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榆、聒”等 4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
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
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
重点
1.会认“榆、聒”等 4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
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
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3)
王维(约 701-约 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
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
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能让学生们了解作者,
并 加 深 对 作 品 的 理
解。】
新课
教学
( )分
钟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 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
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
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 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
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
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 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
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
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
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 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
的意境?(出示课件 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
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
既能理解诗歌的意境,
又能品味诗歌的节奏
美和韵律美,从而提高
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先从题目
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
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
境,给学生以美的感
受,能提高学生的审美
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
习的兴趣。】
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 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
件 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
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
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 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
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 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
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
生概括。(出示课件 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
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设置拓展
延伸这个环节,有利于
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
学生的积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
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
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
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
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题解
引入课文,让学生明白
2.题解:(出示课件 16)
“泊”: 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题目的意思,并进一步
引导他们探究全诗,提
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
钟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 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
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 “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
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
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 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
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
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
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 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
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
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
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
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
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
歌的意思,能为下个环
节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
的词语来理解诗句的
意思,进一步把握作者
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
生在把握思想感情的
基础上进行带感情的
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
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
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
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 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
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 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
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
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
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
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 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 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
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
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
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
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 (出示课件 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
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 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
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练习写话
这个环节有利于加深
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
解,并梳理思绪进行写
作,提高表达能力和写
作能力。】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
钟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
环节,能夯实这节课所
学知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 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
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
思》
(板书:长相思)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
手,通过理解题目的意
思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
钟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 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 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 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
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
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 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 作者身在何方?
B 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
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
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
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 32)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
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
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
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
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因此要让学生入情入
境地读,读出语感,读
出独特体验。】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
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
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
用一个“身”来将学
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
思绪一下集中起来,从
而更好地感悟作者行
军的艰辛。】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
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
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
德的内心,使学生的情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
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
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
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 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
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 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
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
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 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
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
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
家”。 (出示课件 36)
六、再读《长相思》
感较好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
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
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
欢的情景,两者相比,
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
的无奈。设计这个小练
笔能让学生梳理思路,
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 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设计意图:以词讲
词,以情悟情,会让学
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
力。】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 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身在征途
长相思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背诵这首词,并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答案: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
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
的温暖宁静啊,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
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
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
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
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
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
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这三首诗分
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
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
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一说 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
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
不详,约公元 753 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
(约公元 753 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
到 50 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
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 )把船 tíng bó( )在 hé pàn( ),自己上岸,
走进 sì miào( )。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
2.随意春芳歇.。( )
3.身向榆关那畔.行。( )
4.聒.碎乡心梦不成。( )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
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
B 走了一路,很累。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把你知道的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孙伯伯 停泊 河畔 寺庙
二、1.洗衣服 2.尽 3.边 4.声音嘈杂
三、1.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
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四、田园 愁绪 家乡的思念
五、1.清 纳兰性德 2.A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 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