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
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
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备课中我详细阅读了教学参考,结合新的课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算
理的研究和算法的整理上。课堂上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让学生充分感知
几个十和几个一和个位和十位要分别对齐。具体的教学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出示信息窗,让学生在发现信息和提问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列出
算式 26+12 和 11+23,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在探索 26+12 怎样计算时,利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计数器进行操作、交
流,从而明确算理,得出两种口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此基础
上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不进位加法。并安排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加法
要注意什么”,以归纳竖式加法计算的要点。
各环节达成的目标是:新课始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提“用加法计算”的数
学问题,直奔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定向质疑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
意识。算法的探究,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和探究空间,使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摆小棒切入,开启了笔算算理直观化教学的开始。交流时紧扣“整捆
对齐整捆,合在一起;单根对齐单根,合在一起”这一重点进行质疑思考,
同时借助电脑的动态演示,既有助于对口算过程的理解,生成抽象的口算方
法,又能很好地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直观
的竖式表象。口算方法的多样化,适时的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拨计数器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数位表象进一步清晰。在此基础
上,通过质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有的珠子要拨在十位上,有的珠子要
拨在个位上,使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构竖式算理的模型,
实现了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为抽象竖式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竖式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计数器拨珠的过程尝试竖式的书写,
由“理”入“法”,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尝试后的展示与交流中,重
点放在“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理解上,较好地突出了
本节课的重点,实现“理”和“法”的有效融合。对于如何计算,在本节课
中暂不强调从个位加起,给学生留出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思考空间。
巩固练习 11+23 利用“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这一开放性的要求,把口
算、竖式计算的巩固融为一体,使习题的功能得到有效挖掘。既节省了时间,
又达到了巩固的效果。又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做小正方块和计数的计算进行了
一次巩固练习,最后在小游戏“给茶杯盖配茶杯的”练习,一方面想调动学
生计算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巩固计算连线之后,通过给 57 号杯盖配茶杯
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找答案,不但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更注重培养思维的逆向性,达到学以致用……
小结部分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反思自己的收获,把主动
权放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这是一节计算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算理的体验感悟贯穿于算法
探究的全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实现不同计算方法与算理的有效融合,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 .操作与思考相得益彰。
本节课中,我给全体学生充分的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机会和时间。
通过独立尝试、借助电脑演示、大脑回放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的过程,
在展示交流中规范操作(整捆对齐整捆,单根对齐单根)。在此基础上,教
师还充分利用质疑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整捆对齐整捆的,单根
的对齐单根的?”;“为什么有的珠子要拨在十位上,有的珠子要拨在个位
上?”,实现了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为渗透竖式算理和抽象竖式搭建了
良好的桥梁,铺平了道路,也为高效课堂的生成创建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
态环境。
2 .“算法”与“算理”水乳交融。
口算方法(“ 20+10=30 6+2=8 30+8= 38 ” )是竖式笔算的生长
点,口算的过程实 际就是笔算的算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将这一口算方法
重点交流,让每个学生明确口算的过程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凭借直观
的摆小棒加深对口算过程的理解,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这样在学生头
脑中形成直观的竖式表象。在竖式的教学中,教师又将重点放在“个位与个
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的算理上,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拨计数器的过
程进一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由“法”进一步思“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
课的重点,实现“理”和“法”的有效融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
回顾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书写细节上还要多注意,给学
生以更良好的示范。内容上还可安排的更紧凑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
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