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 3 页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的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重点和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灵活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1、提前预习教材 P44-46,独立思考后完成以下题目:
(1)若水位第一次上升 2 厘米,第二次又上升了 3 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用算式表示:
(2)若水位下降 2 星米,又下降 3 厘米,共下降了几厘米?
用算式表示:
(3)若水位上升 2 厘米,又下降了 3 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用算式表示:
(4)若水位下降 2 星米,又上升了 3 星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用算式表示:
(5)若水位下降 3 星米,又上升了 3 座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用算式表示:
(6)若水位下降 3 星米,又上升了 0 星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若水位上升了。厘米,又下降了 3 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
用算式分别表示:
2、议一议: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计算?
归纳总结: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把_______________ 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用 减
去;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O
③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 0
友情提示:对有理数加法法则需正确使用,运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加减 运算。同
第2页/共 3 页
号两数之和一这是名符其实的和,做加法。异号两数之和——表面上叫“和”,其 实是做减法。
3、(例 1)计算:(1)(-5)+(-9) (2) 114-(-12.1) (3) (-3.8)+0 (4) (-2.4)+2.4
4、练习:
(1) (_5) +(-5) =0 (2) (_7 ) + (-5) =-12
(3) (-10) + (_11) =+1 (4) (_2.5) + (_2.5 ) =-5
5、计算:
①(-8) + (-9) ②(-17) +21 ③(-12) +25
@45+ (-23) ⑤(45) +45 ⑥(-29) + (-31)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 能力,扩
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 词汇、理解词义、
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时象的选择, 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答案:-17, 4, 13, 22, 0, -60
6、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50℃,白天比夜间高 27℃,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12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瞥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 运用也很
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 简单,每天花 3-5
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枳 票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
在每天课前的 3 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 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
等。这样,一年就可记 300 多条成语、300 多则名言警 句,日枳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绝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菽”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 成章,写作时便会陷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
赠色添辉。能力提升:两个有理数相加, 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请举例说明。
与当今“教师” 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 孙伯安》
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宇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 小学教师被称为“老
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 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 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
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 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7、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是我感触最深的是;
第3页/共 3 页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 侄孙伯
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宇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 期小学教师被
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 “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
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 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我
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