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 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3.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及爬行过程。
2. 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1. 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2.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一、话题导入
1. 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叙述它的特点。
2. 师:动物和人是有脚的,那植物也有脚吗?它的脚和我们一样吗?
它是如何行走的呢?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介绍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
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
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三、预习检测
1. 师听写生生字词。
均 柄 蜗 曲 萎
2. 生齐读生字,师再播放生字音频。
3. 师播放会写的字笔顺笔画,提示易写错的字。
虎 操 占 嫩 顺 均 叠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四、初读课文
1. 生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一顺儿朝下;均匀)
(3)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4)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2):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3—5):写爬山虎的脚。
2. 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3. 指名生回答,师给予指导。
4. 师出示答案并解惑。
五、课堂小结
你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想象一下,一面红墙上爬满了绿绿的
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随风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象,你们会
用什么语言来描绘这种美景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写一写。
第二课时
内容
一、温故知新
1. 师听写课文词语,检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
2. 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
3.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将探寻它
的脚长在哪儿,是怎么爬的。
二、研读课文
1.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字概括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并说说你从
哪些句子里得出来的。(绿;整齐)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在风的拂动下的样子。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手法的把握。
3. 爬山虎的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1)生交流探讨。
(2)生汇报答案,师引导指正。
(3)师揭示答案。(课文是从“位置”“颜色”和“形状”这三个方面来详
细地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是在长叶柄地方的反
面,其形状是枝状的细丝,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4. 生读第四自然段。
(1)用自己的话叙述爬山虎的爬行过程。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句子重组、扩写的能力。
(2)画出表示爬山虎爬行的动词。
(3)生交流讨论,并汇报成果。
(4)师指正引导。
三、重点探究
1. 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
(叶子与脚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将寻常的事物写的如此详尽,突出
作者的观察的细致……)
2. 爬山虎爬行的过程的动词间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你说说它们的关
系吗?(细丝原先是直的,因为向上爬所以缩短了距离,就弯了,所
以产生了拉力,爬山虎就在墙上贴的更紧了。)
3. 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主要发挥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四、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
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
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中作者通过“触、巴、弯、拉、贴”几个动词就将爬山虎爬行的
过程描写的清清楚楚,画面生动,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动词
来描述某一行为,但是所选的动词要合理。
六、推荐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墙上
颜色好看
叶子特点
排列整齐
形状
脚的特点 颜色
爬行过程
与墙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着重从整体来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虽然对文章的把握程度
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对于文章对爬山虎描写的细节处,没有过多
处理。让学生对作者的细腻的观察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更好地培养
他们观察的习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