多” 与“排水求
体积”数学中要用到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 为新知识作好铺
垫和准备。圆锥的体积到底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 关,引发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 米、沙、水;最后,习题中又回
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 生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解决了与生
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 学生提问,猜想,动手
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 成功的快乐。
2、教学层次清晰,探索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中教学主线是:提出问题一一直觉猜想一一实验探索一一
合作交流一一实验验证一一得出结论一一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
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而且从 小组汇
报的情况来看,试验论证全面,反应试验结果有说服力,学生 在小组试验中
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发展了学 生的反思意识、小组
自我评价意识。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细节和环节处理不够老练,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课堂节奏感不强,对于教学中的轻重缓慢处理不是很得当。 诸如
例 4 的出示,这是运用试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道题,老师 应该让全体
学生动手做,,再订正反馈,学生汇报结果之后,老师要 引导学生分析。比
较圆锥体积到底与谁有什么关系?
2、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板书不够严谨,规范。
对于试验的容器、试验材料、试验条件老师没有区分清楚。圆 锥与圆
柱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老师表述时有时含糊和混淆。
3、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范的毛病。 当学
生表迗不够准确时老师应该及时加以纠正,而不是随便敷衍了 事,对于学生
精彩独到的见解。老师应该及时表扬。老师头脑中应该 装进你所有学生的思
维,不应该把老师自己的思维强加到你的每一个 学生。
要真正上好一堂课,对于我来说真是巨大的挑战,我觉得真正认 真对待
平时每一堂课的任意个细节,我想这样才会进步。我会尝试这 么做,上好每
一天的四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