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微专题2
国际合作
一、“一带一路”
1.“一带”:
(1)“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2)三个走向。
①从我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
②从我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③从我国出发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一路”:
(1)“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两条方向。
①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②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3.“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意义:
(1)是和平之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
(2)是繁荣之路,聚焦发展,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
(3)是开放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水平,加强商务合作。
(4)是创新之路,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
(5)是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
作。
二、“一带一路”需要国际合作
1.政策沟通:
(1)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
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
(2)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
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2.设施联通:
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共
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
施网络。
3.贸易畅通:
(1)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
国良好的营商环境。
(2)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
合作“蛋糕”。
4.资金融通:
(1)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2)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放银行筹建,加快丝路基金组
建运营,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5.民心相通: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
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边合作奠定坚实的
民意基础。
【针对训练】
“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
财富,更多的是文化。2019年暑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寻根丝绸文化,重走丝
绸之路。下面是某小组成员在丝绸之路沿线拍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回答1、2
题。
1.拍摄时 ( )
A.驼队向正北方向行走
B.大漠落日圆
C.该成员站在驼队西方
D.西北风强劲
2.该小组成员放眼望去,见到驼队在沙漠中大多是沿沙脊走“蛇形”路线。驼
队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
A.便于辨别方向 B.避开沙丘陡坡
C.避免风沙侵袭 D.利于寻找水源
【解析】1选B,2选A。第1题,结合材料中“重走丝绸之路”等信息可判断驼队
基本是向西北方行走;结合暑假信息判断此日昼长夜短,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综合判断正值西北日落;该成员应站在驼队的东方向西拍摄;正值暑假,因此不
会是西北风强劲。第2题,在沙脊上行走,由于地势较高,易被风沙侵袭;从一个
沙脊到另一个沙脊,要经过陡坡;虽然沙脊地势较高,能够看到远方,利于寻找水
源,但不需要一直寻找水源;由于沙漠中无参照物,易迷失方向,在沙脊上行走可
以很好地辨别方向,也方便做到前后照顾。
滇越铁路北起我国昆明市,南至越南海防市,1903年由法国人修建,在当时
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被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是我国第一条
国际铁路。该铁路线全长854千米,荟萃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资源和
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上绝无仅有。2003年6月,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下
图为滇越铁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滇越铁路线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是由于 ( )
A.地质地貌复杂,修建难度大
B.少数民族聚集,风俗文化独特
C.历史文化悠久,科研价值高
D.地跨两个国家,由法国人修建
4.修建滇越铁路最初是为了 ( )
A.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B.加快资源掠夺外运
C.完善铁路运输网络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5.2003年后,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是因为 ( )
A.中国旅客出境线路增多
B.越南境内陆上交通不便
C.中国境内自然灾害多发
D.越南客货运输需求增大
【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由图可知,该铁路主要穿越喀斯特地貌区,地
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对工程技术要求高,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工程修建
难度大;其他选项与“工程奇迹”无多大关系。第4题,结合该铁路是“1903年
由法国人修建”的历史以及图中显示该铁路沟通了沿海和内陆地区可以得知,
当初该铁路修建是为了加快内陆资源掠夺与外运。第5题,中国经济发展,交通
运输虽然日益完善,但不会停止滇越铁路客运以满足旅客出境需求;滇越铁路中
国段在云南省境内,地质地貌复杂,降水丰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为保障旅
客生命安全,故停止客运,同时客运转为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中国停运铁路客运
与越南无关。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要求。
盐度是指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质量的比值,阿萨勒盐湖是世界上含盐度
最高的盐湖之一。阿萨勒盐湖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的吉布提境内(在阿法尔语
中吉布提的意思为“沸腾的蒸锅”),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世界第二低点,海拔
-152m。盐湖四周是高耸的由岩浆岩组成的高山,高山多泉水。阿萨勒盐湖几乎
全年无雨,却永无干枯之虞。目前,盐湖内的盐储量达20亿吨以上。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阿萨勒盐湖的形成过程。
(2)推测阿萨勒盐湖“永无干枯之虞”的原因。
(3)评价阿萨勒盐湖发展盐产业的条件。
【解析】第(1)题,可结合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进行分析。首先判断阿萨勒盐湖所处的板
块,应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然后进一步分析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断
裂下陷,形成洼地;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阻挡了洼地与塔朱拉湾的联系,形成了盐湖。
第(2)题,因为位于裂谷地带,断裂发育,因此塔朱拉湾的海水可以通过地下裂隙流入湖
泊,材料中“高山多泉水”说明有地表径流可以补充,结合东非大裂谷湖泊成因可判断
有地下泉水补充。第(3)题,评价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材料“盐湖内的盐
储量达20亿吨以上”说明盐类物质储量丰富,据示意图判断西部为盐滩,说明可以直接
开采。不利条件则根据材料中“沸腾的蒸锅”和示意图中的纬度位置判断气温太高,
开采人员不能长时间作业;根据材料“非洲大陆的最低点,世界第二低点,海拔-152m”
说明地势陡峻,向外运输不便。
答案:(1)阿萨勒盐湖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上,在地壳扩张的
过程中,伴随着断裂的发生,部分地壳上升,局部地壳下降,形成了阿萨勒盐湖和
古贝特盆地;火山喷发喷出的岩浆及隆起的地层阻断了阿萨勒盐湖与塔朱拉湾
之间的海水联系。
(2)地下有断裂通道与附近的海湾相通,海水仍可通过地下裂隙流入盐湖;高山
上的泉水及部分少量的大气降水可以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汇入盐湖;地下泉水
不断补给盐湖。
(3)有利条件:盐湖中盐类物质储量丰富;西部湖水蒸发,形成盐滩,便于盐类物
质开采;不利条件:气温太高,开采时间不能过长;位于非洲大陆的最低点,地势
陡峻,向外运输不便,不宜大规模开采。
7.下图是某国区域分布图及该国气候资料图。该国平均海拔2 750米,该国的伊
塞克湖湖面海拔1 608米,水域面积6 300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
第二大高山湖泊;湖泊由50余条河流的汇入而成,终年不冻,是远近驰名的“热
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国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2)推断图中甲河主要的水源补给方式,说明理由。
(3)比较伊塞克湖和乙湖的湖水性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简述我国与该国在矿产资源方面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第(1)题,简述该国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应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入手,
即位于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第(2)题,甲河主要
的水源补给方式主要结合地理位置判断。第(3)题,湖泊性质主要从河流补给、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第(4)题,主要从该国的资源与我国的经济发
展两方面考虑。
答案:(1)夏热冬寒,全年降水很少,原因是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
为主,且地形闭塞;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以积雪冰川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该地位于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
候为主,大气降水较少,而该地山地较多,并且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山地降水较
多,并且山上积雪冰川较多,因此推断该河流补给类型为积雪冰川融水和山地降
水。
(3)伊塞克湖为高山内陆湖泊(咸水湖),乙湖泊为淡水湖,原因是伊塞克湖只有
河水流入,没有河水流出,同时位于气候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分在湖
泊聚集,成为咸水湖;乙湖有河水流入,同时有河水流出,盐分被河流带走,不易
在湖泊内聚集,从而形成淡水湖。
(4)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开发矿产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经济发
展迅速,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两国距离较近,运输便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