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百良镇九年制北尹学校
李信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
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
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
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
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
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
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
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
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
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
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
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
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
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
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
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
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
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
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
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
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
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
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
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
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
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
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
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
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
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
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
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