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 认识克和千克教案 (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 认识克和千克教案 (1)

ID:766880

大小:1.12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8-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认识克和千克 执教: 白蕉镇中心小学 张玉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 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 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 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 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 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 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 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 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教 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 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 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 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 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 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 2 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 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 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 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 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 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 1 克和 1 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 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 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直观教学法、操 作发现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2、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我指导 学生学习的学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 他们在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积极动手、动 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3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天平、盘秤、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请两个同学上讲台)如果我们玩背人跑步游戏,你会选谁背?为什么? 生:我会选 XX 同学,因为他比较轻,背他跑步会快点到终点。 生:XX 同学比较重,背他跑步肯定慢,我不选他。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知道物体有轻有重。而要表示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 用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 书课题:克和千克)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 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一)组建克的概念。 1、感受 1 克 师:(出示天平)你们见过这种秤吗? 师:这种秤叫“天平”,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 用法) 师:(老师拿重 1 克的 2 分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边演示边讲解称的方法。) 这就是一架天平,这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 码。(出示砝码)看,这些就是砝码。(举起 1 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 的,只有 1 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 100 克。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吗? 师: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 4 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师:用天平称 1 个 2 分硬币的重量是 1 克,而我们学具中的回形针的重量也 大约是 1 克。现在请你们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回形针放在手心掂一掂、抛一抛, 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1 克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 生 1:1克感觉很轻。 生 2:好像没感觉一样。 生 3:放在手上一点也不累。 …… 师:象这样,我们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现在请同学 们找一找学具中有哪些重量是 1 克的物品,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 生:一片药片; 生:7 粒黄豆…… 2、感受几克。 师:(出示一袋瓜子,一块巧克力,一包饼干,一袋盐等)学具袋中有一些 物品,请同学们拿出来估一估它们大约重多少克?怎么知道的? 生 1:以回形针作为标准,估出来的。 生 2:袋子上有标注,如“40g”。 师:对,在实际生活中“克”有时还可以用“g”来表示。 (板书:g) (二)组建千克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它是表示比较轻的物品,而在我们 的生活中重的物品还有很多,那么到底多少是 1 千克呢? 5 师: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包同样重的沙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 猜猜沙子有多重? 生 1:100 克 生 2:500 克…… 师:这么重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盘秤来称一称,(出示盘秤)这袋沙子 到底有多重?请看:当盘秤指针指着 1 时就表示 1 千克,说明这包沙子重1千 克。那这台盘称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用英文“kg”表示。(板书:kg)当指 针指向 1 时,表示 1 千克,那指针指向 2 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盘称最多 能称几千克的物品? 师:你们想再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吗?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师:现在再请你们在小组内轮流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千 克重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的同学。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觉? 生 1:1 千克重得多,感觉有点沉,而 1 克就比较轻。 生 2:1 千克比 1 克重得多。 (三)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现在用盘秤称出 1 千克的盐,看看有几袋? 学生动手称一称。 生:1 千克的盐有两袋。 6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1:我们是通过称量,盘称的指针指向 1 就表示这两袋盐重 1 千克。 生 2:也可以从外包装上看到的,一袋是 500 克,两袋就是 500 克+500 克 =1000 克了。 师:我们从外包装上看到一袋重 500 克,两袋合起来就是 1000 克,这个 1000 克和 1 千克一样吗?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板书:1 千克=1000 克 1Kg=1000g 师: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们说 1 千克 里有多少个 1 克呢? 生:1 千克里有 1000 个 1 克。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 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四)介绍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中,除了刚才认识的天平、盘称,你还 认识哪些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在哪里见过这些秤?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用的秤。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 秤等) 师:仔细观察,这些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生:千克 师:当这些秤的指针指着谁,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请看盘秤里的物 品有多重?弹簧秤呢?电子秤呢? 7 生 1:1 千克。 生 2:2 千克。 生 3:30 千克。 师:那这些秤又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生:克 师:请看盘秤里的物品有多重? 生 1:500 克。 生 2:600 克。 生 3:200 克。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分别感受了 1 克与 1 千 克有多重,也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填一填。 1 千克=( )克 3000 克=( )千克 6 千克=( )克 4000 克=( )千克 2、你会用克与千克做单位吗? (1)一个梨重 150( )。 (2)一个南瓜重4( )。 (3)一个排球重 150( )。 (4)一袋方便面重 100( )。 (5)一个西瓜重 5( )。 (6)一支铅笔重 7( )。 (7)一只老虎重 70( )。 8 (8)一个鸡蛋重 45( )。 3、在○里填上“>”、“<”或“=”。 2 千克○2000 克 5 千克○4900 克 800 克○1 千克 2500○3 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 15 千克( ) (2)小胖今年 7 岁,约重 2 千克。( ) (3)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 35Kg。( ) (5)一箱苹果重 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5、猜一猜。 (出示三个编号分别是 1、2、3 的黑色袋子,里面分别装有(体积最大, 质量最轻)的气球、(体积和质量都居中)的皮球、(体积最小,质量最大)的 铅球,要求学生先用眼看(猜一猜哪一个最重),再请一位同学掂一掂,其他同 学观察。(再来猜一猜哪一个最重),最后利用盘秤测量验证结果。 6、是真是假。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床上起来,拿起重 9 千克的牙 刷刷牙,洗脸后,坐在餐桌前喝了一杯 250 千克的牛奶,吃了一个 65 克的鸡蛋, 然后背起 3 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四、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 位“克”和“千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9 五、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g kg 1 千克=1000 克 1Kg=1000g 教学评价: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 要内容。让学生体会 1 克和 1 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 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 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 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 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 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 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游戏情境作为 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 1 克,哪些东 西大约重 1 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 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10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 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 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 很轻”、“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 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 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 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 了 1 克的观念后,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大约重 1 克的东西;估一袋瓜子有多重 呢?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 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 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 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 1 克或 1 千克的东西, 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 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 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 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 11 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 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 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 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