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和容积单位说课稿
王立民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P50 页—51 页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
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
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
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三、教材分析《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掌握了物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
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实践操作性活动,使学生了解容积的含义,建立起容积的概念,
感受 1 升或 1 毫升的液体有多少,知道容积单位之间以及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四、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升”和“毫升”,也知道用字母如何表示,但对容积的含义却不理解,
不清楚 1 升与 1 毫升到底有多少,更不清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因此,在本课教
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和
应用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力。
五、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
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
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
受到“我能行”。
六、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知道容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计算容积。
2.理解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3.感受毫升、升的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七、教学重、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一个长方体牛奶盒,它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高是 8 厘米。这个盒子的体积是
多少?(教师出示纸盒.)
二、学习新课
1.教学容积的概念.
教师拿着手中的牛奶盒,指出上面的“净含量”一词,然后说出牛奶盒的容积。让学生也观察
自己手中的饮料瓶,上面是否也有净含量,具体数值是多少。
教师:这个净含量是表示这个容器的容积,升、亳、L、ml 这些单位就是计量容积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容积呢?
(课件演示)教学容积概念。
2.教学容积单位.
教师:计量一般容器的容积,通常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容积,如水、油、牛奶等
的容积,习惯上是用升和毫升来计量。(课件演示)
教师:同学们也许会想,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课件演示)
┌─────────┐
1 升 = 1 立方分米
1 毫升 = 1 立方厘米
└─────────┘
教师:那么升和这毫升之间的进率应该是多少呢?
(课件演示)1L = 1000ml
3. 实验
(课件演示)每个人每天要喝 1400 毫升水,也就是 1.4 升,让同学们猜出猜看能有几杯
水,通过实验告诉学生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杯水。
(课件演示)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4. 教师:我们知道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也知道了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关系,现在让我们试一
试怎样计算一个容器的容积.
出示例 5、一种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dm,宽 4dm,高 2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
多少升?
请一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告诉了我们油箱里面的长、宽、高,我们能不能计算出它的容积?(可以.)
但是,我们能不能直接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升?(不能.)
那么应该怎样做?(先算出体积,再把算出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容积单位的名数.)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一步一步地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集
体订正。
教师出示例6的要求: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再出示例6提供的两幅图。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西红柿的体积是第二幅图中水面的哪一部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西红柿的体积=350-200=150ml
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50立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同桌讨论前两个小题的填法,第三小题全班讨论,填升和毫升可以吗?那要填什么?再次说
明“可以用体积单位表示容积”。
2.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此单位换算。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算理,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
法,然后集体订正。
3.想一想.
读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再次强调计算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测量。
4. 试一试。
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四、开拓视野
观看视频《阿基米德定律》,了解“排水法”这种数学方法的妙用,教师要作相关的指导。
五、布置作业:
“考考你”课后延伸
让学生牢固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设计
王立民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
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
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
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
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
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
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
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
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
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
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
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
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
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 1 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 、 、 、 、 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
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
限小数)[小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
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
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
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 2 和 5,再无其
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
题 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
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 1 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
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 2 和 5。 对于小数如
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
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 3,将 ,0.54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
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
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