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下 圆锥的体积教案 (56)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数学六下 圆锥的体积教案 (56)

ID:765369

大小:45.4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7-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实践出真知 ,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 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 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 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 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出错误的地 方还是和往届一样,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 三分之一,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遗漏。 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 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我这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个 学生都经历 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 的自主探究 学习的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走出 课堂,深入实践,到操场上去装沙子,到水池边去装水,看几个圆锥 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 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 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感到学 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没有牵着学生走,只是为他们创设了 一个猜想圆锥体积方法的情境,让学生在猜测中找到验证的方法,并 且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激 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第 2 页 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 种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外,为了突出 等底、等高 这个条件的重要 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 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 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 比 3 的关系 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 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 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 才会牢牢记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二: 这一节失败的课让我反思了很多,除了总结和练习,还找到了很 多不足之处均待提高。 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 问题提出后,我仅 停顿了 2 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 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 把它转化为已知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 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 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学 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 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 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 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 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第 3 页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 答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 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 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 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 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 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打消了其 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 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 哄 他们,有一点做的 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 和蔼可亲 。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 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 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 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机会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三: 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 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 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 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第 4 页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 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 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 等底等高 的圆柱和圆锥 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 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 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 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 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 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 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 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 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 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 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 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 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 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 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 第 5 页 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 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 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 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 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 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 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 猜想---实验---发现 的自主 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 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 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 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 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四: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 9 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 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 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 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 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 第 6 页 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 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 圆锥的体积 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 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 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 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 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 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 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 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 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 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 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 7 页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 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 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习,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 的三分之一 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 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 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 来了, 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 、 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 一? ,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 是不是书上写错了? 学生思维出现激烈 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 讨论, 等底等高 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 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 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 等底等 高 ,对 三分之一 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 三分 之一 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 利 用 错误 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 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 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 错误 这一资 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 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 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 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 第 8 页 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 认识 实践 再认识、 再实践 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 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 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 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 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但对 等底、等高 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 等底、等高 这个 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 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 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 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 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 3 次水,还没灌 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 们议论纷 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 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 次演示比较,1 比 3 的关系是在 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 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 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 生以多角 第 9 页 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 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 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 圆锥体=Sh 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 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 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 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 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