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ID:769020

大小:17.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8-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一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 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 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 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 高尔基是个( )的人。小男孩是个( )的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 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 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 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 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 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 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 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 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二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 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 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 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 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 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 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 “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 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 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 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 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 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 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 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 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 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 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 的烙印。 我对教育的感觉:看着孩子,愿意去爱;面对成长,懂得感动!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爱的 迁就!步入小学,我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耐心,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开启 孩子的心灵,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堂课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同 时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去感悟、去发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三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 学习讨论重点问题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指导读一 读,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 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 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 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个小男孩吗?”中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爱孩子, 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是因为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 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的人.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 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 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老师趁热打铁,请学生接着往下写吧。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 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的愿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 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在教学小学 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 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 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 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 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 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 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 喊他。” 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 态。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 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有一男生问:“门 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 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 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 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 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 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 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因为巧妙的鼓励是思维发散 的 “催化剂”,在这副“催化剂”的作用下,有的同学竟想到高尔基以后做了他们的校外辅导 员。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 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由于学生年龄小,几次回报结 果是雷同的,我刚想总结几句,班里有个小调皮硬是举手,说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如果此 时剥夺了他的发言机会,对他的表现欲无疑是一种打击,何况同学们都等着洗耳恭听他的独 到见解。“我想,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愿望实现,他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小男孩来,他就 到外面打听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后让司机开车带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 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想法确有创造性,其他同学都在想小男孩的行为动向, 可他却从高尔基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结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其一,高 尔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犹如大海里捞针。但这也体现 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对深化主题──突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起了强 化作用。整堂课上,学生由认识、思维到想象,由寻找、发现到创造,创新意识得到了开发, 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 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 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五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 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 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 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 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 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 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 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 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 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 “哎!多可爱的一个孩 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 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 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愧疚地说:“对不 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 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 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 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 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 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 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 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 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 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 :“今天,我让你多照几 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本课的难点在于要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才会 在续写中实实在在地运用这种写法。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 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还写得比较好的愿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六 教学反思 ——不要低估孩子 如果工作着是愉快的,那么人生就是美丽的。今天的语文课让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的课堂上 有那么多“没想到”。 和往常一样,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准备讲《小摄影师》一课。一上课,我指着彩图问学 生:“图上的两个人是谁?”紧接着,我们师生一起交流了伟人高尔基。我要检查一下学生对 课文的预习情况。 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篇文章中赞扬了谁?” “小摄影师!”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真出乎意料,我不动声色,想听听他们的理由。“哗”的一下,举起一片小手。 “小摄影师聪明,他能想到扔给高尔基一个纸团的好主意。” “小摄影师尊敬长辈,他见到人还鞠躬呢!” “小摄影师爱班集体,他是为了班里的墙报才来找高尔基的。 …… 理由充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洋溢着自信的小脸,我知道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他们全 然不知道老师对答案有异议。 于是我开始引导:“孩子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下课文,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再来思考这个 问题是好吗?”于是我“极富感情”地读了一遍,孩子们还报我以热烈的掌声。 “你们说,课文赞扬了谁呀?” “小摄影师!”孩子们依然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我想,不能再“启发”了,孩子有他们自己的 认识世界,有自己的内心感受,而编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我是教者,我 的任务是沟通编者和读者的。我干脆把编者的意图直接告诉孩子得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 分析和理解,然后让学生打到第二单元的导读部分,告诉学生,编者的意图是要歌颂伟人高 尔基。学生一听老师居然把他们的观点和编者相提并论,一个个倍受鼓舞,士气高昂。智慧 的火花迸发出来。问题也跟着多起来。 “老师,‘吩咐’本来是口头命令,这个小摄影师为什么还命令高尔基?” “老师,摆弄了‘很久很久’,是多长时间呀?” “老师,高尔基为什么不见杂志社的记者?” 这正是我需要的问题。我赶紧抓住契机,以点带面,渗透主题。就这样,在紧张兴奋的气氛 中,我把课文理解这个大任务轻松地完成了。 “老师,既然是歌颂伟人高尔基,为什么不把题目改成‘高尔基’呢?”──乖乖,好厉害的学生! 下课铃响了,我感觉自己好开心,因为今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大胆地说出来了。

资料: 1.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