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
(1)概念原理:棋子数、刻度;
(2)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3)能力素养:数学化、符号化。
内容解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本课是《整理
与复习》这一单元“综合与实践”这部分的第四课时,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棋子数、具体的刻
度,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综合规律,进一步
让学生体验比例关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杠杆原理,即“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发现当“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问题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现象的习惯。通过小组合
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目标解析
(1)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归纳等学习活动,发现在“左边硬币
数×刻度数=右边硬币数×刻度数”的条件下杠杆平衡的规律,并在总结和应用中进一步加
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学生在猜测判断、实验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探究活动中,习得探究的方法,获
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经一步得到加强。
(3) 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有指导的数学活动历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与其它相关学科
的紧密联系,感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与意志。
教学重难点
2
【教学重点】平衡规律的寻求。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题 1】你玩过跷跷板游戏吗?如果你和比你体重稍重的同学玩跷跷板游戏,你能想
办法让跷跷板平衡,甚至把对方翘起来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入手,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学生学习
的生长点。
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3)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有趣的平衡。
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教材第 111 页第一幅图 :
【问题 2】完成这个步骤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实验前使学生了解了实验用具和操作方法,并且知道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使
学生的操作更具有目的性,避免盲目和随意。
3
预设师生活动:(1)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①竹竿尽量粗细均匀。
②孔打在竹竿的正中间,绳子长度合适,同时注意检查拾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刻记号时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问题 3】(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
平衡?
(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3)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 3 上,放 4 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 4 上,放几个能保
证平衡?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 6 上放入 1 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 3 上放几个呢?
(4)你发现了什么?
(5)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小结一下竹竿平衡的规律
吗?
4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独立的进行实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
他们自主探究,独立实验,明确了实验方法,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体会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思维。
预设师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2)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小结:①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小;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当左边棋子数
×左刻度的积不变时,右边棋子数与右刻度成反比例。
②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课后检测
母女俩玩跷跷板游戏,女儿体重 15 千克,坐的地方离支点 18 分米;母亲体重 50 千克,
她坐的地方距离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杠杆原理”的掌握情况,并学会利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综合与实践”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领域来考虑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背景
来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努力体现“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要通过数学活
动促进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化、综合化、丰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